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变革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变革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主体一是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二是综合性大学。为了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们分别以华南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变革趋势作为一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和经济社会改革相比相对缓慢。

第四节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变革

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教师教育改革能否取得一定的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对原有师范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改革,能否准确地把握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脉络,能否较为准确地预见未来基础教育教师需要怎样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然后设计出适合未来教师职业需要的培养方案,这其中关键是对原有师范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使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能真正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对于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主体一是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二是综合性大学。为了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们分别以华南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变革趋势作为一分析。

一、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建国后,195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有关高等师范教育的法令性文件《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该规程第五条规定:“(一)政治课为本科各系共同必修课,约占全部课程的百分之十五,其科目为:(1)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简史);(2)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史);(3)政治经济学;(4)文教政策与法令。(二)除政治课外,规定体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及中等学校教材教法亦为本科各系的共同必修课。但此等科目的时数合计不得超过总时数的百分之十五。(三)本科各系实习参观等为教学的组成部分,约占总时数的百分之十五。(四)各系科除基本必修学程外,还设若干选修学程。(五)本科各系学生除修习本系学程外,须根据任务经系主任的指导兼修他系学程。”[14]1952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试行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对所有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统一的规定,与《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相比较虽有所调整,但总体指导思想和课程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大体上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类,有的高等师范院校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只设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如果按课程模块再细分,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教育课、公共体育课、专业课5个模块,其中,教育课由建国初期的4门:教育学、心理学、学校卫生、中学教学法,在后来逐渐减少到3门: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学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和经济社会改革相比相对缓慢。只是到了90年代,高等师范院校开始强化师范生从教职业技能的训练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聊城师范学院较早进行此项改革,其教学改革成果“高师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获得199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许多师范院校开始增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直到90年代末期,师范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才逐渐有比较大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育类课程的增加与结构优化上。

进入21世纪,针对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明显偏低,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课程太少,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更是不相符合等问题,许多高校开始探索改革之路。

2005年,我们课题组开始系统地探索综合性大学举办高质量教师教育的路子,加强顶层设计,提出改革建议:突破师范院校传统的公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体系,构建由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学科教育与实践课程二个领域,分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包括教师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教学与管理、案例与评价、学科教育与实践五个模块,15门课程,23个学分组成的教育类新课程体系。建议打破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界限,凡有教师教育专业的学院,学生入学时不再区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入学1年后,学生可自主确定是否修读教师教育专业。凡拟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必须修读完教师教育和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并取得规定的学分,方能取得教师资格。建议以学分制为平台,突破“3+1”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学时冲突和两难选择,“4+1”、“4+2”模式是否拥有教育硕士培养资格的限制,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运用学分制化解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的学时冲突、“学术性”与“师范性”矛盾,在学科课程学分不减的情况下,教育类课程学分得到加强,即保障了学科性,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性,课程设置建议如下表:

表4-1:聊城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案(建议稿)

img87

二、我国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目前,我国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师范学院、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均有自身的特色。因此,为了直观分析我国目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我们选择了华南师范大学和聊城大学为例,对教师教育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加以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版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把课程体系分为综合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四大模块,学分比例大致为1∶0.5∶2,每类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综合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公共必修课有“两课”、“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军事”;公共选修课程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艺术、综合实践四类。学科基础课是指按学院或一级学科设置的平台课程,为本学院(一级学科)各专业必须修读的共同基础课,为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教育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是修读专业方向的课程。实践及毕业论文为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专业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15]

聊城大学2008年版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把课程体系设置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个大的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与华南师范大学公共必修课程相同)和素质课(与华南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程相似);学科基础课也是以学院或一级学科为平台设置的课程;专业课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二个子模块,专业核心课为必修,专业方向课为选修,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又各分学科类、教育类二种课程类型。为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们以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本科专业(师范类)课程方案,聊城大学生物科学本科专业(教师教育类)培养方案为例,进行分析:

表4-2: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版生物科学(师范类)课程方案表

img88

(续表)

img89

(续表)

img90

(续表)

img91

(续表)

img92

注:教育见习从第1学期开始,每学期计0.5个学分。

由课程方案表可以看出,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综合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及毕业论文四个领域。各个领域的课程修读要求如下:

1.综合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为每位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有“思想政治教育课”、“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和“军事”,共8门,计39.5个学分。

(2)公共选修课:设置9个学分,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艺术、综合实践4个模块,本专业学生需在这4个模块课程中分别各选修2个学分。学生可在外学院(系)开设的专业课、全校公选课、外校选修课中选修。

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在专家讲座(含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竞赛等各类活动中自主选择参与,获得学分归入综合实践类公选课(参见学校相关规定)。“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门课程为公共选修课,学生选修可获得相应的选修课学分。

就业指导课以讲座形式开设,分散实施,学生可修读1~2个学分(参见学校相关规定)。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为本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为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打基础的课程,共8门,计24.5个学分。

3.专业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分为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1)专业必修课:为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共12门,计33个学分。

(2)限制选修课:学生需从限制选修课中修读20个学分,其中基本技能模块8门课程为学生必须修读的限制选修课(计10个学分),剩余10学分从基础理论模块中修读。

(3)任意选修课修读15个学分,学生可从本专业的任意选修课、未修读的限制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及本院其他专业提供的选修课中修满学分。

4.实践及毕业论文。实践及毕业论文为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专业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计19个学分。

为了便于与国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把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师范类)课程体系按通识教育课程、学科课程、教育类课程进行分类。其毕业学分要求为160个学分,三类课程的设置及学分比例如下:

通识教育课程是指课程方案中的综合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开设8门课程,须修读39.5个学分,公共选修课程设置如表4-3[16],去掉重复课,共开设130门选修课程,需选修9个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共需修读48.5个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30.3%。

学科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8门共需选修24.5个学分,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中的生态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6门共需选修19个学分,专业选修(限选)课程模块中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课程13门共需选修20个学分,专业选修(任选)课程模块中的学科基础课程12门课程7个学分[17],加上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8个学分[18],共计78.5个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49.1%。

教育类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中的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生物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教学技能训练6门课程14个学分,专业选修(任选)课程模块中的教育理论基础类和教育实践与科研基础类23门课程8个学分,实践教学及毕业论文课程模块中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11个学分,教育类课程共计33个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0.6%。

表4-3:华南师范大学2009—2010(2)学期开设校内公共选修课一览表

img93

(续表)

img94

(续表)

img95

(续表)

img96

(续表)

img97

我们再以聊城大学生命科学(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为例(表4-4),分析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及其特点。其课程结构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四个领域,与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结构相似。各课程领域的修读要求如下:[19]

(一)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和素质课模块。

1.公共基础课模块。是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模块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所有学生必须修读。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公共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等,共816个学时,50个学分。

2.素质课模块,是指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开设的课程。素质课程模块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类课程,共160课时,10个学分。其中,文科学生选修理工科类课程不得少于2个学分,理工科学生选修文科类课程不得少于2个学分。素质课的结构、类型和开设方法与华南师范大学相似,此处不再列表。

(二)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宽厚而坚实的基础。主要设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二)、线性代数、概率论6门课程,共计344学时,21个学分。

(三)专业课

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提高课。

专业核心课是构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的必修课程,它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任务。专业核心课分教育类、学科类,教育类开设教育学概论、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生物课程教学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6门课程,共计224学时,14个学分;学科类开设植物学(一)、植物学(一)实验、植物学(二)、植物学(二)实验、动物学(一)、动物学(一)实验、动物学(二)、动物学(二)实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实验、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实验、生态学、分子生物学24门课程,共计924学时,44个学分。

专业方向课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而设置的课程,它是专业核心课的延伸和拓展。共设5个模块、二类任选课程,一类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一类是学科类课程,学科类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按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生物工程设置课程模块,每个模块10个学分,为学生不同的专业志向开设,由学生自主选修。

专业提高课是在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基础上,注重强化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共设置生物统计学、高级生物化学等12门课程,27个学分,供学生选修。

(四)实践课

实践类课程包括军事训练、劳动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军事训练3周,1个学分;校内劳动实践共4周,2个学分;野外专业实习4周,2个学分;教育实习16周,8个学分;毕业论文(设计):6个学分,共计19个学分。

表4-4:聊城大学大学生命科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

img98

(续表)

img99

(续表)

img100

(续表)

img101

(续表)

img102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仍然按照对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以上四个领域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三个大类。并与美国北乔治亚学院与州立大学进行比较。如下表:

img103

从课程结构上看,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科课程的教学,也就是对未来教师“学术性”的培养,“师范性”较老三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课程门类和学分比重都有较大提高,但是和美国北乔治亚大学相比所占比重还是小了一些。学科课程的比重差异没有以上表格中数字显示的差异大,因为在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有一个模块类似于我国学科基础课程的修读要求,只是放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两国差异最大的还是通识课程模块,一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不同,美国的通识教育强调全球化、终身教育和环境意识,我们更强调政治目标。二是课程质量不同,我国二校的素质课(或公共选修课),虽有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但其课程的质量、学术性不够。三是我们对外国语的要求高,对国语的要求低,这和美国恰恰相反。考虑到我们从幼儿园就强调外语的教学,而弱化国语的教学,在本国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四是国外大学普遍不开设公共体育课,而是通过免费提供高标准的健身房、体育俱乐部制等方式来增强学生体质。五是我国二校的课程结构分类更细,限制更多,体现了较强的“控制”意识。

【注释】

[1]General Education for a Global Century.http://www.aacu.org/SharedFutures/global_ century/index.cfm.

[2]North Georgia College&State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Bulletin,Revised,2009-2010,Dahlonega,Georgia.

[3]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4]参见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部介绍.http://www.u-gakugei.ac.jp/01juken/05about 2010.html.

[5]胡国勇.日本教师教育改革——以东京学艺大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6,(6).

[6]1999年度授业案内(千叶大学教育学部).

[7]楼世洲.日本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J].师资培训研究.2001,(2).

[8]胡国勇.日本教师教育改革——以东京学艺大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6,(6).

[9]陈霞.德国巴伐利亚州教师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

[10]参见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1]蒋培红.德国职前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特点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7,(5).

[12]Combined Bachelor's Courses(including a teacher training option).http://studies.huberlin.de/beratung/kombila/.

[13]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

[15]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华南师范大学培养方案,2005年9月.下面的课程分析资料无特别说明均来自此文件.

[16]华南师范大学2009-2010(2)学期开设校内公共选修课安排表(大学城+石牌)[EB/ OL].http://wenku.baidu.com/view/39f7ac38376baf1ffc4fad39.html.

[17]专业任选课分学科类、教育类,学生可任选15学分,为了计算方便,我们计学科7学分、教育8学分。——作者。

[18]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主要可分二类:一类是生物科学研究选题,一类是生物教育教学研究选题,考虑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此处把学分全部归入学科类课程。存在一定误差——作者。

[19]聊城大学教务处.聊城大学本科教学方案,聊城大学,200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