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留埃回族学生生平事略

民国留埃回族学生生平事略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1年云南回教俱进会保送中国第一届留埃学生,47岁的沙国珍辞去多项职务,自筹经费护送这些学生赴爱资哈尔大学。1933年曾赴麦加朝觐,后向爱大最高委员会提出申请成立“中国留学生部”,经爱大最高委员会批准,中国留学生部1933年正式成立,沙国珍任部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埃及华侨和中国留学生共同成立了“埃及华侨救灾会”,沙国珍当选会长。1931年云南回教俱进会选考留埃学生,纳忠考取,成为唯一一位公费生。

民国留埃回族学生生平事略

马博忠 纳家瑞

一、1931年第一届留埃回族学生(5名)

(一)沙国珍

沙国珍(1884~1970),字儒诚,曾用名又新,经名穆罕默德·伊布拉欣。祖籍云南大理,生于昆明信仰伊斯兰教小康人家。父沙莱延往返于香港、缅甸等英属殖民地经商,英语口语较好,受家父影响自幼学习英语和阿拉伯语。7岁起入私塾学习,但因对英语有天然兴趣,故漠视秀才、举人之路。在父亲支持下,1903年考入香港圣保罗英语专科学校,又称圣保罗书院。经过三年学习,1906年毕业。多处英办事机构欲聘为专职,他以信仰不同拒绝。服务于父之商队多年,后任滇西五县回教俱进支会会长7年。1918年受聘任云南省立第四师范英语教师,1924年任云南普洱中学英语教师。1929年春随考察团赴泰国北部考察,并任翻译。同年秋任云南明德中学训育主任,省立一中高中英语教师。1931年云南回教俱进会保送中国第一届留埃学生,47岁的沙国珍辞去多项职务,自筹经费护送这些学生赴爱资哈尔大学。1933年曾赴麦加朝觐,后向爱大最高委员会提出申请成立“中国留学生部”,经爱大最高委员会批准,中国留学生部1933年正式成立,沙国珍任部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埃及华侨和中国留学生共同成立了“埃及华侨救灾会”,沙国珍当选会长。1935年前沙国珍就读于爱大,曾对《古兰经》经注学产生兴趣,笔者收集到唐道威·赵俄赫尔用科学方法作的《古兰经》注释,倒数第2页有沙国珍先生为该书作的跋文一篇,成文于1935年8月31日。之后沙国珍考入开罗美国大学硕士班攻读教育学,1938年夏获硕士学位后归国。

1939年5月,参加中央训练团第二期受训一个月,毕业后留任第三期教官。1940年春,被云南大学聘为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文化讲座教授。同年11月,以国民政府视察专员身份,赴缅甸进行宣导工作。先后跋涉70多个城镇,行程千里,宣讲300余次。著有《缅甸视察录》,刊于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三卷第10期。1941年夏返回家乡养病。1943年起先后任中央教育转训班讲师,明德中学校长,五华中学高中英语教师,元谋回民中学名誉校长。

沙国珍先生担任的社会职务有:1939年成立的回教文化研究会会员,1940年当选中国伊斯兰青年会监事,1942年当选回协第二届大会候补理事,1948年回协第三届代表大会名誉理事等职。1948~1950年在玉溪创办培德女子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更名沙又新。1950年出席玉溪县各界人民代表会,当选常务委员,同年出席云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任主席团成员。1951年被聘为昆明市志编缉委员会特约撰稿人,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

1970年在昆明归真,享年86岁。安葬于昆明金家山回民公墓。

(二)马 坚

马坚(1906~1978),字子实,曾用名玉书、石清、自适,云南个旧市沙甸人(祖籍南京上元县),回族,经名穆罕默德·麦肯。生于信仰伊斯兰教普通农民家庭。7岁就读鸡街小学,9岁投马明福阿訇学经,12岁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课余跟王成一阿訇学《古兰经》,1921年入昆明“高等经书并授学校”学习,1922年考入明德中学,1925年毕业。1926年3月回沙甸鱼峰学校任教两年,1928年赴西北投虎嵩山阿訇,受业半年,波斯文大有提高,将波斯文《伟嘎耶》和《真境花园》试译成汉文。1929年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1931年毕业,被选送到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入爱大哲学院学习,1935年毕业。1938年他将达浦生阿訇撰写的《告世界回教教胞书》译成阿拉伯文在《金字塔报》发表。1939年任中国回教朝觐团副团长,到麦加朝觐,完成朝觐功课,并组织团员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行动,代表朝觐团向沙特国王致献词。在留学期间,用阿拉伯文撰译的著作有《中国回教概况》、《论语》、《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国格言谚语》。汉译著作有:《回教哲学》、《回教真相》、《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回教教育史》等。

1939年相继担任“中国文艺界抗战协会”驻开罗代表,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特约编辑,驻开罗通讯员。

1940年回国,任明德中学教务主任,《清真铎报》编辑,回教文化研究会会员,当选伊斯兰青年会监事。1940年秋赴上海翻译《古兰经》,1942年任沙甸养正学校阿拉伯文教员。1943~1944年在沙甸随哈德成翻译《古兰经》,哈德成归真后,任“纪念哈德成阿訇”筹委会委员。同年与马存真女士结婚,1945年到昆明任养正学校高级班阿拉伯文教员。1946年受聘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阿拉伯语教授,是该校阿拉伯语专业创始人,兼北平回教经学院教授。1948年当选北平回教反犹援阿大同盟常务理事。从1946~1978年任北京大学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1949年参加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政协委员。1952年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发起人之一,任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1953年5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当选常务委员。1954年起,连续当选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当翻译。他任教北京大学32年,把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建设成了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

1978年归真,享年72岁,安葬于北京西北旺回民公墓。

主要著作:

中文译为阿拉伯文:《论语》、《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国格言谚语》、《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阿拉伯文译为中文:《古兰经》前8卷本、《古兰经》通译本、《回教哲学》、《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回教教育史》、《教典诠释》、《阿语简明语法》、《阿拉伯简史》、《阿拉伯半岛》等。

专著:《穆罕默德的宝剑》、《回历纲要》,主编《阿拉伯语汉语辞典》等。

(三)纳 忠

纳忠(1909~2008),原名纳寿恩,字子嘉,云南通海纳家营人,经名阿布杜·拉赫曼。生于信仰伊斯兰教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6岁入清真寺办学校读初小四年,昆明省立师范附小读高小三年,1923年后,先后在昆明法文学校、云南振学社高等中阿学校、明德中学就读。1931年云南回教俱进会选考留埃学生,纳忠考取,成为唯一一位公费生。1932年2月抵开罗爱资哈尔大学,攻读阿拉伯语和阿拉伯历史。1932年完成第一部译著《伊斯兰教》。之后几年又翻译了《伊斯兰与阿拉伯的文明》、《黎明时期的阿拉伯文明》、《近午时期回教学术思想史》、《穆罕默德传》、《回教政治史》等。1936年6月参加爱大旧学部考试,是取得学位证书的唯一一位中国学生。对此,国内《清真铎报》、《禹贡回教专号》、《月华》等多家期刊都作了报道。同年,升入爱大研究部,专修回教史。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个人朝觐功课,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行动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0年回国,主持恢复明德中学,任教务主任、代教长。同年被聘为回协《会刊》特约编辑、回教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伊斯兰青年会监事,5月当选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编译委员会委员,1941年升任编译委员会副主任,1942年成为伊斯兰世界问题研究会会员和伊斯兰文化学会会员,回协第二届大会候补理事兼编译、教务两委员会副主任。1943年被聘为中央大学教授,1944年被聘到回协主办之夏令营讲习会,任教义委员,主讲《古兰与圣训》、《穆圣》课目。哈德成阿訇归真后,为“哈德成追悼委员会”委员。1948年在南京召开的回协第三届全体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1940~1948年出版的论著和译著有《伊斯兰教的信仰》、《古兰经与圣训》、《穆圣的故事》、《五功与伦理》、《回教诸国文化史》等。1947年回云南大学任教兼省教育厅督学,省政府文化教育顾问。1950~1958年先后任云南大学教授、世界史教研室主任,校图书馆副馆长,历史系代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常委兼文科组长,云南大学教育长等职。1958年调北京外交学院任“德、日、西、阿语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是该校阿拉伯语专业创始人。1962年外交学院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授、亚非语系主任兼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1982年成为我国第一位阿拉伯历史文化博士生导师。

社会活动方面,195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82年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获“中国阿拉伯语教学杰出贡献奖”。担任中国非洲史学会会长,中国中东学会顾问,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社科院世界史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西亚非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等职务,并多次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多次代表中国穆斯林出访亚非各国。

2001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首届沙迦阿拉伯文化国际奖,成为非阿拉伯人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

2009年归真,享年99岁,安葬于北京泸井回民公墓。

主要著译:

译著:《伊斯兰教》、《回教与阿拉伯文明》、《黎明时期回教学术思想史》、《阿拉伯文化的黎明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穆罕默德传》、《回教政治史》、《伊拉克美术简史》、《也门社会发展一瞥》等。

论著:《伊斯兰教的信仰》、《五功与伦理》、《穆圣的故事》、《回教诸国文化史》、《埃及现状》、《埃及近现代简史》等。

中文译为阿拉伯文:《三民主义》。

阿拉伯文著作:《埃及近现代简史》、《阿拉伯简史》、《阿拉伯通史》等。

待出版手稿:《埃及通史》和《阿拉伯文化史》等。

(四)林仲明

林仲明(1913~2005),字子敏,云南沙甸人,生于信仰伊斯兰教小康之家,自幼白天学汉文,晚间入清真寺学经。稍长先后就读鱼峰学校高级班和沙甸中阿学校。1931年被云南回教俱进会选送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攻读阿拉伯文和回教教育史,1935年完成其第一部译著《回教历史教科书》,由上海回教书局刊行。1938年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到开罗,他受命在开罗国际广播电台宣读《告世界回教民众书》。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朝觐功课,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活动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0年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归国任中国国际广播公司阿拉伯语播音员。1942年当选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第二届大会候补理事。1944年应邀聘回协举办的第一届夏令营教义委员,主讲《伊斯兰概论》。1945年任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秘书和新闻专员。曾作为中方代表与美、英、苏三国代表一起接收日本驻伊使馆,并在巴格达电台作介绍中国人民抗日事迹广播。主编《中国回教概论》(阿拉伯文版)。1948年当选中国回教协会第三届大会名誉理事。1950年任明德中学阿拉伯语教员,1953年任昆明回教联合会秘书,1954年调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工作。1958年任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讲师,1962年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任讲师、副教授。此间外交部两次借调任驻也门和利比亚使馆翻译,1980年后赴宁夏同心阿拉伯语学校支教一年。退休后回昆明任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顾问。1983年,参加云南穆斯林友好访问团赴沙特和阿联酋访问。2005年归真,享年92岁,安葬于昆明回民公墓。

主要译著:

阿拉伯文:《中国回教概况》。

阿拉伯文译为中文:《中东石油仗》、《回教历史教科书》、《阿拉伯民族的统一》、《阿拉伯世界与伊斯兰世界》。

(五)张有成

张有成(1912~1987),字子仁,原名王成芳,原籍云南砚山县茂克村人,生于伊斯兰贫苦人家,幼年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7岁在家乡清真寺学习伊斯兰常识,10岁学习伊斯兰教经籍,15岁赴开远大庄清真寺投名师王家鹏阿訇帐下苦读五年,1922年穿衣挂幛后,由王家鹏阿訇介绍到沙甸张家入赘,更名张有成。

1926年入藏,转赴西北陕、甘、青求学,投名师马万福,勤学五年,完成经堂教育规定的功课,返回沙甸清真寺担任教长。1931年在白亮诚先生资助下,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入法学院学习,1936年取得普通毕业证书,1939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朝觐功课,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行动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0年回国,受聘沙甸养正学校校长,兼阿拉伯文、教义等课程教师十年。1950年养正学校停办,改任清真寺阿訇。1953年受聘沙甸鱼峰小学阿拉伯文教师。1961~1965年任沙甸大清真寺教长,“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宗教权威”遭迫害。沙甸事件中,大胆向各级政府反映实情。

1950年后曾分别任蒙自县、个旧市、红河州人民代表,红河州政协副主席,云南省政协常委,红河州伊协主任,云南省伊协名誉会长,中国伊协第四届委员等职。1987年归真,享年86岁,安葬于沙甸回民墓地

二、1932年第二届留埃回族学生(5名)

(一)韩宏魁

韩宏魁(1909~1944),字天一,山东省肥成市边院镇岔河店村人,生于信仰伊斯兰教普通农民家庭。少时进清真寺学经,又入叔父韩景潮办的私塾学汉文,1925年济南成达师范学校创建,韩景潮对这所学校新式教学颇感兴趣。1926年,托好友法静轩先生将韩宏魁送入该校,成为第一班学员。1928年济南发生“五三惨案”,随学校迁至北平。1929年在成师学生会第一届委员会选举中,当选学生会学术部长。同年,学校创办《月华》旬刊,韩宏魁协助做了一些具体工作。1930年,在《月华》第二卷第13期古尔邦节专号上发表处女作——《关于祖洛浑者月的些功课》。之后,在《月华》、《成师月刊》相继发表多篇论文,才华得到展示。“九一八事变”后,是成师抗日铁血团的组织者之一,参加抵制日货游行,爱国思想彰显。1932年从成师毕业,被选送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入哲学院攻读阿拉伯文和伊斯兰哲学。193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随中国留埃学生部长沙国珍先生、同学张秉铎一起回国,服务于母校任阿拉伯文教员。1940年中国伊斯兰青年会在重庆成立,当选为监事。同年加入回教文化研究会。1943年,唐柯三先生因病辞去成师校长职务,新校长命他担任学校总务主任和防护团副团长。同年,成达师范学校成立《古兰经》翻译委员会,韩宏魁当选为委员。1944年日寇迫近桂林,学校奉命西迁重庆。韩宏魁为西迁负责人之一,率领部分师生撤至贵阳,遭遇土匪抢劫。为保护随身携带的学校资金,被土匪杀害,年仅35岁。

主要译著有:与马毓贵、王国华合译之《穆信玛提》,1930年由成达师范学校民众教育会出版。

(二)马金鹏

马金鹏(1913~2001),字志程,笔名士心、大鸟、万里,山东济南西关人,出生于贫苦的伊斯兰教平民家庭。7岁时入济南公立第五小学读书,毕业后正值成达师范创办,入校成为该校第一班学员,师从马松亭阿訇接受“阿汉兼通”新式伊斯兰师范教育。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后,随学校迁北平。1932年毕业并被选送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深造。1936年学成归国,在成达师范学校任阿拉伯文教师。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南迁,他南下到达武汉时,校长唐柯三等创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并组织甘宁青抗日救国宣传团,在唐校长安排之下,马金鹏赴西北宣传抗日。1938年10月,返回桂林成达师范教授阿拉伯语。1939年5月受恩师马松亭大阿訇委派,主编《月华》,年仅26岁,成为《月华》最年轻的主编,也是成师学生中唯一担任《月华》主编的人员。在担任主编的三年中,他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主要方针,引证《古兰经》、“圣训”中反侵略的论述和伊斯兰教史中反侵略战争的实例,激励全国回民抗日热情。出版了《月华》“十周年专号”,并请白崇禧将军为专号题词——“词严义正、有笔如刀,兴教救国、十载宣劳”。同时期,马金鹏也撰写了部分学术文章和有关抗日救国的文章:《古兰经中自力更生教训》、《穆圣之作战与其理由》、《怎样加强回民抗日意识》、《自杀的罪恶》、《回教文化》、《用学术眼光观察穆圣的迁都》、《回教中的战争》、《真理与恶势力斗争的开始——百德里等战役》等。

在桂林期间,任成师《古兰经》翻译委员会成员。

1946年,《月华》在重庆复刊,虽然与成师已无直接关系,马金鹏先生仍作为《月华》主要撰稿人。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1929年《月华》创刊至1948年停刊,近20年中,成师一班学生投稿最多的当属马金鹏先生,刊用的稿件达71篇之多。

1942年,成师改国立后,马金鹏任阿拉伯文教师,后任阿拉伯文专修班主任。1945年成达师范迁重庆青木关,马金鹏先生应薛文波校长聘请任阿拉伯文专修班主任,并向学生宣讲教义。每年“尔代”都和薛校长一起,带领回族学生高举绿旗,高唱以“清真言”为开端的校歌,步行到重庆清真寺参加聚礼。

1946年,成师迁回北平复课。马金鹏任阿拉伯文专修班主任。1947年学校行政调整后,马金鹏仍任阿拉伯文专修班主任兼训育主任,同年当选“中国回民青年会北平市分会”理事,与薛文波校长等人发起建立了“子馨基金会”。

1948年,阿以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他参加“中国回民援助阿拉伯圣战大同盟”,并当选为大同盟常务理事,起草了《援阿大同盟宣言》,负责和各阿拉伯国家联系。

1947年后,马松亭阿訇创办“回教经学院”,马金鹏任兼职教员,讲授阿拉伯文和教法课程。

1949年底,应聘上海福佑路清真寺教长。1950年针对耶稣教内地会洋牧师的辱教言行,马金鹏同上海各清真寺教长一起,与洋牧师开展了一场理论论战,撰写了《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吗》一文,收入《卫道理论》一书中。

1953年,经马坚先生推荐,任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阿拉伯语讲师、副教授,先后参加《中阿大词典》、《汉语阿拉伯语词典》、《汉语阿拉伯语分类词汇手册》等工具书的编写审定工作。参加集体翻译《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诗词》工作。“文革”后期与陈建民合译《科威特简史》。

改革开放后,北京大学承办了三次由沙特出资、巴基斯坦署名的暑期阿拉伯语与教法培训班,马金鹏先生主讲教法,为各地阿拉伯语学校和清真寺培养了300名伊斯兰教工作者。1986年还赴天津、济南等地为新开的经学班讲课。

1972年,重新恢复中断多年的《伊本·白图泰游记》翻译工作,并于1985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80年代重译牛街清真寺筛海坟墓碑文。

1989年,开始翻译《古兰经》。这时,马金鹏先生已年近八旬,在有关方面和穆斯林群众的支持下,依照“古兰经学”的要求,经过多年努力,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完成译释注文1100多条。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两项学术成果:《古兰经》七种汉译本二十个章节的译法比较;《译经偶拾》(约20万字)。

2000年,宁夏人民出版社把马金鹏先生的《〈古兰经〉译注》列入出版计划(于2005年出版),了却了他的心愿。2001年10月24日,马金鹏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归真,享年88岁。安葬于北京泸井回民公墓。

(三)王世明

王世明(1910~1998),天津人,经名赛义德,生于阿訇世家,祖父王继清、父王筱溪均为开学阿訇。1910年王世明生于山东济南,幼时曾入济南清真北大寺学经。1926年与张秀兰女士结婚。有幸由马松亭阿訇写“依札布”。1927年入成达师范学校第一班学习。1932年毕业,被选送赴埃及资哈尔大学留学。经过一年的阿拉伯语补习,进入该校文学院攻读阿拉伯文和埃及史,被埃及《古兰经》诵读师利法德收为弟子。1937年完成专著《埃及独立史》,由世界书局出版发行。1936年马松亭阿訇第二次访埃,王世明任翻译并全程陪同。1938年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遴选入“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赴东南亚、中东多国访问,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揭露日寇侵华暴行,展现了外交才华。回国后经王曾善推荐进入外交部。1939年出任中国驻吉达领事馆副领事。1946年调任中国驻埃及大使馆秘书,是近现代史上中国首位驻中东国家使节。1949年后担任台弯驻埃及、沙特、利比亚、科威特等国使馆秘书、领事、参赞、公使、大使等职务。1955年和1969年两次担任台湾驻联合国顾问、副代表,是民国时期唯一一位官至大使职务的留埃回族学生。

王世明先生把成达师范学校校训“笃诚敏健”作为终生的行为准则,因此,为人正直,不善迎合上司,在任驻利比亚公使时因与大使意见相左,被排挤回台湾。1973年愤而辞职退休,赴美檀香山侨居。在美20余年,始终拒入美国籍,以做中国人为荣。1981年任中国台湾回教朝觐团团长。

王世明终生恪守伊斯兰教信仰,退休后全身心弘扬伊斯兰教,应聘夏威夷大学阿拉伯语、伊斯兰文化讲席兼该校清真寺教长。1979年沙特一亲王入寺参加聚礼,王世明请其看1938年参加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时与老国王的合影,并送给亲王,亲王开具60万美金支票一张致谢。王世明阿訇用三分之一的钱扩建清真寺,三分之一购地设回教公墓,三分之一作基金成立“夏威夷伊斯兰中心”。1985年为仝道章译《古兰经》逐字逐句校正,并作序。1991年辞去担任18年的教长职务。1998年归真,享年88岁,安葬于美国夏威夷回教墓地。

(四)金殿桂

金殿桂(1912~1939),字允嘉,山东泰安市粮食店街人,生于信仰伊斯兰教的贫民家庭。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完小学,1925年成达师范学校成立,经赵明远先生介绍,入成师第一班学习。1928年“五三惨案”后随学校迁至北平。1930年,成达师范学校学生会第一届委员会当选常务委员兼总务部长。“九一八事变”后,组织抗日铁血团,参加抵制日货游行。1930年成达师范学校出版部正式出版了他的处女作译著《穆士塔格》,深受全国穆斯林群众欢迎,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在《月华》连载。1932年从成师毕业,被选送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哲学院攻读阿拉伯语和世界回教运动史。1936年完成学业,随马松亭归国,担任成达师范学校阿拉伯文教员和福德图书馆管理员。1938年和马金鹏一同参加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组织的甘宁青抗日救国宣传团,赴西北宣传抗日一年。1939年,回到成达师范学校任阿拉伯文教员兼《月华》编辑。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复发,救治无效,1939年4月归真,年仅28岁,安葬于桂林猴子山回民公墓。他的归真引起国内外回教世界震动,成师唐柯三校长发起为其家属募集恤金,白崇禧将军发电报表示追悼,并捐国币千元抚恤家属。留埃学生组织追悼会并捐款,庞士谦阿訇发表演说称:“我们为允嘉君祈祷,他的为人大家都很钦佩。且他是留埃学生第一个归真者。”

主要译著:《穆士塔格》(1930年成达师范学校出版部刊行)、《世界回教运动史》(手稿)。

(五)张秉铎

张秉铎(1915~2004),河南省洛宁县人,经名苏莱曼,生于伊斯兰教世家。父张明远是河南知名回族教育家。1928年在博爱县大辛庄公立第十一完小任校长,回汉兼收。张秉铎曾在该校就读。1930年考入四川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师从李仁山阿訇,打下了良好的阿拉伯语语法基础。1931年,产生了到各地游学的想法。张明远与马松亭阿訇联系,作为插班生转入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第一班。1932年毕业后,作为自费生入选留埃学生行列(张秉铎先生生前口述自筹路费约500大洋),入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攻读阿拉伯语和伊斯兰哲学,193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和沙国珍先生、韩宏魁先生一起归国。在埃期间苏德战争爆发,见报刊上登载苏联招考飞行员消息,曾报名应试,因身体不合格未被录取。回国后一度在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工作,任回协驻西康视导员。1939年回教文化研究会成立,他成为会员,在回协期间,曾为是否向孙中山像鞠躬问题和白崇禧发生争论。同年参加第七期中央训练团,同样在是否向孙中山像鞠躬问题和朱家骅发生激烈争论,名声大振。结业时,蒋介石接见他,并介绍他到重庆中央电台主持阿拉伯语广播,成为中国对阿拉伯世界广播事业的奠基人。1939年在回协举办的开斋节招待会上,郭沫若先生朗诵了其中一节,并称赞是“好诗”。1940年回成达师范学校任阿拉伯文教员,同年开始用韵体翻译《古兰经》部分章节,在回协《会刊》上发表。1942年中国伊斯兰青年会在渝成立,张秉铎当选为干事。1943年回家省亲,转赴西北,任陇东师范学校阿拉伯文教员。同年翻译《伊斯兰之普遍与永恒》,由伊斯兰文化学会出版。抗战胜利后移居上海,潜心完成《古兰经》一、二卷翻译。1948年由买俊三主办的中国回教书局发行。同年,赴南京参加中国回教协会第三届大会,当选理事,成为回协文教宣传组组长兼回协编译委员会召集人。参加抗战后中国回教第一个朝觐团赴麦加朝觐,访问东南亚各国。1949年,他作为新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特约代表出席会议,周总理把他介绍给毛主席说:“这是张秉铎同志。”他是唯一一位见过国共两党最高领袖的中国留埃回族学生。1952年参加中国伊斯兰教筹备委员会工作,之后在中苏友好协会、中央民委任职,1955年调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工作。参加新中国第一届朝觐团任翻译,随团访问亚非十国。1957年反“右”运动中,伊协某领导找他谈话说:“你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思想需要改造。”谈话后,被无端戴上右派帽子。1963年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获译审职称。1980年当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伊协编译组组长,先后代表中国伊协出席在日本、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国召开的伊斯兰国际会议。1983年当选中国翻译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87年再次当选中国伊协副会长,1992年荣获有突出贡献国家级专家称号。从1940年开始至2003年,长达60多年时间从事《古兰经》翻译,为了追求译文准确,不断自我否定,几易其稿,终于在归真前完成翻译工作。2004年7月1日归真,享年89岁,安葬于北京泸井回民公墓。

欣闻先生《古兰经》汉译本将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出版。

三、1934年第三届留埃回族学生(3名)

(一)纳 训

纳训(1911~1989),字鉴恒,纳家营人,经名努海·穆罕默德,生于信仰伊斯兰教农民家庭。7岁入清真寺办纳家营小学接受中阿兼授的新型经堂小学教育,三年后结束了小学生活。10岁入昆明南城清真寺经学堂投田家培阿訇门下四年。毕业后考入云南省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30年毕业,考入明德中学,遂将名字改称纳训。1934年3月,被选送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攻读阿拉伯语专业。留学期间,勤于文学作品翻译,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是其主要成就,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出版5册本。此外中文译为阿拉伯文作品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鲁迅的《风筝》、朱自清的《背影》、曹禺的《雷雨》及《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等。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个人朝觐功课,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行动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2年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1947年回国。其延迟归国原因有两个:一是回国路费无着,要靠打工集攒路费;二是纳训1944年曾有留学英国打算,因此未搭上留埃学生归国列车。对此,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报》六卷6~9期(1944年9月出版)第15页《第六次谈话会记录》商谈事项第6条中称:“马理事天英函,留埃学生纳训,拟留学英国,请予维持,或补助旅费回国工作案。”此提案未被通过。这两个原因使纳训1947年才归国。1948年被明德中学聘为教务主任,兼《清真铎报》主编。同年,参加回协第三届大会,当选候补理事。1950年云南解放,纳训入云南革命大学受训。1951年结业,值云南民族学院成立,分配到该校图书馆任资料组组长。1952年参加民族地区工作队,赴保山、德宏及蒙自地区工作。因生活艰苦、劳累过度,纳训患上肺结核。1954年赴北京参加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接受翻译《天方夜谭》新本之约,1957~1958年翻译出版《一千零一夜》3卷本。1960年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同年,开始《一千零一夜》6卷本翻译工作。1966年“文革”中纳训被打成“牛鬼蛇神”。“文革”结束,重启7、8卷本翻译工作。几经校改,1984年出版《一千零一夜》6卷本,1989年因病归真,享年79岁,安葬于北京泸井回民公墓。

主要译著:

阿拉伯文译为中文:《天方夜谭》5册本、《一千零一夜》3卷本、《一千零一夜》6卷本等。

中文译为阿拉伯文:《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等。

(二)马俊武

马俊武(1912~?),字兴周,云南镇南人,生于伊斯兰世家,家境较好,自幼聪明好学,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学术爱好广泛。1930年考入明德中学。1934年被选送至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除攻读阿拉伯语、伊斯兰典籍外,还涉猎文学和社会科学研究。193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他翻译的阿拉伯小说《哈伊·本·耶格赞的故事》和选译的两个《一千零一夜》故事,即:《辛德巴德航海遇险记》和《阿里伦丁》。他还翻译了《阿拉伯儿童故事》。学术论著有《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等。专著有:《现代哲学之科学基础》、《逻辑的证实哲学》等。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朝觐功课,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监视日伪华北朝觐人员行动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2年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赴新加坡定居。归真年月不详,望知情者提供信息,以期补正。

(三)林兴华

林兴华(1908~2001),字赓虞,云南沙甸人,生于伊斯兰教小康之家。少时,曾受业于著名经师田家培,奠定了坚实的阿拉伯语基础,1931~1932年受聘昆明明德中学阿拉伯语教员。1934年被选送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法学院攻读阿拉伯语。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个人朝觐功课,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活动指示。1940年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1945年回国,任教于鱼峰中学教授阿拉伯语。1950年在开远回民中学和魏山二中任教。1953年调北京国际关系研究所工作,后转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负责研究制作伊斯兰教小历。1960年调北京外国语学院任讲师、副教授。退休前在学校资料室工作。退休后回家乡,曾在沙甸十三中高职班任阿拉伯语教师,2001年归真,享年93岁,安葬于沙甸回民墓地。

主要译著:

中文:《中国天文学概述》。

译著:《卡里乃和迪木尔》。

四、1934年第四届留埃回族学生(5名)

(一)金子常

金子常(1902~1961),曾用名金志晏、金国彝,经名穆罕穆德·纳速伦迪尼。山东济南人,生于伊斯兰教哲赫忍耶世家。出生不足两个月父亲因病归真,他随母亲投祖父金士毅学经,20岁返回济南时途经甘肃新店子,其姑父马继武安排他继续投当地哲赫忍耶阿訇学习三年,并穿衣挂幛。1925年回济南掌管金家店道堂。时逢成达师范学校创建,金子常到校祝贺表示支持,赠题词“回教曙光”。1928年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成绩优秀,达浦生阿訇赐名“子常”。1930年学生会创办《伊斯兰学生》杂志,金子常担任该杂志编辑主任,发表多篇作品。1933年秋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选送第二届留埃学生,金子常入选。1934年抵埃及就读爱资哈尔大学法学院,攻读阿拉伯语和教法学。1936年甘肃省马麟率中国西北回教朝觐团赴麦加朝觐,聘金子常担任秘书兼翻译。1937年金子常随团回国,掌管金家店道堂。1946年秋赴新疆,经兰州受聘畅家巷寺教长,1947年任乌鲁木齐南大寺教长。1949年支持新疆和平解放,1950~1951年先后任北京昌平清真寺和上坡清真寺阿訇。1952年代表北京哲派寺声讨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罪行。同年赴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故地重游,拜访学友马金鹏阿訇。1954年母亲归真,闭门于道堂,从事学术研究。著有《金子常日记》、《伊斯兰教育计划纲要》、《中国哲合忍耶道统史》。译著有《穆圣传记》、《穆罕麦斯》、《麦达耶合》等。均毁于“文革”。

1956年任天水台子寺教长,天水市人民代表,民族委员会委员。1958年被错定“反革命”骨干,隔离审查。1960年11月解除隔离,返回济南。1961年在济南归真,终年59岁,安葬于济南回民墓地。

1988年5月3日,天水市人民政府为金子常平反。

(二)定中明

定中明(1913~2005),字星吾,湖南常德人,经名达乌德。生于信仰伊斯兰教小康人家,自幼聪明好学,受家庭熏陶,6岁白天入务本小学校接受汉文教育,早、晚投马德珍阿訇学习经文和伊斯兰常识。稍长改投李仁山阿訇,攻读阿拉伯语语法两年。后又投翦万达阿訇专攻变字学,打下较坚实的阿拉伯文基础。1929年经李仁山阿訇介绍,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1933年毕业,是该校《伊斯兰学生》杂志主笔人之一。1934年被选送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攻读阿拉伯文。193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归国,经王曾善先生推荐,任职国民政府外交部亚非司第三科科员,后升科长。1944年应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邀请,任该会举办的第一届夏令营讲习会教义委员,主讲《五功》。1949年到台湾,1955~1970年,先后任台驻黎巴嫩大使馆一等秘书、参赞,驻毛里塔尼亚大使馆代办,驻利比亚使馆公使。1954年和1976年两度任台驻联合国代表团顾问。1981年退休。被台外交部聘为大使级顾问。

定中明先生对台湾伊斯兰教发展贡献颇多。曾担任三届台北清真寺教长。1966~1986年,曾四次任台湾回教朝觐团团长,任世界伊盟中国理事15年、伊盟全球清真寺理事会理事,兼台湾分会主席。当选台湾中国回教协会理事三届,主编回协会刊六年。台湾中国广播公司阿拉伯语节目主持人近10年。曾获台湾政府颁发的五等、三等景星勋章各一枚,被台湾中国回教协会回教文化基金会授予“对回教对国家有特殊贡献奖”。1978年受聘台湾国立政治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教授。2005年在台北归真,享年93岁,安葬于台北六张犁回教公墓。

主要著译:

中文:《回教黎明史》、《中东地区研究》、《正道溯源》、《雪泥鸿爪》。

中文译为阿拉伯文:《中国之光明前途》。

阿拉伯文译为中文:《使者与使命》。

阿拉伯文:《历史见证》。

波斯文:《中国概观》。

英文:《回教文化在中国》。

(三)胡恩钧

胡恩钧(1913~?),字柄权,江苏六合人,回族,生于伊斯兰世家,家境一般,受家庭熏陶,自幼入清真寺学经并读汉文。少时赴南京投何德明阿訇攻读阿拉伯文和伊斯兰经典。1929年转马品三阿訇门下。1930年经达浦生阿訇介绍,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是该校《伊斯兰学生》杂志主要撰稿人之一。1934年,被选送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个人朝觐功课,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指示,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行动,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2年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长期定居海外。20世纪中期,曾被北京外文局聘为外籍工作人员,享受专家待遇,并与多位留埃同学进行交流。“文革”前赴马来西亚。1971年协助马天英先生组织、编辑中文《伊斯兰丛书》,任主编,并作序,亲自撰写《斋戒》册,该丛书由利比亚驻马来西亚大使馆提供资金发行。病逝于马来西亚,归真年月不详。望知情者补正。

(四)林兴智

林兴智(1913~1991),字凤梧,云南蒙自沙甸人,经名奥斯曼,生于伊斯兰教小康家庭,自幼入清真寺学习伊斯兰经典和阿拉伯文,又入鸡街小学学习汉文。毕业后,赴昆明明德中学学习。1930年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是《伊斯兰学生》杂志主笔之一。1934年选送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法学院攻读阿拉伯语和教法学。其间著有《到埃及去》,由上海回教书局刊行。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朝觐功课,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行动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留埃期间,游学土尔其,通土耳其语。1943年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归国回家乡省亲后赴重庆。1944年参加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组织的第一届夏令营,被聘为夏令营讲习会教义委员,主讲《回教法》。同年被军令部聘为留土军官士生土文考试委员,后被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派驻任新疆回胞联络员。1945年任新疆阿克苏县长,被当地民众誉为“公正的长官”。后集资创建以自己经名命名的“奥斯曼清真寺”一座。1947年任中国驻沙特阿拉伯领事馆秘书兼翻译。1950年后游历印度、缅甸、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其后定居沙特吉达港。1991年归真,享年78岁,安葬于吉达。

译著:《回教遗产继承法》。

(五)马有连

马有连(1913~?),字级卿,云南盘兮人,生于伊斯兰家庭,自幼聪慧,入清真寺学经和汉文,后入昆明明德中学就读,1929年毕业。1930年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1933年毕业,1934年被选送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学习。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赴麦加朝觐,完成个人功修,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行动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2年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在埃及成家,定居埃及。20世纪80年代曾回国探亲,赴北京拜访留埃同学。后失去联系,望知情者提供信息,以期补正。

五、1934年第五届留埃回族学生(1名)

海维谅

海维谅(1912~2006),字寿山,湖南邵阳人,经名白德伦丁。生于信仰伊斯兰教贫寒之家,无力上学,8岁入家乡清真寺学经,11岁投常德李仁山阿訇,半年后追随李阿訇赴上海小桃园清真寺,三年后学业大进。1925年西北穆斯林朝觐团从上海乘船出发,海维谅随行至新加坡,朝觐团因故回国,海维谅只身在船上做工,至印度加尔各答清真寺借宿,寺内阿訇同情他的经历,介绍他入免费的贫民学校。经过一年语言补习,该校保送他入拉利亚学校旁听,1927年转入伊斯兰国民大学初级班,后升入本科班,193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秋,应聘纳华德学院助教,生活逐渐稳定。1933年得知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有多位中国学生,经多方联系,于1934年底出发,1935年2月6日抵开罗,入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攻读阿拉伯语。1937年用阿拉伯文撰写《中阿关系》一书。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任秘书长,完成个人朝觐功课,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行动,散发了《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0年参加中国回教文化研究会。同年5月,与庞士谦联名向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报告《敌在近东活动近况》。1942年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被任命为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秘书兼翻译。1947~1965年任驻印度大使馆秘书。1948年在中国回教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名誉理事。1950~1965年先后任台湾驻埃及、叙利亚、沙特、利比亚等国使馆秘书和驻联合国代表团秘书。1969年再赴印度任使馆参事18年。1953~1956年借在联合国工作之便,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班学习,获硕士学位。1988年退休,任台湾回教协会顾问。2006年归真,享年94岁,安葬于台北六张犁回教公墓。

主要译著:

阿拉伯文:《中阿关系》、《中国回教过去与现在》。

波斯文:《中国与伊朗关系》。

英文:《中国回教少数民族问题》。

阿拉伯文译为中文:《中国穆斯林》、《伊斯兰人权论丛》。

六、1937年第六届留埃回族学生(14名)

(一)庞士谦

庞士谦(1902~1958),字益吾,河南孟县人,出生伊斯兰教虔诚世家。幼年入清真寺学经,后赴河南洛阳、许昌、沁阳、甘肃张家川、山西晋城等师从虎延璋、马自成、丁锡忍等名师求学,得各位真传,经汉学业坚实。1922年在河南沁阳清真寺马连三阿訇门下穿衣挂幛,并首任郑州清平里清真寺阿訇并开学讲经。1923年返回故乡孟县桑坡创办经汉小学,任校长,招收回民子弟,中阿文兼授。

1926年,在郑州参加伊斯兰文化研究社创办工作,并兼任该社小学部长。还任郑州清真寺教长。1930年,应马松亭阿訇之邀赴北平成达师范学校任教,并兼任该校训育员。1932年,马松亭、赵振武赴埃及期间临时负责《月华》主编工作,并成为《月华》主要撰稿人之一。1934年成师成立《古兰经》译注委员会,他当选为委员,并成为成师学生《古兰经》、“圣训”诠释指导老师,教授阿拉伯语课程和教法课。1937年被公推为成师第二批留埃人员并任领队。“七七事变”后成师南迁,庞士谦阿訇于河南郑州集合旱路南迁师生,把他们送到衡阳集中。后又与马松亭阿訇一道往返香港、广州办理出国手续,并率“中国法鲁克留埃学生团”到埃及留学,就读爱资哈尔大学教法学院,攻读《古兰经》、“圣训”和教法等科,任中国留埃学生部长兼埃及国王中文辅导教师。1938年,他与马坚一起率中国留埃学生朝觐团赴麦加朝觐,与日伪派出的朝觐团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宣传抗日。1942年,任埃及国王法鲁克东方事务顾问和爱资哈尔大学中国文化讲座讲师,并用阿拉伯文撰写了《中国与回教》一文在开罗发表,为中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1946年底归国,著有《埃及九年》一书,介绍了留学经历,是今天研究中国留埃学生史最权威的参考书。

1947年返回北平,应马松亭阿訇之邀共同创办回教经学院,继续成达师范的方针;并受命主编《月华》。1948年《月华》停刊后又续办《月华周报》并任主编。1948年马松亭阿訇赴西北,庞士谦阿訇主持回教经学院工作,并同时任北京师范大学阿拉伯语教授。还同马松亭阿訇一起继续办“月华文化服务社”。

新中国成立后,主编《回民大众》杂志,并在回民学院阿专班任教。1952年,发起并参加筹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当选为第一届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务委员。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成立后,任校务委员,兼阿拉伯文和教法教授。

庞士谦阿訇支持新人从教事业,1951年,北京外贸学院聘他担任阿拉伯文教授,他推荐成师毕业生马宏毅任职。马宏毅翻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和马金鹏翻译《伊本·白图泰游记》,他都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和指导,深受学生爱戴。

1957年“反右”斗争中,庞阿訇被错划为右派,于1958年含冤归真,后平反。

庞士谦阿訇是继中国现代四大阿訇之后,有学问、宗教操守虔诚、爱国爱教的著名伊斯兰学者和阿訇,是当代“学者型阿訇”的典范。归真时仅56岁,是中国伊斯兰教的重大损失。

庞士谦阿訇一生著作颇多,有《埃及九年》、《中国与回教》(阿拉伯文版)、《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回民教育与留埃学生》、《和平之使命》、《伊斯兰教史》、《回教法学史》、《脑威四十段圣谕》、《回教认识的派别》等。

他学风严谨,主张用现代科学知识、观点全面研究伊斯兰文化,反对用神话和传说作为学术研究的依据。

(二)马继高

马继高(1908~1990),字聘之,笔名天仆,四川成都人,生于伊斯兰武术世家,自幼随祖父马正江学习武术。10岁入清真寺念经,并在清真寺识字班学习汉文,14岁当海里凡,20岁穿衣挂幛,在成都皇城清真寺当阿訇。1932年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开设研究班,他报考并被录取。1935年毕业,回原籍任开学阿訇。1937年考取法鲁克留埃学生团,1938年入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攻读阿拉伯语和伊斯兰典籍。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朝觐功课,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行动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留学期间,他将著名作家叶圣陶的《稻草人童话集》译成阿拉伯文,还为《月华》、《回教文化》等期刊撰写文章多篇。《朝觐日记》和《〈古兰经〉中的第五纵队》最具影响。1943年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1945年回国,受聘任重庆经学研究班阿拉伯文教师。1947~1948年任职苏州文通书局。1949年入华北革命大学,1950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沈阳分公司任翻译。1953年调北京回民学院任阿拉伯文教员,1956年任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阿拉伯语教员,同年派任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三等秘书,后调任驻也门使馆秘书。1960年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播、翻译。1979年退休,1990年归真,享年82岁,安葬于北京泸井回民公墓。

主要著作:

中文译为阿拉伯文:《稻草人童话集》。

(三)马宏毅

马宏毅(1910~1967),字重远,河南洛宁人(因自幼随父在山西晋城生活,故史称山西人),生于阿訇世家。其父是著名阿訇马自成。受家庭熏染,6岁入山西晋城崇实小学,毕业后转入该校中学部,1929年考入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第二班就读,在校期间勤于写作。据不完全统计,在《月华》、《成师月刊》、《伊斯兰》等刊物发表文章近40篇。1935年毕业。1937年考取法鲁克留埃学生团,1938年入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法学院攻读阿拉伯语和圣训学,1940年开始翻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朝觐功课,并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指示,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行动,揭露日寇侵华暴行,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2年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等待回国期间,曾服务于英国驻开罗大使馆新闻处,任《新闻战报》翻译。1946年10月回国,经白崇禧向教育部推荐,分配至国立陇东师范学校任阿拉伯文教员。1947年在北平西单清真寺专事《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翻译工作,此书由马树元先生资助,1950年由黎明书社出版,填补了中国没有汉译圣训经的空白。1951~1954年任西单清真寺阿訇。1954年应聘北京外贸学院阿拉伯语专业讲师,是该校阿拉伯语创始人,担任阿拉伯语教研组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马宏毅先生信仰坚定,坚持个人功修,“文革”中遭到冲击,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69年在河南洛宁归真,终年57岁。安葬于河南洛宁。

(四)马维芝

马维芝(1916~1991),字毓馨,河北省献县人,经名马哈穆德,生于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农民家庭。儿时入清真寺学经,并就读于乡村小学,1931年小学毕业,考入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第三班,1936年毕业。在校期间曾获《古兰经》诵读比赛第一名。1937年入选“法鲁克留埃学生团”。1938年入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攻读阿拉伯语。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个人朝觐功修,并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活动,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揭露日军侵华罪行,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3年完成学业,获学士学位。1946年10月归国回到北平,经白崇禧推荐,分配至教育局任回民小学督学。1949年北平解放,进入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学习,12月结业,任北京市回民工作委员会科员。1950年调入北京民政局工作,参加北京市回民医院筹建工作,任总务主任。1954年调北京回民学院任阿拉伯文教员。1955年调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任阿拉伯文教员,多次担任国家领导人翻译。“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下放湖北干校劳动。1973年回京,经专家推荐,借调到外文局从事阿拉伯文翻译工作。1982年,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复课,被任命为该院副院长兼阿拉伯文教员,后升为常务副院长。当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委员,1987年赴天津、河北等地伊斯兰教经学班、院兼课。1989年离休,1991年归真,享年75岁,安葬于北京泸井回民公墓。

(五)刘麟瑞

刘麟瑞(1917~1995),字石奇,河北省沧州人,生于阿訇世家,祖父曾任沧州北大寺伊玛目,其父是原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刘品一阿訇。1925年就读于沧州第二小学,1931年毕业,考入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第三班学习,对阿拉伯语有天生的兴趣。1936年参加学校举办的学生回文作文比赛获第3名。1936年毕业,1937年考取法鲁克留埃学生团。1938年出国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攻读阿拉伯语。1939年参加庞士谦为团长马坚为副团长的中国回教朝觐团,在完成个人朝觐功课的同时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的行动。其间协助马坚编写《朝觐典礼概要》。在米纳宰牲时高呼“杀死日本侵略者”口号,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揭露日寇侵华罪行。1942年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在等待回国期间不为民国政府官员以给归国路费为诱饵、动员留埃学生加入国民党诱惑动摇,抱定了“不给路费也不入国民党”的决心。

1946年4月启程归国,10月5日到达上海,经白崇禧向教育部推荐,国立东方语专科学校聘刘麟瑞为该校阿拉伯语讲师,成为该校阿拉伯语专业创始人。1948年当选中国回教协会第三届全体大会监事和常务监事,及监事会下设之业务审查委员。1949年南京解放,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续聘他任东方语专科学校讲师。同年8月高等院校调整,北京大学聘其为讲师,1951年晋升副教授,1960年晋升教授。

1955、1956年,两次参加中国伊斯兰教朝觐团赴麦加朝觐,并访问埃及和亚非部分伊斯兰国家。1956年后曾分别担任中国—埃及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叙利亚友好协会理事、伊拉克友好协会理事和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委员。分别当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先后当选北京市海淀区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被聘为约旦阿拉伯语科学院通讯院士和约旦皇家伊斯兰文明研究院通讯院士。同年当选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一生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担任翻译。1987年,当选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授予“中国阿拉伯语教学杰出贡献奖”。

在诸多留埃学子中,刘麟瑞先生的最大学术成就是1966、1967年参加《毛泽东选集》中文译成阿拉伯文工作,并负责审定稿。

主要译著有:《西湖民间故事》,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春》、《秋》和《北京的传说》等。

阿拉伯文译为中文:与人合译埃及长篇小说《土地》。

另有与人合编的《穆斯林会话》。

先生不忘中国穆斯林的培养,1981年离休后,应山西长治阿拉伯语学校邀聘赴该校教授阿拉伯语。1990年暑期,担任由沙特出资巴基斯坦署名、北京大学组织的全国阿訇和穆斯林培训班讲席,主讲阿拉伯语。1995年因病归真,享年78岁,安葬于北京泸井回民公墓。

(六)范好古

范好古(1910~1993),字敏之,经名阿卜杜拉,河南省淮阳县人,生于伊斯兰家庭。幼年入清真寺学经,并入乡村完小读书,1924年小学毕业。后在周口、淮阳、南京等地清真寺学经当海里凡,先后投穆清廉、李铭文门下,后转汉口马广庆阿訇门下,专修伊斯兰教教律学和认主学。1932年经庞士谦阿訇介绍,考入成达师范学校插入第三班学习,在学校回文作文比赛中获得第三名,1936年毕业。1937年考取法鲁克留埃学生团。1938年入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攻读阿拉伯语和伊斯兰典籍。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个人朝觐功课,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活动指示,油印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3年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1946年归国,经白崇禧向教育部推荐,分配至国立陇东师范学校任阿拉伯文教员,后返回家乡,先后在郑州、周口、淮阳等地清真寺当阿訇。1955年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成立,受聘担任该校阿拉伯语教员。1958年借调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讲师,1960年调上海外国语大学担任讲师,是该校阿拉伯语专业创建者之一。1973年退休,全身心投入河南省伊斯兰教工作,先后当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五届委员,河南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州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1985年创办郑州伊斯兰教经学院,亲授阿拉伯文。

范好古还曾当选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郑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郑州市政协第七届委员。1993年因病归真,享年83岁,安葬于郑州回民公墓。

(七)杨有漪

杨有漪(1917~2000),字斐然,北京朝阳下坡人,经名伊萨。生于伊斯兰教世家,少时入清真寺办回民小学学习。1930年考入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第二班,1935年毕业。一度从教于回民小学。1937年入选法鲁克留埃学生团,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法学院攻读阿拉伯语和教法学。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个人朝觐功修,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关于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活动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3年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1946年归国,担任东四清真寺阿訇兼回教经学院阿拉伯文教师,1949年受聘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阿拉伯语讲师。1960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是该校阿拉伯语专业创建人,教研室主任、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退休,曾赴宁夏同心阿拉伯语学校讲授阿拉伯语。晚年在家中热情接待辅导各地青年阿訇,参加北京大学举办的暑期阿訇阿拉伯语培训班教学活动。2000年归真,享年83岁,安葬于北京泸井回民公墓。

著作有:与刘麟瑞、杨捷生合编《穆斯林会话》。

(八)丁在钦

丁在钦(1915~?),字子明,河北省张家口人,生于阿訇世家,其本家丁万寿是成达师范学校第一班毕业生,曾在张家口和西北任阿訇,丁在钦自幼入清真寺学习念经,并入小学学习。1931年考入成达师范学校第三班,1936年毕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1934年曾被评为该年级学习成绩第一名,1936年在学校回文书法比赛中获第一名,汉文书法比赛获第四名,并获学生作品奖。1937年考取法鲁克留埃学生团,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攻读阿拉伯文和哲学。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赴麦加朝觐,并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行动,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1943年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后留居埃及经营咖啡馆,定居国外。之后情况不详,望知情者提供信息。

(九)王世清

王世清(1916~2000),字一民,北京人,生于阿訇世家,其父是张家口地区著名经师王品山,人称达乌德阿訇。受家庭熏陶,幼年入北京牛街和张家口土尔清真寺学经,又入清真寺办小学学习汉文。1930年考入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第三班插班生,1936年毕业。1937年入选法鲁克留埃学生团,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个人功修,并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关于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活动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2年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等待归国期间,曾在英国驻埃使馆新闻处为纪录片《新闻战线》担任中文讲解员,1946年归国。1947年任中国回教协会北平分会主办《回协》月刊编辑。1948应聘国立南京东方语文专科学校阿拉伯语讲师,1949年调北京大学阿拉伯语教研室任讲师。“文革”中下放江西劳动,1980年退休,2000年归真,享年84岁,安葬于北京泸井回民公墓。

(十)金茂荃

金茂荃(1916~1994),字宜生,经名尼尔麦同拉,山东省泰安市人,生于信仰伊斯兰教农民家庭。少时入泰安清真寺学经,并就读乡村小学。1931年小学毕业,经堂兄成达师范学校一班毕业生金茂源介绍,考入北平师范学校第三班就读。1936年获学校组织的《古兰经》朗读比赛第二名,并在成师月刊上发表多篇作品,1936年毕业。1937年考取法鲁克留埃学生团,1938年入爱资哈尔大学攻读阿拉伯语和伊斯兰经典。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朝觐功课,并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关于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行动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3年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1946年10月回国,经白崇禧向教育部推荐,1947年任国立成达师范学校阿拉伯文教员。1949年任回民学院阿拉伯文专修班教员。1955年调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任阿拉伯文教员。1957年担任中国伊斯兰教朝觐团翻译,再赴麦加朝觐,访问埃及、苏丹、叙利亚等四国。金茂荃先生信仰坚定,坚守个人功修,1960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任教时,提出的唯一条件是:“不能限制他在宿舍礼拜。”在军事外语学院服务18年,是该校阿拉伯语专业创建人之一,职务为副教授。1987年归真,享年78岁,安葬于北京泸井回民公墓。

遗著有:《阿汉小词典》、《阿拉伯语·汉语音译》、《阿拉伯语常用成语900例》等手稿。

(十一)张文达

张文达(1917~1991),字思明,经名艾哈默德,山东莒县人,生于伊斯兰教贫民家庭。幼时入清真寺念经,后入县立小学,1930年毕业考入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第三班,1936年毕业。考取法鲁克留埃学生团后,于1938年进入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攻读阿拉伯语。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朝觐功修,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指示,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活动,揭露日军侵华罪行,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3年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1946年回国,经白崇禧推荐入外交部服务,派任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三等秘书,与王世明之女结为伉俪。1951年后调任中国驻沙特阿拉伯使馆和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秘书。1956年回台湾任外交部亚非司科长。1968年退出外交界,专事伊斯兰教宣传工作。1963~1967年任台北清真寺教长,1968年任国立政治大学阿拉伯语教授。1980年赴美檀香山定居,受聘夏威夷大学阿拉伯语教授,协助王世明阿訇管理该校清真寺教务。曾按阿拉伯字母顺序,编辑整理几千段圣训,按段逐一编号,以查寻方便;对求访者,有问必答,耐心讲授。该手稿目前未能出版。

1991年归真,享年74岁,安葬于美国夏威夷回教墓地。

(十二)李鸿清

李鸿清(1915~?),字仲华,北京牛街堂子胡同人,生于伊斯兰教家庭。少时入牛街回民小学读书,1928年毕业,1929年考入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第二班。在读期间曾参加赵振武著《西行日记》修订工作,1935年毕业,一度从事北平回民平民教育工作,任北平第十区六、八专保国民学校校长。1937年入选法鲁克留埃学生团,赴爱资哈尔大学深造。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个人朝觐功课,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关于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活动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3年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1946年归国,1947年任北平社会局回民小学督学。1948~1950年任花市回民小学校长。1951~1952年赴安徽参加土改工作,1952~1962年任北京工农干校回族班教员。1962~1977年任北京外国语学校阿拉伯语教师。1977年退休,是目前唯一健在的法鲁克留埃学生团学生,已96岁高龄,现居北京牛街。

(十三)张怀德

张怀德(1910~?),字澄衷,河南省庐氏县人,生于信仰伊斯兰教普通农民家庭,自幼进家乡清真寺学经兼学汉文,1932年经买俊三阿訇介绍考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插班就读。学生时代在《伊斯兰学生》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展示了才华,1935年毕业。1936~1937年任上海中国回教宣传所主任,编辑发行《晨镜报》。1937年入选法鲁克留埃学生团,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哲学院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哲学。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朝觐功课,并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行动的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3年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1944年自筹资金回国,是法鲁克留埃学生团第一位归国者。回国仅一周应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之邀,担任该会1944年在重庆举办的大专院校回教学生夏令营讲座,题目是“回教信仰大纲”,后经白崇禧推荐任黄埔军官学校第七分校中校教官。1949年军校向台撤退,他离校返回故里。1949年应开封曹三厅清真寺邀请任该寺教长。1950年后去兰州,不知所终,望知情人提供资料,以期补正。

著有:《出国日记》,在《月华》第十卷第18期、第19~21期、第22~24期,第十一卷第16~21期连载。

(十四)熊振宗

熊振宗(1914~1962),广州人,经名依布拉欣。生于伊斯兰教家庭,少时立志要当经师,1928年从清真寺小学毕业,考入濠畔寺回文大学第二班,师从马瑞图阿訇两年。1932年负芨远行陕、甘等省求师,1935年穿衣返回广州,任濠畔寺阿訇,1936~1937年分别当选濠畔寺管理委员会委员和广州回教协会理事兼宣训组主任。1937年加入法鲁克留埃学生团,1938年入爱资哈尔大学法学院攻读阿拉伯语和教法学。1939年参加中国回教朝觐团,完成个人朝觐功课,执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监视日伪华北朝觐团人员行动指示,散发《告世界回教教胞书》。1943年从爱大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广州光塔寺任阿訇,兼《怀圣报》编辑,广州伊斯兰小学校长。1948年应聘国立中山大学阿拉伯语讲师,1950年移居香港,任博爱社阿訇。1955年应聘台北清真寺教长,同年被台外交部聘为专员,兼广播公司阿拉伯语节目主播。1957年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东语系主任。1956年担任台湾回教朝觐团团长,1957年任《中国回教》杂志总编辑及教育部赴中东留学生考试官。1962年归真,终年48岁,安葬于台北六张犁回教公墓。

主要译著:

阿拉伯文译为中文:《穆罕默德传》、《中东回教诸国简史》。

波斯文译为中文:《两狼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