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问题答疑式教学方法运用初探

问题答疑式教学方法运用初探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今时代,学会学习是通往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人护照,党校函授教学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问题答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便有这个功效。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是该方法运用的关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问题答疑式教学方法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和学的手段,主要解决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的。平常运用最广泛的便是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等。这几年,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尝试运用较多的便是讨论式、案例式、问题答疑式教学方法。对各种教学方法都运用了、熟练地掌握了,便可变换教学方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会使枪的使枪,会使棒的使棒”,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们则应做到该使枪时使枪,该使棒时使棒。

任何一种教学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理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还不算真正的方法。真正的方法是我们理解了它的含义、实施步骤、达到的效果且具体运用之后,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意思。

在当今时代,学会学习是通往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人护照,党校函授教学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问题答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便有这个功效。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是该方法运用的关键。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阐述问题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探讨和阐述找到答案,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

问题答疑式教学方法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边搜寻正确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但最终会有一些问题学生找不到正确答案,需要教师答疑解难。该法反复运用之后,学生也会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每一节、每一章学完后,提出若干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问题答疑式教学方法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不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的。在讲课前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问题环境。具体操作时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

所提问题要有反映基本知识点的小问题,也要有反映知识体系、主要论点观点的大问题,还要有和现实生活贴近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比如在“哲学课”物质和意识一章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问题:(1)有关概念:物质、运动、静止、时间、空间、意识。(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3)时间与空间的特点、物质与意识的特点。(4)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意识等。这些问题层层递进,难度逐渐加深。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提出的问题只有让学员通过思考才能找到答案,这样才能调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上述问题,除了基本概念,可在课本中找到答案外,其他层次的问题都需动脑思考后才能理解,正确回答。

(三)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所提问题的内容要有启发性,使学员能在大范围内通过联想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如在讲哲学普遍联系一章时,我提出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但主管农牧业的部门为何在30年间先后出台了“捕狼”和“用飞机从非洲买狼”两个截然不同的政策?这个问题的联系点就是狼和羊。狼是羊的天敌,狼太多,羊则无法生存繁殖:狼太少或没有,羊则丧失警惕,体质下降,疾病丛生,同样无法生存繁殖。它揭示的是大自然间生物链的平衡。推而广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何等的重要。

(四)提出的问题要有教育性

特别是和现实贴近的焦点、热点问题要通过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点拨使学生受到教育,从而关注社会、关爱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讲实践与认识一章时,我提出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谁重要”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们争论不休。有的学生认为,间接知识重要,理由是一个人所学到的知识90%以上来自间接知识,否则社会前进的进程将会减慢;有的学生认为,直接知识重要,理由是所有的人不再创新,都去学习别人创造的间接知识,社会将停步不前。我概括如下: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实际二者都很重要。如果不去学习间接知识,我们一辈子恐怕也创造不出新知识来;如果不大胆创新,第一个吃螃蟹,今天的电脑、手机等也会见不到。在学习间接知识时要善于“扬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直接知识的创造,学会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提高函授面函授质量的关键。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可反映出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古人云:“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充分说明方法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根据教材内容,教给学生不同的自学方法

自学方法很多,比如课前预习法、及时复习法、愉快学习法、归纳概括法等,通过方法的选择运用,可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从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讲出的观点即使错了,也不必计较,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讲真理一章时,有一学生提出:“真理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而且真理又是相对的,布鲁诺为捍卫真理被活活烧死,张志新为坚持真理被割断喉咙,现实中有时说一句真话都很难,老师为什么还要鼓励我们要坚持真理呢?”这个问题既大胆又现实。我做了如下回答:“我之所以鼓励大家坚持真理,是因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能否坚持真理,可看出一个人的品质高低。布鲁诺虽被烧死,但伽利略冒着终身监禁的危险,继续坚持‘日心说’;张志新虽被割断喉咙,但几年后,林彪垮台,她被平反昭雪。而且他们的名字与他们捍卫真理的精神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与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人们坚持正义、捍卫真理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正义长在,真理永存,真理万岁!”

(三)留给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

凡是学生看懂的,教师不再讲解;凡是学生能自学的,就积极引导;凡是学生能探索出结论的,教师不再包办代替;教学任务提前完成的课节,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哲学课中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内容大都能当堂完成作业。

(四)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概括

对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诘问,教师最后点拨概括。通过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交流”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世界到底统一于物质还是意识这一问题的焦点就是物质与意识。有的学生提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认为人的思想就是人脑中产生的,故世界统一于意识。对这个问题,我做了如下概括:按此观点,刚生下的小孩子应该有思想了?这显然不对。人脑若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不会自动产生意识的。我们之所以说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因为构成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物质的。

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上述方法反复运用之后,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很有独到见解的问题,教师要完善地答疑解难,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厚实的知识储备

要从容地解答是当好教师的前提,更是运用问题答疑式教学方法的基础。政策理论水平高了,知识储备宽广厚实了,才能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地答疑解难。

(二)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德才兼备是党和国家对干部的起码要求。师德情操能为表率,学识能力堪为榜样,更是对党校教师提出的要求。作为党校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必须具有正派公道、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扶贫济困、谦虚谨慎、豁达开朗、扎实工作、求真务实、奋发进取、乐于奉献、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献身真理、笃信科学等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学为人师”,更要“行为世范”。而且要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感染学生;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学生;以恪尽职守、率先垂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行为举止示范学生。教师具备了人格力量,所讲所释学生才会信、才会服。

(三)教师要有高超的驾驭课堂的本领

运用问题答疑式教学方法,教师要严格控制,善于驾驭。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有时会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教师则应对主题和进程进行控制,一要因势利导,把大家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主题的难点上来,在深度上下工夫;二要纠偏入轨,及时把大家的思维、兴奋点引导到问题的轨道上来,以防节外生枝,偏离主题;三要当好“主持人”,善于点拨,及时调控,用好课堂每一分钟;四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从理论的高度和学识的深度上做出圆满的解答,使学生心服口服,从而提升教师的威信,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感。

(四)教师要有永不衰竭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从小培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开发,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的。要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一要有创新的知识结构,博学精深,掌握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态势,了解最新的教研信息;二要有创新的思维能力,有全新的观念和意识;三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用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四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带头进行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带头著书立说,增强“教研兴教”、“科研兴校”意识,形成人人开展教学研究,个个从事创造实践活动的局面,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

2002年3月3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