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参与教育的意义

参与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参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形成良好的参与习惯和价值观。实施参与教育,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最佳主导作用,又要有目的地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目标后,其成功的喜悦特别强烈,这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参与的成功中实现整体性突破。这正是我们坚持落实“注重学生参与过程,推动学生快乐成长”教育理念的内在体现。

(一)参与教育的意义

参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形成良好的参与习惯和价值观。具体地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积极创设一种参与的氛围和平台,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采用新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参与中体验感悟,收获快乐,享受成功,不断提高自我参与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实施参与教育,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最佳主导作用,又要有目的地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充分体验参与的兴趣、发现的愉快、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品质。

在参与教育实施中,我们以人本化参与思想为指导,以主体参与性教学为突破口,以全员参与性活动为重点,将参与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一是尊重人人参与的权利;二是树立人人参与的意识;三是激发人人参与的热情;四是培养人人参与的能力;五是创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六是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七是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八是展示人人参与的成果。其中,前四条着重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优化心理素质;后四条强调具体措施、内容、过程及成效。

1.主动参与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没有参与就没有体验,更谈不上探究与创新;没有参与的教育,会使教育变得乏味无力,缺乏生机与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目标后,其成功的喜悦特别强烈,这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参与的成功中实现整体性突破。

在学校首届体育节举办之前,六年级两名同学来到我的办公室提建议:“校长,以往的运动会只是极少部分同学参加项目比赛,多数同学得不到锻炼的机会。今年能否增加一些跳绳、踢毽子等让同学们人人都能参加的体育项目?”我听到这两名同学的请求,既高兴又激动,当场答应道:“你们提的建议很好,学校一定会满足同学们的要求。”两名同学走后,我不由得想起以前开运动会的场景:运动场上只能听到裁判员不时的发令声,而听不到一般比赛所应该有的助威加油声;只能看到几个运动员奋争的身影,而绝大多数的孩子则在观众位置上静观。扪心自问,我们每年举行一次运动会,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到底为了什么,到底对学生的发展起多大的作用?开运动会不单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和竞争意识,还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凝聚力,那就应该想办法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经过反复论证,我们改变了往年运动会的组织形式,决定将一天的运动会改为一个月的体育节,确定了“和谐•参与”的活动主题,将学生、教师、家长都组织进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展了许多趣味性、全员性的运动项目,丰富了学生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毛遂自荐的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毛遂如果不主动请缨,可能会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而平原君如果固执己见,也就埋没了人才。故事告诉我们主动参与是人生成功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凡事要有一种积极参与的心态,不放弃一切机会,主动参与锻造,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奠基,这正是当今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宝贵品质,也是我们实施参与教育的精神追求

2.参与过程比参与结果更重要

美国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拿上一袋苹果,每人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一口,然后开始画。结果,第一次、第二次,有的学生画出来的像西瓜,有的画出来像梨,到第三、第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只粉笔,先对全班同学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老师的做法很高效,能让学生很快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可是,我们知道知识是在学的过程中建构的,能力是在实践中提升的。如果我们这样设置: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再让他们同时画其他的物品,比如香蕉,中国的孩子还能很快画出吗?我想很快画出的应该是前者。因为前者重视了孩子学习的过程,让他们有了亲身体验;而后者注重的是结果,忽视了孩子体验的过程,更谈不上他们的发现、创新。

泰戈尔在散文诗《萤火虫》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说的就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走过、路过,我们没错过,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过程的体验却是深远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生。由此再想,我们教育者引领的学生学习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参与体验的过程?只要学习者全身心投入了,那么学习的过程自然就是向上的轨迹。可我们的教育现实又是怎样的呢?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灌输的多,学生自己发现的少,重视了结果,忽视了过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参与教育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中去,并且让他们主动地参与,不去苛求完美的结果,而是注重在参与过程中丰富学生体验,促进学生成长。短短5年的时间,我们学校以其教育教学的轻负担和高质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正是我们坚持落实“注重学生参与过程,推动学生快乐成长”教育理念的内在体现。

一次,在学校艺术节成果展评中,有一幅作品引起了评委们的争议。这幅作品是学生撰写的《金鱼研究报告》。据了解,这位同学为了参与这次艺术成果展评,写这份报告用了一个月的课余时间,修改了5次,这是第六稿。他从金鱼的形体、颜色、品种以及生活习性到养殖技术都写得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字里行间闪烁着童心童趣。但上面的钢笔字和图画艺术效果却非常一般,达不到书画评比的获奖要求。由于其特殊的创意,评委们还是将这份作品提到了学校办公会上。到底该不该给予奖励呢?我向大家讲述了牛顿的故事:

牛顿小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老师要求做泥板凳。牛顿做了一个,自己嫌不好,又做了一个,还是不满意。第三个交上去以后,老师十分不满。他拿在手中冲着学生说:“还有比这个泥板凳更糟糕的吗?”牛顿站起来说:“有的。”就把放在桌洞里的前两个泥板凳拿了出来。

故事讲完后,我接着说:“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成果,不能只看这个‘结果’本身,而更应该从中看到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以及努力上进和永不满足的精神,而后者则是最为宝贵的。”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给予这一作品特殊嘉奖——学校书画展览评比特别奖。由此看出,积极参与的过程比参与结果的呈现更重要。参与的效果固然值得表扬和赞许,可学生那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和不断上进的精神更需要呵护和赏识。

3.让参与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生学习、生活在学校和班级这个大家庭里,既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义务,又有关心集体、服务集体的责任。倘若每个学生都游离于班集体之外,对班级的事不管不问,学生必将会走向歧途,班集体也会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人人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人物”,是形成参与的良好习惯的关键。

去年秋季,我校李老师接任了三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班主任换得勤,又有几个调皮鬼,班级管理有些混乱。干了不到两周时间,李老师就有些力不从心。她向我诉说了自己的苦恼。我帮她分析说:“我们面对的是性格各异、兴趣不一的有血有肉的孩子。要想尽快扭转这个班的不良风气,解铃还需系铃人,需要这一个个自由‘元素’靠近班集体这个核心;更需要我们教师紧紧把握住一个关键,那就是所有孩子都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欲望,希望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人物’,是否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试验一下?”李老师回去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均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一项自己最擅长的班务,大到图书管理员、电视机管理员、室内外卫生管理员,小到电灯管理员、粉笔管理员、窗帘管理员……但规定每个人都要签订“合同”,违约者自动辞职。这样,每个学生都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性格特点、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班里有一个“调皮大王”,自从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当上笤帚管理员后,一有空就去整理那些东倒西歪的笤帚。他还标新立异地将笤帚编上号,要求值日生先使用1至6号笤帚,等这6把笤帚用完后再使用另外6把。并把临时不用的笤帚用绳子捆好,整齐地放在教室的“卫生角”。这个学生再也无暇“惹事”了,成了班里出色的管理员。同时,在小组学习、班级活动中,他也彻底改变了以前消极被动、调皮捣蛋的坏习惯。现在,这位同学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事事都能积极参与了,自觉养成了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要培养刚入校的孩子养成主动参与的好习惯,需要教师精巧的育人艺术。下面是我校低年级的班主任刘老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一个小案例:

开学之初,我就在班里设立了一本名为《脚印》的记录本,把四十几个孩子的名字全部写在本子上,把自己也写在他们中间。有一次上课,我发现教室门口横着一把笤帚,课间好多学生从那里经过却视而不见,我弯腰捡起来,然后放到教室后头排好队,走到讲台上随手拿来记录本,在我的名字下画了一张笑脸,理由一栏我填写了:帮笤帚找到了家。围在我身旁的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老师不公平,这太容易了,干了这么小的事就给自己画个笑脸。我笑着说:“这些小事,只要你肯做,也可以记下来,你也可以从这里得到一张笑脸。”从此之后,室内室外再也没有发现卫生工具放错了位置,一旦有人疏忽,马上会有人在第一时间内把它归位。身教重于言教,我用自己的行动引领着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事务,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不管在课堂、校园还是社会,学生如果能在参与学习、参与生活、参与社会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良好的参与习惯,自觉焕发出主体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以及该怎么做才有价值,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自我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学生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4.参与决定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面前的学生千姿百态,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将竞展奇葩;像嗷嗷待哺的雏鹰,将搏击长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学生?如何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如何才能够使他们既张扬自我个性,又获得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校推行参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生活的主人,想方设法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各项活动的机会,通过各种平台让学生锻炼自我,张扬个性,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一改传统课堂满堂灌、学生台下被动听的局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安排学习进程,独立解决各种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构建和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有了更多交流和参与的机会。在主动地参与、体验中,学生们形成了乐观、自信的心态,个性得到了张扬。六年级班主任王老师写下的反思,反映的就是我校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变化与收获:

汪阳是班上一个很聪明又有个性的优秀学生,但因为自身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不高,她领导的小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评分栏里的分数总是较低。班会总结课上,我就运用“打靶”合作学习法,由她们组的同学上台读自己的学习故事,然后让其他组同学自由发言。啊,孩子们的故事真多!根据学生们的发言、故事,我随机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

“站起来,错了也光荣!”

“嘲笑是鞭子,打不倒我,却能让我向前!”

在当晚的日记中,汪阳这样写道:“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在不自信的贝壳里呆着,不再向老师说我们小组难管,我要重新找回我自己,现在的汪阳才是真的自我!”现在的汪阳真的变了,她总能在恰当的时候及时地站出来,发表自己深刻的见解,她的每一次发言几乎都能赢得班上同学支持与赞扬的掌声。

从汪阳身上我总结出了两点心得:引导学生敢于直面自我的伤疤,大胆揭开,不怕丢人,这才是转败为胜的第一步;不管怎样,要相信孩子,解铃还需系铃人,引导孩子在大胆积极的参与中锻炼自我,发展自己的个性。

一个学生就是一朵花,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色彩与芳香,这就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彩虹因为拥有丰富的色泽而绚丽,海洋因为容纳万千的河川而浩瀚,我们教育的精彩也绝非因为学生的整齐划一,而是源于学生如花生命的自然绽放和闪光个性的自由张扬。我校参与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教师的信任与激励中,在自我积极、大胆的参与中,发展个性,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