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聊天式”语文教学初探

“聊天式”语文教学初探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聊天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才能真正显现“聊天式”教学的最佳效益。“聊天式”语文教学的确是很好的教学形式。

“聊天式”语文教学初探

锦州市太和区平和小学 刘 奔 杨金成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据一项调查表明,当前真实的小学语文课堂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仍占90%以上,这种教学中的对话,绝不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平等对话”,而是一种“一人独白、他人独听”或“判断式”的僵化的语文教学形式。年级越高课堂气氛越沉闷,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愿参与。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方式没彻底转变过来造成的。我们的课堂仍是教师强权的课堂,没有创设一种平等对话的教学形式。

什么才是真正的“平等对话”呢?巴西著名对话教育思想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制的教育学》一书中写道:“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可以看出,在真正的对话中,学习是双向的(相互的),而不是权威的或由上而下主宰的。这样的教学是师生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相尊重、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相互欣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主体性得以凸现,个性得到彰显,创造性得到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对知识的理解、共同经历真理探索、建立学习共同体、互相激励与欣赏的过程,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从这种理念出发,看待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和做法——对话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单单是大脑的载体进行培养的;它通过对话,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并使学生学会自尊、自信、善于合作、乐于助人、学会欣赏、独立自主和坚韧不拔。这实际上是一种担负着师生共同成长责任、体现师生需要、真正平等的“聊天式”教学,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对其弟子的教育,就是常常以这样的形式进行的。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这种教学追求没有师道尊严、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富有激励性的灵动、有效、互动式对话。在这种聊天式对话场中实现思维互动,利用导向式对话进行情感诱导,利用评价式对话实现激励肯定,师生的思维在逐层递进的对话中不断生发,师生的情感不断加深,教学生活充满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聊天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宽容、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由于学生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其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对话式的积极参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起自身的积极情感,拥有或寻找一切机会展示个性,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体验到被尊重的尊严,感受到师者的亲切和蔼,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和幸福,亲师信道,从而激发出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怎样实现“聊天式”教学呢?要想实现这样一种理想化的教学,就必须树立“聊天意识”。因为在师生关系中,站在优势一方的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掌控着“话语权”,若没有相当的“聊天意识”的话,就不会得到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的信赖。得不到学生信赖,也就无法产生真正的聊天式对话。因此,我们必须在师生之间树立强烈的“聊天意识”,这种意识是一种尊重生命平等性、独特性、发展性的生命观理念。作为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生命平等性、独特性、发展性的高度看待学生,要坚持创设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培养个体的开放心态,尊重差异,鼓励独特性,崇尚个性和主体性,注重发展性。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明晓上课是对话,是交往的艺术,是和学生共同亲历知识形成、真理发现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同演课堂的主角,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怀疑精神,敢想敢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才能真正显现“聊天式”教学的最佳效益。

实施聊天式教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随便聊天,“聊天”前需要教师做精心的准备。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站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高度处理教材,才能使“聊天式”教学“聊”得深入。语文教师读语文教材要跨越普通读者的视角,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具有“语文意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读教材,要读出写作方法,读出语文基础知识,读出思想内涵,读出综合拓展,读出教法、学法,读出主线问题,读出思维引爆点、情感激发点、综合实践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标阶段目标灵活使用教材。如《别了语文课》一课,教师既要看到它在本单元中所担任的训练重点——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又要看到文中所渗透的“爱祖国的语文、爱伟大的祖国”的思想,还要看到文中前后对比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课外拓展(搜集作者资料、时代背景资料等)能使教师对教材有深透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这样,在备教材的时候就能以导演的视角,考虑怎样利用教材中和课堂上可能生成的教学资源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角色(学习的主角),实现有效的对话交流。

“聊天式”语文教学的确是很好的教学形式。在实施这项教学实验时,我们特意选了一个刚升入五年级,有14人语文成绩不合格的“后组合班”,最初的课堂,只有几个人发言;一个月后,参与率达到60%左右;两个月后,达到85%以上;到五年级末,有9人成绩及格,数学成绩也有了提高;六年级毕业时,14人语文成绩全部合格,最低成绩为81分。更令人欣慰的是,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很多学生希望我当他们的初中语文老师。有些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过去像个“木头疙瘩”,现在变得爱说话了,人际交往上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感谢我……

“聊天式”教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这是一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揣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