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多方参与的立体式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多方参与的立体式教育管理体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在坚持教育事业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树立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教育管理思想,建立社会广泛参与县域各级各类教育管理的体制性通道。目前的趋势是,基础教育投入走向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具体教育管理以县级政府为主。它是指政府系统与非政府部门的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或公民个人进行合作式教育管理。[12]《湖北省着力构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活力初现、效果明显》,http://zzzxx.e21.cn/acticle.php?

六、建立多方参与的立体式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性事业。应该在坚持教育事业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树立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教育管理思想,建立社会广泛参与县域各级各类教育管理的体制性通道。

县域教育管理的立体式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纵向管理。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管理。目前的趋势是,基础教育投入走向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具体教育管理以县级政府为主。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及对地方落实政策的督促;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基础教育政策与教育工作的具体贯彻与实施。在县域内,县、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承担着相关的教育职能和责任

(2)横向管理。主要是指县域政府各相关部门对县域教育工作的联合管理,其中主要的相关部门有教育、财政、建设、物价、文化、卫生、监察等部门。

(3)内外结合管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学校内外结合。它是指学校内部管理机构与学校外部相关方面的结合。如学校与社团、企业、社区等组织或个人进行的合作式管理。②教育系统内外结合。它是指县域教育系统与系统外的组织或个人进行的合作管理。③政府系统内外。它是指政府系统与非政府部门的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或公民个人进行合作式教育管理。

【案例9-4】

“红色小学”——张陶中心校的扩建与管理

张陶乡中心学校原为息县县立第二小学,创建于1913年,1939—1941年期间是中共息县县委、中共潢川中心县委所在地。1980年被息县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张陶红色小学”。2009年6月,学校有教学班13个,在校学生1 273人,教职工40人,学校占地面积11 579平方米,建筑面积1 167平方米。学校仅有一座13班的教学楼,为两个阶段接合而成:西端两层8个教室为1988年所建;东端两层4个教室为1994年群众集资填沟续建。该教学楼地基质量差,墙体风化严重,墙壁沙灰脱落,楼顶大面积渗水,栏杆低矮破损,窗框腐烂,玻璃无法安装。校舍不足造成班额过大,在13个教学班中,每班逾百人(其中三个班达到113人),三个学生共用一张学习桌,拥挤不堪,给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学校用房不足,没有德育室、仪器室、图书室、远程教育室、多媒体室、体音美室等教学辅助用房。学校占地面积狭小,校园规划不合理。学校活动场地不规范。

随着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推进,集镇人口日益密集,学校生源不断增加,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需要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加大学校投入,实行标准化建设,成为该校的迫切需要。

张陶乡中心校的现状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及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多次到学校实地查看,对该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布局要合理,规划要科学,体现现代性、前瞻性,把该校办成全县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县教育体育局会同张陶乡党委、政府就学校的发展规划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扩大学校用地面积,进一步优化校园布局的规划与建设方案。县教育部门负责筹集学校建设所需资金,张陶乡党委、政府协调用地。张陶乡街村村委积极配合学校及时征用土地,并对拆迁居民的房屋、树木赔偿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街村居民特别是拆迁户群众,以学校发展为目标,以造福后代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给予了大力支持。

同时,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广泛支持。2008年11月,东方今典集团通过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向该校捐赠建校款30万元。12月,张陶乡籍副部级离休老干部姚慧敏回乡省亲,决定捐赠20万元用于该校建设。息县县政府配套57万元用于新教学楼主体工程建设,县教育部门筹集120万元用于附属工程建设,张陶乡中心校挤出12万元用于拆迁居民房屋、树木等赔偿。2009年6月,“慧敏教学楼”正式动工建设,同年11月主体工程竣工。

通过各级政府、乡村组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张陶中心校扩建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学校建筑面积增加了1 500平方米,占地面积增加了7.5亩,建成了标准化运动场,校园布局更加规范、合理。

同时,在该校的扩建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相关各方共同参与管理的体制、机制。

【注释】

[1]息县教育信息网,http://www.xxjy.xyjyw.cn/。

[2]息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关于县教体局增设二级机构事业单位的通知》,息编字[2009]6号,2009年3月30日。

[3]李宜江:《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与走向》,《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7期。

[4]吴志宏等:《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5]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5)》,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6]陈永明:《教育行政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7]帅相志、谢延龙:《对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9期。

[8]肖川:《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99页。

[9]谢维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

[10]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11]陈国庆:《关于学区建设的几个问题》,江西教育网,http://www.jxedu.gov.cn/bmgz/ jyky066/jyjcck/2008/12/11487.html,2010年1月9日。

[12]《湖北省着力构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活力初现、效果明显》,http://zzzxx.e21.cn/acticle.php?acticle_id=164.

[13]《湖北省着力构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活力初现、效果明显》,http://zzzxx.e21.cn/acticle.php?acticle_id=164.

[14]任珊珊:《荔湾小升初拟打破电脑派位》,《广州日报》2006年7月26日。

[15]周峰:《试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16]万华:《教育组团: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5期。

[17]搜狐教育:《天津市河西区建设“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制度》,http://learning.sohu.com/ 20080922/n259685873.shtml,2010年1月10日。

[18]搜孤教育:《天津市河西区建设“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制度》,http://learning.sohu.com/ 20080922/n259685873.shtml,2010年1月10日。

[19]河南省博爱县教育部门设立幼教办,编制三人,其中二人负责行政管理,一人负责幼教教研指导。

[20]何向功:《贫困小县是怎样普及学前教育的》,《河北教育》2007年第3期。

[21]秦行音:《综合高中:发展积极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策略》,《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5期。

[22]提供融合式模式高中教育的代表国家有:加拿大、英国(英格兰)、爱尔兰、新西兰、西班牙、瑞典、美国等。提供分离式模式代表国家有: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日本、韩国、荷兰、新加坡、瑞士等。

[23]由于县级政府的财政实力薄弱,农村的普职比例没有必要和城市的普职比例进行攀比,农村职业高中在校生数量也没有必要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曾提出要“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这是根据我国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而提出的总体规划,但“大体相当”是对全国总体而言的,并不是一定要强硬地贯彻到农村地区。这里有两个观点需要明确:第一,农村居民并非仅到农村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他们可以到城市,甚至到劳动力输入地的城市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第二,为“三农”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并非必须设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机构也并非主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有着根本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它需要合格的专业教师来传授专门的生产知识和技术,更需要专门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或实习基地来进行实地操练。因此,要办好职业高中,其成本较高。考虑到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的财力十分薄弱,农村的普职比例没有必要和城市的普职比例进行攀比,农村职业高中在校生数量也没有必要和普通高中持平。

[24]孙梦阳:《民办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25]资料来源:http://www.nmxzy.cn/web/zuzhirenshichu/rencaizhaopin/200911/29-3227.html,中央电视台,2007年12月16日。

[26]http://www.capw.com.cn/ReadNews.asp?NewsID=5447.

[27]樊豫陇:《论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的要点》,《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28]易国斌:《农村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实践与思考》,《教学与管理》1999年第10期。樊豫陇:《论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的要点》,《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6卷第3期。

[29]李胜利、王运锋、唐文博:《我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现状及对策(下):以承德石家庄、邯郸为例》,《河北教育》2008年第12期。

[30]温勇:《基于在中小学推行校长职级制的理性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8期。

[31]李清:《职级制:校长人事制度改革的均衡化探索》,《时代教育》2007年第15期。

[32]杨海娜:《校长职级制: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4期。

[33]陈设立:《区域教育系统职级制、任期制、考核制的实施现状及优化对策》,《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8期。

[34]刘茗、王鑫:《校长职级制势在必行》,《校长阅刊》2007年第5期。

[35]郭凯:《关于中山市校长职级制改革的调查与探讨》,《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7期。

[36]苗红霞:《进展问题对策:关于校长职级制的理性思考》,《学校管理》2006年第12期。

[37]张贵勇:《职级制:校长人事制度的完美之道?》,《校长阅刊》2007年第1—2期。

[38]关鸿羽主编:《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