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专业化是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与方向

教师专业化是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与方向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国教师教育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正在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因之,教师专业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中都需要得到强化。小学教师专科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教师教育硕士化已成发展趋势。

三、教师专业化是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与方向

目前,中国教师教育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正在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提高质量将成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旋律。长期以来,由于教师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不高,教师职业并非是人们理想的职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大量的师资,教师数量因此供不应求,长期严重不足。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过去并不被看好的教师职业,却变得越来越吃香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举行的面向社会招聘的中小学教师人才交流会,同样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无论是职前教师培养还是在职教师进修,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师个人,都需要以一种新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

第一,当代青少年的培养教育需要专业化的教师。现代社会的教育越来越是活动取向的教育,而传统的学术取向的教育将会逐渐弱化[4]。“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要求教育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如何把无限丰富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如何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创造能力等问题就成为当今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教师应教导学生如何去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学会如何面对问题,作出判断;根据不同的情境,以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二是,教师既要具有学科专长,又要具有教育知识和能力,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控制教学过程,以及了解、分析和评价学生等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三是,随着“校校通工程”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将更多地通过各种信息媒体而获得,教师不必事事处处亲自传授知识,因此,教师还必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四是,由于教师不再以教知识为主,教师训练便应强调思想方法、态度情感、体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由单纯传授知识的职能转变到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和知识物化融为一体的职能上来,尤其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之,教师专业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中都需要得到强化。

第二,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到“质量优化型”的转变。现在,教师素质与质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和素质作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其鲜明的特点是,过去教师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在数量上的需求,而现在能够开始满足基础教育对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需要了。一是,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大提高。1980—2000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数由549.9万人、244.9万人、57.07万人分别增加到586万人、324.9万人、75.7万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也由49.8%、12.7%、35.9%分别提高到96.9%、87.1%、68.4%。[6]而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还远远高于这个水平。二是,随着学历合格率的基本达标,一些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对教师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升。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江苏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实施小学教师大专化、本科化,初中教师本科化的发展规划,并有不少硕士研究生补充到高中阶段的教师队伍中来。尤其是从1997年开始,我国开始了教育硕士学位的试点工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化的程度打下了进一步坚实的基础。国家提出:“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得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国家原有的三级师范教育体制(中专、大专、本科)将逐步向新的三级师范教育体制(大专、本科、研究生)过渡。小学教师专科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教师教育硕士化已成发展趋势。我国现在开始跃上从对教师数量追求到对教师质量追求的教师教育的新平台。这对教师教育来说,需要迎接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挑战,但也是一个发展教师教育、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难得的机遇。三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基本完成后,我国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开始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而普及高中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高中教师作为后盾。四是,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肯定会带动高师教育的大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18—21岁适龄青年数之比要达到或超过15%。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为160万,比1998年增长幅度达47%,录取率达49%,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2000年,高校招生规模在1999年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年度招生规模在300万。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高师教育与经济、法律等专业就是高校扩招的重点。1999—2000年教育部新设置本科院校52所,其中师范院校就达30所,非师范本科院校仅22所[7]。中小学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专业化水准愈来愈提高到大学层次。五是,自1974年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我国总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学龄人口大大下降。特别是在一些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已经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控制。据有关研究,儿童的入学高峰已逐渐上移至初中,小学的入学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初中和高中很快就要迎来大发展时期。但预计2005年前后,初中在校生将缩减至1995年的水平。高中教育的情况与初中有些相似,基本趋势也是先升后降。2010年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将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随着人口高峰的过去,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是数量和规模的压力,而是质量的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所要求的已经不是一般的接受基础教育的问题,而是希望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问题。这样,对学校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一些专业化水平比较低的中小学教师必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则应是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极好的机遇,迫切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等。

第三,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挑战。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地表现出来,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的改革都对教师质量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涉及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教育体系结构、教育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和教材、评价和考试制度、教育技术手段等等。所有这些,都涉及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有更高水平和更高素质的教师。单就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来说,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各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所创新和突破,这必将对中小学教师提出更高的新要求。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教师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自身专业化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的课程综合和综合活动课,由于打破了传统科目之间的界限,而且也打破了学校教学知识和社会日常生活知识之间的分离,使得教师的定位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纵向的科目来考虑,而必须依靠新的横向综合领域的特点来加以考虑。所有这些,对教师来说,绝不是依靠某种知识和技能的补充能够达到的。它涉及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化,关系到教师视野的拓展。而这也要求我们的教师培训本身必须进行转型。”

第四,终身教育运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激烈挑战。职业水平的发展都有“高原现象”。研究表明,教师在其从事教职五六年后已基本定型,如果不实施强有力的继续教育,使其职业价值、性格、手段等全方位更新;不通过回归进修的形式摆脱对原教育文化环境、现实利害关系、心理习惯定势等方面的功能性固着,职业水平将在垂直层级上停顿。这表现为职业性格的封闭保守、职业性知能结构的僵化陈旧,思维领域的世俗功利,以及创造个性的萎缩凋谢。

迈进新世纪,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改革根本的变化是由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教师教育转变为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教师教育。在这一转变期间所期待的教师由过去“作为技术员的教师”变成“作为专家的教师”,这种教师教育的演变是由过去“训练模式”转为“开发模式”。即使修完大学的教育课程,也只不过是一个修业阶段的结束,不能说是已经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也就是说,教师教育使教师培养教育与继续教育成为一体,既有持续性又有阶段性。两者的一体化,旨在花长时间培养具有高度专业化的教师。我们现处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陈旧率周期进一步缩短的年代,人类开始步入教育终生化、全民化、个性化的学习社会,终身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教师教育的概念也不能再局限于职前教育,而应被赋予终身教育的新理念。这就是从专业生长、终身教育观点出发,在逐步延长教师职前教育年限的同时又不断拓展教师在职教育并强化二者的有机联系,使之成为一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师范院校的培训部与函授部、广播电视学校、教育研究机构等彼此分工、密切合作的在职教师培训网络。在职教师的培训越来越受重视。但如何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与职前教育的衔接、交叉和结合,使它们相互联系统一,而不是前后脱节、相互隔离、条块分割,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师范教育的职前预备模式非要转到教师教育终身模式不可。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的新概念——“教师教育”,首次出现在我国国家的正式文件中,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现了我国的“教师教育”将在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全程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和设计,体现了新时代教师教育连续性、阶段性、一体化的发展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