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小学生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在人的一生发展历程中,人格的建立和发展贯穿始终。人们在生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建立和改造自我。人格的发展受到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习俗的制约。关于人格的发展,主要理论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二)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5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生命开始的头几年,儿童要处理身体、性驱力以及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是人格发展的决定性时期,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密切。他把人格发展分为5个时期。
(1)口腔期:从出生到12至18个月。刚生下来的婴儿就会吸乳,乳头摩擦口唇黏膜引起快感,此期间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如果这个时期口欲的满足不当,如满足太多,使人失去向前发展的动机;满足太少也会使人畏惧进入下一阶段,这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滞留现象是指人虽然继续成长或到了成年,但仍希望得到和早期阶段相同的满足。例如,人的发展滞留在口腔期,成年后仍会努力寻求口腔的满足,滥吃东西、抽烟或喝酒。
(2)肛门期:从12.18个月到3岁。此期间儿童由排泄而得到感官满足。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排便习惯的训练,他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排便行为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此期间儿童经历排除与保留等方面的冲突,一方面他想根据自己意愿排便,追求满足;另一方面他受到父母的控制,必须忍耐和等待。儿童在肛门期欲望的满足和他在大小便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方式,对他未来的人格形成产生较大影响,满足太少或过分满足均可导致发展的滞留,形成所谓肛门性格。性格的特征,包括吝啬、整洁、强迫和固执、希望事物都整洁有序,坚持己见;有较多的“应该”,希望将自己的方式强加在别的人和事上;内心冲突较多,主要集中于抓住或放弃、反抗或顺从、谁控制谁的问题上。
(3)性器期:从3岁到6岁。此期间儿童通过性器官满足原始欲望,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他们很好奇,为什么男孩有阴茎而女孩没有,他们不仅通过玩弄生殖器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此期间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恋母或恋父行为都是不现实的。为了寻求解脱,男孩试图认同父亲,即仿效父亲的行为,想象自己与父亲分享了母亲的爱。女孩因自己没有阴茎而对母亲不满,将爱转向父亲。通过认同作用,解决了恋母或恋父情结,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儿童这一阶段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对其将来性别特征的形成和对异性的态度及性生活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一阶段发生滞留或失败,可能导致将来的许多行为问题,如所谓的“性器官人格”。对于男性,他经常表现自己的男性气概和能力,粗鲁、自夸、竞争、追求成功;女性则表现为天真,表现出自己的魅力、调情以吸引男性。
在口腔期、肛门期和性器期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人格特征便已形成。因此,5岁以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4)潜伏期:从5岁到12岁。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周围事物和智力活动中,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此时原始的欲望仿佛处于潜伏状态,在这一阶段,两性之间比较疏远。
(5)生殖期:从12岁到成年。青春期是生殖期开始的标志,此时个体生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心理和生理上两性的差异日益显著,发展到成年阶段,主要的满足将来源于两性关系的建立。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重视父母对儿童的态度,这对于认识人格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事实上后来许多研究也证实早期经验对日后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如过分强调生物本能的作用,强调性的作用,其理论主要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缺乏科学实验依据,有的论点难以确信。对成年以后的人格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和其所处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这8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也可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良好的照顾和爱抚,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可信的地方。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也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儿童渴望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反之,如果父母过分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一种羞耻感。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影响。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他们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掌握新的任务。此时父母或教师认可儿童的活动并进行恰当的指导,则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获得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嘲笑儿童的探索,或过多干涉,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个时期,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开始体会到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师长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将助长儿童的胜任感,有利于形成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遭受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往往是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着忠实的实现。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其所想、所做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自我同一性。如果不能整合,将会导致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延迟,产生同一性危机。教师是最适合和最有可能帮助学生处理这种危机、获得同一性的人。
(6)成年早期: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能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为一体,获得共享的同一性,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个体会变得冷漠,回避人际交往。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的形成,有助于教师了解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的形成,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对学龄初期儿童,应鼓励其想象与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耐心回答其问题,以发展其主动的人格。教师应给进入学校的儿童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儿童理解失败也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学会如何理解与帮助他人。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以及自我价值等的了解与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主要指个体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豪、自卑、自信等;三是自我监控,即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督促、自我调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儿童在1岁末的时候,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他们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性别、身体特征来看待自己。逐渐掌握代名词“我”,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尤其是到小学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客观化时期,即获得社会自我的阶段。儿童自我评价的独立性、细致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到内心世界的发展过程中,但他们的自我评价还极少涉及抽象性评价和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识中的独立意向日趋强烈;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自尊心;并且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而发挥作用,因而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因而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低,其人格发展主要受外部因素的制约。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青年的人格发展较多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调节。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若个体自认为品德高尚,就会在生活中自觉维护真理和正义,拒绝自以为不正义的事情。反之,个体自认为能力差,解决问题时就会优柔寡断,稍遇障碍就会停滞不前。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个体的自我调控筛选环境的影响,他们主动接受环境的积极影响,拒绝环境的消极影响。同时,个体的自我调控制约人格发展目标的确定,并影响人格发展目标能否最终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