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责任教育下的中学生人格教育

责任教育下的中学生人格教育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负责任的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智力、情感、道德、人格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可见,《规范》已经给每个中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行为准则。这一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人格养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次,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不良导向对学生人格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最后,德育的低效是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刘丽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所以“负责任的教育”的理念,更关注人性的提升、人格的健全、人的终身发展。“负责任的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智力、情感、道德、人格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其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是责任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人格与人格教育

关于人格,涉及心理、道德、法律等诸多领域,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不同的理解,而且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格即是指人的个性,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即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和感情)。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提法。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不同的遗传环境、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法律上的人格强调做人的资格。在法律上,人格是法律内部秩序的逻辑基础,是法律体系成为和谐整体的基石,并且构成了法律调整对象的必备要件。人格也是推演普遍人权的基础,它与人的尊严相互承接,从而造就了法律人的丰满形象。

道德人格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价值、尊严以及道德影响力等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道德人格是个体道德素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整体展现,以及道德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他人对此人的评价。在这个定义中,道德人格强调四个方面,即道德品质、价值、尊严以及道德影响力,它们是个体道德的整体展现。

本文所指的人格就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人格。

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中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这正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品性。学校教育,首先应是成人的教育,因为成人才能成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增强对学生人格培养的意识,并充分认识到人格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因素,从每个学生个体入手,认真分析,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正确方法。

二、中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六条规定:“爱惜名誉,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诱惑,不做有损人格的事。”第八条规定:“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谦恭礼让,尊老爱幼,帮助残疾人。”可见,《规范》已经给每个中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行为准则。每个中学生都应该根据《规范》的要求,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把人格作为自我修养的基础,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平,塑造健全人格,追求美好未来。而当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上丧失人格的事情屡见不鲜,很多人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底线。这一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人格养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想观念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中学生自身发展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容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较差;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有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情,做事无尽力之意,对社会事务漠不关心,对公共财物不知珍惜。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教师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很容易使学生的人格发展存在缺陷,甚至产生扭曲。

其次,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不良导向对学生人格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过分追求知识目标的达成,必定会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应试为目的的学习中缺乏对自然、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从而导致生活意义缺乏,社会认知浅陋。很多学生以学习为名,逃避责任,放任自流,无组织无纪律。由于自己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迎合父母和教师的要求,很多学生处于迷茫状态,没有理想和追求,自我认知程度很低。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很多学生存在自卑、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并进而对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德育的低效是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另一重要因素。当下,虽然在理论和观念层面,主体性德育、人本化德育等先进德育思想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但是,在巨大的实践惯性的作用下,学校德育转型的艰巨任务远未完成。在很多学校,德育思想落后、德育内容空洞、德育方法单一、德育评价虚置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德育的说服力不强,很难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效果不够理想。同时,家庭往往以孩子为中心,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优越感,耐受挫折能力差,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育人经验为人格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是人格塑造之根,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处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三、中学生人格教育的策略

进行人格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缺陷得到矫正,人格世界得到发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校纪校规从制度上对学生的人格提出了明确要求,而要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实践之中,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还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多下功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萨瑟兰强调,“改造应该是构造人格的过程,惩罚则有碍塑造人格的努力”。只有当学生的人格发生了正向的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塑造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变化单纯靠规训和惩罚是难以实现的,需要精神力量的介入,需要美育、德育、智育等多种教育方法的共同推动。

1.通过美育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是通过心理体验的方式,给学生带来情感的陶冶、灵魂的升华,这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密切相关的。真善美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教师要把美育与塑造学生人格结合起来,通过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固有的良善本性,激发学生内心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在这样美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并进行深度思考,这对健全人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要想运用美育的手段达到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效果,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能力。除了组织参观艺术展览之类的活动外,更需要引导学生回归日常生活,在身边的人和事中去发现美好与感动。其次,作为教育者,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美,全面而深刻把握美的内涵,把对人和事的审美认识由形象美的外在层面向情感美、品格美、精神美等内在层面提升,深化学生的审美观念,为人格教育奠定基础。此外,要注意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给学生展示自己审美情趣的机会,鼓励学生砥砺品格、磨炼意志、陶冶情操,追求美好的心灵,成为一个“大美”之人。

2.通过德育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德育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教育等。这些教学内容的设置符合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要求,因为健全的人格离不开良好的行为习惯、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健康的价值观。所以,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把人格培养融入日常德育工作中。

德育活动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德育方式,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原则,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能力。学校要根据中学生的这种特点,强化活动的针对性,切合中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发展特点和道德发展需求来设计和开展德育活动,重在解决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道德难题;强化活动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给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3.通过智育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我们普通中学教师首先应当关心的是,必须使知识永远进入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转化为他们的情操和志向。”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知识丰富的人更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能够不断增强认知能力,拓展精神世界,提升内在品格,这符合将知识转化为人格的基本原理。因此,激发学生日益枯竭的求知欲变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主动寻求对自身有益的知识,来不断满足和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需求。在这个求知的过程中,学生信念、理想、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得到升华,学生的人格也会因此更加健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应从课堂教学实践入手,给学生更多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大胆地创新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才能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获得求知的动力和乐趣。同时,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注重学生求知兴趣和欲望的激发:教学目标应该体现适切性,贴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教学内容应该体现校本化,以适应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教学方法应该体现多样化,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应该体现个性化,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多关注个体的纵向进步,少关注群体的横向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