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灾难性事件对受创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其干预对策

灾难性事件对受创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其干预对策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帮助受创的学生进行心理重建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课题,本文在分析灾难性事件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干预对策。另外,没有接受过大灾变的青少年,通常对他的“世界”拥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其中主要有:生活的世界是有秩序的、安全的;灾难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是好人。

灾难性事件对受创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其干预对策

程利娜[1]

【摘 要】 突发的灾难性事件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于成长期的学生而言,其冲击性更大。如何帮助受创的学生进行心理重建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课题,本文在分析灾难性事件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干预对策。

【关键词】 灾难性事件;受创学生;心理;对策

灾难性事件一般指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性事件,如洪水、地震、空难、矿难、海难等,它往往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难以预料或预测[1]。因此,灾难性事件有巨大的破坏性,它不仅在物质方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威胁到社会的秩序和民众的生命安全,导致社会的混乱,更为重要的是强烈而显著地影响着人的心理,特别是当看到自己的亲人和许多熟悉的朋友受伤或去世,会在心理层面产生普遍的恐慌、不安全感,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创伤。这种精神上的创伤深刻、持久、影响广泛,有的甚至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痛,影响着他们和周围人的正常生活,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定。

尤其是对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最为宝贵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随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信心,他们是纯洁无瑕、天真的孩子,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他们的心理也正处于成长时期。可是,近年来,水灾、地震、矿难、海啸、雪灾滑坡、泥石流等各种突发性重大事件频繁发生,对他们造成了危害性后果,尤其是对遭受灾难的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严重创伤。如何为这些学生疗伤止痛,在艰难与痛苦中进行心理重建工作,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咨询辅导、临床心理等相关专业人员及所有公众共同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了解有关灾难性事件对这些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创伤。

一、灾难性事件对受创学生的心理影响

可预测性和常规逻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某种安全感和自信心。你知道哪些是属于你的,你也知道你属于某个家庭、某种文化。但是,当大型自然灾害发生后,一下子推翻了前因后果的假设——无论你多么努力、多么坚强、多么善良,你都可能受害,在自然灾害面前,你都是脆弱的。

经历这种灾难会改变学生的天性。通常,他们是最需要保护却最不希望被保护的群体,他们喜欢自由和自保。但是,当灾难发生的时候,即他们最需要保护的时候,父母却无法保护他们,或者父母恰恰不在身边。他们不知道灾难什么时候会停,不知道是否还会发生,他们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受创学生往往比其他同龄人具有更强的寻求保护的欲望。如果这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在心理上可能会永远处在灾难的特例环境中。

具体而言,受灾后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有以下的影响:

(一)情绪影响

1.恐惧和担心:很担心地震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2.无助:自觉脆弱、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觉得世界末日就要到来或一切转眼成空。

3.悲伤:这是最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嚎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或抒解。少数人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4.自我罪疚感:存活者面对亲人的死难,往往伴随着罪恶感。例如他们会认为:“为什么别人的楼房不会倒塌,偏偏我们的房子在一夕间化为乌有?”等等,这样的自我罪恶感若未能适度处理,有可能转化为潜意识的压抑情绪,加剧自我无助感,并且对自己的幸存感到责备与不安,从而改变自我概念与人生观。

5.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自己的痛苦。

6.重复回忆:存活者目睹死亡事件,特别是自己亲近的家人就在自己身旁却无力营救,这样的意象往往盘踞在存活者的脑海,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印记,若持续萦绕死亡意象,会加深幸存者的心理伤害。一直沉溺在回忆逝去亲友与灾难经验中。

(二)认知影响

主要有:困惑、犹豫、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不愿回忆、自责。

(三)人际影响

主要有:无法信任、无法亲密、失控、觉得被拒绝、被放弃、退缩。另外,没有接受过大灾变的青少年,通常对他的“世界”拥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其中主要有:生活的世界是有秩序的、安全的;灾难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是好人。这些信念受到灾变的冲击会转变成:生活的世界是没有秩序的、不安全的;灾难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受到老天的报应,所以我是坏人。这种转变也会强化了对外界的怀疑、不信任,甚至猜疑来救助者的动机。这方面怀疑如果太强,会使个人停止与别人的互动而成为孤独的人。

二、帮助受创学生心理重建的策略

面对受到灾难冲击与创伤的学生,我们必然心存不忍而想要予以帮助,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与儿童更是需要帮助与支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

(一)帮助学生找回成就感和信心,形成心理社会同一感

灾难是一场突如其来、毫无预警的人生冲击,这样的危机原不在学生的人生规划当中,灾区现场的生离死别、屋塌、地崩及灾后生活形态的改变,这些不但超出这个年龄的人可以承担的范围,更可能打破了过去发展历程中个体已经克服的“发展危机”与已建立的“自我认同”,而现在需重新面对其已经解决的发展危机。

经历灾难的学生,不仅需重新处理信任、自主性与主动性、自我同一性等发展危机,更可能需接受同学去世,校舍受损,以及复学后无处上课的事实。他们很可能在遭遇多重打击及生活规律受干扰之后,不但在家里产生各种退化行为、自责情绪,更对学校生活及学习带给他的快乐感到麻木、退缩,不再热衷于同伙互动,对老师采取反抗态度,上课不专心、成绩下降。老师和家长面对受创伤的他们,除了倾听、接纳、坚持生活上的基本常规,以及循序渐进地协助他们调整对灾难的因果推论之外,还可以通过图画与文字上的团体分享活动让他们重温原已拥有的友情、知识与技能,让他们以文字及图画多方式而具体地记录下他们曾经认识的自己。回想自己曾经拥有的心爱物品和曾经的快乐时光,这些都可以让他们重新认同自己的过去,从中找回他们曾经对自己生命付出的努力与曾经拥有的成就感。

另外,老师和家长可以与他们一起回想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在缅怀中重新看到自己圆满解决先前发展危机的成就;也可以让他们在回忆中发现家园虽毁、亲人虽逝,然这一切仍是他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页,也仍可作为他们今后自我认同工程的支撑点。介绍他们参与固定的活动,并从中获取成就感,以帮助他们重建学龄期勤奋而非自卑的自我认同。同时,也可通过类似成长团体的活动模式,让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认同团体、分享心事与感受朋友之间的忠诚。总之,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找回成就感、信心和原有的基本信念,形成心理社会同一感,从而使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未来,为恢复他们的心理创伤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学会适时求助

对于寻求他人的帮助,有些学生不愿将伤心的事向他人倾诉;有些学生即使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创伤,也不愿去找心理老师或其他人。老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论个人在灾难中所受的伤害有多大,寻求帮助让自己尽快走出难关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告诉学生有以下情况时,应及时求助。这些情况有:长时间的心情混乱,感觉压力、空虚、撑不下去;事后一个月仍觉麻木、迟钝;不断回想、常做噩梦、身体不适;感觉需要却无人可倾诉;学习状况与人际关系有变糟的趋势;又遭逢其他意外。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虽然大多数的受难者可以适当的处理其灾难的后遗症,但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情绪困扰。

(三)提供宣泄情绪的机会,帮助学生重建心理安全感

公开地与学生谈论所发生的灾难事件,与他们共同分享在灾难中的经历与感受,对于特别伤痛的学生(有近亲死亡或身受重大创伤者),允许他们悼念其失落的东西,支持他们表达和宣泄内心的感受;协助他们以有效的方式探讨灾难事件,用“如何”发生来取代“为何”发生?留意他们过度的自责与罪恶感,并注意自杀的信号以及时干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说明有关“所有的感受与想法对于创伤的压力与悲伤都是正常的”,与他们共同分享感受与情绪;同时耐心地倾听,并尽量给他们安全的感觉,用语言安慰他们,适当的以身体的接触表达关怀,甚至陪伴流泪,让他们觉得他们并不孤单。在帮助受创伤青少年时应避免的举动:不要对伤恸中的学生说:“不要哭了”“时间会冲淡一切”“不要难过,你要坚强”不要与学生争论或企图改变对方的想法;不要因好奇而发问,要注重学生的隐私权;不要阻止学生重复诉说灾难的情况等等。这些举动是我们在面对处于伤恸中的学生时易犯的错误,应予以避免。

(四)提高学生主动调控情绪的能力

当学生面临灾难时是否能根据一定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方式,主动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情绪调节是社会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整合过程,它对学生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重要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与绘画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灾难的感觉与意义。同时,灾难的各方面也可以融入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健康教育等课程之中,让学生认识灾难,抒发对灾难的恐惧情绪。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也可以用来探讨个人与家庭生活因灾难而产生的创伤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娱乐活动,如打球、唱歌、看电影等,还可参加一些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现他们的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又可以尽可能地分散对灾难事件的注意力,从而减缓灾难情绪。告诉学生,当感到特别悲伤时,可以大声地哭出来,甚至可以摔打自己的枕头或洋娃娃,以此宣泄不良情绪。当然也可教给学生一些放松方法、日常的应付技巧和解决问题技术,维持与环境间的稳定状态。

(五)以灾难为契机,增强学生的危机预防能力

1.借助灾难性事件,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

(1)通过地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普及各种灾害知识、应急技能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自救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灾害意识。(2)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育。如观看灾难电影、写观后感、组织知识竞赛、小发明、现场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也可以结合地球日、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水日等主题,强化学生的生态灾害意识。(3)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建立灾难网站,进行宣传教育。(4)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懂得如何在实际环境中逃生以及如何辨别事物是否有毒等。

2.学校或班级通过开展“生命关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所谓的“生命关怀”在学校或班级中有学生或学生家长落难时特别有其必要性,除了对个别学生需由专业人员加以实施“悲伤咨询”的帮助之外,学校或班级中也应实施此等有悲伤辅导功能的“生命关怀”活动,透过对亡者写信、折纸鹤及其他悼念与祷告等活动,皆有助于化解悲伤与失落的情绪,若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死亡为生命所必然,则能导向积极的“生命教育”功能[2]。天灾人祸的出乎意料与强大伤害,使我们的生命备受威胁,也使我们必须去面对几千人的生命在旦夕之间死亡的事实,使我们知道死亡在我们生命中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要学习不去逃避而坦然面对,重新规划生命方向,赋予生命更丰富的意义,我们只有更加知道如何面对死亡,才更懂得去面对生命,热爱生命。

3.教育学生爱惜环境与资源,努力使自然与人类达到和谐

在经济高度发展、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人类改造自然和干预自然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灾难与社会、环境早已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协调与否已成为灾难发生的关键因素。让学生知道我们自己目前的一些行为(如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塑料袋,纸张和水的浪费等)正是导致灾难的诱因。在有限的生存时间中,我们应该抱着爱惜与感谢的心使用这块土地,珍惜资源,与大自然的景观与生命和谐共存,让子子孙孙在土地上不断成长茁壮、生生不息。

三、结束语

灾难对学生带来的不只是伤害与痛苦,也带来了挑战与课题。因此,面对灾难后受创伤的学生,我们一方面要积极重建他们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要抓住灾难所隐含的教育与成长契机,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段华明.灾害与人类社会[J].甘肃社会科学,1997(5):3-7.

[2]杨渝川,陆小娅,张丽丽.悲伤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5):30 -36.

【注释】

[1]程利娜,女,1978年生,河南开封人,研究生,教育科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论文基金项目为陕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9JK0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