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中国留埃回族学生历史简述

近现代中国留埃回族学生历史简述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便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派出的第六届留埃回族学生,既是历届中国留埃回族学生中人数最多的一届,也是成行的最后一届留埃回族学生。

近现代中国留埃回族学生历史简述

马博忠

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依靠先进技术制造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随之也把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带进了中国。受其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反思,并寻求救国图强之路。为了改变中国的现状,洋务运动应运而生,开办工厂、创设学校、创办期刊和出洋留学成为主要方式。据史料记载:中国近代以求学为目的的第一位留学生是广东中山人容闳,他于1850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光绪初年,清政府派遣的留英学生团队成行,之后赴日、美、法、德留学学子,不断起程。

在这股潮流中,中国回族知识分子也涌现出一批先进人士,为探索振兴国家、救亡图存的方略,他们也加入到留学求知行列。与其他民族学子留学活动不同的是,回族学子留学活动主要以攻读宗教学和语言学为主。

留埃最初单纯以完成个人朝觐功修为目的,后改道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短期求学,开拓者是马德新,其所著《朝觐途记》一书记述,他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赴麦加朝觐后转赴爱资哈尔大学短期学习。这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赴爱资哈尔大学的中国回族留学生。1901年,河南桑坡丁锡忍阿訇赴麦加朝觐,恰逢麦加地区局部战乱,天房不开放,在麦加短暂停留后,他转赴爱资哈尔大学求学。他对爱大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印象深刻,这是已知的第二位在爱大学习的中国回族留学生。

进入20世纪,受海路开通和其他民族留学潮流影响,中国回族穆斯林赴爱大留学逐渐增加。据1947年出版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北平分会主办的《回协》创刊号,庞士谦阿訇撰写的《回民教育与留埃学生》一文说:“后来有王浩然、马德宝、哈德成、周子宾、赵映祥、兴安马、王静斋、马宏道等。先后莅埃……”特别是王静斋阿訇在爱大学习后,带回各类经书600余册。

上述留学活动均属个人行为。至于由中国回教团体、学校保送到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则始于民国19年(1930年)云南回教俱进会委托在昆明考察的阿富汗教育家大章·穆罕默德先生帮助与埃及政府和爱资哈尔大学联系,请求准许中国云南回教俱进会派遣回族学生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经过努力,请求得到埃及国王和爱资哈尔大学校长批准,并得到埃及国王资助中国留学生学习期间费用的保证。1931年11月,云南回教俱进会属私立明德中学派遣了中国第一届留埃学生团。该团共有学生4名,公费生1名:纳忠,自费生3名:马坚(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选送)、林仲明、张友成。指导员1名:沙国珍。此举,揭开了中国回族教育的新篇章,开启了中国回教团体公派留学生赴爱资哈尔大学留学的先河。在中国回族中,特别是在中国伊斯兰师范学校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纪念这次活动,1932年2月出版的《清真铎报》在该刊第27、28期合刊特发了“留埃学生专号”,是今天学人了解、研究这一课题的第一手资料。

次年,成达师范学校获爱大同意,由马松亭阿訇率领第二届5名学生赴埃。其中公派生4名:韩宏魁、马金鹏、王世明、金殿桂,自费生1名:张秉铎。

1934年,云南明德中学又派出由纳训带队的第三届中国留埃回族学生3人,他们是:纳训、马俊武、林兴华。

是年5月,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选送了金子常、定中明、胡恩钧、林兴智、马有连5人组成第四届中国留埃回族学生。

同年,在印度留学的湖南回族学生海维谅到达爱资哈尔大学,这是第五届中国留埃回族学生。

1937年,由成达师范学校委派庞士谦阿訇为团长的法鲁克留埃学生团一行16人,他们是庞士谦、马继高、马宏毅、马维芝、刘麟瑞、范好古、杨有漪、丁在钦、王世清、金茂荃、张文达、李鸿清、张怀德、熊振宗、高福尔、杜寿芝。这便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派出的第六届留埃回族学生,既是历届中国留埃回族学生中人数最多的一届,也是成行的最后一届留埃回族学生。

从1931年起至1938年止的7年多时间,云南明德中学、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北平成达师范学校派送的中国留埃回族学生共六届33人(不包括2名新疆学生高福尔、杜寿芝)。

这33名学生分属不同省市和不同回族学校,为方便读者和研究人员,现按籍贯、学校和归国年份等作一分类统计:

1.按籍贯统计。

云南省10人:沙国珍、马坚、纳忠、林仲明、张有成、纳训、林兴华、马俊武、林兴智、马有连。

山东省6人:韩宏魁、金殿桂、马金鹏、金子常、金茂荃、张文达。

河南省5人:张秉铎、庞士谦、范好古、张怀德、马宏毅。

河北省4人:王世明、刘麟瑞、马维芝、丁在钦。

北平市3人:杨有漪、王世清、李鸿清。

四川省1人:马继高。

湖南省2人:定中明、海维谅。

广东省1人:熊振宗。

江苏省1人:胡恩钧。

2.按学校统计。

明德中学7人:沙国珍、纳忠、林仲明、张有成、马俊武、林兴华、纳训。

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7人:马坚、金子常、定中明、胡恩钧、林兴智、马有连、张怀德。

成达师范学校17人:王世明、韩宏魁、金殿桂、马金鹏、张秉铎、庞士谦、马继高、马宏毅、马维芝、刘麟瑞、范好古、杨有漪、丁在钦、王世清、金茂荃、张文达、李鸿清。

其他2人:海维谅、熊振宗。

3.按归国年份统计。

金殿桂、马金鹏(1936年),金子常(1937年),沙国珍、韩宏魁、张秉铎(1938年),马坚、王世明、张有成(1939年),纳忠、林仲明(1940年),熊振宗、林兴智、定中明(1943年),张怀德(1944年),马继高、林兴华(1945年),庞士谦、马宏毅、刘麟瑞、王世清、杨有漪、金茂荃、范好古、张文达、马维芝、李鸿清、海维谅(1946年),纳训(1947年)。

4.侨居国外:马有连、马俊武、丁在钦。

5.回国后又出国侨居:林兴智、胡恩钧。

6.学位情况:

硕士学位1人:沙国珍,美国大学教育学硕士。

获学士学位28人:纳忠、张秉铎、韩宏魁、王世明、马坚、张有成、林兴智、定中明、林仲明、张怀德、马继高、林兴华、庞士谦、马宏毅、刘麟瑞、王世清、杨有漪、金茂荃、范好古、张文达、马维芝、丁在钦、李鸿清、海维谅、马有连、马俊武、林兴智、胡恩钧、熊振宗。

获毕业证书3人:金殿桂、马金鹏、金子常。

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为了加强对各国留爱大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学校附设各国学生部,并聘各国人士担任部长,负责管理学生学习,指导生活,同时负责发放津贴。以前中国学生留学因多为短期旁听,故从未设立学生部机构,为了使今后中国回族留埃学生有可靠的联系渠道,也为了协助校方加强对中国留学生的管理,沙国珍先生参照各国留学生部的设置模式和管理制度,向校方多次提出申请,希望能尽早批准成立爱资哈尔大学中国学生部。经过沙国珍先生的不断努力,爱资哈尔大学最高会议于1933年5月1日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留埃学生部,并聘沙国珍先生为首任中国学生部部长;并规定从5月1日起,中国留埃学生一律向本学生部领取津贴,学生需服从学生部的管理和指示。为此,《月华》第五卷第23期刊发了沙国珍发回的该学生部成立的函件。

径启者 案准埃及教务总署公内函开“案准中国云南明德中学指导主任穆罕默德伊甫拉西沐沙国珍君迭次请求正式成立中国回教留埃学生部于爱资哈尔大学一件,兹经本署议决,准如所请,于一九三三年五月一日正式成立,并议决聘请台端为部长,请即依期就职,幸勿见延”。并蒙教务部长面嘱:“台端对于现有学生行为须认真指导,对学业须加督促,勤惰如何,须随时报告,以凭考查该生等成绩。又对于将求学生之收录,仍烦台端备函通知中国回教各团体各学校,若有志来埃留学者,须于事前由派遣学生之团体或学校,用函向本校直接接洽,俟核准复函后,始能前来,否则无效。

中国留学生部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留埃回族学生的派遣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为中国各回教团体、学校选派留埃学生工作提供联系管理的方便,也使中国留埃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管理规范化、条理化。沙国珍先生在这方面所作的贡献,将记入中国留埃回族学生派遣史册。沙国珍任部长从1933年5月1日至1939年1月归国,历时5年半。离任归国前,他向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和爱资哈尔大学最高会议推荐法鲁克留埃学生团团长庞士谦先生为继任人选。庞士谦先生于是年担起责任,主持中国学生部工作。经校方一年多考查,1941年,爱资哈尔大学最高会议聘他为爱大中国学生部部长,担任中国学生部的管理和领导工作,至1946年归国。

除上述六届留埃学生外,据史料记载,1942年和1947年还各有一次派遣留学生计划,但都因资金问题,未能成行。庞士谦先生在《回协》创刊号《回民教育与留埃学生》一文中说:“民国二十一年我们请求埃及大学,特准我们保送女生五名,入该校文学院毕业,但因教部限制,至今尚不能派出。此次重庆回教经学班学生毕业后,拟继法鲁克学生团归国后,派其赴埃及爱大深造。虽与教部屡接洽,但终未得要领。”

该刊在《北平分会二、三月份会务活动状况表》会议重要决议案中第五项第5条也说:“埃及国王希望本年中国学生二十名前往留学。”

原重庆经学班学生,中央民族大学退休职工吴一飞先生2002年为纪念马松亭阿訇归真十周年,在《穆斯林通讯》刊发《松亭阿訇送我们上大学》一文中写道:“1946年暑期,我们登上了一艘复员的江轮,顺流而下,直抵南京。松亭阿訇本想象当年他送第一、二批留埃学生(包括留埃九年的法鲁克留埃学生团)那样,继续把我们也送往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松亭阿訇老人家长日奔波于教育部、外交部、蒙藏委员会等有关部门之间,而得到的不是闭门羹就是推脱搪塞或寻找借口,百般刁难,最后竟遭驳回。借口是“经费紧绌,碍难照准”。

关于1941年保送5名女生一事,笔者查阅了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编的《会刊》和《会报》二至六卷看到相关报道,又参考了原中国伊协副会长马人斌阿訇撰写的回忆录——《我的回忆》一书,都曾提到这件事。2005年笔者有幸拜访了当年考取的5名女生之一沙淑娴女士,证明确有此事,现将回协《会报》中部分相关资料引证如下供研究者参考。

1943年5月的《会报》第五卷2~5期“会议纪录”栏载“常务理事会第21次会议纪录,报告事项第6条”为:报告埃及国王准许我会派遣女生赴埃求学。经讨论就“如何派遣女生赴埃留学”作出决议:“本会公开招生。”为此,回协于1943年9月21日召开的第四次谈话会上,成立留埃女生教育委员会,推孙绳武为主试委员。监考人为马策、张裕良、闪克行、安庆澜4人。阅卷人为孙绳武、马策、张裕良、闪克行、李廷弼5人。1943年出版的《会报》第五卷9~12期30页《会务报告》栏第13条,公布了考试结果,题目是《保送留埃女生五名》,现全文引证如下:

本会为造就回教女子高级人才,曾邀准埃及政府派遣我国回教女生五名赴埃及国立大学留学。其办法为:高中毕业年,在18~22之回教女生,到埃学习教育、宗教或文学。并经本会议决公开招生,分在重庆及昆明两地招考。重庆已考取马国靖、马琳、伍慧贤、沙淑娴等四名,昆明已考取马宜一名,现正向教部请留学证书并向外汇委员会购买外汇中。一俟有成,即可出国云。

但这次派遣女生赴埃留学终被教育部驳回,未能成行。为了解这件事的原委,笔者2005年曾专程拜访过原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理事,《会报》主编,留埃女生考试监考人、阅卷人闪克行老先生,他老人家不仅向笔者展示了精心保存的《会刊》原件、相关记载,令我大开眼界,而且向我介绍了事件全过程:

1940年,埃及王后法丽德喜得千斤,举国狂欢,中国留埃学生部部长、国王东方顾问庞士谦应邀参加庆典,国王向庞阿訇转达了王后希望中国派5名女生留埃的心愿,在埃学习期间费用由国王支付。庞阿訇听了喜出望外,对埃王、王后表示中国穆斯林和白理事长的敬意,并及时与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唐柯三先生联系。协会进行了招考,录取5人。后被教育部驳回成为遗憾。又说,庞阿訇在1946年回国前,又得到国王允许,请中国派20名回族学生留埃,但也因教育部不批准没能实现。闪老说:“这几年,关于中国留埃回族学生历史研究的论文不少,但都没能将这两次收录进去,不知是什么原因。今天你了解情况,有机会可向世人介绍。”闪老还热情地将《会报》借给我复印。今逢留埃学生派遣八十周年,借这机会,圆闪老生前的口唤。

民国时期,中国留埃回族学生派遣,虽然只成行六届33名学生,但这项派遣活动已成为民国时期中国回族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33名学子不仅在中国阿拉伯语教学发展史上是奠基人、开拓者,是中国近现代回族教育的耕耘者,他们还为中阿文化交流和中国伊斯兰教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仅以此文纪念中国留埃回族学生派遣八十周年。

参考文献

[1]《清真铎报》留埃学生专号,1932年2月。

[2]《月华》第五卷23期,第十卷11~13期、第十一卷28~30期,1933~1944年。

[3]庞士廉著:《埃及九年》,北京月华文化服务社,1951年。

[4]刘慧著:《刘麟瑞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5]马人斌著:《我的回忆》(未出版)。

[6]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报》第四、五、六卷,1942~1944年。

[7]中国回教协会北平分会编《回协》创刊号,1947年。

[8]姚继德:《中国留埃回族学生派遣始末》,《回族研究》,1999年第1期。

[9]贾福康编著:《台湾回教史》,台湾伊斯兰文化服务社,2005年。

[10]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大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