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特点与内容

现代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特点与内容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终的结果与学校诸方面工作的质量密切相关。评价者为了督促学校发展,制定一定的学校评价标准来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它指办学质量评价要重视学校积极的、超常的特殊表现。学校的特色与学生的个性相辅相成。由于县里的经济状况较差,尚不足以满足办好所有学校的要求,大多数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依据。这就是目前平阳公立学校的无力、无助和无奈!

第二节 现代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特点与内容

一、现代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特点

(一)整体性。它指办学质量评价要全面评价学校各个方面的质量,把重点评价和全面评价结合起来。从表面上看,办学质量评价是对学校工作最终结果的评价。而实质上,结果评价只是其主要方面。最终的结果与学校诸方面工作的质量密切相关。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部有若干子系统,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学生质量就与教师的教学水平、领导的管理水平、实验设备配备的标准化程度、图书馆里图书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有程序不同的相关。

(二)追踪性。它指办学质量评价要不间断地评价学校工作的质量,追踪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评价者为了督促学校发展,制定一定的学校评价标准来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当学校达到这一标准时,他们又制定新的、更高的标准来评价学校,如此循环往复。在评价工作做出了结论后,评价工作并没有结束,还需要落实整改措施,即在公布了结论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继续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特别是要查成绩是否滑坡、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落实等。学校评价规模大、开支多,应该节俭。但是必须在保证评价工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节省费用。否则,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影响教育评价功能的发挥。学校的价值体现于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衡量任何学校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收入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办学质量评价要追踪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评价者要广泛而认真地收集毕业生、上一级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详细的统计和分析,确定学生的积极发展或消极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相关联系,从而对学校进行实质性的评价。

(三)特色化。它指办学质量评价要重视学校积极的、超常的特殊表现。现代社会需要人具有鲜明的个性。现代教育十分强调个性教育价值观,主张学生有个性、学校有特色。《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指出:对中小学进行督导评估应该“注意学校的层次差异和多样性,对不同类型的普通中小学校可分别制定评估方案,以利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学校的特色与学生的个性相辅相成。只有学校有了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学生才会有个性化的行为表现。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缺乏活力和生机,造成了千人一面、万校同色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办学的特色化十分必要。

二、现代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高低,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衡量。这里面有外因、内因,也有内外因兼有的成分。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我想,看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社会声誉。

(一)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有硬件与软件之分,有内因与外因之分,这里我想着重谈谈地方政策与经济文化对办学的影响,以此来分析鳌江中学等一些公立学校的未来走向。

1.政策措施因素

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管理观念和方式上对学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发展基础教育的政策上如果存在失误,就会使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错位,使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关心和支持不到位,在资金投入方面缺乏应有的公平的倾斜,会使一所学校瞬间失去了免疫能力。鳌江中学迁校十年,这中间的故事绝对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它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问题让所有的人明白无误。一次又一次的迁址,如同一次又一次的儿戏,从来没有哪个省级重点工程如此被玩弄过。于是,在鳌江中学最多只能称为三流的陈旧设施中,家长们摇摇头走了,学生们摆摆手去了。民办学校在此之际却大兴土木,在硬件上吸引了既要读书也讲究环境的新一代学子们。鳌中只有在无奈之中等待啊等待。一次又一次狼来了,一次又一次狼去了。狼来狼去的几年间,校长换了,人才流了,生源差了,质量降了。这一切是谁的错?哪个校长能在信誓旦旦之后等来的是一纸空文仍经得起折磨?哪个教师愿意在学校前途岌岌可危之时依然处变不惊?哪个学校能在如此的动荡不安中还能如此稳定高效?只有鳌中!谁敢横刀立马,唯有鳌江中学!

此外,如果政府对学校绩效评估政策错位,也会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当,进一步扩大了校际间的不平衡。公办学校教师的惰性与长期形成的陈腐观念也将成为学校发展的阻力,特别是因政策因面子导致人浮于事的情况,是学校前进发展的绊脚石。

2.经济文化因素

平阳民办学校的异军突起,一是国家政策的原因,大力扶植,使得它们能迅速发展;二是与平阳县的财政有关,政府确实无力支付更多的教育投资。由于有政策的大力扶植,使得民办学校这棵树苗在瞬间吸收了全县的大部分养分而迅速长大。由于县里的经济状况较差,尚不足以满足办好所有学校的要求,大多数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依据。很多时候在不遗余力地搞“应试教育”“精英教育”,有时甚至不恰当地把一些民办学校当作“亮点工程”,造成了很坏的舆论导向。而公办学校始终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它们面临的苦衷无人理会,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能力帮助,谁叫你的财政如此无能?这就是目前平阳公立学校的无力、无助和无奈!

目前,平阳的民办高中与公立学校已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相互抗衡,相成对峙,并且大有相互吞噬之意,这种“风景”恐怕在全国也不多见。但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也推崇民办教育,并且办得很有声色,但他们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与我们不同。如果遵循良性的教育发展规律,民办学校的优越性就会慢慢显现并加以扩大,教育将朝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民办教育为何不大力发展?

(二)教学质量

1.校长的教育观念、管理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一个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该学校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该学校办学效益的高低。校长学校管理理念是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管理全过程、各要素及其关系的本原和本体的见解、意识和追求,它是一个关于学校管理方面更为高级更为宏观的内在的哲学理念,与一般的学校管理知识、理论、概念不同。后者必须严格界定,因而它利于记录、传播和交流,而校长的学校管理理念则更带内隐性和相对不易编码性,它是学校管理概念及其与概念联系起来而成的整体背景和基础,它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理论和概念,但又是它们的内化和升华,成为一种带有个性特征的校长内在素养。虽然不便传播与交流,但却广泛地、源源不断地影响、指导和支配着校长自身对管理知识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广泛和高效的特征。

校长学校管理理念不是关于学校管理是什么的客观知识,而是校长对于流动的“活”的管理实践意义的理解和深刻洞察,它来自于校长对整个学校教育管理实践价值性的阐释与分析、反思和批判,是对学校管理意义、理想、关系、方式、目的的追求和审视,来自于与广大教师充分沟通达成一致的共同愿景。它不是客观的理论,而是作为理想、信念、原则和规范,作为一种哲学观内化于主体的整个思想精髓之中。另外,学校领导班子的合作团结,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学校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2.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规范程度

在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是改变管理无序状态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有效途径。它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对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作出的规定,可对师生的行为进行约束、规范和激励,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制度的约束之下,克服教师和学生行为的随意性,这是管理好学校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如果把学校的管理制度当成压制、制约教师和学生的手段,甚至成为教师和学生不敢触及的高压线。这样的管理制度就缺乏人文性了。所以,学校需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1)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这样,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就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能够规范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德育、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问卷、座谈为主),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全面协调和重视。

(2)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以德为纲,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全面育人。管理中要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这就要求我们管理好教师队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行为和思想,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服务,并非把学生作为自己的私有产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产。而且在全面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并确保其得到落实的同时,还要注重管理中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要求教职工努力达到体系中基本标准的同时,还要以制度鼓励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拿出方案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要实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要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作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形成面、达成网。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为教育为学生服务的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注意不要脱节,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展开。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订、审批、修改、印制、发放、保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了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5)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人员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的流程,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新入校的干部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能在短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6)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如通过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护导措施、安全教育措施、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又如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家校的沟通管理,既保障了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发展状况,又保障了家长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得到及时解决,密切了家校关系。

(7)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的监督力度。这种外部监管机制解决了“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儿”的问题。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3.教师在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上的差距

民办学校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他们背井离乡,为生活而工作,真的是十分卖力。而公办学校的教师为了让自己在学校里,甚至教育界中有一席之地,也是百分之百地投入。但他们间的投入是不对等的,回报也是不对等的。鳌江中学集结了全县高中教师的精英,高级职称比例为44.8%,有13人考取在职研究生等,哪怕是如此调动,大家都公认目前鳌江中学的师资水平是全县一流。一流的教师,三流的学生。正是在这些老师的努力下,能让三流的学生考出二流甚至一流的成绩!可社会的要求总是那么高,总是非理性地分析问题。或许老百姓是真的不懂,只看表面。2008年,鳌江中学在各种竞赛中都有不同的收获,都取得了好成绩。学校又是平阳县德育特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鳌江中学尽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阳光学子。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看,鳌江中学以及一些公办学校,最适合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最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然而,社会导向畸形,民众不理你这一套,高考成绩依然是第一的。

4.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健康成长标准

新课程的改革,除了其内容形式及其他方面的变革之外,最重要的是让人们在对人才的理念上要有新的认识。“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什么样的人才会是国家有用的人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都是高分者?上了重点线者都能上重点学校?大学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书读到这份上,什么最重要?我想能力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吧。可整个社会都只盯着成绩,唯分数是论,导致评价失衡,以致其他方面的能力在分数前面都将黯然失色。未来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也许不需要太多的智商,但必须要有一定的情商。一个不善于言谈,不善于交流,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我不知在未来的单位里会何如。当一所学校只专注于考分,不把学生当人,完会忘记了作为人的本性的存在的时候,其培育出来的学生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时间一久,学生必成朽木,必为枯水。处在江湖之中,往往身不由己。鳌中以及大部分学校走不出社会的阴影,总是被舆论左右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也许是教育的一大悲哀之处。

(三)社会声誉

1.家校联系

随着学校生源下降,家长的素质下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就降低。学校举行的各种教育途径与方法就得不到家长的配合,家校的联系就显得困难。越是如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就缺乏相结合的纽带,家校之间的教育配合形成了一个真空。于是,在学校教育中就会形成断层,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结果,迫使公立学校走上改革的道路,平三中可算为一例吧。

2.舆论宣传

民办学校深知宣传的重要性,他们精谙此道,热衷此道,在宣传上做足文章。一些不规范的学校就尽量鼓吹,有时连哄带骗,有时鱼目混珠。于是,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中毒”了,也误以为公立学校确实差了,于是舆论一边倒。在这种情况下,“忠厚老实”的公立学校依然“羞于启齿”——不敢在宣传上做太多的文章。于是,公立学校生源差了,高考成绩差了,在民众心中的地位自然也低了,再想从头再来,改变老百姓的观念,难矣!

这一切都是怎么形成的?公立学校想要在强大的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学校自身的管理要跟得上外,国家的政策,社会的支持,观念的改变等,也都是重要的因素。现在当务之急是不要让百姓觉得这些学校已经成为薄弱学校。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曾就薄弱学校的内涵做过这样的解释:“薄弱学校主要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校管理、生源质量等方面比较薄弱,从而造成教育质量不高,其中关键的是管理,其他诸项是相对的。”有人说过,只有合适才是最好的。选择一所学校,也要从适合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盲目跟从,随波逐流。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也要从是否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做文章,而不是单单从升学率上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