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谓主体性教育管理

何谓主体性教育管理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生活领域,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全面入侵、控制人们的世俗生活,以神性排斥人性,对人性的摧残走向极端而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彰显人的地位和价值,张扬个性,解放人性,高扬人的主体性,导向了人的主体精神的觉醒。主体性教育管理是相对于客体性、工具性和物质性教育管理而言的。总而言之,这种客体性教育管理是完全物质性的,人是管理的工具,而非目的。

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相对客体(包括自然和作为客体的人)而言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动、占有、控制和改造等方面的特征和性质。马克思曾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性思想是在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体性问题的突显源于人在自然中地位的提升和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极度摧残和压制。在原始社会,人们时常面临生命危险,时常在为生命而抗争,处于物我混沌不分的自然蒙昧状态,根本谈不上主体性问题。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人与自然分离开来而走上主体性发展历程。在哲学思维层面上,这一历程经历了从古希腊哲学通过本体论的建构初步区分人与周围世界到近代哲学在认识的客体关系中突出主体性,再到德国古典哲学把主体性理论发挥到极致的过程。在社会生活领域,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全面入侵、控制人们的世俗生活,以神性排斥人性,对人性的摧残走向极端而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彰显人的地位和价值,张扬个性,解放人性,高扬人的主体性,导向了人的主体精神的觉醒。人的主体性觉醒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主体性教育管理,是指基于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性的一种教育管理形态,它是人的主体性觉醒在教育管理中的反映,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普遍特征和主要形态。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教育管理必须基于人的主体性,即承认和尊重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人不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而是主体;教育管理中人,尤其是作为管理对象的人是活生生的有着主体精神和意识的、产生能动作用的“人”,而不是机械、被动之“物”。二是教育管理必须发挥人的主体性,即教育管理依赖于人的主体性发挥,只有通过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教育管理过程就是不断地发挥人的主体性去实现更佳、更完满目标的过程。三是教育管理必须建构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即教育管理不仅不应压抑人的主体性,还要建构人的主体性;不仅要解放人的主体性,还要发展人的主体性;必须使教育管理过程成为解放、建构和发展人的主体精神和意识、主体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去促进人的主体自觉与进步。

主体性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巨大发展和进步。主体性教育管理是相对于客体性、工具性和物质性教育管理而言的。现代以前的教育管理都是一种客体性教育管理,还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主体性问题。一方面,教育管理还完全受到物质因素的控制,无法实现从物到人的过渡,整个教育管理体系就犹如自然客体一般,人只是这一“自然客体”的附属物,教育管理的整个规则和运行过程都完全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和客体关系;另一方面被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完全处于客体地位,被当作僵死的“物品”任由管理者支配、“打磨”和控制。总而言之,这种客体性教育管理是完全物质性的,人是管理的工具,而非目的。现代教育管理是主体性教育管理,主体性教育管理是一种新形态的教育管理,是对客体性和工具性、物本性教育管理的超越。主体性教育管理确立了教育管理的人本取向,使人真正成为教育管理的主人,实现了被管理者从客体向主体的转变,实现了教育管理从“物”到“人”的发展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