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老师,此时应做好这些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指导。离异家庭学生的不良习惯是长时间形成的,得以纠正的不良习惯可能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反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学校的主要职责。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脆弱,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引导,用爱心、诚心、耐心及科学的态度和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使他们心理逐渐亮堂起来,与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地成长。

二、离异家庭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针对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的心理特征,学校教育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一)与家长(父或母之一)沟通,让家长尽可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

已经离异的父母亲一定要理智,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为子女着想,尽量给子女提供活泼、民主、温馨的家庭环境,增强与学校、与老师合作的热情、兴趣和责任意识,老师则要让家长认识到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给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其做到科学、用心地教育子女。

(二)建立父母离异家庭学生档案,掌握情况,因材施教,用真挚的爱温暖学生的心

当班主任了解到哪些学生属于父母离异家庭后,就应建立起档案。平常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对他们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心理特点、行为表现和家庭情况做好记载,并做好保密工作。平时还要和科任老师密切联系,共同教育这些学生。

父母离异后,源自父母的爱少了,缺少了安全感、幸福感,而这些学生却又时刻渴望得到情感的抚慰。对学生的这种情感要求,教师除了加强家长的工作,尽可能使其在家庭中得到满足外,还应给予其更多的温暖和关爱。侧耳倾听、温和信任的眼光、赞誉的口气、充满爱意的抚摸,甚至于拉拉学生的手,这些细小的举动,都会使学生感到爱的温暖,一度关闭的心灵窗户逐渐就会打开。爱是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是医治异常心理的良药。

(三)做好心理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面对现实,心理上减轻负担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力差,父母一旦离异,马上产生被遗弃感,于是恨父母,进而恨周围的人,更有甚者,对生活、对人生失去信心,厌倦学习。作为老师,此时应做好这些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指导。主要是了解情况,诸如学生的生活经历、痛苦所在,造成学生不良现状的因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学生本人、家长、邻居、同学等了解他们。心理咨询和指导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及时与这些学生深度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消除心理负担,调整心理状态,让他们话有处说,气有处发,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进而协助他们了解婚姻破裂的事实,正视自己的家庭现实,正确对待家庭变化,强调孩子并没有错,也不必为父母离异负任何责任,以澄清孩子的错误观念,消除逆反心理、报复心理、害怕心理。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学习生活中去。

(四)给予足够关注,提供锻炼机会,扬起自信的风帆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关注、关心他们,用诚挚的爱激励他们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发现闪光点,弥补他们心灵上的缺陷。另一方面,这类学生多数没有摆正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往往与同伴的关系欠佳,游离于班集体之外,还有就是他们不受欢迎的行为较多。所以老师就要积极鼓励这些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在班里组织一些展现个性特长的比赛,如朗读、歌咏、书法、作文等,多让这些学生参加。同时,课堂上多提问这些学生,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再则,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不断消除自卑、认同自我,悦纳自我,扬起自信的风帆。

(五)讲究教育方法,以激励为主,并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对于这类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离异家庭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痛苦的隐私,教师要尊重他们的隐私,当他们做错事时,要尽量不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以维护他们的“面子”,保护其自尊心。

在学校里,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对于父母离异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学生会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得到温暖。教师的教育要转化为学生的态度、观念、行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对于这类学生更是如此。离异家庭学生的不良习惯是长时间形成的,得以纠正的不良习惯可能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反复。教师要不断激励这些学生,培养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通过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理想激励等方式,让学生坚强起来,自信起来。教育过程中,要增强他们的行为常规意识,养成思考自己行为是否符合要求的习惯,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稳定的行为。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学校的主要职责。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脆弱,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引导,用爱心、诚心、耐心及科学的态度和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使他们心理逐渐亮堂起来,与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地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