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兽生的发展历史

广东兽生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放狗围猎狩猎是黎族地区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一般是个人在农闲时候进行,但有时也以村寨为单位,集体放狗围猎。放狗围猎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围猎时,全村甚至全峒的成年男子都来参加。卖价是以西江产的鳙鱼花最贵,次为鲢、鲩鱼花,再次土鲮。
生产民俗_岭南衣食礼仪古俗

五、生产民俗

巡城马

“巡城马”是曾盛行于珠江三角洲及港澳一带的民间商业行当,始于清代中叶,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时,广东各地水陆交通不便,尤其是县以下乡镇尚无银行、邮局,汇兑、邮递业务不发达。因此一批专为人购带商品、捎口信、送钱物的个体从业者应运而生,这就是巡城马,又称“走水客”。巡城马有男有女,是谦和诚信之人。他们肩挑小担,或背一布袋,穿街过巷,往来城乡,或帮人从乡下往城里捎带农副土特产品,或从城里往乡下捎带银钱、书信、小商品等,后来发展到从港澳或海外往内地携带侨汇。其往返的“脚资”,或由托带人先付,或由收件人支付。这种类似邮递员的职业在广东的南海、番禺、顺德、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以及中山、高明等地最为兴盛,加强了当时城乡之间、内地和港澳之间的经济生活联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银行的兴办,邮路的开通,交通的便利,这一行当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后,仍从事侨汇捎带业务的只剩下数人,政府亦予承认。至1966年,此行当基本消失。

放狗围猎

狩猎是黎族地区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一般是个人在农闲时候进行,但有时也以村寨为单位,集体放狗围猎。

放狗围猎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那时正是一年生产终了、农闲兼喜庆的日子。人们把它当作一项生产,也当作一项娱乐活动,同时也想试一试新年的运气。围猎时,全村甚至全峒的成年男子都来参加。他们手持火粉枪,身背弓箭,腰挂尖刀,手牵猎狗。出发之前需先确定一位老猎手当“俄巴”(猎头),或由大家推荐或以占卜的形式选定。占卜仪式大致如此:猎手们围在村头路口的一块空地上,每人点燃一支香插在地上。空地中间放着两个竹枝杈,上面横架一根小竹竿,竹竿上放一小块石头,石块上放一个饭团。这时,老猎手对着以前猎获的兽头骨念咒语,轮番呼唤各个猎手的姓名,当念到某人的名字,小石块刚好从竹竿上掉下来时,他就是这次围猎的俄巴。然后,猎手再用两枚铜钱卜阴阳,或宰鸡进行鸡骨卜测定这次围猎的凶吉。占卜仪式完后,由俄巴指定一人呼引狗群进山,其余猎手分别把守各个山头路口,于是顿时呼声四起,山鸣谷应,加上群狗四处乱窜,惊吓出不少野兽,受过训练的猎狗把它们驱赶出来,让主人用火粉枪或弓箭射杀。

黎族俗语云:“男人放狗,女子出村。”按照黎族的规矩,男人上山放狗围猎时,妇女是不准在家纺纱织布的,老人和小孩也不得在村中乱走乱窜,要通通走到村外的大树下等候。据说这样围猎才会顺利,男人们才不受伤。实际上此时全村人都心系围猎,生怕自己的亲人受伤,所以便去到村口的大树下,心情焦急地等待亲人围猎归来。

猎物的分配是按照平均主义的原则进行的。人们在猎头的屋前空地上,首先把兽头分给俄巴,再把一条腿分给击中野兽的猎手。若一次猎获几只野兽,则由猎头论功行赏。猎头和猎手们都把兽头、兽角挂在家中,以显耀自己狩猎的本领,所以这些兽头、兽角是勇敢、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其余部分则切成许多小块,按全村人口平均分配。在本村留宿的客人,也可以分得一份;村中孕妇腹中的婴儿,也可分得一份;每只狗也可分得一份。分肉时先削好一批竹签,每一枝竹签先串一块肉,第一轮串完后,再串第二块,这样便对肉的大小、好坏进行较均匀地分配,尽管人们很少计较。平时村民个人巡山、挂枪、装圈套、挖陷阱所猎获的野兽,也会与村中亲友甚至全村人分享。

放鱼花

广东叫鱼苗、鱼秧为鱼花,除取意于物之微细外,也因种类多样不一、花多眼乱,故曰花也。

新中国成立前,南海九江一带有许多人专以捞鱼花为业,现在仍有不少鱼花专业户。过去这一带“池塘之水养鱼花者十之七,养大鱼者十之三”,“男贩鱼花,妇女喂养蚕,其土无余壤,人无敖民,盖风俗之美者也”。当地的鱼花不但供应省内各地,还远销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每逢鱼花产销旺季,即每年二三月间,“鬻鱼花者,水陆分行,人以万计,筐以数千计,自两粤郡邑至于豫章楚闽,无不之也”。因为“粤之鱼花易长也”,所以深受外省顾客欢迎。特别是九江人所卖的鱼花,体形上大下小,有别于外省鱼花的直线体形,长成后体重一般为外省鱼的两倍。

捞鱼花、运鱼花、放鱼花是一项精细的技术活。广东鱼花多产于西江封川水口至罗旁水口一带,那里有长达80多里的河湾,水流缓慢,是鱼汕种(即鱼产卵)和鱼花聚集的地方。渔民可根据当时天气的晴阴、电闪雷鸣的情况,判别鱼花聚集的地方。如西南为南宁左江,其水多产土鲮鱼;正西为柳州右江,其水多产鲢鱼、鳙鱼(即大头鱼);西北为桂林府江,其水多产草鱼(即鲩鱼);另江河中间或有些鲤鱼、鲫鱼。取鱼花时,用木筐、宁麻布围成一个无底的大筝,放置河中,让其半浮于水面。待鱼花从筝底游入,捕捞者再用长柄勺舀至船中。回去后用白瓷盘盛出鱼花,分别种类。一般浮游在上者为鳙鱼,在中者为鲢鱼,在下者为鲩鱼,最下者为鲮鱼。分类后分养在浅水池塘中,直到这些小鱼能吃草,便可当鱼花出售。

运送鱼花也是一件艰难的事,路上要以米汤或鸡蛋黄喂养,还要经常换水。若以汽车运载,颠簸得太厉害,则要有专人不断搅拌瓮中之水,否则鱼花就会犯病。新中国成立前科学不发达,人们为了祈求鱼花平安,还把四月初八定为“鱼花诞”,届时要向天妃烧香礼拜。卖鱼花是以百尾计量,有经验的渔民以瓷盘盛起,一眼就能估出盘内有几百尾。卖价是以西江产的鳙鱼花最贵,次为鲢、鲩鱼花,再次土鲮。北江鱼花因不易饲养,一般人不取,只能卖往广西。广西地处西江上游,但那里只产鱼,而无鱼花。所以渔民常说:“下流鱼花上流鱼”,“上江鱼放下江花”。

鱼花的放养也是很有学问的。因为鱼苗小,容易犯病,放养新鱼花时必须消毒,所以民间说:“若养新花要杜塘”,“杜”即消毒之意。同一塘内可同时养几种鱼,一般比例是鲩三十,鳙五十,鲢一百二十,土鲮一千。鲩吃草,鲢、鳙只食草胶液和鲩之粪便,鲮食泥,故名土鲮。它们生活在水中的深度也不同,民谚说:“养鱼要分家,三朝早水幼如麻,短鲮长扁圆头鲩,大叔行埋咪措虾。”养鱼花时要随时留心观察,发现鱼身起刺,则说明塘水养分不足,要赶快“起鱼”(将鱼捞起),投草施肥。耕塘时,除投放草料外,还要在草上浇些粪水,或下少量化肥,发现有鱼浮上水面,则说明塘养分足了,“水肥掬起头,切勿落大草”,“肥水三朝鱼起突,最忌半天特”。这时,就要防止一种叫“半天特”的鸟来啄鱼。

现在,鱼花的捞取更多的是通过科学配种、专门繁殖,俗称养鱼业中的“绣花”活。现广州、南海、顺德等地,有许多这样的专门鱼花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