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作

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作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教育部在《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是贯彻实施幼教法规的需要。

第十章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关系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随着近几年来幼儿教育的不断改革,人们益发认识到,幼儿园只是儿童接受教育影响的环境之一,家庭和社区也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教育功能,在社会性方面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幼儿园。因此必须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只有三者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更完整的教育体系,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三者之间的密切合作与相互支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纵观目前我国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方面还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一致性,没有形成合力。从教育机构来看:封闭的、模式化的教育体系与动态的开放的社会不相适应,这使得社会的变化不能及时地反映到学校教育中来;从家庭教育来看,家庭和学校缺乏双向交流和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达成一致;同时从社区教育来看: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真正涉及社会文化与教育方面的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甚少。因此,寻求一种能扩展教育时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的合作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各自的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幼儿园教育

《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的学龄前幼儿实施教育和保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的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由此可知,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幼儿园担负着为幼儿服务和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它既要照料、培育幼儿,又要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因此,幼儿园教育具有教育性和服务性。

(二)家庭教育

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教育,重点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使之得到健康的成长。家庭教育相对于幼儿园、社会而言,其影响不仅带有广泛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孩子和家庭接触最多,家长比教师更了解孩子的特点和情绪,孩子与父母交往自然密切,这样能使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大增强,家长可以根据家庭实际和孩子的发展,不拘形式地对孩子实施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作为一个过程,是与家庭生活合二为一、联于一体的。家庭生活的各个侧面都影响着孩子身心发展,是对孩子做人所需要的全方位教育,家长既是教育者又是抚养者,使得家庭在教育孩子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权威性。

(三)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指一定区域(区、街道居委会)范围内的教育,是社区内所进行的各种教育行为的统称,也可以称为“现代大教育”。它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终身性,即它是面向全人生的,包含对胎儿(孕妇)、幼儿、青少年、成人、老年全体成员进行的终身全程教育;二是开放性,即它是全社会的,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目的是充分开展、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软件、硬件)形成合力,来建设、发展社区,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的全面素质和生活质量。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由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各自的特点不难看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各有各的内涵,三者在特点、内容、方法上都有所不同,但是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三者共同承担着培养合格社会人的重任,三者之间有着互相支持,互相利用以及互相指导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的协同教育体系,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二、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价值

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提高,就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三方的合作对幼儿全面发展及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前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前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明确指出了幼儿园必须与家庭、社区相互配合,以提高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有效性。1992年,国务院在发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发展社区教育,建立起学校(托幼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1996年,国家教委在颁布的《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教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幼儿园应密切同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宣传幼儿教育的知识,支持社区开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争取社区支持和参与幼儿园建设”。2001年,教育部在《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标准》在“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第15条也明确指出:“重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可见,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是贯彻实施幼教法规的需要。

(二)有助于与世界学前教育的接轨

学前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倡导幼儿园要重视使用家庭和社区的资源,以丰富、加深儿童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日本在《第三个幼稚园振兴计划(1991—2000年)》中、美国在《0~8岁儿童适宜性发展教育方案》(1997年)中,都强调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教育,促进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最佳发展。

国际教育组织也呼吁要关注儿童的社会学习,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和国际儿童教育协会(ACEl)在1999年召开的“21世纪国际幼儿教育研讨会”上,通过了《全球幼儿教育大纲》,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师、保育人员和社区共同的责任”,教师要和家长“就儿童的成长以及和儿童家庭有关的问题,经常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和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健康卫生人员、工商人员、公共服务机构、学校、宗教组织、休闲娱乐机构及家庭联合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因此,关注家园社区合作共育,是我国学前教育走向世界、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

(三)有利于学前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

学前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是幼儿园单方面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家庭或社区单方面能够胜任的,必定需要三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的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出学前教育的整体功能。

孩子进入幼儿园即开始接受幼儿园教育,同时继续接受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只有这几方面的教育要求统一,孩子成长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步调不一致,对幼儿要求差距过大,幼儿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明是非。尤其严重的是,过大的差距会使幼儿在幼儿园内外有不同的表现,形成两面性,显然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开展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方的配合教育,在社区环境和谐的前提下,还为家长提供了一个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机会。家长可根据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在家中进行统一教育,各方面力量在共同的目标下,沟通信息,同心协力,有利于学前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这样才有利于使幼儿健康的成长。

(四)有利于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双向服务

幼儿园、家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双向服务的关系。首先,社区教育最宝贵之处就在于其拥有各种丰富的资源,通过利用社区内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渗透到幼儿园、家庭的教育,不仅能扩大幼儿的社会接触面,增长幼儿的知识,还能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其次,幼儿园也能为社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幼儿园内玩具、设施的开放、亲子游戏的组织、幼儿知识讲座、家长咨询等活动,都将使幼儿教育得到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为社区的发展,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的全面素质和生活质量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生物生态学理论(bioecological theory)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态学理论提出儿童的发展会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是由若干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所组成的,表现为一系列的同心圆,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代系统。

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指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其周边环境,比如家庭、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

中间系统(mesosystem):处于微观系统中的两个事物(如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外层系统(exosystem):它对儿童的发展只有间接而无直接的影响,比如父母工作的场所、家庭生活条件、各种视听媒体等。这些都会渗透到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作用中去。

宏观系统(macrosystem):它是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来自某种文化或亚文化的价值观念、信仰和信念等。例如,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更强调集体主义。

时代系统(chronosystem):它主要是指儿童所生活的时代及其所发生的社会历史事件。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理论对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启示:

(1)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在儿童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以促进儿童的成长。

(2)要重视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相互关系中,来研究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以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

(3)要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保证儿童的发展。

(4)要逐步扩大儿童认识世界的范围,培养儿童的适应能力。

(二)自我概念理论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埃斯萨(Eva L. Essa)等人提出的自我概念理论也论证了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儿社区教育之间的关系。自我概念理论指出儿童生活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区三个同心圆组成的;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是家庭及其成员;第二个同心圆是学校及其朋友;最外面的一个同心圆是社区及其社区帮手。这三个圆间的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很重要,儿童的学习范围是从自己、家庭扩展到学校、周围的社区环境的;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的事和环境会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家庭个别教育和幼儿园集体教育默契合作,才能相得益彰,社区则是空间和资源拓展,是使幼儿走出的广阔天地。

对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启示:应循序渐进地扩大儿童的学习视野,从儿童的内部世界走向儿童的外部世界;应促进成人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应密切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促进儿童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

四、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之间怎样协调一致

(一)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树立大教育观念,以实施“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办家长学校、增长家长的育儿知识。并从社区的实际出发,取得社区的支持,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家长要通过参加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各类教育活动,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使家园教育保持一致、协调统一,共同教育好孩子。

(二)建立信任、融洽的合作关系

要使“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协同教育”得以顺利地实施,其关键还在于三者必须建立信任、融洽的合作关系,幼儿园在这三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为确保家园教育一致,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就应该相互尊重,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一方面幼儿园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如利用家访、家园联系手册等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的情况,听取家长意见,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家长也应了解并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劳动,出现问题要共同商讨解决,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更密切。

其次,幼儿园教育要得到社区的支持,使社区主动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就应该向社区相关部门介绍幼儿园的工作计划,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争取其支持和配合,从而使社区教育更有效地为幼儿园和家庭教育服务。

(三)丰富幼儿活动,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一致性

要取得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开展内容丰富的幼儿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除亲子游戏、同乐会、联谊会等常见形式之外,幼儿园还可以结合方案教学活动,让家长把幼儿带到社区参观,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参与一些社区活动,为社区服务。家长通过直接参与幼儿的方案教学活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使家长有目的地进行家庭教育,取得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五、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享、共育的措施

(一)走进家庭,走向社会,是幼儿教育的必由之路

幼儿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园、社区三位一体化的教育资源,幼儿与周围人、事、物的互动过程中隐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只要时刻关注幼儿的生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就会发现生活就是一部活教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方的合作既可以增进老师、家长双方面的交流,又能使幼儿更好地了解社会,发挥家长和社会的作用,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与家庭和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最大范围内产生影响。

首先,幼儿园在与社区交流的过程中,应坚持互利互惠、平等交流的原则。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幼儿园要了解社区对教育的态度,只有社区重视教育,理解并接受正确的教育观,幼儿园与社区的共育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幼儿园要致力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协助社区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网络,并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形成区域性的学前教育中心,达到幼儿园、社区资源共享,互相服务,共同培养幼儿的目的。

(二)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

三者共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这使得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比较随意,难以形成持久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可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整个社区教育。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可以使家、园、社区合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改变目前比较松散乃至不合作的状态。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对于幼年的孩子来说,家庭早期教育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家庭对幼儿教育的贡献量甚至大于幼教机构,它对幼儿的各方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幼儿园和家庭二者必须同向、同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也才能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幼儿入园率是很低的,很多孩子从家庭直接进入小学,孩子不入园也就不存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关系。随着国家政策的指向以及人们教育理念的逐渐提高,近些年来幼儿入园率开始大幅度上升。2010年12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曾讲道规划纲要的目标是未来1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70%。而据统计2011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就达到62. 3%,比2009年提高了11. 4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规划目标。入园率的提高使得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多,作用凸显。

一、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意义

(一)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

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幼儿身心尚未成熟,他们需要社会特殊的保护和照料。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也担负着养育幼儿的重大责任。对于幼儿来说,与父母共同生活是最重要的需要。家庭这个以血缘关系组成的、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群体是幼儿最重要的安全基地,幼儿的成长不能欠缺家庭天伦之乐的生活气氛。人类最初的幼儿教育就是家庭承担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责任逐渐转移到幼儿园。幼儿教育发展到今天,从“还幼儿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态”的观点出发,家庭的重要性又重新受到重视。

2.家庭是人的第一个学校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幼儿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幼儿入园前的生活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的影响印刻在幼儿身上,每个幼儿都从自己家庭的生活中获得不同于他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发展待人处事的能力以及语言等。这一切在幼儿入园后,仍然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只能在幼儿原有的基础上展开,否则教育效果可能就受到影响。

3.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

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信息源。家长与幼儿天然的联系使家长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旦家长与教师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携起手来,那教育效果就将倍增。家长参与幼儿在园的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会使幼儿学习的态度更认真,使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利用好这些资源能使教育活动更生动直观,产生倍增效应,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家园合作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世界发展趋势

从20世纪起,国内外相关人士就注意到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要求幼儿园和家庭加强合作,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早在1927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家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应是“家外之家”,家庭应是“校外之校”,最理想的教育应是“学校——家庭教育”。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家在家园合作方面也都采取了积极措施。美国从20世纪60代中期起,广泛开展“开端教育计划”(The Head Start Project),由政府出资向广大低收入家庭的3~5岁儿童提供教育、营养与保健服务。此后,美国又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进一步强调了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英国于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组织中要有家长代表,地方教育机构要为家长提供培训课程,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从法律上为家长参与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和儿童的学习提供了保证。我国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国的《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们创设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2012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指南》也是旨在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是幼儿园教育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是幼儿园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科学的、符合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的决策。

二、家园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师与家长均为教育者,都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体,只有家园双方进行合作,才能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但是,目前我们的幼教实践中,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效果还不十分理想,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园与家长对家园合作的内涵理解不够

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但当前由于幼儿园和家庭双方都对家园合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在实践中可能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幼儿园扮演着指挥者的身份,在缺乏对家长教育需求的考虑情况下,或多或少改变了原有“本着平等的原则,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初衷,给人一种幼儿园“要对家长进行教育”的感觉。另一方面,家长也没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幼儿园共同合作教育孩子,有些家长对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也只是被动参与。在对“家园平等合作,家园教育同步”理念的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案例10 -1

对搜集材料的表述笼统含糊,缺乏针对性

在一次“娃娃家”游戏的材料搜集过程中,教师发了一份搜集材料的通知给家长,准备利用这些废旧材料来布置娃娃家的环境。通知的表述内容大致如下:“为创设娃娃家环境,请家长配合老师搜集各种废旧纸盒、洗漱用品的瓶瓶罐罐、刷子、图书、床上用品、娃娃、碎布、旧衣物等材料,请家长明早务必带来。”结果通知发出去几天,响应的家长很少,没反应的家长很多,即使参与的孩子带来的东西也很少符合要求,老师便要求孩子回家重新带,导致家长也一头雾水,甚至开始抱怨:“怎么要搜集这么多东西,我们家又不是废品收购站,那些废旧材料既不卫生又不美观,能给孩子用吗?老师真烦!”

解析: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该教师一定会埋怨家长不配合,她没有想到自己的要求不合适,一是家长对老师提出如此多的材料无从下手,材料所需数量多少、大小、形状等家长都不得而知,容易导致家长的不理解,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他们有的索性来个不响应,有的敷衍了事随便找几个交差应付老师。二是在老师的表述中出现“务必”的语气带有命令式,很容易让家长觉得老师以权威自居,老师的这种下达任务的居高临下让家长很反感,从而产生消极心理,不利于家园合作。

(二)实际开展的家园合作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

不少家长与教师认为,家园合作就是“各司其职”,孩子在家归家长管,孩子在幼儿园则归教师管,对家园合作工作不予重视。幼儿园和家长双方各自都站在自己的立场,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家园合作的教育效果有限,家园合作不够深入,多停留在表面,很少深入到幼儿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家园合作信息沟通不畅,两者常常脱节,致使家园双方都有怨言。

案例10 -2

资源利用重复浪费,缺乏规划性

10月份在我园开展了自然角环境创设的评比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教师发动家长带来了秋天的许多水果,有苹果、橘子、香蕉、桂圆等,自然角看上去简直就是丰盛的水果宴,当月的评比活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了自然角展示的水果,还有多余的水果成筐地堆在教室里,由于天气比较热,没过几天,这些水果有的开始腐烂,有的发霉长出小虫,有的开始干瘪,老师便统统扔进垃圾桶。没过几天我园又要开展实践游戏,制作“甜甜的水果汤”,水果全没有了,怎么办?继续让孩子带啊,于是老师又提出要求让家长再带些水果来,有的家长只好无奈响应,有的家长背地里开始发牢骚:“上次刚带来这么多水果都没有了?怎么又要带水果?这么多水果不会是给老师吃了吧?”

解析: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很显然由于材料的重复搜集给家长增加了负担,使家长产生了误解,导致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也产生了质疑,因为他们对之前带来的水果的去处一无所知,除了自然角的那些,其他的水果老师没有作任何解释,那么如此多的水果老师都用到哪里去了呢?老师用这些水果到底开展了哪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又得到了哪些发展?还有多余的水果又到哪里去了?家长一般碍于情面是不会来问老师的,但肯定会在心中产生一个问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度。

(三)教师与家长的合作计划性差

很多教师是在出现问题时才想起家长,教师大多是临时通知家长参加幼儿园有关活动,学期初不公布活动计划,家长有时比较为难,一时无法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就只能放弃。活动内容同样缺乏计划性。家长只能跟着教师的步伐走,一段时间下来获得的都是些零碎的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无法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

(四)缺少专项经费投入

家园合作活动组织起来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很多幼儿园没有专项经费,无法经常地、有效地开展大规模的家园互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园合作工作的开展。

上述误区(现象)的存在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幼儿园教师常常会抱怨家长不配合教师的工作,幼儿家长在许多时候也表现出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不理解,双方都各自为政保留意见。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来建立和改善托幼机构与家庭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

三、家园合作的形式和内容

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才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幼儿的学习进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儿。因而明确家园合作的对策,理顺合作的方向,畅通家园合作的正确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家园合作不能双方互相代替,而是要求双方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不仅要互相配合,更要在思想观念上求得共识,这才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并培养高素质的孩子。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理论层面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学前教育相关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幼教政策提供依据。我国尽管在政策上重视家园合作,但是相关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政策支持、实际投入、理念宣传较少。政府部门应该增加相关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幼儿尤其是贫困家庭幼儿的处境,打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恶性循环。社会公众应改变对学前教育的看法和态度,创造关心幼儿和重视学前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使公众逐渐认识到对幼儿的教育不只是托幼机构或家长的事,而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其次,我们还要重新思考和界定我国学前教育的性质。众所周知,我国的学前教育具有教育性和公益性两种性质。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呈现社会化倾向,尤其是幼儿园实施体制改革以来,幼儿园的生存危机大大加剧,幼儿园普遍渴望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非常容易出现一味迎合家长心理(即使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的现象。这促使我们思考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究竟是脱离于社会的纯粹的教育机构,还是一种商业机构,或者是应当承担一定社会角色和义务的福利性机构。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家庭教育有待健全的现状,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担负起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职能,加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不失为提高国民素质、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一条良策。

(二)实践层面

1.学前教育机构与家长互动沟通的方式

教师不要等到需要时候再和家长联系,平时工作中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和沟通,以了解家长的基本情况,如年龄、职业、学历等,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联系和工作。幼儿园与家长互动沟通的方式很多,当教育机构面对家长的互动交流是面向多数家长的,可以采用集体的方式,当面向个别家长的,就选用个别方式。运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和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1)集体方式。

1)家长会。

A.全园或年级家长会。全园性的家长会要求全体家长都参加,一般安排在学年(或学期)初与学年(或学期)末,可以根据需要召开。如果幼儿园场地有限或者需要分开年龄,家长会也可以分年级开,可以介绍新学期的教育工作、计划,或针对同年龄的儿童教育的共同问题提供指导。期末的家长会内容大多是汇报教育成果及向家长提出假期要求等。

B.班级家长会。此类家长会用得较多,主要让家长直接了解孩子所在班级教育要求和孩子在班级里生活学习和发展情况,增进家长之间的互相沟通。同时便于家长和教师双向交流,共同研讨有关孩子的保教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形式不拘一格,主要应注重实效。

2)家长学校和讲座。家长学校是普及家教知识的有效渠道,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地向家长传授教养子女的知识,提高家长的学前教育认识水平和教育能力,有些未办家长学校的教育机构可适时举办家教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根据园所的具体情况而定,如专家、学者的学前教育专题讲座,家长育儿经验的介绍与交流,教育焦点问题探讨等等。家长学校可定期不定期举行,根据幼儿园和家长的情况具体定时间,形式要多样。每次活动要精心策划,认真准备,使家长真正有收获。

3)家长开放日。家长开放日是指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家长开放,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观幼儿园的活动,这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方式。家长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可以从中具体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能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特别是可以看到自己孩子在与同龄孩子相比较中显示出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助于家长深入了解孩子,与教师合作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同时,家长还可以观察到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和技能,增进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认同感,以更好地借鉴和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但是举办“家长开放日”一定要使家长明确目的,让家长了解看什么?怎么看?特别是看到自己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在某方面有差距时如何认识和正确对待,以免产生负效应。

4)家长接待日。家长接待日是幼儿园每周安排一个固定时间,有主管领导接待家长的来访,解答家长对园所、班级保育管理等方面的疑惑,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或者设置意见箱收集家长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园所工作,拉近家园之间的距离。

5)家园联系栏。大部分幼儿园都设有家园(所)联系栏或家教园地,有面向全体家长的,也有各个班级自办的。“家园联系栏”形式可以多样化,能吸引家长,文章资料可以短小精悍,包括“教学内容”“温馨提示”等,家长可以从中快速、便捷地了解到孩子近期学习的内容及需要;而“家长学习心得”“家长心里话”又可让教师及时了解家长的需要。家园联系栏应设在家长接送孩子必经之处,内容要经常更新,字迹要清楚醒目。

6)提供或推荐学习材料。家长对教育动态的把握毕竟不如幼儿园,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有选择地向家长推荐、介绍一些有关家教的报刊资料,也可以将对家教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资料及时印发给家长学习。

(2)个别方式。个别方式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一对一的联系和进行工作的方式。

1)家庭访问。家庭访问是家园联系常用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存在时间最早的家园沟通方式。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儿童在家中的真实情况,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态度和方法,家庭及其周围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措施,争取家长与幼儿园的密切合作。家访体现了教师对孩子的亲切关怀,对家长的尊重、理解以及对教育的责任感。

家访常用于几种情形:第一,对新入园幼儿的家庭访问,以便在入园前先与儿童建立初步的情感,降低入园后的陌生感;了解儿童在家中的生活、卫生习惯,以便入园后有针对性的引导。第二,当孩子偶发疾病、发生意外事故或者发现幼儿有较严重的行为问题时的专访,教师应向家长详细介绍事情的经过,以亲切负责的态度,讨论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或教育态度有较严重问题,需要教师帮助、促使其改进。家访时谈及幼儿的缺点时,也要肯定幼儿的优点,并共同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谈话等。

2)个别谈话。个别谈话是进行家长工作最简便、最经常、最及时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与之交谈有关教育孩子的情况,向家长反映问题,提出要求,商谈解决的方法。这种谈话时间较短,一次谈话内容不宜过多,事先可以约定也可以临时谈话。在交谈时,教师不仅要态度诚恳,还应注意语气表情,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家长消除思想顾虑,轻松地参与交谈。

3)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手册是教师与家长围绕孩子的发展与教育进行书面联系与交流的方式,用于教师与家长经常性的联系,简便易行,传递信息及时。现在很多家长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与教师经常交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家园练习册显得尤为重要。家园联系手册通常由孩子每周五带回家,下周一带回幼儿园。或者教师每日进行记录,请家长认真阅读,同时让家长记录儿童在家的情况,再把记录反馈给教师,这样便于教师与家长随时交流与沟通,对孩子进行及时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电话、飞信、微信联系。幼儿园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快捷方便地和家长联系,迅速处理一些应急事件,尤其是寄宿制或平常不经常见面的家长。校信通能及时把新的信息在网上公布给家长,如每天教学内容、近期活动通知等。家长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了解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电话联系,教师可简短地向家长介绍儿童在园所的表现及生活情况,使家长放心和安心,如果家长有事情也可以及时通过电话告知教师。

除了常见的一些家园沟通方式之外,还有一些很好的辅助方式。

A.录像播放。幼儿园分班拍摄每个孩子在园活动的情景(如上课、游戏、教育活动、就餐等),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让家长们看,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家长会很愿意看到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各种表现,理解教师工作的不易以及教师的用心,在幼儿园会主动和教师配合,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B.课件展示。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可以把枯燥的家长会内容(教师工作计划、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做成课件,穿插美丽的动画在大屏幕播放,图文并茂的画面会提高家长会的质量,使家长切实了解幼儿教育,从而尊重教师的劳动。

C.开通网站。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全方位构建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幼儿园网站。里面的内容可设家园桥、班级活动介绍、幼儿园大事剪影等。真正实现教育问题共商,教育资源共享,使用网站进行信息化交流平台在家园共同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2.科学合理地利用家长教育资源

幼儿园的家长资源丰富多样,如果把家长教育资源利用好,直接为幼儿园工作服务,也是提高办园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需要将每个班级幼儿家长的工作、职业、爱好等调查清楚,登记存档,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地安排利用。每位家长工作、脾气不同,都各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优势、经验,特别是素质高的幼儿家长,家教优势更明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比如可邀请医院的医生家长给小朋友讲不挑食、讲究卫生的好处,让幼儿从小养成正确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或者请当警察的家长来给小朋友讲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等。

案例10 -3

家长接送幼儿时,在幼儿园里对老师、班级的其他家长、幼儿等主动问好、主动关心帮助。引导家长创设温暖、宽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激发家长共同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幼儿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有一次在“有趣的植物”主题活动中,某幼儿园的班级温馨提示上发送“请你帮忙”的家园互动信后,家长们十分支持,短短的几天,有的从电脑上下载的有关各种各样的花、草、树等图片资料,有的带来了自己的盆景,有的让爸爸妈妈到市场里去买,有的让爷爷奶奶把葱、大蒜、青菜带来,有的把关于植物的书籍送到幼儿园等。孩子从自己带来的资料中学会了交换和共享,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教师、幼儿、家庭、社区多向互动方式。

3.家园合作方式灵活多样

为了促进家园合作,畅通家园交流的渠道,幼儿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家园合作的方式还有:

(1)开展生动活泼的亲子活动。幼儿园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如春、秋季运动会,新年自助餐,或者利用“元旦”“六一”儿童节举行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比赛,通过多种活动让家长和孩子沉浸在浓浓的亲情和幸福的欢笑中。

(2)成立家长中心。为了加强家园合作,可在幼儿园建立家长中心,为家长提供交流、研讨的平台,表明幼儿园对家长参与幼教工作的欢迎和认可,家长们也更乐意参与和支持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四、家园合作的注意事项

(一)要赢得家长信任和真诚合作

家园合作是双向的,教师与家长应互为主体,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十分重要。家园合作需要合作双方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责任感,对幼儿园乃至整个教育的信任与支持,也包括教师对家长的热情接纳和对家长参与的信心。教师对家长提出要求不仅要考虑幼儿园立场,还要考虑家长能否做到、有无困难,牢固树立保教好孩子、服务好家长的思想。过程中要积极采纳和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改进工作。教师必须是充满爱心、诚信和责任心的,要主动增进相互信任,赢得家长的充分信任、支持和真诚合作。

(二)双方致力于合作共育

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一方面,幼儿园要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认真考虑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发动家长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并对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与幼儿园合作的方法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家长要向幼儿园提出自己对教育孩子的看法,对幼儿园为孩子提供的一切做出反馈。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既明确地是为社区全体成员服务的,又明显地受社区内全体成员及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区内的人力、物力及文化环境等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对这一资源的认识和合理利用将对幼儿教育的进步以及幼儿园自身的生存与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社区内全体成员也因幼儿教育及其向社区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受到开放了的幼儿园先进教育理念的积极推动和辐射。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教育互动是指幼儿园与社区双方的相互联系、相互要求、相互支持与合作的一种紧密的教育关系。

一、社区的含义及潜在运用

(一)社区、社区教育的概念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即伴侣或共同的关系和感情;我国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将其译为中文“社区”。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社区占有一定的地理空间,社区离不开一定的人群,社区是人们活动及互动的场所)。社区教育是指反映和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为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和过程。社区教育突破了以往教育的时空界限,是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统一。一方面强调教育向社会开放,增强教育与社会、社区的联系和协调,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要根据成员的需求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并形成体系,从而创造学习化社会,实现全民教育。

(二)社区资源的潜在运用

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对幼儿影响最大的那一部分,每一所幼儿园都坐落在一定的社区之中,不同的幼儿园所处的社区、周边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幼儿园要从实际出发,依靠社区,因地制宜地运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发挥有利因素,转化不利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考虑资源的性质

社区的教育资源有有形和无形之别,“有形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组织等;无形教育资源,包括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良好的社区氛围”。教师在研究社区教育资源时,要运用电脑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库,以统筹、盘活自己的教育资源,根据不同情况区别运用各种资源。

2.整合资源的优势

在运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时,教师要注意形成教育合力,主动与掌握优势资源的单位、街道、居委会联系,使社区的优势资源能及时转化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优势,以增强幼儿教育的实效。

3.运用资源的特色

自然性社区和规划性社区中的自然生态环境氛围是不同的,教师要妥善利用,开展特色活动。例如,某广场营造了大片的绿地,放养了许多鸽子,毗邻的幼儿园可用其作为环保教育的自然课堂,带领幼儿前去观赏、喂食,使幼儿能真切地感受到人与动物、自然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

4.利用资源的场景

不同的幼儿园,周边的社会场所不同,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附近有超市、玩具店,可用其对幼儿进行热爱生活的教育;附近有纪念馆,可用其对幼儿进行热爱先辈的教育;周边有服装店、邮电所、银行,可用其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的启蒙教育等。

因此,幼儿园只有把家庭和社区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才能拓宽学前教育的空间和内容,更新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学前教育达到最优化,为儿童将来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好基础。

二、社区教育与学前教育合作的意义

学前教育和社区教育合作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幼儿园已经不是幼儿学习的唯一地方,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有助于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的真实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必须在与社会的合作中去完成自身的教育任务,发挥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导向作用。无视外部的强大冲击,封闭在幼儿园围墙之中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

(一)社区环境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周围的社区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背景下进行,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扩大了教育的空间,更是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二)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的支持。不仅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幼儿园教育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社区的积极参与将使幼儿园教育变得更生动、更富有时代气息。

(三)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文化无形地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优秀的社区文化更是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一般来说,文化和文明程度较高的社区,幼儿园的园风相对较好,教育质量也相对较高。

三、影响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不利因素

(一)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资源是比较雄厚多样的,这就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走出园门、走进社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虽然一些幼儿园具备较为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但却未能加以运用,实在可惜,事实上这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幼儿园教育主要应该在园内施行,坐在教室里能够解决的问题没必要到园外去解决。而且每搞一次外出活动,都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往往吃力不讨好,付出大于收获。教师还担心幼儿外出活动容易走失、发生意外伤亡事故,不像在园内开展活动时的安全系数很大,所以不愿意领孩子到外面,剥离了孩子与真实社会的亲密接触。

2.教师自身储备的不足

还有些教师认为,园外活动的组织实施并没有列入考核教师绩效、评定幼儿园等级的硬性指标,所以弹性很大,做和不做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不予考虑。而且由于教师的水平有限,造成教师在户外活动中不能及时应对幼儿随机生成的活动内容,怕影响自己的工作业绩。

(二)社区资源方面

1.大众认识程度低

有些社会人士不了解幼儿教育,不关心幼儿教育,没有认识到社区资源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怕麻烦不愿意将社会场所对幼儿园优惠开放,不情愿接待幼儿的参观游览。

2.不够深入、停留表面

在户外活动的合作中不够深入,较多地停留在表面。社区相关部门和幼儿园虽然形式上在合作,但担心小孩子的到来会带来很多麻烦事,更多地疲于应付,停留表面,更在乎的是增加自己这一年的工作业绩。

四、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措施

幼儿园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幼儿园必须走出园区,主动架起幼儿园和社区的桥梁,可以通过与社区的合作,摆脱孤立的状态,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重要资源,广泛组织并协调各方面社会力量支持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一)加大园区宣传力度,普及教育互动理念

1.传播校园文化,在社区中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幼儿园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的小环境,幼儿园内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师资素质,活泼可爱的孩子都可以成为社区精神文明的标志,幼儿园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展示宣传自身的独特风采,展现优质的教育成果,加深和强化幼儿园在社区中良好的形象,提高社区对幼儿园的关注,才能为园区良性互动奠定扎实的认知基础。

因此幼儿园要有意识地向社会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等,不断加深社区各单位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增强社区服务教育意识,只有这样,社区才能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面对社区实际,树立互利互惠式的教育互动观念

幼儿园在与社区互动时除了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外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教育辐射作用为社区服务,即在互利的前提下展开互动,才更有效。

首先,幼儿园要冲破自我封闭的教育格局,大胆地走出去,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社区中的多元教育资源,把社区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阵地,让幼儿融入社区这个大环境中与之互动,与社区中的人和物充分接触,使幼儿在经历、尝试、发现、学习中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促进幼儿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其次,幼儿园平时要主动深入社区了解各单位资源及其需求,针对各单位的性质,合理满足对方的物质需要。如幼儿园可根据对方的工作性质、需求为对方提供幼儿节目表演,帮助布置宣传专刊等,合理满足了对方的物质需要,这样也会得到对方热情的回报。因此了解社区需求,合理满足社区需求,是增强园区互动的物质需要前提。

(二)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服务于幼儿园

1.发掘社区人力资源的价值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形式,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街道、广场、小区去散步,还有的教师运用家庭和社区人力资源的独特才能,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如教师邀请社区工作者来园演示自己的特殊工作,如消防队员向幼儿展示扑灭大火的技艺;还可以热情邀请牙医叔叔给孩子们讲解保护牙齿的知识、请理发店的叔叔来园演示理发的过程等。

2.充分利用社区物力资源

社区优美的环境、完善的绿化设施、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工作人员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可利用资源。为了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增进幼儿的社会情感,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教师带幼儿到小区超市观察售货员是如何接待顾客,货架上的物品如何摆放;还可以带幼儿参观理发店、银行、小吃店等,让幼儿通过与社区内人员的语言交流,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利用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到当地的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地去旅游,捉鱼虾,使孩子在感受大自然神奇美妙的过程中,为家乡的发展变化而感到自豪。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幼儿开展宣传活动,将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成果向社区展示、汇报。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体育活动也能培养幼儿创造力和智力发展,促进了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和社会的发展。如旧轮胎经过改装成了幼儿喜欢的秋千,瓶瓶罐罐成了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宝贝……

3.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园各主题活动开展

每一个地区都蕴含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教育资源。将这些本土特色资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精心选择、设计,并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将给家长、孩子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郑州某幼儿园大班开展的《今日郑州》主题活动中,通过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参观了郑东新区的环境,了解郑州的来历;通过露营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了家乡的新面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活动,孩子们不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建立园区联络机构,促进教育互动制度化

实现幼儿园与社区教育互动,双向服务,同步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园区互动行为由被动任务式向积极主动式转变。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主动出击,与社区各单位建立健全几项切实可行的互动制度。

1.组成互动联络机构

建立以社区妇联牵头、幼儿园配合、社区各单位参与的“社区幼儿教育委员会”,商讨确定委员会的目标、职责、成员具体分工,同时指派几位热心的群众当联络员,使社区幼儿教育委员会成为沟通幼儿园与社区间的桥梁。

2.建立互动例会制度

社区幼儿教育委员会每学期可召开二次例会,学期初让社区了解幼儿园本学期的工作目标,研究确定本学期幼儿园与社区互动的计划,与各单位联系的时间、次数、方案,并布置具体工作;期末进行总结,听取幼儿园与社区互动工作汇报和各单位建议,提出下学期的合作方向。

3.确定互动内容形式

幼儿园内部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教育辐射作用,定期为社区提供幼教信息,开放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社区开展联谊活动,积极送教入户,为社区提供招生优惠政策等,赢得社区的赞许与支持,从而有效地开展互动。同时,幼儿园可与社区签订合作条款,在幼儿园为社区提供便利的前提下,要求社区各单位义务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帮助,如开辟社区幼儿天地,提供宣传幼教信息的场地,协助幼儿园做好管理,定期向幼儿开放参观地点等。

(四)开发园区合作内容,增强教育互动效果

主动开发拓宽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多种途径,更好地在社区中发挥园所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建立园区开放合作、资源共享的互动内容,拓展幼儿园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幼儿园的长远发展。

1.社区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丰富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幼儿园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与之互动,为教育教学服务。①参观:通过直接接触社区内的事物,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如参观超市、小学、图书馆等。②上门访谈:通过与社区内人员的语言交流,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③邀请社区人员来园配合教育:幼儿园要善于利用社区各单位人员的职业优势与兴趣优势来充实教育的力量,如请社区警务人员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交通知识教育等。④实践活动:带领幼儿到社区中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眼界,丰富生活经验,如去小学参加升旗仪式,为社区公共场所捡纸屑等。

2.开放幼儿园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

幼儿园作为社区的一部分,既依托于社区而发展,同时也承担着为所在社区服务的功能。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本园的教育资源,实行与社区资源的共享,为社区居民与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与服务,这既能提高社区居民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与合作程度,也能为幼儿园自身争取到充足的后备生源。

(1)向社区开放,提高社区幼儿的受教育率。幼儿园应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儿童提供一定的教育条件,可以使更多的儿童享受到教育。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每周固定向社区开放园所户外场地及玩具。②组织社区散居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一些教育活动或游戏活动。③幼儿园结合节日开展的“六一”庆祝会、运动会、迎新会等可向社区开放。④为社区居委会及一些社区单位提供会议、参观的场所。⑤开展一些与社区互动的活动,如玩具交流日、自制玩具展卖日等。以上这些活动,既可增进幼儿园与社区居民的联系,扩大社区受益范围,也能使幼儿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2)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好的幼儿园可以成为社区精神文明的窗口,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示范推动作用。所以,幼儿园应加强园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树立良好形象,为社区成员做出示范,对社区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3)幼儿园发挥多角色功能,扩大幼儿教育的内涵。幼儿园多功能角色的发挥,要充分开发幼儿园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幼儿园应定期为社区家长举办卫生保健、科学育儿等免费咨询与讲座。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让家长、社区的居民学会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更多的人获得新的教育观念,整体改善幼儿教育的环境。幼儿园主动上门了解散居儿童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家教指导,提高家长的素质。

3.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幼儿园主动向社区开放的过程必须取得社区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与社区形成积极健康的教育互动关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幼儿园还可以把幼儿园的活动与社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社区拥有场地、安全保障等有利的资源,幼儿园则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丰富多彩的幼儿歌舞节目,若实现合作互动,可资源共享,既能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节省社区人力、财力、物力,又可扩大幼儿园的影响。为此幼儿园可以积极协助社区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六一”儿童节组织幼儿到社区文化广场表演节目;结合小区环保教育,让幼儿认领社区内的小树苗浇水、拔草;“五一”配合社区带上自制的鲜花慰问劳动工作者等。

4.在社区内设立幼儿教育互动阵地

幼儿园与社区建立了互动网络,可以将幼儿家长学校延伸到社区中进行,利用幼儿园专业人才优势,在社区中定点设立幼教阵地,在不影响园内正常工作秩序前提下,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科学育儿的宣传;开办幼儿教育咨询处,解答社区居民关于幼儿教育的困惑与难题;布置幼教宣传栏、黑板报,张贴早期教育的相关内容;配置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等,带给社区居民最新的育儿理念,使育儿知识的学习成为社区居民闲暇活动的中心。

五、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注意事项

(1)幼儿园与社区结合并不是要求幼儿园在本职工作之外去搞什么大型活动,参与社区的活动也不是增加教师与幼儿负担的额外工作,幼儿园完全能将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纳入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中去,二者应当、也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2)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不仅对幼儿在德育、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幼儿在智力、科学素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也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一定要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之中,必将大大扩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是否能开展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社区环境条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敏锐地抓住问题,发现有教育价值的事情或现象,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思考题

1.幼儿园为什么需要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

2.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方式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