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新世纪校园文化的新思路

建设新世纪校园文化的新思路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系统整体性原则,我们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全局性问题列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工作安排,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突破,校园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校园文化建设所承担的新的历史任务要求其有新的战略思路。这个新思路的正确概括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即是面向现

第三节 意义与定位:建设新世纪校园文化的新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个互动的过程,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命题来探寻新世纪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一是校园文化精神在市场化趋势中承担着传承和创新的双重使命;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定位必须放在更高的角度来认识。

一、大学校园精神在市场化中的传承和创新

市场经济是信奉功利主义的,它以“有用”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但是从大学自身来说,没有实际目的的好奇和探索精神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大学校园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从本质上就体现在“有用”与“无用”的矛盾之上。功利主义的“有用”标准是其现实性价值取向决定的,没有实际利益的活动从来不是功利主义的追求目标。与此相反,大学校园精神所体现出的是强烈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在大学理想中,求知以及学术本身就是学术活动的目的,而不认为有任何其他的目的可以超越于这个目的之上。

而从历史上来看,大学的层次、类型、组织形式、专业等方面自中世纪至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大学的理想和追求没有变,大学校园精神总是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大学发展史的全过程。大学仍然是探寻高深学问的场所,依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校园精神虽然无形,但它切实地体现在大学的各种活动中。它关注人的精神发展,提倡学术自由,对人类文化和精神发展怀有使命感。也就是说,尽管身处市场经济的氛围之中,大学依然保留着它无功利的追求。进一步地说,不管在大学的发展中如何利用市场运行手段,大学的最终目的不应为现实功利目的所左右,大学永远不应该抛弃对人类精神和文化发展所负有的使命。

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认为,智力与精神生活在表面上是一种无用型的活动,人们之所以大量从事这种活动,是因为他们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但对这些无用满足的追求却往往能意外地得到梦想不到的有用效果。这里就说明了在现实的许多时候,有用和无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位学者还指出,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时代,人们已经不知不觉地习惯了从“物质利益的广泛分配和世俗机会”来衡量事物的用处,而忽略了从人的精神的角度评价事物的用处。科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有益于人类的大多数真正的伟大发现,并不是使用愿望所推动的,而是由满足好奇的愿望所推动的”。〔3〕

一方面,在以“有用”作为衡量标准的市场化趋势当中,大学精神的传承显得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在市场化的大趋势中,大学精神也必须不断更新自身内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定位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对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意义的认识不应仅仅看做是旨在文化层面上求得知识扩大的活动,也不应仅看作是从第二课堂的角度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措施,而应直接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素质教育、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重新构建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放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放到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文明的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去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战略定位。

如果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设好校园文化,就必须把它放在四个坐标系中去考察。

(一)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校工作的整个系统中去考察,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要涉及学校工作各个方面,是一个全局性问题

高校是一个“小社会”,是一个聚集和不断产生人才、知识、思想的大系统。系统具有整体性,就在于系统诸因素的有机联系。“教师、学生、干部、工人”,在“教室、图书馆、办公室、宿舍、食堂”等场所,通过“教学、科研、学习、生活、服务、管理”等活动,从而构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系统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它必须通过系统整体的协调才能实现其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相结合,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从而推动高校的各项改革和整体发展。根据系统整体性原则,我们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全局性问题列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工作安排,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讲政治”的战略体系中去考察,强化阵地意识,突出政治性特点

1995年以来,江泽民同志围绕“讲政治”主题,曾就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新闻战线要讲政治,要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等一系列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构成了“讲政治”战略的完整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讲政治”的重要内容。高校要落实“讲政治”,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用正确的舆论、科学的理论、优秀的作品、高尚的精神去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校培养目标和人才成长规律中去考察,强化养成性教育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任务和功能,大学生有着成才的强烈愿望,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成才的内在要求相适应,不游离于它之外,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另一方面要遵循青年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的生活和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强化养成教育,不断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校和社会环境的双向作用中去考察,发扬其先导性品格

高校系统的“小气候”和社会系统的“大环境”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高校与社会无时不在进行思想、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社会环境是影响高校思想文化气候的直接外因;另一方面,高校是育人的殿堂,是科技和精神产品的摇篮,它具有先导性、创造性品格,能够引导社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虽应从“修身”做起,但不能停留在“独善其身”,还应强调“兼济天下”。校园文化活动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拓宽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渠道,增进师生对社会的了解;又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以自己的崇尚行动服务于社会,从而发挥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先导性作用。

1999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李岚清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突破,校园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校园文化建设所承担的新的历史任务要求其有新的战略思路。这个新思路应该能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人文精神的生成完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崭新融合。这个新思路的正确概括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即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