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进行科学的体育运动

怎样进行科学的体育运动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已被大量科学实验所证实。内脏器官的机能特点之一为生理惰性较大,即当活动开始,肌肉发挥最大功能水平时,内脏器官并不能立即进入“最佳”活动状态。另外,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还可以减轻开始运动时由于内脏器官的不适应所造成的不舒服感。体育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即可以起到这种心理调节作用,接通各运动中枢间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处地最佳的兴奋状态投身于体育运动之中。

第二节 怎样进行科学的体育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必须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有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生理卫生知识,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才能起到健身强体、防病治病的作用。

一、运动要遵循“生物节奏”

人的一生其体力、智力和情绪都存在着由强到弱、由弱到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生理节律或生物节律。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由于体内存在“生物钟”,它能自动地调节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活动。

经科学家长期研究发现,体力周期为23天,分为高潮期,临界期和低潮期。一般认为,高潮期与低潮期交界的这一天为临界期。处于体力活动高潮期时感到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生机勃勃,此时,参加体育运动,身体能承受较大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相对延长;当体力周期进入临界期的前后2~8天,体力活动很不稳定,协调性下降,易出差错,同时,抵抗力开始下降,机体感染疾病和机会增多;当体力活动进入低潮期,人们会感到疲劳,出现体力欠佳,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青少年在锻炼时,如果在低潮期还是采用同高潮期同样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身体对能承受而产生不适感觉,对完成动作力不从心,容易引起各种伤害事故。因此,在低潮期减少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不要过长,一般以轻微体育活动为主,同时又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加以克服低潮期对机体所带来的种种不适感觉。因此,遵循人体的人体生理节律、科学地安排体育运动,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运动要依据生理机能

在体育运动中,由于青少年各器官系统的发育有其特点,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

(1)根据青少年易兴奋,活泼好动、精力充沛、但易疲劳等特点,在体育健身锻炼时,要适当控制运动量和运到强度,活动时间不易过长,在体育活动中多安排短暂的间歇次数。

(2)根据青少年的心肌纤维较细,收缩力弱,“泵血”功能差,心率快、血压低和调节功能不完善等特点,在体育运动时,不要做过激烈、负荷过长、锻炼时间过长和“憋气”的练习。

(3)根据青少年的胸廓较狭小,呼吸肌力量弱、易疲劳,呼吸频率快、深度浅、肺活量小等特点,在体育健身锻炼时,不宜过多安排强度大、时间长的耐力练习,应选择强度小、活动时间短一些的健身跑等,并养成用鼻子呼吸的卫生习惯。

(4)根据青少年肌肉含水分较多,蛋白质和无机物较少,肌肉力量弱,易疲劳、恢复快、骨骼有机物多、无机物较少,不易骨折,易变形,关节韧带薄弱,关节的稳固性较差等特点,在体育健身锻炼时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姿势,不要长时间的反复跑跳,不要过多练习从高处跳下。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足掌先落地,同时屈膝,以增强缓冲,防止身体受到过多的震动。同时力量练习负荷下能过大、时间不要过长,可采用哑铃操、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杠铃等方法进行练习。

(5)根据青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增长期和发展敏感期的特点,在体育健身锻炼时,应优先安排速度、灵敏、柔韧素质练习项目;其次,安排耐力素质练习项目,继而安排力量素质练习项目,使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同步增进。

三、运动要讲究科学方法

(一)做好运动计划

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已被大量科学实验所证实。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参加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是,人们在从事体育运动前经常遇到一个共同问题是,怎样进行体育运动?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开始参加体育运动前,除了进行一般的身体检查和必要的咨询外,首先要做好以下准备:

1.培养锻炼兴趣

在从事体育运动前,应首先培养锻炼者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是长期进行体育运动的前提。培养体育运动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如观看体育比赛、与亲朋好友进行体育活动等。有了浓厚的体育运动兴趣,就能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从而取得理想的体育运动效果。

2.选择活动项目

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除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项目外,还要考虑体育运动者自身的条件。青少年活泼好动,可以选择一些强度较大、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项目,如打篮球、踢足球爬山、游泳、健美操等。同时,锻炼者还应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条件确定体育运动项目,如冬季可进行长跑、足球、滑冰等运动,夏季可进行游泳、篮球、排球等活动。总之,运动项目可多样化,选择的运动项目要对整体机能产生良好影响。

3.确定运动强度

为增强体质而进行的体育运动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而不是为了创造运动成绩,所以体育运动的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体育运动中控制运动强度最简单的办法是测定体育运动时的脉搏。一般体育运动者来说,体育运动时的脉搏控制在140/分左右较为合适。由于体育运动时运动强度相对较小,因而运动的持续时间则应相对较长。每天至少应在半小时以上。对于刚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来说,一开始锻炼的时间宜短不宜长,以后随身体机能的适应,锻炼时间可逐渐加长。

(二)做好运动前的热身

体育运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于体育运动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体育活动爱好者就是由于不重视锻炼前的准备活动而导致各种运动操作,不仅影响锻炼效果,而且影响锻炼兴趣,对体育活动产生畏惧感。因此,每个体育活动爱好者在每次锻炼前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1.准备活动的主要作用

(1)提高肌肉温度,预防运动操作。体育运动前进行一定强度的准备活动,可使肌肉内的代谢过程加强,肌肉温度增高。肌肉温度的啬,一方面可使肌肉的粘滞性下隆,提高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强肌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减少由于肌肉剧烈收缩造成的运动操作。

(2)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内脏器官的机能特点之一为生理惰性较大,即当活动开始,肌肉发挥最大功能水平时,内脏器官并不能立即进入“最佳”活动状态。在正式开始体育运动前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动员内脏器官的机能,使内脏器官的活动一开始就达到较高水平。另外,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还可以减轻开始运动时由于内脏器官的不适应所造成的不舒服感。

(3)调节心理状态。体育运动不仅是身体活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心理活动在体育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即可以起到这种心理调节作用,接通各运动中枢间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处地最佳的兴奋状态投身于体育运动之中。

2.准备活动的内容、时间和量

(1)内容。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一般准备活动主要是一些全身性身体练习,主要包括跑步、踢腿、弯腰等,一般性准备活动的作用是提高整体的代谢水平和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减少运动操作的发生;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指与所从事的体育运动内容相适应的运动练习,如打篮球前先投篮、运球,跑步前,先慢跑等。除非进行一些专门性运动和比赛,一般人体育运动时只需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即可进行正式的体育活动内容。

(2)时间和量。准备活动的量和时间随体育运动的内容和量而定,由于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运动量较小,所以准备活动的量也相对较小,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还未进行体育运动身体就疲劳了。半小时的体育运动,其准备活动的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气温较低时,准备活动的时间也适当长一些,量可大一些。气温较高时,时间可短一些,量可小一些。

(3)时间间隔。与运动员正式参加比赛不同,一般人进行准备活动后就可马上从事体育运动,运动员准备活动后适当的休息是为了使身体机能有所恢复,以便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而一般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不是创造成绩,所以准备活动后接着进行体育运动即可。

(三)选择运动的时间

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主要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或工作性质而定,一般很难统一。但就多数体育运动者来说,体育运动的时间多安排在清晨、下午和傍晚。不同的锻炼时间有不同的特点,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1.清晨锻炼

许多人喜欢在清晨进行体育运动,这首先是由于清晨的空气新鲜,早锻炼有助于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较多的氧气,有利于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强,提高锻炼的效果;其次,清晨起床后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通过一定时间的体育运动,可适度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有利于一天的学习与工作。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清晨不进行体育运动,一天都觉得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再者,早锻炼时,凉爽的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易发生感冒等病症。所以有人说,早晨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但是,由于清晨锻炼多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所以运动量不要太大,时间也不宜长。否则,长时间的运动会造成低血糖,不仅影响锻炼效果,而且会使身体产生不适。另外,对工作学习紧张、习惯于晚起床的人来说,没有必要每天强迫自己进行早锻炼。

2.下午锻炼。

主要适合有一定空余时间的人进行体育运动,特别适合大、中、小学的师生,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后,下午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使身心得到调整。下午进行体育运动时,运动强度可大一些,青年学生可打球和跑步。对心血管病人来说,下午运动最安全。医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的发病率和心肌劳损的发生率均在上午6~12时最高,所以,为了避免这一“危险”时辰,运动医学工作者认为,心血管病人的适宜锻炼时间应在下午。

3.傍晚锻炼

晚饭后也是体育运动的大好时光,特别是对那些清晨和白天工作、学习十分忙的人来说尤为如此。傍晚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即可以健身强体,又可以帮助机体消化吸收。傍晚运动的主要形式为散步。傍晚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可工可短,但一般不要超过1小时,运动强度也不可大,心率应控制在120次每分钟。强度过大的运动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同时,傍晚锻炼结束与睡觉的间隔时间要在1小时以上,否则,会影响夜间的休息。

(四)运动时如何控制运动量

体育运动时,合理控制运动量是影响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活动量太小,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量过大,又会引起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每位体育运动爱好者在开始体育运动前就应学会监测运动量的方法。体育运动中常见的监测运动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测运动时脉搏

在体育运动时或体育运动后即刻,立即测10秒钟的心率和脉搏,就一般体育运动者来说,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最好不要超过25次/10秒。脉搏次数过快,主要是发展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这对一些专项运动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对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意义不大,而且运动量过大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即使是特殊需要,体育运动者运动时的心率也不要超过30次/10秒。

2.根据年龄控制运动量

年龄与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量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运动能力逐渐下降,体育活动量也应随着减小,现在,体育活动中经常用“180-年龄”的值作为体育运动者的最高心率数,即15岁的人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其心率数不要超过165次/分这一公式已广泛应用到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运动之中。

3.根据第二天“晨脉”调节运动量

“晨脉”是指每天早晨清醒后(不起床)的脉搏数,一般无特殊情况,每个人的晨脉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体育运动后,第二天晨脉不变,说明身体状况良好或运动量合适;如果体育运动后,第二天的晨脉较以前增加5次/分以上,说明前一天的活动量偏大,应适当调整运动量;如果长期晨脉增加,则表示近期运动量过大,应该减少运动量,或暂时停止体育运动,待晨脉恢复正常时,再进行体育运动。

4.主观感觉

体育运动与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不同,其基本原则为:锻炼时要轻松自如,并有一种满足感,这也是锻炼者进行运动量监测的一项主观指标。如果锻炼后有一种适宜的疲劳感,而且对运动有浓厚的兴趣,则说明运动量适合机体的机能状况;如果运动时气喘吁吁、呼吸困难,运动后极度疲劳、甚至厌恶运动,则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调整运动量。

体育运动对身体机能是综合刺激,身体机能的反应也是多方面的,锻炼者可根据自身条件对身体机能进行综合评价,必要时,则应在医务工作者的监督下进行。

(五)运动时要注意合理的呼吸方法

体育运动时掌握了合理的呼吸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锻炼效果。对于体育爱好者来说,掌握合理的呼吸方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采口鼻呼吸法,减小呼吸道阻力

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氧气的需要量明显增加,所以仅靠鼻实现呼吸已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因此,人们常常采用口鼻同用的呼吸方法,即用鼻吸气,用口呼气。活动量较大时,可同时用口鼻吸气,口鼻呼气,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肺通气阻力,增加通气,另一方面,通过口腔增加体内散热。有研究证实,采用口鼻呼吸方式可使人体的肺通气量较单纯用鼻呼吸增加一倍以上。在严冬进行体育运动时,开口不要过大,以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口腔黏膜和呼吸道而产生各种疾病。

2.加大呼吸深度,提高换气效率

人体在刚开始进行体育活动时往往有这种体会,即运动中虽然呼吸频率很快,但仍一种呼不出、吸不足、胸闷、呼吸困难的感觉。这主要是由于呼吸频率过快,造成呼吸深度明显下降,使得真画龙点睛进行肺实际进行气体交换的量减少,肺换气效率下降。所以,体育运动时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频率,呼吸频率最好不要超过每分钟25~30次,加大呼吸深度,使进入肺内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量增加。过快的呼吸频率还会由于呼吸肌的疲劳造成全身性的疲劳反应,影响锻炼效果。

3.呼吸方式与特殊运动形式相结合。

不同的体育运动方式对人体的呼吸形式有不同的要求,人体的呼吸形式可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呼吸,在运动中呼吸的形式、时相、速率、深度以及节奏等,必须随技术运动进行自如的调整,这不仅能保证动作质量,同时还能推迟疲劳的出现。

在进行跑步运动时,易采用富有节奏性的、混合型的呼吸,每跑2~4个单步一吸、2~4个单步一呼;在进行其他的运动中,应根据关节的运动学特征调节呼吸,在完成前臂前屈、外展等运动时,进行吸气比较有利,而在进行屈体等运动时,呼气效果更好;在进行气功练习时,采用以膈肌收缩为主的腥式呼吸方式,效果较好;在进行太极拳、健美操等运动时,呼吸的节奏和方式应与动作的结构和节奏相协调。因此,在体育运动时,切勿忽视呼吸的作用,掌握合理的呼吸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锻炼效果。

(六)运动时出现的症状对策

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舒适感觉,这主要是由于活动时安排不当造成的,但在个别情况下也可能是某些疾病引起的。所以,锻炼者要能够及时判断运动中出现的各种症状,以便科学地从事体育运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体育运动中的不舒适感觉及其一般处理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1.呼吸困难、胸闷

运动量过大,机体短时间不能适应突然增大的运动量,而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动作迟缓、肌肉酸痛等症状,甚至不想继续运动,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中被称为“极点”。极点主要是由于运动时呼吸方式不对(呼吸表浅,呼吸频率过快),或运动强度过大,造成机体缺氧,乳酸等物质在体内堆积,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失调,并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下降。当出现上述症状后,一般不用停止体育运动,可适当降低运动强度,一般几分钟后,不适感觉即可消失。

2.运动中腹痛

运动中腹痛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胃痉挛,这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食物刺激胃,引起胃痉挛,或是空腹参加剧烈活动,胃酸刺激引起胃痉挛性疼痛。如果运动中出现这种情况,可暂时停止运动,做一些深呼吸运动,严重者,可作热敷,喝少量温开水,以使症状得到缓解,在以后的运动中,要注意锻炼卫生,改掉不良的锻炼习惯。二是肝脏充血,疼痛主要出现在右上腹,这是由于运动量突然加大,造成肝脏充血、肿大,造成疼痛。出现这种情况,轻者可降低运动强度,再继续锻炼;如果连续几天体育运动均出现右上腹疼痛,则要去医院检查。

3.肌肉疼痛

体育运动中肌肉疼痛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运动时肌肉突然疼痛,且肌肉僵硬。这种现象为肌肉痉挛,多出现在骤冷天气和天气炎热大量排汗时。肌肉痉挛多发生在小腿肌肉,或足底。出现肌肉痉挛后,只在缓慢用于牵拉弃挛的肌肉,即可使症状缓解,轻者继续运动,重者可放弃当天的运动,第二天仍可继续参加锻炼。

(2)肌肉突然疼痛,而且有明显的压痛点。这主要是由于肌肉用力不当,造成肌肉拉伤。肌肉拉伤后应立即停止体育运动,并进行冷敷、包扎等应急性措施,到就近医院治疗。

(3)肌肉酸痛,一般在刚开始体育运动后几天,连续出现的广泛性肌肉酸痛,无明显的压痛点。这种疼痛是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生理反应过程,一般在第一次运动后的第二天出现,2~3天疼痛最明显,一般一周后消失。对于这种情况,没有必要停止体育运动。

(4)慢性肌肉劳损,长时间出现局部性肌肉酸痛,而且连续锻炼不减轻。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不正确的运动动作所造成的,慢性劳损的主要特征是不活动劳损局部疼痛,而当身体进入活动状态后,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慢性劳损的恢复时间较长,一旦发现,就应彻底改变错误动作,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以防劳损的发展。同时,及时去医院治疗。

(七)运动后的饮食方法

经常从事体育运动,可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对消化吸收机能可产生良好影响。但是,如果在体育运动后不注意饮食卫生,暴饮暴食,则会严重影响锻炼者的身体健康。

人体在体育活动时,支配内脏器官的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这种作用可使心脏活动加强,骨骼肌血流量增加,以保证体育运动时肌肉工作的需要,而胃肠道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消化能力下降。这种作用要在运动结束后逐渐恢复,如果在运动后立即进食,由于胃肠的血流减少、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进入胃内的食物无法及时消化吸收,而且储流在胃中,牵拉胃粘膜造成胃痉挛。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诱发消化道疾病。因此,在运动后应注意合理的饮食卫生。合理的饮食习惯应包括以下几点:

1.体育运动后,不要急于进食,要使心肺功能稳定下来,胃肠道机能逐渐恢复后再用餐。这段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如果是下午的较剧烈体育运动,间隔的时间应相对更长。

2.与体育运动后进食不同,体育运动后的补水是可行的,只要口渴,在运动后即刻,甚至在运动中即可补水。以往人们担心运动中补水会加重心脏负担,曩胃排空,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天气较热的情况下,大量排汗引起体内缺水,不及时补水,可能会造成机体脱水、休克等下状。所以,运动中丢失的水必须及时补充。最近的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后,胃的排空能力有所加强,因此,运动后或运动中的补水是可行的。马拉松比赛途中的饮水站,也说明运动中补水是非常必要的。

3.补水要注意科学性,不可暴饮。体育运动后的补水原则是少量多次,可以在运动后每20~30分钟补水一次,每次饮水量250毫升左右,夏季时水温10度左右,其他季节最好补充温水;饮用不同成分的饮料对人体的影响,运动中排汗的同时也伴随着无机盐的流失。

(八)运动后不能急于休息

在进行体育运动后,特别是剧烈运动后,有些人习惯于坐在地上,或是直接躺下来休息,认为这样可以加速疲劳的消除,其实,这样不仅不能尽快地恢复身体机能,反而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人体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心血管机能活动加强,骨骼肌等外周毛细血管开放,骨骼肌血流量增加,以适应身体机能的需要,而运动时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又可以对血管产生挤压作用,促进静脉血回流。当人体在停止运动后,如果停下来不动,或是坐下来休息,静脉血管失去了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作用,血液会由于受重力作用滞留在下肢静脉血管中,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造成一时性脑缺血,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会造成休克。因此,对于体育运动者来说,体育运动后应作一些整理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头晕等症状的发和现时还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尽快消除疲劳,提高锻炼效果。

(九)体育运动后的营养补充

人体在体育运动后,除采用休息和积极性体育手段加速身体机能的恢复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形式的体育运动特点,补充不同的营养物质,以加速疲劳的消除。以营养因素作为身体机能的恢复手段时,应根据不同的运动形式补充不同的营养物质。

1.在进行力量性练习时,如举重、健美、俯卧撑等,运动中消耗的主要是蛋白质,而肌纤维的增粗、肌肉力量的增加也需要体内蛋白的合成。所以,为了尽快消除疲劳,提高力量锻炼的效果,在进行力量练习后,应多补充蛋白质类物质。除要补充猪肉、牛肉、鱼、年奶等动物性蛋白外,还要补充豆类等植物性蛋白,以保证机体丰富而又多品种的蛋白质供给。

2.在耐力性练习过程中,如长跑、游泳、滑雪等,机体主要进行的是糖类物质的有氧代谢,消耗的主要是淀粉类物质,因此,在运动后可适当多补充些米、面等淀粉类物质。国外有些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在进行耐力训练和正式比赛的前夕,有意识地多补充含糖较多的淀粉类物质,以增加体内的糖原始储备,提高训练的效果,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3.在进行较剧烈体育运动时,如球类比赛、快速跑、健美操等,机体主要靠糖的无氧代谢提供能量,糖在体内进行无氧代谢时,会产生一种叫做乳酸的酸性物质,这种物质在体内的积累,会造成机体的疲劳,并使恢复时间过长。所以,进行较剧烈的运动,要多补充一些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等,而动物性蛋白等肉类物质则偏“酸”,在运动后的当天可适当减少。

4.无论机体进行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后都要补充维生素类物质,因为运动时体内的代谢过程加强,各种维生素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体内的代谢过程。运动时体内的维生素消耗增加,需要在运动后补充。体育运动后应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象绿叶蔬菜、水果、豆类及粗粮等。对于体育活动者来说,运动后一般只需补充天然维生素,没有必要补充维生素制剂。

(十)运动后肌肉酸痛怎么办

刚开始进行体育运动的人,运动后的第二天甚至以后几天,常常有肌肉酸痛的感觉。有些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在突然增加运动量时,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有些人担心自己受伤了而不敢继续进行体育运动,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1.肌肉酸痛的原因

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多属于生理现象,是机体对训练的正常反应。目前对运动后的肌肉疼痛有多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运动后,肌肉出现了肌肉结构的“微”操作,这种微操作非常之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与我们平时所讲的肌肉拉伤是不同的,这种微操作导致了肌肉的疼痛。另一种观点认为,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肌肉缺氧,使得肌糖原只能进行无氧代谢供能,以致肌肉中乳酸大量堆积而不能及时排除,乳酸刺激肌肉的感觉神经,使人感到肌肉酸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运动时骨骼肌“充血”,引起肌肉内压力增加,刺激肌肉内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肌肉酸痛。虽然目前有关运动后肌肉疼痛的准确原因尚不清楚,但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这种疼痛不是病理性的,仍可继续进行体育运动。

2.肌肉出现疼痛后可主要采取的措施

(1)运动后可采用积极性恢复手段,如做一些压腿、展体等被动性牵拉活动,以使紧张的肌肉充分伸展、放松,改善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以缓解肌肉疼痛,使肌肉尽快恢复。在肌肉疼痛完全消失之前,可重复这些牵拉动作,直到不适感觉完全消失。

(2)出现肌肉疼痛症状后,不要停止体育运动,而应当继续坚持锻炼,这样有助于尽快消除肌肉疼痛。只是运动的强度可以小一些,时间可稍微短一些,多做一些伸展性练习,坚持几天,疼痛症状就会消失。否则,如果停止锻炼,即使疼痛消失,再进行锻炼可能还会出现同样的症状,而且恢复的时间也相对较长。

(3)可配合使用按摩、热敷、或冲热水澡等恢复手段,加快肌肉不适感的消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