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与构想

优化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与构想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新时期合格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为宗旨,遵循科学的培养目标,以确保师范规格的落实。这三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使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双专业、高素质的时代特征。因此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地与体育与健康标准有效对接,而不能脱离。体育教育学科课程在体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未得到认可。

二、优化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与构想

当今社会的发展在对高等教育提供支持的同时,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高标准要求即是表现之一。而厚基础、强适应能力、高综合素质等则是当今对人才规格要求的集中体现。对这种高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通过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协调专业课与基础课的关系来实现。由于知识增长的无限与课程容量的有限,在满足社会对人才规格的多样性、高规格性要求时,往往又容易导致课程门数的机械增加或课程内容的增多,进而导致课程体系的膨胀,这一现象在体育院校的课程改革中尤为明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进行课程结构优化改革。

(一)优化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1.以培养高素质体育师资为根本原则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新时期合格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为宗旨,遵循科学的培养目标,以确保师范规格的落实。为此,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应按照通识教育、专才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思路来设置课程。这三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使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双专业、高素质的时代特征。

2.以课程的整体优化为基本原则

为了增强课程的整体功能,提高课程育人的效率和效益,必须优化各类课程的组合。首先,应合理确定各大类课程之间和各类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其次,各相关课程的内容应互相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内耗。第三,各相关专业的课程应保持密切的横向关系。

(二)优化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构想

1.课程设置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整体育人效应[11]

经济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事业有高度责任感是体育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因此,配合基础教育等各类课程,还应增设文学、美术和音乐欣赏等,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教育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课程的整体育人效应是十分重要的。

2.课程设置要适应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过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十分讲究专业“对口”,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和体育文化市场的开拓,与体育相关的非师范性专业正逐渐形成。加强基础教育课,拓宽专业理论课,如体育经营学、体育法学等课程,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贯彻国家“三个计划”,培养体育管理、经营和经纪人等是十分必要的,使培养的人才增大就业面,适应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3.课程设置要促使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

体育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课程有田径、体操和篮、排、足等许多项目,传统的技术教学以技术为中心,作为体育师资的教学、训练和锻炼的指导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增加体育方法教学,形成运动技术和体育方法二合一的模式,这对培养学生的教学、训练和体育锻炼的指导能力,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特长尤为重要,也是体育技术教学由过去的以技术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转变的关键所在。

4.课程设置要增强科研创新的学术成分

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建国以来,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在技术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结合传授体育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和探索体育未知领域教学,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教学、训练和指导健身的科学性和学术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尤其是面对充满创造和协作的新世纪,加强科学与技术教学的结合,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

5.课程设置要满足学生的择业需求

在经济体制转机,人才市场逐步形成,双向选择和跨专业就业的新形势下,作为接受高等教育投资者的学生,就有一定的权限选择课程,决定自己以何种人才进入市场,课程设置应满足学生的择业需求。尤其要加强实践性课程教学,它是高校面向社会的“接口”,可促进学生的知识,技术向能力转化。校内外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等要形成多层次的就业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择业的“实战”竞争力。

6.课程设置要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接。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看到:体育健康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不是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了必要的课时,就自然体现了“健康第一”。必须要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地与体育与健康标准有效对接,而不能脱离。

7.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网络的普及使体育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更快且大量获得体育知识,体育教师将更多的扮演解惑者、引导者和顾问的角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丰富的多门类的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内容、种类多元化的课程的开设将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体育教师工作提供便利。

8.课程设置有利于推动体育教师专业化

体育教师职业的发展是以教育学科和体育教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为基础的,尽管在体育教师培养的历史上形成这样一种“理论指导实践(体育)”的传统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受传统教师培养思想以及体育认识水平的影响,体育教育学科的作用和地位仍然没有被充分认识,直到现在体育教育理论与体育教师职业的关系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体育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思想也远远没有被内化。体育教育学科课程在体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未得到认可。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十分不利于体育教师职业专业性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及有效的课程实施,才能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推进。

9.课程设置要使理论与实践相贯通

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动力直接来源于体育教育决策者与实践者的需要,而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这种隔离与脱节直接导致了体育教育类课程在体育教师教育中的“附庸”地位。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让我们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感到如此困惑:一方面体育教育实践迫切要求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体育教育理论研究的日益边缘化使理论与实践的隔离变得越来越清晰。

体育教育学科本身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方法,不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式中走出来,那么一方面致使学生难以在具体体育教学中运用学校体育学相关理论和规律,理论与实践的鸿沟难以超越;另一方面对所学知识也难以巩固和牢记。特别应指出的是理论与实践贯通的场所不仅应当在高等体育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内,更应当深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第一线,了解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了解体育教师的困惑和理想,了解体育课程实践的实际体验,这将对体育教育类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10.课程设置要使体育教育课程从边缘回到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经历五次调整,但是,按照严格的意义来看,我国的体育教育类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因为我国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必修类课程有之、体育专业课程有之、教育类课程有之,但是就是没有能开设体育专业和教育专业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具体地说,这门课程就是在教育学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学科教育学体系。因为我们在对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中,根本上只承认教育和体育的两门母学科,就是没有两者交叉的新学科。已经开设过的“体育理论”涉及的是体育的宏观理论和一般规律,而“学校体育学”又涉及了运动训练和大众体育以及学校全面体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这两门学科虽把体育教育作为中心议题,但研究对象早已超出了体育教育类学科的范围。因此,从严格的意义说,我国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还没有真正地独立开设过体育教育类的任何一门课程,不是把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混淆,就是把体育教育放在宏观体育中受到忽视和怠慢。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是双专业,其专业性包括了体育和教育两个方面,因此,体育教育类课程从广义来说,就是除了各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课、平台课、工具课外的专业课,包括了体育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体育教育类课程从狭义来说,就是教育学类课程的专业化,他是教育学类课程和体育专业的结合。具体地说,我们应该在“教育学”的基础上,构建一门学科教育学,即“体育教育学”并形成体系。

【注释】

[1]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编:国外体育院校概况[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P69-75.

[2]王永盛,姜明:中美体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8年1月,P20-23.

[3]季克异,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4]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P26.

[5]曾雄军:英国中小学教师学位与证书教育的现状.http://www.chinaedu.edu.cn.

[6]李其龙,陈永明主编: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P116.

[7]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编著: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P22.

[8]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编著: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P23-24.

[9]曾洁珍:一些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特征[J]教育导刊,2003第10期.

[10]刘茗:教育科研能力——21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10日.

[11]陈鸣,王伯华,陈烽: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392-3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