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以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应“突出主旋律,开拓新内涵,创造新特色”。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应与时代同步发展。养成教育主要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反复训练当中,要严格要求,规范操作,直至良好习惯的形成。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联系中,家庭教育是学校

关于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万金陵

党的十七大指出: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德育工作始终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笔者以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应“突出主旋律,开拓新内涵,创造新特色”。

一、突出主旋律

让学生学会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者的重要使命,更是时代、社会的需要。

经济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有一些人对中国传统一贯强调的道德、良心、爱产生了困惑和怀疑。这种思潮对中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强调做人的重要性,强调培养爱心的重要性,在今天的形势下显得特别重要。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客观上造就了一批“人人为我”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只知道接受爱,而想不到还应付出爱,更不知道怎样去爱。残酷的升学考试,使我们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学生们除了读书就是读书,而不知如何去爱。由此可见,教育学生学会爱,从爱的过程中认识到人的生命的意义,使得人格更加完善,精神更为崇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

那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如何开展爱的教育,将爱的种子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呢?笔者以为应将抽象的爱具体化,教会他们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爱祖国,在他们心中由浅入深地构建起以爱为核心的内在人格框架。

教会学生爱自己。著名的心理健康咨询专家李·施布利著的《首先学会爱自己》告诉我们,首先学会爱自己。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生命教育,教我们的学生学会爱自己,爱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的一切,这比任何一课都来得重要。孩子只有学会了爱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才能逐步把这种行为迁移到他人身上,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老师是我们成长的领路人,爱父母、爱老师,有颗感恩的心;学生间互敬互爱、互帮互学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个体成长的基石。

通过各种载体,在学生头脑中深化爱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升华对班级、对学校、对祖国的热爱。

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受教育者要学会爱,需要通过教育,而受教育者要接受教育也需要爱,需要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只有“用爱去交换爱”,爱的教育才能成功。他们在接受爱之后,也必将成为爱的给予者。

二、开拓新内涵

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应与时代同步发展。我们应该继承那些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同时借鉴先进理念,不断开拓德育新内涵,为德育补充新的营养。

1.以严格的养成教育奠基,以健康的心理教育助势,以成功的理想教育腾飞。养成教育主要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它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关键,是人的首要素质,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它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多次重复出现的过程,因此它需要多重刺激、反复训练。在反复训练当中,要严格要求,规范操作,直至良好习惯的形成。在操作过程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多种评价的形式,使养成教育严格中富有生气。

健康心理为学生未来发展助势。由于家庭、社会和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一些中学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种种异常心态,如自卑、胆怯、自私、虚荣、孤僻、嫉妒、任性、骄横、抑郁、空虚、过分依赖,表现在学习、生活中是敏感、焦躁、胡乱猜测、烦恼、厌学、缺乏自信、忧虑升学、恐惧考试、生活懒散,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甚至迁怒于人,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适应性不强等等。

学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健全的人格,培养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始终有稳定而乐观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世界观

理想是以现实为根据的一种理性想象,是人们对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设想与追求。崇高的理想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人,一般同时具有坚定不移的决心、信心和毅力,在困难面前不动摇、不退缩、不迷失方向。理想远大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其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意志力都较强,因此,学习成绩就优异。相反,不考虑自己将来做什么工作,没有想过将来做什么样的人,没有明确目标的学生,表现在学习上是消极被动、敷衍应付的,成绩也多不理想。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以成功的理想教育腾飞信念和希望。

2.养成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毋庸置疑,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中学生人格教育也已逐渐成为教育者日益关注的崭新课题。人格的高下,是一个人生存艺术和道德素质的集中表现,可见人格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在人的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既是现代学校优化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会做人”、“懂生活”的必要措施。

在对我校中学生人格类型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后发现,中学生存在大范围的独立人格缺失现象,大概有依赖型、侵犯型、封闭型、功利型四种类型。如果任凭发展,会让学生难以融入社会、认识自我,而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必然会带来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如果没有得到必要的尊重和应有的发展,一般是采取压抑个性的方式来维护群体性和社会性的价值取向,片面强调的是个体的服从性、领带性和自我束缚,忽视个体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由发展;片面强调智力素质发展,忽视或没有认清学生人格发展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导致完整人格的解体。

我们的教育应把养成教育、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由性和创造性、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选择精神、个体自主性和对社会负责精神、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和自我价值追求。只有充分体现他的独立人格,才能体现他自己的存在,才能显示他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社会也才能显示其巨大的活力和创造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构成了人一生中所有的教育方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联系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家庭教育具有一种权力和威力,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言行品德;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实行有效的调控,注意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尽量排除和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教育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好的补充,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伴随我们的始终,构成我们接受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互为一体,既互有区别又互有联系。排除其中任何一样,或对他们任何一样避重就轻,都必将使受教育者成为残缺的人。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在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中应起到平衡连接的作用,三手一起抓,三手都要硬,提高自身素养,让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弥补各自的不足,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让他们一起共同教育我们的受教育者,让我们的受教育者反过来促进这三者的发展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互相结合,形成教育社会一体化。必须实行双向服务的原则,才能使三方面教育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三结合教育的合力作用。只有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才能促使教育收到“完满的效果”。在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好地结合以后,学校教育必将焕发新的光彩。

另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应注意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融入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突出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青年学生不仅有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三、创造新特色

德育工作中,要抱着“重在实践,贵在创新”的理念,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形式,形成自己的德育特色。笔者以为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创造新特色可从下面五个方面着手:

1.高举“一面”大旗,即人文素养大旗。“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

个人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在教育中,我们应使学生的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得到和谐发展。

2.坚持“二为”目标,即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坚持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习品质的优化;不仅仅关注学生亮点的发掘,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落实“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德育内容只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才能感受到鲜活的正面乐趣,才能在积极的氛围中引起共鸣,于无声处提升自身修养,真正体验诗意的人生。

4.探索“四真”教育新路,即追求真理,探寻真知,珍惜真情,学做真人。德育工作要牢牢抓住“真”,并同善、美结合起来,教人求真,感悟真理,获得真知,赢得真情,做成真人,进而升华为追求美、创造美的人格。

5.开创“五养成”教育特色,即习惯良好,言行文明,人格健全,学习上进,身心健康。

总之,教育是一个集腋成裘的漫长过程,是一颦一笑中、一举手一投足间的心灵颤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性服务。我们要从最微小的平常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感情和完整的个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