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阅读课程建设初探

语文阅读课程建设初探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教师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语文阅读课程初具规模。建设语文阅读课程是为了更好地营造校园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可持续的阅读习惯并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开阔眼界,提升人文修养,提高鉴赏品位。拓展型课程中的阅读专题指导课 拓展型课程中开设的部分课程,分专题对学生进行模块化的指导。

▶2.1 语文阅读课程建设初探

余 澜

一、课程背景及目标

阅读可以刺激大脑神经的发展,使大脑不会退化;更能增加个体受挫折的能力,减少心理因无知而造成的恐惧感;再者,阅读是创造健康心智、建立终身学习所需能力的不可或缺条件。

阅读需要有积极的阅读动机、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优良的阅读品位。阅读者出于对阅读主题的兴趣,出于对审美享受的需要,出于被社会认可的渴望等动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具备高质量的阅读品位。

但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堪忧。

我们曾经在小范围中做过一个调查,在阅读习惯方面,只有不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有经常阅读的习惯,有偶尔阅读习惯的学生接近四分之三,另有少部分学生几乎从来不阅读。中学生对阅读的不重视可见一斑。在阅读类型方面,学生最喜欢的书籍主要有:“文学作品”、“科普知识”。文学作品中学生最热衷的是流行小说、动漫作品,一部分学生也喜爱人物传记和散文。在阅读方法方面,阅读没有目的没有计划的学生占绝大多数,接近半数学生认为阅读没有成就感,静不下心,读不下去,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方法肯定存在问题,但是不知道存在什么问题。

显然,学生的认知结构、审美情趣和阅读动机与预期有很大的差距。有相当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通俗文学和流行小说上,这与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读物本身的趣味有关,也与社会上的流行风尚导向有关,同时也反映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社会环境浮躁,我国的年人均阅读数量不足5本书,且功利实用倾向突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普遍只重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负担超负荷,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厌读”心理,只是将阅读看作是消遣、减压的方式,对各类有价值的阅读主题缺乏好奇,对美感享受表现麻木,同时又缺乏与家人、友人的阅读分享。因此,学生的阅读频率偏低,阅读时间有限,阅读面狭窄,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是情理之中的。

尽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在质和量方面都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但是对阅读的技能,阅读内容的选择,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指导,可能是寄希望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但是语文学科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而随意确定教学内容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至少在短时间内,依靠教师个体,还无法改变这一乱象,所以学生从小就没有接受较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

针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语文教研组应该尽己所能,有所作为。几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教师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语文阅读课程初具规模。

建设语文阅读课程是为了更好地营造校园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可持续的阅读习惯并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开阔眼界,提升人文修养,提高鉴赏品位。

经教研组讨论,确定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性化阅读”模式和“走近经典,对话大师”的阅读内容。

教师在课程中承担着课程培育者、氛围营造者、方法指导者、管理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构建良好的阅读心理环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主题,主动探究阅读疑难,乐于分享阅读体验,自我管理阅读效果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著名人文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望,视野和境界都大不一样。”阅读“经典名著”,就是引导学生走近大师,和思想与文学的巨人进行精神对话与交流,使学生从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精神高地,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的呈现

1.课内阅读指导

(1)基于教材的语文基础型课程中的阅读指导课 基础型课程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阵地,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指导的首要环节。

阅读方法如何成为一系列可操作的行为,教研组教师作了初步的探索,以“读作者、读文本、读精神、读文化”“四读法”来指导学生更准确、更深入、更独特地获得阅读体验。

读作者,要求学生查阅作者相关资料,重要的人生遭遇,以及与作品相关的历史事件、写作背景等,既提高信息的筛选、加工、分析、综合能力,又能更好地为读懂作品作准备。

读作品,既要研读文字本身,词句的含义,修辞、表现手法的运用,作品结构及其功能等方面;又要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内容:历史的,社会风貌等。在文章中,读出作者的所思所想,读出作者的写作风格等。

读精神,就是要领会作品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作者塑造人物、写就文章的精神内涵,并对此给予评价或提出质疑。

读文化,读精神的同时,不妨在字里行间中寻找蕴藏的文化背景,追根溯源,探究形成文化的原因,以及相关文化之间的差异等。

总之通过基础型课程的教学,奠定学生的阅读基本能力:信息的筛选、加工、分析、综合能力,迁移能力和质疑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人文观念进行引导,少一点功利主义,多一点审美情趣。

(2)拓展型课程中的阅读专题指导课 拓展型课程中开设的部分课程,分专题对学生进行模块化的指导。比如,“翰墨诗林”、“宋词观止”,让学生在诵读和品味中获得对古诗词的意会;“走近鲁迅”、“张爱玲作品研读”,让学生在研究和阅读中对名家名作建立直观的认识,从而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旅游文学鉴赏”,师生共同行走于历朝历代的优美文字之中,徜徉于向往已久的山水美景之间,学习阅读技巧,培养鉴赏能力,获得文化品位的提升。

(3)与研究型课程相结合的自主阅读课 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资源,有计划、分类别提供阅读资料,以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利用有限的课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

我们将阅读资料分成“人文讲坛”、“人物传记”、“经典小说”、“大家散文”等板块,利用每周一次的阅读课,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自主选择阅读主题,确定阅读目标。部分学生将阅读课的主题与研究型课程相结合,以阅读小组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并完成阅读研究小结,作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任务给予学习评价,课题涉及面比较广,有《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研究,有沈从文、徐志摩等名家的生平与作品风格的研究,有朦胧诗、文化散文等文学现象的研究。其他学生则以阅读笔记、阅读心得的形式完成作业,学期结束作一定的展示并记入学业评价。

(4)阅读交流课 各备课组不定期安排阅读交流课,在校本拓展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对有一定阅读难度或者学生分歧比较大的阅读材料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各种不同的想法都有发表的机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决不打击学生幼稚甚至有错误的想法,让学生在对各种想法的比较、鉴别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学生给交流课起了“文化论坛”的名字,足见他们对这类阅读讨论课的兴趣。

2.课外阅读活动

(1)校本拓展阅读 “积学以储宝”,我们尝试着积累一个校本拓展活页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每周美文的形式,补充大容量的文化散文,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随笔写作,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并强化学生的思考深度。

我们选文的标准有:文化含量高,阅读容量大,对学生有较大的启发性。例如,《苏东坡突围》、《柳侯祠》、《栏杆拍遍》、《与欧阳修对饮》、《沈万三和朱元璋》、《文天祥千秋祭》等文章。有关于文化名人、历史名人的,有关于文化现象、地域文明的,有关于京昆剧等国粹介绍的,涵盖的面非常广泛。

形式上,以读、议、写结合来保证阅读效果。读,要读出文化内涵,要读出写作思路,要在阅读材料上按照阅读要求作圈画和点评;议,要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后各抒己见,充分交流、碰撞,畅所欲言;写,在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有了议和写的过程,提高了学生读的效益,通过学生随笔本中一些比较有层次的文章,教师也感受到了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2)阅读书目与个性化阅读指导 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并列出三条保证措施:一是以阅读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二是要求教材编写者提出推荐书目;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习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应的作品,并随时组织交流。课程标准将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每天都应阅读的报刊;另一类是经典作品,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含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经典的科技类作品。并提出教师随机指导的要求,让学生感受读名著的乐趣,让学生沉浸到优秀作品中去。

为此,教研组按照学段的不同情况,确定了语文学科推荐书目,书目由优秀报刊和经典作品两部分构成。优秀报刊包括《环球时报》、《东方早报》、《南方周末》、《博览》、《青年文摘》、《科学画报》、《散文》、《上海文学》、《收获》、《中文自修》等;经典作品由古典名著、现当代名著和外国名著组成,文体上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和传记,具体篇目会根据学生的阅读反馈进行适度调整。(推荐书目见附录)

阅读应该是让学生持续终身的习惯,通过阅读活动塑造个性,实现个性的成长与发展;收获阅读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个性化阅读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语文教师也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指导,努力让学生的阅读呈现自主性、体验性、批判性、创造性。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有了一定的设想,也陆续进行了指导,如阅读的讨论交流,就是想通过对话实现师生阅读个性的呈现与建构;专题探究阅读,就是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个性,感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然而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在于阅读自我管理体系的建立,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阅读自我管理体系则是我们目前还需进一步思考、解决的问题。

(3)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以丰富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尽可能地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分享阅读的心得,感受阅读的乐趣。

常见的有阅读摘录的积累和互换分享,班级的报刊图书漂流,社团活动中的作品朗读会,与名家的见面会,新书好书推介会,研究型课程的专题阅读研究展示等,有些班级还以互联网作为交流平台,建设班级阅读论坛。

三、课程评价

阅读课程评价注重的是过程体验,不定期组织阅读交流活动,本身就能让学生收获阅读经验、阅读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眼光。当然也可以把阅读课程评价与学科多元评价结合,在阅读基本要求上作出刚性规定,从阅读态度、阅读数量、阅读作业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原则上评价系统要能着重反映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质量,能对学生的持续阅读产生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描述个人体验,记录自我反思,提出改进策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指导和激励为主。

四、反思与推进

语文学科教学课时非常紧张,因此我们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往往是零敲碎打的,而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极为有限,学生的阅读空间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当然不属于教师个体进行反思的范畴。我们要反思的是作为教师,我们自身对课外阅读又保持了怎样的姿态?我们的阅读热情是否足以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现实很残酷,教师的阅读现状并不优于学生,具体措施和方法都是可以设想和实施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阅读的心境,这是最亟待改进的问题。

在具体操作方面还有如下设想:

(1)建议学生制作《阅读记录档案》,制定阶段阅读计划,摘录精彩片段,记录阅读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建立阅读成就感。

(2)向学生介绍一些图书检索方面的常识,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

(3)动态地建设、完善校本的阅读文库,提供给各备课组选用。

(4)阅读评价是难点,也需要进一步学习、摸索一整套既行之有效又方便操作的评价方式,同时也要利用评价导向,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自我管理体系。

附录高二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1.文学名著

(1)《三国演义》 罗贯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鲁迅小说合集》 鲁迅 百家出版社。

(3)《骆驼祥子》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4)《围城》 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5)《汪曾祺散文》 汪朝选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6)《毛泽东诗词鉴赏》 吴功正 江苏古籍出版社。

(7)《欧也妮·葛朗台》 (法)巴尔扎克 张冠尧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8)《汤姆叔叔的小屋》 (美)斯陀夫人 王家湘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9)《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 叶冬心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0)《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汝龙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人生修养

(1)《论语译注》 李申编 中华书局。

(2)《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3)《傅雷家书》 三联书店。

(4)《人类征服的故事》 (美)房龙 常莉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5)《培根人生论》 (英)培根 何新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音乐的故事》 (德)保罗·贝克 马立 张雪燕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3.名人传记:

(1)《苏东坡传》 林语堂 百花文艺出版社。

(2)《渴望生活——梵高传》 (美)欧文·斯通 常涛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3)《华盛顿传》 (美)约瑟夫·J·埃利斯 陈继静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名人传》 (法)罗曼·罗兰 傅雷译 安徽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王晞,黄慧娟,PISA·阅读素养的界定与测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3

[2]吴怀义.个性化阅读与有个性的阅读辨析[J].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2006

[3]《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