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扬教育主体性,宏观决策大语文

高扬教育主体性,宏观决策大语文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高扬教育主体性,认真做好高初中的衔接,引导学生走好高中的第一步,应该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升人的主体精神。素质教育以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为重要标志,是因为受教育者的发展不仅有赖于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有赖于自己的主体精神,有赖于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教育的主体性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高扬教育主体性宏观决策大语文——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一、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教育首先是“心”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

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说,12岁到22岁这段时间,是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精神账户”的时间,以后一辈子都要回到这个账户上“提款”。因此,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做人的智慧。12年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本,不乏提升做人智慧的优美篇章。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语文教育是要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为年轻人建立一种精神的故乡,为他们的生命添加鲜亮的底色,使他们在万变不息的世界上闯荡时,有一种内在的资源。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高扬教育主体性,认真做好高初中的衔接,引导学生走好高中的第一步,应该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高初中教学衔接的原则

高扬教育主体性,宏观决策、整体思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升人的主体精神。素质教育以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为重要标志,是因为受教育者的发展不仅有赖于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有赖于自己的主体精神,有赖于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

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把外部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的身心素质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使学生已形成的素质外化为实践活动的动机和能力,并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更高的需要,也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的主体性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教与学两个主体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实践的主动参与、对自身发展的不断需求、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能动选择、对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最终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唤醒和培养。

教师的主体性要为学生的主体性服务,教师的主体性首要在有机地、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最佳境界是促使教与学两个主体性协调和谐,促使学生的自主性循序成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与发展。

自主性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是创新素质的灵魂。人的各种素质只有在自主性这个灵魂的统摄下,才能成为现实的素质。创造性思维的一切优秀品质,例如:怀疑与批判的精神、意志力和想象力等等,无不依附于人的自主性,并以它为灵魂。

素质教育,就是以塑造学生的自主性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并以自主性为灵魂,以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其他素质为质料,来建构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只有以自主性为灵魂,学生的各种素质才能做到1+1>2的叠加,才能彼此被激活和放大,交互重叠在一起,共同铸就一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如果失去这一灵魂,人的各种素质必将是一盘散沙,它们将无法塑造出具有创新素质的灵魂。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提升教育主体性的前提是提升教师的主体精神,没有教师主体精神的提升,就没有学生自主精神的养成。

宏观决策的原则是整体、全面、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宏观决策语文教育的实施,首要是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教师的教育主体性。

三、高初中教学衔接的操作思考

1.温故入新,引领思想,提升主体性,创建民主教学氛围

12年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本,不乏提升做人智慧的优美篇章,例如:小学语文的《塞翁失马》《田忌赛马》《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鹿与狼的故事》……

初中语文:《失败是个未知数》《理想的阶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格物致知的精神》《再塑生命》……

高中语文:《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数学与文化》《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宇宙的未来》《语言与文学》《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在高初中衔接过程中,通过“回读美文梳旧知,引入新文长智慧”这样一个“温故入新”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做人智慧。具体操作思路是:

复习初中、小学语文课文中关于人生智慧的20篇精选课文,从提升思维品质的角度切入,使学生树立“智慧比知识更重要的观念”;随后,将高中教材中关于人生智慧的内容提一些到高一年级来学习,一是便于接轨,二是便于巩固“智慧比知识更重要的观念”,为学生的学习储蓄动力。

以上思考正是新课程关于发挥教师主体性,能动地、有取舍地处理教材的观点。

魏书生在重庆上语文课,用高中第五册《人生的境界》给初一的学生学习,一样有收获。高中三年级的语文课文,关于人生智慧、世界观生成的文章比较集中,对于人格教育很有价值,提前学习,大有益处。而真正等到高三来学,一是时间晚了,二是时间紧了,往往受高考应试的压迫,这些好文章都给忽略了。

2.教学衔接的专项思考

(1)语法修辞衔接——测查摸底,因势利导起点与终点的趣味链接

初中语文大纲对语法、修辞作了要求,但中考却不考,故而初中师生对语法、修辞教学重视不够。因而高一学生对语法基本概念都比较模糊,不知道包括哪些知识要点,学生对句子的基本成分,词的分类似是而非,修辞手法也熟而不精,运用较困难。在语法修辞这部分语文知识上的“断层”,直接导致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困难。例如:在2006年重庆语文高考试题中,第六大题就涉及语文基础知识中句子这一知识要点,有三个小题就是语法修辞的运用。

针对这一初中语文学习的普遍情况,做好教学的衔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法、修辞的运用能力是大有必要的。

教学衔接首要是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习的终点,两相对照明确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然后确定快速走完这段距离的行动。

可以命制一套中考语法、修辞专项试题,组合一套语法、修辞的高考专项试题对高一新生进行摸底测试。前一套题测试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后一测试目的在于强调语法修辞在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差距是弥补这个差距的激励动力。

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语法、修辞知识补救学习的措施相机进行高初中语文知识的趣味链接。

(2)作文教学——自主写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启迪自主写作的精神、创设自主写作的场景、开设自主写作的培训、创造自主交流的平台、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

在自主写作活动中,引导学生读书、观察,关注生活是开启写作资源的关键。指导学生自己评改习作,并形成自己修改的习惯是推动自主写作活动的关键。开创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展示交流习作的平台是写作水平发展的关键,校园文学报、手抄报、壁报、电脑报、个人作品专辑等都是写作交流与促进的好形式。

(3)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主体性引领

建立班级图书室,用好语文课外读本。

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应把《语文读本》阅读纳入计划,同时明确阅读目的:注重整体感知,整体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强调语言文化积累;特别强调成语名言、妙语警句的理解记忆;尊重学生个体创造,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读。

再次,把握阅读的层次性。根据学生情况和读本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

《语文读本》是我们身边的一片蓝天沃土。如果我们放弃了它,就是放弃了教师教育引领的主体性。只要我们诗意地引领学生在这片蓝天沃土上翱翔、耕耘,课外阅读的天地定会绽放出绚丽的云霞、艳丽的鲜花。

(4)文言文学习——以美的熏陶带入古代文化的华美殿堂

学习文言文,既可以让我们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又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古人的才华品德,受到美的陶冶。但是,因为它与我们久远的距离,所以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充分挖掘文言文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美的认同,以美的熏陶激发学生文言学习的激情。

深情诵读,引导学生体验美。“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千百年来采用的一个传统教学方法,它不仅让古文学习变得简单,而且因为文言大多以韵文形式出现,诵读时朗朗上口,这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诵读,学生既可明白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又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形成语感,文言知识自然会在学生头脑中熟悉起来。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音、诗、画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古文学习的美的环境,用优美的画面和音调调动学生美的情绪,唤醒学生美的意识和学习的激情。也可以用抑扬顿挫、饱含激情、富于音乐感的语调范读,读出文章在语言和意境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感情上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共鸣。然后,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作者的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从而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在美的熏陶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活文言课堂,引导学生理解感受美。教师要组织一些弘扬古代文化美的专题讲座,比如“唐诗宋词之美”“先秦散文之美”,或选择古代文化伟人为题,分工合作,精心准备,以精美的专题讲座吸引学生,使他们对古代的文化精华产生向往之情,然后,相机引导,在教学中组织生动多彩的活动,就能有效地改变文言文学习的被动局面。

宏观地处理好语文学习各部分的关系,使语文学习成为一个优质信息优化交流的科学系统,教师要成为这个系统的调控人。

一个主体性高扬的教师、引领一群主体性焕发的学生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历程。“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有时也会暂时的休憩与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找寻精神家园的冲动,且行且思。”

作者:刘晓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