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活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1 灵活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一、 欣赏评议体验法(一) 内涵在艺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针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鼓励学生交流评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所谓艺术鉴赏,主要包括欣赏和评议,因此欣赏评议体验法毫无疑问成了艺术鉴赏课首要的体验式方法被教师们广泛运用。以这条主线引领学生进入到中国古代雕塑鉴赏主题,围绕三大艺术特色展开深入学习。
灵活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法_高中艺术课中的体验式教学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摸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应的体验式方法,学生的艺术学习效果明显改善。经过梳理,笔者提炼出了以下8种有效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欣赏评议体验法、造型实践体验法、身临其境体验法、音美交融体验法、信息技术体验法、情境表演体验法、数学审美体验法、历史解读体验法。具体展开共有18种做法(图3-1)。

█图3-1 灵活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一、 欣赏评议体验法

(一) 内涵

在艺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针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鼓励学生交流评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欣赏评议体验法主要有语言评议、文字评议和交流评议三种。

1. 语言评议:针对鉴赏对象,直接用语言评议的方式抒发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适用的范围有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影视等所有艺术种类。

2. 文字评议:用文字评议的方式抒发对艺术作品的感想体会、评价等。适用的范围有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影视等所有艺术种类。

3. 交流评议: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用语言或文字的方式展开交流讨论。形式有课内交流讨论或课后网络研讨等。适用的范围有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影视等所有艺术种类。

(二) 优势

1. 养成思辨习惯,学会艺术评议。

2. 锻炼口才文采,培养交流能力。

所谓艺术鉴赏,主要包括欣赏和评议,因此欣赏评议体验法毫无疑问成了艺术鉴赏课首要的体验式方法被教师们广泛运用。欣赏评议体验法的优势在于符合高中学生认知基础和思维形态,通过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学生能够深入挖掘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并且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方式大胆发表各自观点,从而培养思辨能力,锻炼口才和文采。欣赏评议体验法的操作难点在于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课堂参与活动局面,合理设计评议主题。

(三) 教学案例

课题:《中国古代雕塑》

【案例背景】

本案例来自上海书画出版社的高级中学美术课本《美术欣赏》上册第13课《博大沉雄的丰碑——中国古代雕塑》,设计成单课时形式。本课是教材雕塑篇中的第一课,之后还有《中国现代雕塑》《外国古代雕塑》《外国现代雕塑》。教师课前了解到学生对于雕塑的学习之前并没有多少基础,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遵循基础性适切性原则,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以线造型、意境表达、彩绘结合),学习中国古代雕塑的欣赏方法,感受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魅力,尝试用课内学习的雕塑鉴赏方法进行作品评议。

【案例描述】

一、 导入

教师通过PPT展示两组雕塑作品图片,一是中国三彩女陶俑和古希腊维纳斯雕塑,二是中国古代天王俑和文艺复兴大卫雕塑,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讨论它们之间的不同。通过比较研讨,教师帮助梳理归纳,得出中国古代雕塑三大艺术特色:以线造型、意境表达、彩绘结合。以这条主线引领学生进入到中国古代雕塑鉴赏主题,围绕三大艺术特色展开深入学习。

二、 新授

教师展示不同时期的敦煌彩塑供学生比较,在了解艺术特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早期佛教雕塑和本土化后的佛教雕塑异同。以敦煌菩萨、秦始皇兵马俑、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像、马踏匈奴等雕塑作品引领学生观察,知道“以线造型”在具体雕塑作品中的体现。展示东汉时期的《说唱俑》(图3-2),请学生描述这件雕塑作品,学生经讨论达成以下共识:它表现的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喜剧演员似的说书人,正向人们叙述动人的故事。吸引、打动我们的并非其精确的比例和严谨的结构,而是那生动、俏皮、诙谐的神韵。塑造者只用了寥寥几笔,便把说书人豪放、乐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中国古代雕塑中常用的“传神”方法,不刻意表现对象在外形上的酷肖,不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确,而是突出重点,力求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注重意境的表达,这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大特色。教师再以一系列敦煌彩塑、唐三彩等雕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彩绘结合特点,通过分析讨论,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雕塑讲究“装銮”,即上色。中国民间曾流传着“三分坯子七分画”,“塑其容,绘其质”的说法,可见雕塑中彩绘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中国雕塑与彩绘结合,使得雕塑既有立体感,又有绘画般的笔墨情趣和色彩美感。这种塑绘结合,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又一特色。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出示一件敦煌菩萨的雕塑作品,创设语言评议体验的方法加强教学(图3-3)。

█图3-2 东汉《说唱俑》

█图3-3 唐代《敦煌菩萨》

三、 学生练习(语言评议体验法的使用)

练习主题:《敦煌菩萨》加以欣赏评议。

具体要求:用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赏析。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进行交流。

学生的表现很精彩,体现了重点高中学生的风采,现摘录部分学生的发言:

张俊:经分析观察,我觉得这件雕塑是唐代的作品,因为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唐代工匠的审美观体现为对女性的婉约美、饱满的造型塑造,体现在菩萨造像上就是丰满的、女性化的特点。另外,这件雕塑衣饰飘带线条流畅、飘逸潇洒,体现了线条造型的特点。雕塑的色彩也很讲究,体现了彩绘结合的特点。雕塑神态安详,气韵生动,体现了意境美。

秦晓悦:此件彩绘菩萨神态安详,面容体型丰满,一看就是唐代塑像,因为她吻合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不过,这件雕塑右手臂特别长,下身也略短,比例似乎不是很标准。但是她的气质神态却雍容大气,一下子打动我,可能这就是中国古代雕塑中常用的“传神”方法,不刻意表现对象在外形上的酷肖,不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确,而是突出重点,力求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注重意境表达的特点吧!这和西方雕塑是明显不同的。此雕塑的色彩搭配特别好看,上衣是绿色底子,上面缀满小花,同色系的长飘带垂到膝盖,线条飘逸,突出了彩绘结合和以线造型的艺术特色。

王满蓉:我觉得此雕塑造型福相,女性化特征明显。通过学习知道,唐代菩萨有世俗化特点,与生活中的人形象没有太大差别,人神合一,因此佛的形象更富亲切感。对照课内学习的中国古代雕塑三大艺术特点,我觉得这件雕塑都吻合。首先,她的身姿呈优美的S形,衣服纹饰线条流畅,长长的飘带很洒脱,体现出以线造型的特点;其次,她的神情雍容华贵,气质不凡,把握了对象的内在精神,注重意境的表达;再次,这件雕塑注重塑绘结合,色彩的配置以冷色调绿色为主,和谐雅致,非常时尚。

四、 点评小结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评议进行点评,并且小结拓展:今天我们围绕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展开了重点学习,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另外,中国古代雕塑强调轮廓、结构、形体之间的统一关系,“既要肖生,又要成器”的创作思想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种特性,它使器物的实用性与生命的象征性得到了高度统一。中国古代雕塑还与我们民族的生死观念、丧葬习俗、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希望本课仅仅是抛砖引玉,建议大家今后更多地关注中国古代雕塑以及其他领域的雕塑艺术。

【案例评析】

本案例以单课时形式展开,内容设计紧凑高效,教学环节安排合理,节奏感强,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用Macromedia Authorware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素材选择合理到位,背景音乐贴合主题。以语言评议体验法引导学生用课内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雕塑作品进行评议,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口才,加强同伴之间的分享交流,巩固强化本课教学目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使用语言评议体验法辅助教学。如本课这样,安排一整段学生活动时间的做法,在当时的高中美术鉴赏中十分罕见。事实证明,关注学生 “学”的教学肯定是有效的。

(本案例获1997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中学美术教学一等奖)

课题:《声情并茂音乐剧 “悲惨世界”传四海》

【案例背景】

本案例来自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艺术》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音乐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特征就是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作为美术专业背景的教师,常规的选题角度就是舞美设计,可是这部音乐剧的舞美设计比较单一,基本上以主要人物的演唱为主,通过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展开情节,因此笔者从音乐角度去鉴赏,通过几个经典的唱段鉴赏来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命运,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本课采用2个课时,从以下几个点入手:(1)序曲——大时代主题与冉·阿让人生悲剧主题的交织。(2)经典选段《WHO AM I》。(3)芳婷的音乐主题——悲悯苦难。(4)沙威与冉·阿让音乐主题的对立。(5)沙威自杀前的唱段。(6)《One Day More》——小人物的心声。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对比的手法,选择1968年版本的电影、2013年版本的电影、雨果的小说,引导学生和音乐剧作比较,分析各自艺术特色,重点了解接近清唱剧的音乐剧特点。最后以文字评议的体验式方法组织学生写课后感,巩固本课教学目标。

【案例描述】

一、 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音乐剧:美国的一种音乐喜剧,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以纽约的百老汇为演出中心,故又名“百老汇歌舞剧”。其特点为载歌载舞,演出时夹用说白,音乐浅显通俗,多以民歌或爵士音乐为素材,题材内容多取自日常生活。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又常取材于狄更斯、莎士比亚、萧伯纳等人的戏剧、文学作品。四五十年代,其艺术水平获进一步提高,并流传于英、法、德等国,著名的音乐剧有《演艺船》《卖花女》《西区故事》《音乐之声》等。音乐剧的特征:简单说,就是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师生以互动的形式了解剧情缩微,教师向学生介绍音乐剧里面的主要人物:冉·阿让、沙威、神父、芳婷、珂赛特、马吕斯等。

二、 新授

(一) 几个经典唱段的学习

教师介绍本课教学流程,具体通过6个经典唱段来解析该剧的音乐特点,首先第一个经典唱段是序曲。引导学生观摩聆听然后分析,了解序曲呈现了双主题,一个主题音乐沉重缓慢地下滑,有大时代的命运感,另一个主题音乐沉重上下跳动间很有悲剧的戏剧感,铺陈冉·阿让的一生。这两个主题在后来的戏剧过程中不时出现,如大时代主题,就不时在人民革命巷战剧情发展中,作一个乐段的开场白或基调;至于冉·阿让音乐主题,不仅出现在冉·阿让的独白心声中,也成为贫困小人物出现时的基调。从这种音乐结构可以看出,冉·阿让在歌剧中成为弱势贫困小人物的代言人,而时代主题与冉·阿让主题交织,让音乐自行诠释出:一个时代性的扭转,是在小人物痛苦的哀嚎中产生的。

第二个经典唱段是冉·阿让的《WHO AM I》,《我是谁》是《悲惨世界》中最动听的曲目之一。

教师提问:冉·阿让唱的《我是谁》中一共出现几次“WHO AM I”?情感有变化吗?

当男主角冉·阿让独唱《我是谁》时,正是他隐姓埋名重获新生多年之后,拥有制砖工厂且任市长的事业高峰期。不巧到任的警局长沙威竟是过去的狱卒且疾恶如仇。不久,他怀疑市长的身份,正要翻查过往时,竟有个穷苦的智障者被诬告是越狱的冉·阿让而将被定罪终身监禁。冉·阿让了解有人因为无力为自己辩解,而将背负自己的名受苦时,百般挣扎。“我是谁?我是这数百个工人的主人,我是获得美好新生的市长,我若承认自己是冉·阿让,我将被定罪!但我若继续沉默,我岂能装作没有听见那可怜人的沉吟?我究竟是谁?”当世人只凭外表而不愿去看内里时,法庭上下全场错愕地发现,众人所景仰的市长指认自己是真的冉·阿让。于是男主角不得不结束上天曾赐给他的平静、慈善的重生岁月,为着被托付的孤女再度亡命天涯。“我是谁?”这问题的深度,也许是作者雨果留给人们玩味的开始(图3-4)。

学生回答:“WHO AM I”共出现5次,情感每一次都有变化,从起初的彷徨犹豫,到最后的肯定果断,内心的坚定,充分说明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纠结。演员通过高超的唱功很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个经典唱段是芳婷的音乐主题——悲悯苦难。芳婷有两次独白,一次是《芳婷的梦》,梦见自己不再在贫困中搏斗,梦见不再被遗弃,人与人之间的爱永不凋残。《芳婷的梦》歌曲出现之后,芳婷便被迫卖发卖身沦为娼妓。芳婷的另一次独白,是双主题,一个主题是表现垂死之际,另一个主题是芳婷托孤给冉·阿让。芳婷主题概括而言,就是被爱遗弃、渴望爱、为爱牺牲、将爱交托。芳婷主题不仅成为芳婷角色自身的诠释,随着剧情进行,我们会发现,芳婷的主题几乎和冉·阿让的生涯并随(图3-5)。

教师提问:芳婷主题在芳婷还未出现之前有没有出现过?为什么音乐剧作者要这样安排?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得出结论:芳婷主题在芳婷还未出现,并和冉·阿让还素不相识时就已出现。如冉·阿让从监狱逃出,内心充满抱怨苦毒时,背景音乐是芳婷主题;卞福汝主教将冉·阿让从警察手中救出,用烛台把冉·阿让从黑暗势力中挽回时,也出现芳婷主题,这时的冉·阿让并不认识芳婷,但透过芳婷主题的背景音乐,预示未来冉·阿让将走出怨毒的黑暗,抱持爱与悲悯,并与芳婷的苦难紧密相连。随着剧情发展,芳婷主题还隐隐浮动在冉·阿让与沙威的对峙中,直到冉·阿让死前,芳婷主题仍出现。于是,芳婷的音乐主题在多次成为冉·阿让的背景音乐或片断主题音乐下,成为冉·阿让宽厚悲悯的人道主义的象征。

第四个经典唱段是沙威与冉·阿让音乐主题的对立。

教师提问:沙威的音乐有些什么特点?让人听后产生什么情绪?

学生:沙威的音乐节奏感强,感觉很紧张。

教师:的确,沙威的音乐主题处理得非常像沙威,节奏持续进行带有紧张感,每次沙威音乐一出现,就让人觉得危机浮现,有事要发生。而最终沙威自杀前,这种充满危机感的节奏,成为沙威自己一生命运的注脚——自我价值幻灭的危机。让人深刻回味的,是序曲中的冉·阿让音乐主题,至少两次跟沙威主题等量齐观的互相对立,一次是在芳婷死后冉·阿让与沙威的对峙中,还有一次是沙威自杀前。沙威主题节奏有持续进行的紧张感,与冉·阿让主题沉重的悲剧感交织,意图很明显地要让冉·阿让的人生悲剧,跟沙威的人生悲剧有绝对密切、却互相对立的关系。

第五个经典唱段是沙威自杀前。

教师提问:你能体会到沙威此时的心情吗?如此骄傲的沙威,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在沙威眼中,冉·阿让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演员的艺术表现如何?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然后讨论,教师补充得出结论:一个骄傲的人,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但是在一个强大的生命面前,他发现自己所坚守的信仰和法则脱离了他自认的运行轨迹。世界不是他所想象的,法则也不是他所想象的。他开始怀疑,怀疑这个他曾经深信不疑的世界。于是他迷失,最终逃离在他曾经立下誓言的星空之下。演员充分运用了他扎实的唱功和舞台表现,将角色的性格特征演绎得入木三分,深刻地揭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图3-6)。

█图3-4 冉·阿让《WHO AM I》


█图3-5 芳婷的主题音乐

█图3-6 沙威的主题音乐


█图3-7 《One Day More》

第六个经典唱段是《One Day More》——小人物的心声。剧中有一些小人物的心声,包括工厂工人、野孩子、旅馆老板等,都处理得很成功,有市井小民风味,能让底下观众听一遍立即朗朗上口,很快地融入台上小人物的歌声里。而为市井小民舍命的大学生们的几首重要曲子,却又很有大学生风味,慷慨激昂、热情宣言无遗。作曲者用音乐塑造不同阶层的人物,处理得很成功。

教师提问:《One Day More》中你是否听到熟悉的旋律呢?请举例。这个经典曲子包容许多小人物的心声,谁给你印象最深?此曲预示着哪个重大事件?

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并回答,教师补充得出结论:经典曲子《One Day More》,是唱于最激烈的一八三二巷战开始前夕。这首曲子以多重主题构成,包容许多小人物的小小愿望,包括《A Heart Full of Love》《芳婷之梦》《旅馆老板之歌》《Master of the House》,所有主题交错在《One Day More》主轴中,使即将出现重大伤亡的一八三二巷战前夕,充满中下阶层盼望未来的心声。但这段充满小人物卑微盼望的心声,却很深刻地埋入沙威的危机主题,因为沙威的命运将因这巷战彻底改变(图3-7)!

(二) 用比较法深入了解音乐剧的特点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剧的特点,教师采用比较的手法辅助教学。要求学生完成以下表格,并且交流(表3-1)。

表3-1 《悲惨世界》不同艺术形式特点比较

通过认真思考,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小说对人物的内心描述有明显优势,可以丰富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优势,生动且立体感强;音乐剧用接近于清唱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极其考验演员的唱功,现场的艺术感染力更加强烈。为了巩固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安排学生以下练习活动。

三、 学生练习(文字评议体验法的使用)

练习主题:请写一写《悲惨世界》学后感。

具体要求:可以从艺术角度谈对此部音乐剧的感受,也可以从人物形象、命运、内心的塑造等方面谈。鼓励结合文学、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分析,要有真情实感。

通过深入学习,学生对《悲惨世界》有各自深刻感悟,学后感写得情真意切,现摘录部分学生的学后感:

徐卓悦:“天可怜见,悲惨世界……”当这熟悉的音乐响起,一部流传百年的经典就缓缓拉开了帷幕。冉·阿让,一个集齐悲惨与欢乐,在罪恶与救赎中挣扎的男人,便是本部影片的主人公。他为了挨饿的孩子而偷了面包,从此“二四六零一”便开始伴随他的一生。沙威、芳婷……一个个人开始在他的逃狱生活中出现,他们影响着他,无形中也被他影响。神父、珂赛特在冉·阿让最难以忍受、将被现实所击溃时,带给他光明。在人性与道德,人权与法律的矛盾中,冉·阿让挣扎着、迷惑着、救赎着……从市长到流浪汉,从绅士到囚徒,拥有多重身份的他在这个动荡的社会中开始了不平凡的悲惨的一生。

“我是谁,我如何能够假装?”这是冉·阿让在夜晚对自己的询问,他在疑惑中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是谁,我如何能够隐藏?”在审视现实的时候,他选择了救赎,救赎那个与自己甚至未曾有过一面之缘的人。“我是编号二四六零一!”当他怒吼出声时,他的一生已经注定——要在这个悲惨世界中拯救,拯救那些曾经如自己一般渺小的人。

正义、斗争、人权、历史中亘古不变的纷争主题。一场战争中的一群人,或是一群人中的一个人同样令人震撼。你是否听见了人民的呐喊?这一刻,他们不是奴隶,他们是革命者。你是否听见人民在夜里歌唱?那是渴望光明的歌声。当刺刀光芒在远方野蛮,他们也会站起来抵抗。

胡嘉敏:本剧以19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冉·阿让因偷面包给快饿死的侄子吃而获罪入狱,服役19年,在假释期间改头换面,一步一步成为市长,而追捕他的沙威警官一直不停地寻找他。这期间他得知了被迫沦为妓女的芳婷的悲惨遭遇,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珂赛特。

剧中最激昂的当属街头巷战的片段,爱国热血青年英勇抗争,音乐变得激昂。虽然最后起义失败了,但英勇牺牲的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永存心中。冉·阿让意外得知心爱的养女珂赛特深爱的青年马吕斯也在队伍中,便偷偷携助这群青年,在混乱中救下了马吕斯,却没有留名。

最感人的片段莫过于大结局了。冉·阿让不想让珂赛特知道自己的过去,怕自己的黑历史让女儿蒙羞,便把女儿就此交给马吕斯,自己独自面对死亡。当孩子们了解真相后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终也抵不过阴阳两隔。最后是那首让我单曲循环了好多遍的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Lost in the valley of the night?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are climbing to the night.For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There is aflame that never dies.

李司旭:《悲惨世界》演绎了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当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嫌弃鄙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过向善的信心。是宽大为怀的神父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但不计较冉·阿让偷他银器,反而将一对银烛台送给他。神父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道路应该是自己选择的,而结果就会在那条道路上,不需去特别追求什么,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它自会来找你。

当马吕斯在革命中受重伤,冉·阿让背着他,在下水道又碰上死对头——一直追捕他的沙威警官,冉·阿让恳请沙威给他一个小时,等他送走背上受伤的年轻人后就回来跟他走,沙威在百般痛苦纠结的情绪中放走了冉·阿让,在冉·阿让高尚人格的影响下,他对深信不疑的法律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让他无法原谅自己,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最终他选择了逃离,逃离冉·阿让这个让他纠结和矛盾的人,逃离这个世界,他跃入河中。当演员用扎实的唱功和肢体语言以及投入的表情去演绎这一段时,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既有些怅然若失和无奈,又似乎有些心落回胸腔的感觉。我遗憾这样一个好警官自己选择了死亡,但他终于不再被他的道德和冉·阿让的道德所累,由此带给我的满足感又冲淡了这种遗憾。

最终,冉·阿让选择了一个偏远的地方静候自己的寿终正寝,珂赛特和马吕斯知道了全部真相后终于追来,请求父亲的原谅。芳婷的音乐开始交织于珂赛特的音乐,冉·阿让含着热泪,离开了他的女儿和女婿。

似乎是个好结局,但是我始终觉得在某些地方不能释怀,虽然冉·阿让最终去了天堂,但沙威却不在,我并不认为沙威没有资格见到上帝。结尾仿佛给我们一缕曙光,但当时的人们仍然在黑暗中摸爬滚打。总之最后我感到胸膛有些闷,此剧真正地让我感受到了那时的黑暗和绝望,深刻地憎恶那时不公的统治。

……

【案例评析】

学生对音乐剧的学习非常喜欢。本部音乐剧舞美设计比较单一,基本上以主要人物的演唱为主,通过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展开情节,接近清唱剧的表现形式。但是经典的剧情,演员扎实的专业功底,加上音乐剧本身具备的浅显通俗、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通俗性等特点,深深吸引学生。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具体通过6个经典唱段来解析该剧的音乐特点,从而解析这部音乐剧音乐结构的严谨,也因此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使学生对剧中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有深刻认识。用文学作品、电影、音乐剧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特点。实践体验环节,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用文字评议体验法写学后感,学生们非常投入,真情流露,深化教学目标。课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美术专业背景的教师来上此课,从美术角度鉴赏丝毫没有问题,从综合性角度做到一般性表层的鉴赏也是可以,可是若要带领学生从音乐剧中获取较为专业的音乐专业知识,对师资的要求还是极高的。

课题:《全球最贵10幅油画拍卖会》

【案例背景】

本案例从上海书画出版社高级中学美术课本《美术欣赏》下册《促进流通,藏艺于民——艺术品价格与市场》一课拓展而来,素材参考网络信息。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大部分艺术作品都要进入流通领域,在交换中实现其价值。根据相关统计,如今投资艺术品的盈利率已经是仅次于房地产而高于股票证券的第二位。所以近年来,艺术品更成为人们投资的重要目标。

教师根据互联网发布的资料,列出至2006年全世界拍价最贵的10幅油画。教师创设拍卖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互动参与。本课采取交流评议体验方法,分两轮:第一轮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对10幅油画进行解读,了解作品的基本信息。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学习单,即标明自己认为最贵的油画,说明理由,请学生上台交流,教师公布结果。第二轮教师组织学生对拍价最贵的油画展开交流评议、互动研讨。课后在校园网学习平台继续深入研讨交流。高中学生对艺术作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尤其对油画颇有兴趣,但是对艺术品拍卖市场知道得不多。通过这种模拟拍卖会的学习,学生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评析,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决定艺术品拍卖价格的综合因素,如作品自身价值、画家的知名度、拍卖行的竞争等,拓展艺术视野。

【案例描述】

一、 导入

教师出示课题《全球最贵10幅油画拍卖会》,告诉大家本节课将模拟一场油画拍卖会,引起学生强烈兴趣,顺势直奔主题。

二、 新授

教师出示世界上拍卖最高的10幅油画作品,并带领学生一一解读(图3-8)。以下序号随意编写,与拍价高低无关。

1.《阿黛尔·布洛赫鲍尔Ⅱ》 作者:克里姆特(奥地利)

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特创作。阿黛尔是唯一给克里姆特当两次模特的人,也许是因为她的丈夫是克里姆特长期的赞助人吧?这幅画像使用了金银箔,融合马赛克,体现这位奧匈帝国最有钱女人的雍容华贵之感。

2.《女人Ⅲ》 作者:德·库宁(美国)

《女人Ⅲ》是荷兰籍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之一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围绕女性主题创作的六幅画之一。德·库宁女人系列作品都是以其妻子伊莉娜为原型创作的,作为一个性格孤僻的艺术家,德·库宁的妻子为了丈夫能够成功,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在对德库宁付出了之后忍受不了德·库宁对其的苛刻而出轨,给德·库宁带来了非常大的感情冲击,并从此厌恶女人,创作了女人系列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丑陋的,体现了他的心情。该作品长68英寸,宽48.5英寸,于1953年完成。

3.《错误开始》 作者:贾斯培尔·琼斯(美国)

贾斯培尔·琼斯(Jasper Johns 1930— )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是美国“新达达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媒介为油画和版画。“新达达艺术”是“波普艺术”的先声,强调日常生活元素。此画创作于1959年,画面上各种颜色和标识它们的英文单词是随机错位的。他很少在画一幅油画以前做翔尽的研究,相反,在一幅油画完成以后,他会尝试对图像作不同的处理。这些草图有时候会变成不同的版画。

█图3-8 全球拍卖最贵的10幅油画

4.《三联画 1976》 作者:弗朗西斯·培根(英国)

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是英国20世纪最重要的画家之一。这套画作的灵感源自希腊的古老神话,充满象征主义的色彩。作品以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主题,由三幅画组成。中间画面是一个没有头的人被三只秃鹫环绕,两侧画面分别为一名面容畸形的男子。

5.《加歇医生的肖像》 作者:凡·高(荷兰)

凡·高在自杀前一个月为精心照顾他的加歇医生画了这幅肖像。他自己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肖像,他满怀伟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对这个人的感觉和爱慕之心画进作品里。我夸张了他的头发的金黄色,在头像后面我不画小屋的普通墙壁,而用我调配得极为丰富、极为强烈的蓝色涂出无限深远的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配合,使金黄色头发的头部,在这丰富的蓝色背景上发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

6.《阿黛尔·布洛赫鲍尔Ⅰ》 作者:克里姆特(奥地利)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生于维也纳,他早年的画风承习了英国拉斐尔前派和法国印象派的传统,后开始把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作品中的绘画和工艺性达到了极点,艺术风格富丽堂皇,华美之极。这幅画又有“奥地利的蒙娜丽莎”称号,是克林姆特于1907年为维也纳制糖巨头布洛赫鲍尔的爱妻阿黛尔画的肖像,以沥粉、贴金箔等特殊手法创作。所以,此画又称“金色的阿黛尔”。

7.《红磨坊的舞会》 作者:雷诺阿(法国)

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enoir,1841—1919)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红磨坊的舞会》创作于1876年。画中描绘出众多的人物,给人拥挤、热闹的印象。就总体看,他保留着印象派对外光与色斑的留恋,使画面的总体色调、气氛有一种颤动、闪烁的强烈效果。

8.《拿烟斗的男孩》 作者:毕加索(西班牙)

毕加索于1905年创作了《拿烟斗的男孩》,这是他走过蓝色忧郁时期进入粉红时期的代表作。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鲜花。

9.《1948年第5号》 作者:杰克逊·波洛克(美国)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是美国行动绘画艺术的鼻祖。这种自由奔放、无定形的抽象画风格,成了反对束缚、崇尚自由的美国精神的体现。此画是杰克逊·波洛克“滴画”中的精品,在一个长8英尺、宽4英尺的纤维板上滴满稠密的棕黄色以及白色、栗色、黑色颜料,形成了鸟巢状的外观,看起来有些杂乱无章。

10.《道拉·马拉与猫》 作者:毕加索(西班牙)

此画是毕加索于1941年创作的,那时毕加索正与画中女子道拉·马拉处于爱情的巅峰,道拉·马拉本人是位多才多艺的摄影师,具有出众的野性美和智慧,她是毕加索长达10年之久的情人,也是他最喜欢的模特。这张画的画幅为50.5×37.5英寸。

三、 学生练习(交流评议体验法的使用)

练习主题:请针对拍价最贵油画进行交流评议。

具体要求:

1. 选出你认为拍价最贵的油画。估计一下拍卖价格。

2. 阐述该作品给你的特别感受(构图、色彩、背景、风格特征等)。

3. 针对拍价最贵的油画进行交流评议。课后网络研讨。

在进行交流评议之前,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学习单,学习单上的具体要求是:若你是竞拍者,你会拍哪一幅油画?请把编号填进表格,阐述理由并估价。

本课交流评议分两轮:第一轮学生选出各自认为拍价最贵的油画,上台交流;第二轮教师公布结果后,学生再次针对拍价最贵的油画进行交流评议,课后网络研讨。在第一轮的研讨中,学生选出的油画各式各样,几乎每幅画都有选。学生们的发言也很有个性(图3-9)。

张艺凡:我觉得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应该是拍价最贵的油画。因为这幅画比较有意境,男孩拿着烟斗,头上戴着花冠,画面唯美宁静,和毕加索其他的画风不太一样。我定价6000万美元。

叶莹:我选择6号《阿黛尔·布洛赫鲍尔I》,我觉得它的拍卖价最高。因为它看上去很闪,金黄色调很好看,画里人物像是一位贵妇人。它的画风与众不同,带有很强的装饰味。我定价3000万美元。

徐则达:我觉得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红磨坊的舞会》拍卖价最高。因为他画得非常细致,人物也很漂亮。舞会的场面表现很欢愉,人物众多,画面有光影的斑驳处理,看上去很舒服。我定价5000万美元。

……

第一轮交流评议结束后,教师公布目前为止全球拍卖价最高的油画是美国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的抽象画《1948年第5号》,于2006年11月3日拍卖出1.4亿美元的高价。很多学生显得很惊讶,惊叹不已。教师随即组织第二轮交流评议,要求学生围绕:为什么《1948年第5号》会成为全球拍卖价最高的油画作品?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头脑风暴,发表各自的观点。

钱淑颖:我觉得收藏者可能认为画风不同于以前的写实主义,非常有意思,视觉冲击力比较强。

平静:我觉得可能和画家的知名度比较高有关系吧。还有美是想象力的突破,这幅画可能就是画家想象力突破而创作的……

李虹:我觉得这幅画能拍价这么高,是因为他画得很乱,但是乱中很有条理。这幅画卖得这么贵,画了好久了吧,整个画布都滴满了。很有特色。

诸振剑:我不太认为它会卖这么高的价钱,说卖了1.4亿美元给我的感觉就是1块4卖给我都不要,嫌它太占空间了,因为我完全不懂它画的是什么?画家想表达些什么?我感觉就是幼儿园小孩子的涂鸦,还不如拿着洗澡用的花洒装点颜料喷上去,差不多的效果吧!

姚佳旻:虽然我不知道这幅画取名为《1948年第5号》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这幅画色彩很丰富,以暖色调为主,用色很疯狂,很凌乱,很魔性,在狂野中透着规律,有理性。线条的组合带给人很多遐想,很密集,画面感觉很充实。这幅画主要表达了一种情感,自由奔放的情感,看到它会有接着看的冲动。是很随性的一幅画,很自由的感觉,放空了心灵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虽然画面有点复杂,但正是因为这种高深才有看点,才使它的价格很贵。

诸振剑:那这幅画的准则是什么?

教师:首先我们觉得欣赏艺术作品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准则可以套用,像数学那样符合这条公式是对的,不符合就是错的。在艺术作品面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位观者从同一件艺术作品中可以读出各不相同的内容和感受。当然,绘画艺术的好坏肯定是有规律的。抽象作品通常用点线面、色彩、色调等元素按照构成原理组成画面,表达画家的主观情绪和思想感情。由于抽象艺术完全剥离了物象的内容,表现最纯粹、最本质的结构,因此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和余地更大,更具有神秘的不确定性和不可复制性。《1948年第5号》的作者杰克逊·波洛克是美国行动绘画艺术的鼻祖,这件作品是“滴色”画中的珍品,画面上滴满稠密的棕黄色、白色、栗色、黑色颜料,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组成的图案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记录了他作画时直接的身体运动,于是观众可以分享到创造这些色彩的经验。他的画作有两个特点,其一,“满幅”的构图风格。在波洛克的画面上,所谓画面的中心,已全然无迹可寻。画面散漫无际,全面铺开,毫无主次。其二,绘画作品成为画家由情感所支配的行为的直接记录。“波洛克的每一张作品都不是轻易画出的……当他作画时他沉湎于吓人的狂热行动中。”而他作画过程中的那种充满节奏的自由运动,则在那铺于地板的巨幅画布上留下痕迹。对于完成后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他事先全然不知,画完后才根据需要剪裁一块,绷到画框上去。艺术评论家罗森伯格将这种绘画称作“行动绘画”,其含义便是,画家在这里所呈现的已不是一幅画,而是其作画行动的整个过程。画布成了画家行动的场所,成了画家行动的记录。

当然,拍卖市场决定艺术品价格有诸多因素,如作品自身价值、画家的知名度、拍卖行的竞争等。这件艺术作品除了本身的艺术价值外,也有人说杰克逊·波洛克若不是美国人,绝对到不了这身价。他出道之时,正是美国人一直对于本土没有大艺术家痛心疾首之时,还有人说又是一位死了之后作品卖了大价钱的画家。但不管怎么样,这确实也是一幅不错的作品。

█图3-9 学生模拟拍卖会场景

四、 小结拓展

本课模拟名画拍卖会的活动大家玩得不过瘾啊,很多同学意犹未尽!建议大家课后登录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就此问题继续深入研讨。大家感兴趣的话今后可以多关注拍卖市场,了解这方面的动向。

【案例评析】

本课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名画拍卖会,针对世界拍价最贵10幅油画进行交流评议,学生兴趣高涨。交流评议分成两轮进行,通过交流,学生的思维产生火花,发生碰撞。尤其第二轮,一部分学生对波洛克的《1948年第5号》作品比较认可,喜欢它的自由和独特,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对此画成为全球最贵油画感到困惑不解,两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教师也及时参与互动研讨。讨论一直延续到课后,学生继续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跨班级交流。通过模拟名画拍卖,学生一方面对西方油画特别是抽象画有了进一步的解读,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口才,引导学生关注艺术品拍卖市场运作规律,知道艺术品拍卖价格的高低由综合因素决定,如作品自身价值、画家的知名度、拍卖行的竞争等,从而拓展了这个领域的学习。

二、 造型实践体验法

(一) 内涵

在艺术鉴赏基础上,设计相关的动手实践活动,通过动手制作,获得亲身体验,加强认知。造型实践体验法主要有临摹感受、造型表现和创意设计三种。

临摹感受:通过临摹相关作品,体会艺术作品的技能特点,加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适用的范围有书法、中国古代绘画等。

造型表现: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如描绘、雕塑、拓印等,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适用范围有绘画、建筑、雕塑等。

创意设计: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主题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加强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适用范围有绘画、建筑、剪纸、雕塑、篆刻、服装、设计类等。

(二) 优势

1. 培养动手能力,加强艺术体验。

2. 尝试多种材料,开拓创意思维。

造型实践体验法的优势在于工具材料准备方便,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绘画基础,也有一定立体空间想象能力,上手容易。学生习惯并且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难点在于课后作品的评价和整理归类工作量大,作业的存放需要大量空间。

(三) 教学案例

课题:《中国书法艺术》

【案例背景】

本案例从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美术课本《美术欣赏》下册第22课《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书法篆刻艺术》拓展而来。中国书法是很重要的一个美术门类,让学生学习中国书法艺术对于了解和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很有必要。本案例分2个课时,第1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书法尤其是几种典型书体的特点,知道每一种书体的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感受书法的风格之美,初步知道欣赏书法的要领和方法。第2课时,运用临摹感受体验法让学生练习书法,学习书法的技能要求,感受中国古代书法的艺术魅力。

【案例描述】

一、 导入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当场书写隶书的“马”,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讨论:今年是马年,老师用的书体是隶书,引出课题《中国书法艺术》。

二、 新授

教师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书体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中国书法起源于刻画符号,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和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金文是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古代人把青铜称为金,所以称青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金文的书法特点同甲骨文相似,也属于象形文字,如《散氏盘》。大篆是西周时期在甲骨文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字体。大篆的特点是:因形立意,装饰性强。但是,大篆与以后发展起来的各种书体相比,结构规律性差、笔画繁多,难以辨认,所以,大篆并未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如《石鼓文》。

教师提问:小篆是何时出现的?如何出现的?

学生:小篆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统一文字而推行的一种字体。

教师:很好,小篆对大篆进行了许多改革,简化笔画、废除异体,使汉字得到了规范。小篆的诞生,是我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汉字成熟和汉字书法成熟的一个标志。小篆的书法特点是:笔画平直,粗细一致,方圆自然,疏密匀称,上紧下松,结构稳健,具有较强的欣赏价值。现存李斯的《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峄山石刻》是小篆的代表作。篆书比较古朴。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隶书。隶书最早出现于秦末,成熟于汉朝。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再简化、再整理、再规范而成的一种字体。最早进行隶书尝试的是秦朝的狱吏,抄写的大多是关于狱中徒隶方面的事情,所以人们把这种字体叫作隶书。隶书到了汉朝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汉隶是隶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隶书继承发展了小篆的改革法则,为楷书奠定了基础,在书法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张迁碑》《石门颂》。隶书比较娟美。

教师提问:楷书有什么特点?你知道楷书四大家吗?他们有何代表作?

学生:楷书比较方正,端端正正。四大家有唐朝欧阳询、唐朝颜真卿,其他想不起来了。

教师:这位同学楷书特点讲得很好。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产生于汉末,比较端庄。楷书四大家分别是:唐朝欧阳询(欧体),法度严谨,笔力险峻,秀美温雅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唐朝颜真卿(颜体),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写方为圆,代表作有《颜勤礼碑》;唐朝柳公权(柳体),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瘦劲挺拔,代表作有《神策军碑》;元朝赵孟頫(赵体),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代表作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图3-10)。

█3-10 楷书四大家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行书有什么特点吗?天下第一行书和天下第二行书分别是谁写的?

学生:行书相对于楷书来说更显飘逸潇洒,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写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不清楚。

教师:不错。行书也始于汉朝末年。行书是为了弥补楷书的拘谨不便和草书的潦草难辨而产生的。由于行书保持了楷书工整清秀的特点,又带有草书飘逸飞动的长处,书写方便,实用性强,所以流行最广,因为流行,因而得名行书。行书盛于晋朝,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人们尊为“书圣”。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图3-11)。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草书有什么特点吗?唐代有两位书法家的草书很有特色,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代表作品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得出结论:草书是人们为了提高书写的速度,在隶书基础上创造起来的一种字体。草书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来发展成为章草。章草保留着隶书的形迹,字中笔画同后来的草书相似,但每个字独立,不连写。当时,人们常用这种字体写奏章,还因为当时史游用这种字体写了著名的《急就章》,所以人们后来就把这字体叫作章草。在唐朝的时候,张旭、怀素把草书写得更加放纵(图3-12)。

█图3-11 天下第一行书和天下第二行书

█图3-12 怀素和张旭的草书

在草书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流派,人们把这种流派称为狂草。狂草的特点是:笔势连绵回绕,常有数个字相连,字形变化繁多,讲究气韵,以气通韵。从书法艺术的整体观来说,狂草是草书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草书比较奔放。

教师以“师”字为例,带领学生分析五种书体的风格之美(图3-13)。

█图3-13 以“师”为例分析五种书体的风格之美

最后,教师强调欣赏书法的四个要素,即点画的线条美、字形的结构美、全篇的章法美、书体的意境美。教师安排学生实践体验,临摹名家的书法作品。

三、 学生练习(临摹感受体验法的使用)

练习主题:请选择任一种书体的中国古代书法作品临摹。

具体要求:分析书法作品的用笔、结字和章法,解读作品的用笔特色,根据个人基础,采取通篇临摹(也可以局部临摹)。

学生运用临摹感受的体验式方法进行实践,体悟书法家的娴熟技能和艺术魅力(图3-14)。现将学生动手实践的作品选登部分(图3-15)。

█图3-14 学生课内进行临摹体验

█图3-15 学生的书法作业

四、 作业评价,小结拓展

教师组织学生点评临摹的书法作品,并且进行小结拓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书法的几种典型书体,知道了它们的艺术特点,并且也知道了一些知名的书法家以及它们的代表作品。当然,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远远不止这些,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对中国书法艺术深入探究,加强实践,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案例评析】

中国书法艺术的学习在艺术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内容。采用示范、鉴赏、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以临摹感受体验法辅助教学,促使教学目标的提升。本课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学习了中国古代书法尤其是几种典型书体的特点,知道每一种书体的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感受书法的风格之美,初步知道欣赏书法的要领和方法,每位学生还体验了书法临摹的乐趣。通过学习,学生对祖国的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热爱。有个别书法基础好的学生课后加倍练习,优秀书法作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还有的作品参加了各种比赛获奖,学生信心大增。本案例后续还可以全方位深入拓展学习,如引导学生继续欣赏更多名家的书法作品。除了临摹,还可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教学形式上尝试突破必修课的局限,开发拓展型课,这样能有更多课时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机会。学校搭建展示和比赛平台,促使学生在中国书法领域的学习收获丰厚。

(本案例得到上海市浦东光明学校倪国清老师帮助,特此感谢!)

课题:《外国印象主义绘画》

【案例背景】

本案例来自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美术课本《美术欣赏》上册第10课《抒情与分析——外国印象主义绘画》,同时借助上海莫奈画展的契机辅助教学。学生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不感到陌生,非常喜欢,可是他们对印象画派的了解不全面。因此,本课组织学生重点学习印象主义绘画,让学生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特点,以及在西方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案例分成2个课时,第一课时掌握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风格特征,了解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的区别以及代表人物。第二课时学习大师手法,用造型表现体验式法画一画印象派风格作品。教师抓住2014年上海莫奈画展契机,组织学生前往参观。本次展览展出55件展品,包括40幅莫奈真迹、12幅其他印象派画家大师作品,以及3件莫奈生前所用物品。其中囊括莫奈艺术生涯各个重要时期的代表作。展品分为5大主题进行展出,其中有极其罕见的莫奈少年时代的讽刺漫画,以及莫奈生前极具代表性的几个系列作品。更难得的是有几幅首度来到中国大陆的巨幅油画,如3米长的《紫藤》、2米高的《睡莲》等。本次展品全部来自法国巴黎马摩丹莫奈美术馆,该馆是目前全世界典藏莫奈作品最多的美术馆之一。

【案例描述】

一、 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畅谈参观莫奈画展的感受,向伙伴介绍一幅印象最深的画作。之后教师通过PPT演示文稿展示一批印象派画作,最后定位在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告诉学生这幅画也是莫奈画的,只是该画被定为法国国宝所以从不外借,这次没过来。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画叫什么名字吗?画面中描绘了什么景色?它在西方绘画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学生:莫奈的《日出·印象》描绘了日出时的情景,画面朦胧。

教师:对了,这幅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正是由于这幅画当时遭受到记者的嘲讽而诞生了印象画派。引出课题《抒情与分析——外国印象主义绘画》。

二、 新授

进一步阐释印象派概念: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也叫印象主义,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当时因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这幅画面描绘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时塞纳河的清晨。由于画家要在很短的瞬间,将早晨的美景在光线还没有变化前完成作品,因此画面不可能描绘得很仔细。当学院派的画家们看到这幅作品时,认为很粗糙,过于随便,就用讥讽的语言加以嘲笑。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随之诞生,“巴比松”派反而慢慢被人淡忘。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印象派,了解印象派主张的绘画观念。即绘画应表现现实中瞬息万变的光与色,反对描绘故事与情节,而力图捕捉阳光照射在物体上的霎时的冷暖变化,从而在技法上引起一系列革新:补色的对比、颜色的厚涂与并置、笔法的简略和松动,所以印象派的画大多生动明快,充满了光色颤动之感。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西莱斯等。教师展示大量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作,引导学生赏析(图3-16)。

█图3-16 印象派画家作品

通过鉴赏,学生对这些印象派大师以及他们的作品有深入了解。比如德加画的《舞台上的舞女》,是德加所画舞女前后台生活具有代表性的一幅,画面上的舞女似在舞台上作谢幕的动作,画面构图别致新颖,俯视截取了舞台的一角,用大片的空间衬托出舞女轻盈的舞姿,画面用光也很特别,画家强调了舞台脚光由下而上的照明效果,使舞女显得通体明亮。此画是用色粉笔画成,娴熟精练的色粉笔技巧,很好地表现了蓬松的纱裙闪烁的光影和形体与空间的虚实对比。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印象画派。出示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教师提问:这幅画在表现手法上有些什么特点?和印象派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人物造型几何化,感觉僵硬,颜色不是一块一块,而是一点一点的。

教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作于1884年至1886年,是修拉笔下最有影响的一幅画,也是代表新印象画派风格与面貌的经典之作。作品描绘的是巴黎近郊一个小岛上,人们欢度假日的情景,这块聚集了40多人的游览胜地,本是一片嘈杂喧闹,然而画面让人感受到的除了明媚的阳光外,却是出奇的平静与安宁。作品中没有线条笔触,只使用纯净的色点通过并置和重置来组织形体,因而画中的人物造型都倾向于几何形和装饰化,透出一种生硬的机械感。19世纪末,在印象派之后产生了新印象画派,俗称点彩派。在19世纪80年代初,原属印象派的修拉,开始用点彩的办法画了一些作品,送官方沙龙遭拒绝,于是修拉同西涅克等人组织了“独立画家协会”,1884年举办了首次展览,至此新印象派已经形成。1886年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参加第八届印象派画展,受到攻击,同年该画运纽约展览,却受到欢迎,评论家写道:“深信印象派已被修拉的新风格所取代了。”从此人们开始以“新印象派”称呼该群体。新印象派的明显特点是技法上采用分割法,作画以小笔触或点或将原色直接并置于画布上,通过视觉混合而产生光感。画面遵照色素的平衡、对比、比例的科学分配,以几何的方式进行形体处理,因此新印象派比印象派更重法则、重秩序、重理论。代表画家有:修拉、西涅克、毕沙罗等(图3-17)。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后印象画派。出示凡·高的《星夜》。

█图3-17 新印象派画家作品

教师提问:能否描述一下这幅作品?知道它的名字吗?谁画的?属于什么画派?

学生:这幅画是凡·高画的,经常看到,名字想不起来了。画派也不确定。

教师:此画叫《星夜》,是19世纪后期荷兰画家凡·高所画。凡·高是后期印象派的主要代表,做过店员和传教士。1880年开始,在极艰苦的条件下边学画边创作。受印象派较深影响,因热爱阳光和色彩,赴法国南部阿尔,在那儿创作了大量作品,后因精神失常而自杀。凡·高在短短的一生中,以狂热和忘我的精神投入绘画创作,他的生命似融入强烈饱和的色彩和旋转跳动的笔触之中,因而使其作品具有了一种感染人的独特魅力。《星夜》描绘的是画家幻觉心境的产物,画面上月亮、星星成了闪光的漩涡在旋转,树木山峦似乎都在流动闪光。镶嵌式的笔触含有一种象征性和暗示性,它不但具有鲜明的视觉触感,更让人感受到画家强烈的情感和个性。正如凡·高自己所说:“用深色背景上的亮调子的辐射来表现思想,用星星来表现希望,以落日的霞光来表现燃烧。”借助色彩来揭示精神——这就是凡·高的理想。

19世纪末,在印象派之后兴起了后印象画派,主要指那些既继承又不同于印象派的画家们及其活动。他们没有正式群体或宣言,只是在20世纪初,由许多评论家所认识而提出的。这些画家无论在创作方法、表现重点和形式技巧上,早已不同于印象派。他们不再仅仅捕取瞬间即逝的色光,而把注意力转向主观的再创造,着重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情感个性。他们更多追求的是表现性的笔触,用色彩塑造物体的体感、量感以及装饰性和造型性,从而使法国绘画的发展远离了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诸流派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给立体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奠定了基础,代表画家有:塞尚、凡·高、高更以及劳特雷特、波纳尔等(图3-18)。

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对产生于19世纪的印象主义绘画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教师安排学生实践体验,根据印象主义绘画的理念来创作一幅作品,抒发情感。

三、 学生练习(造型表现体验法的使用)

练习主题:用印象主义绘画理念创作一幅画。

具体要求:可以写生、借鉴照片、参考名画再创作等,使用水粉、水彩、油画棒等,材料工具不限。给作品起个名字。

█图3-18 后印象派画家作品

█图3-19 学生作画时的情景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造型体验的实践活动(图3-19),每一位学生完成一幅画作,以下为部分学生作品(图3-20)。

四、 作业展示评价,小结拓展

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并拓展:在本课题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印象画派、新印象画派、后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印象派绘画的内涵,一是将绘画从再现客观自然转向表现主观精神;二是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体现艺术与光学相结合的主要特征;三是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绘画语言。印象主义的意义在于,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崛起,使绘画这种在西方最具模仿性和再现性的艺术,最先走向了现代表现主义的道路。我们今天重点学习了一些著名画家的典型作品,如莫奈、修拉、凡·高等,也运用造型表现体验法进行了实践,大家学得很开心。当然,印象派还有其他许多优秀的画家以及代表作,比如西斯莱的《无法磨灭的河床》、毕沙罗的《红房顶》、高更的《塔希堤妇女》等,可以继续关注,深入学习。

█图3-20 学生的印象派作业

【案例评析】

本案例采用参观、鉴赏、讨论、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据调查,学生对西方绘画的学习兴趣要高于中国绘画,特别是印象主义绘画、现代主义绘画、文艺复兴绘画等,呈现出来的学习状态也相对比较投入。又加上巧遇2014上海莫奈画展,更是为本课题的实施增添助力。本案例很好地帮助学生梳理了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风格特征,了解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的区别以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特别是课内实践体验环节,教师使用造型表现的体验方法带领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很喜欢,教学效果良好。课后教师选择优秀作业在校园网上展示,并且参加“童画中国梦第三届浦东新区中小幼绘画大赛”,获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本案例的成功实施为后续的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教学奠定了基础。

课题:《字体变形设计》

【案例背景】

本案例来自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美术课本《美术欣赏》下册第30课《传递信息的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设计艺术的三大门类之一,主要是指研究和借助视觉记号来传达信息。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分类包括:美术印刷设计、文字设计、展示陈列设计、POP设计、影视设计、包装设计、办公用品设计。本案例属于文字设计。学生从小就有书写文字的习惯,艺术课上也进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学习,以前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定的视觉艺术设计,这些都为开展字体变形设计奠定了基础。本案例分成3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文字发展史,即文字的萌芽时期、文字的成长时期、文字的发展时期;第二课时学习字体设计的方法,主要有笔画性变化、具象性变化、装饰性变化等;第三课时学生动手设计,运用课内学习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新奇有创意的变体字。

【案例描述】

一、 导入

教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一学《字体变形设计》,出示课题。

二、 新授

█图3-21 车偃部落父子汇款信

(一) 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文字发展史

教师提问:在文字萌芽之前,人类如何标记和传递信息?

学生:图画、结绳、堆石子等。

教师:对的,在文字萌芽之前,人类普遍经历了用实物来标记和传递信息的阶段。比如结绳,用绳子作结,帮助记忆事情的大小、多少。贝带,用绳子或树皮纤维穿上各种不同的贝壳,记载事情、传递消息……文字的萌芽得益于图画。而这种萌芽中的文字又可以分为——刻符,包括陶文和木石上的刻画符号;岩画,包括岩洞、山崖和其他处所含有表意作用的石壁素描;文字画,它使图画开始走向原始文字(图3-21)。而后,在记事图画的基础上,用经过简化的图形作为符号代表语言中的词。这样就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字——表形文字。表形文字在字形上保留对实物的直接模拟特点(图3-22)。

█图3-22 人类最早的表形文字

教师提问:现在全世界所使用的各种文字体系,有哪些发源点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现在全世界所使用的各种文字体系,推本溯源的话,有四个互不关联的发源点。一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二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三是中国的汉字,四是中美洲的图形文字。随着历史的变迁,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都已逐渐消亡。同样起源于象形文字的中国甲骨文字则逐渐演变为现代汉字,成为原始文字中仅存的一种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形体从开始的象形逐渐演变到象征,从象征演变到抽象,由开始的单纯变得繁杂,又由复杂发展到简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断地锤炼、精简、综合,才逐步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样式。

(二) 教师介绍字体的设计方法

1. 笔画性变化

抽象的点、横、竖、撇、捺是构成笔画最必需的元素,而笔画又是构成字体的最基本的单位。即:点线—笔画—字体,因此,字体设计首先从笔画开始。

(1) 笔形变异

对笔画的形态做一定的变异,这种变异是在基本字体的基础上对笔画进行改变(图3-23)。

(2) 笔画共用

既然文字是线条的特殊构成形式,是一种视觉图形,那么,在进行设计时,就可以从纯粹的构成角度,从抽象的线性视点,来理性地看待这些笔画的同异,分析笔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它们可以共同利用的条件。借用笔画与笔画之间,中文字与拉丁字之间存在的共性而巧妙地加以组合(图3-24)。

█图3-23 笔形变异

█图3-24 笔画共用

2. 具象性变化

根据文字的内容意思,用具体的形象替代字体的某个部分或某一笔画,这些形象可以是写实的或夸张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到文字的识别性。

(1) 直接表现

运用具体的形象直接地表达出文字的含义(图3-25)。

█图3-25 直接表现

(2) 间接表现

借用相关的符号、形象间接地隐喻出文字的内涵(图3-26)。

█图3-26 间接表现

3. 装饰性变化

在文字笔画之外添加图形,或者将笔画延伸并与图形接续,或在笔画的实空间里填充图形,这都是一种装饰性字体设计的方法。由于添加的图形没有使文字的原形改变,也不影响文字的阅读,反而会因为这些装饰方法而丰富了文字的内涵,因为可以通过添加的图形,渲染和烘托文章的形态,直接的或间接地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

(1) 飞白书

用扁平的竹笔书写,因点画中丝丝露白,故而称为“飞白”。飞白书是硬笔书写的文字,又因其笔画所具有的独特装饰风格,而自成一体。流行至今的民间花鸟字是飞白书的延续(图3-27)。

█图3-27 飞白书鸟语花香

(2) 鸟虫书

在春秋战国之际,一种极具趣味的字体突然兴起,构成了汉字字形演化历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鸟虫书笔画作鸟形,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图3-28)。

█图3-28 鸟虫书受命于天

(3) 吉祥装饰字

在民间,人们同样喜欢将汉字装饰化,至今我们仍能从民间的剪纸、挑花、砖雕、陶瓷的图案中看到诸如福、禄、寿、喜等富有装饰风格的汉字(图3-29)。

█图3-29 冰消石头沉,云散太阳出

█图3-30 写本装饰字

(4) 写本装饰字

写本在中世纪初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欧洲获得高度发展,直到15世纪印刷术出现而被替代。写本画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版面装饰艺术中以首字为主的装饰字。所谓以首字为主的装饰文字,是指彩绘在书中章节的开端,将起头的一个或几个文字用装饰的手法加以美化,形成图案性文字(图3-30)。

三、 学生练习(创意设计体验法的使用)

练习主题:用课内所学知识进行字体变形设计。

具体要求:字的内容、表现形式等自定。注意字体设计的创新性、独特性、艺术性原则。

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大胆设计,创意无限(图3-31)。

█图3-31 学生的字体变形设计

四、 作业展示评价,小结拓展

教师组织学生作业展示和评价,对本课进行小结并拓展:通过字体变形设计的学习,同学们对文字发展史有了更多的了解,重点学习了字体设计的方法,知道字体设计主要有笔画性变化、具象性变化、装饰性变化等方法,在具体设计时大家在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出现大量优秀作业,看得出同学们收获很大,也体验了创意的快乐。当然,课内只能进行一小部分的尝试,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关注字体变形设计,大量实践,创意无限,精彩多多!

【案例评析】

本案例属于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文字设计。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除了复习之前的旧知识外,又学习了世界上的文字体系、文字发展史、字体设计的方法,并且使用创意设计体验法进行字体设计。在整个单元课的学习中,学生表现积极,尤其是字体设计部分,教师介绍了多种方法之后,学生跃跃欲试,有学生采取笔画共用的方法进行设计,也有的用了直接表现法,还有的用了装饰性变化的方法等。有些设计的方法已经突破了教师所教授的,比如根据文字的意思进行联想创意、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用夸张的表现手法等。由于作业要求比较自由,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自定,学生有很大的创意空间,在材料工具的选择上也是丰富多样,有铅笔、水笔、蜡笔、记号笔、油画棒、水彩笔、炫彩棒等,大家玩得很尽兴。通过创意设计体验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后,教师选择优秀学生作业在校园网展示,学生信心大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