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是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教师让学生再一次动手操作,把本组的东西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细化,让学生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专题二: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相关理论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元化的。每个教师的特点能力不同,因而教学特色各有千秋。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化的心智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了解这个世界”。换句话说,每个人拥有的多元智能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用以沟通学生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渠道和手段。简而言之,则是既可以“为多元智能而教”,也可以“用多元智能来教”。这就为构建多元切入、发挥学生智能优势、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总之,多元“切入点”的选择,应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但是,作为研究者应该懂得,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点,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和表现。同时,课堂教学必须关照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都能用来有效地学习。

选题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第五单元“数的分类”

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是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案例一 培养良好习惯,引导新知

1.初步感受

师:上课前老师要求小朋友做一件事:动手整理自己的抽屉,把课本放左边,文具盒放中间,练习本一类的放右边。比一比谁放的最整齐(对放得好的进行表扬)。

2.感知新知

师:小朋友们是不是经常去沃尔玛超市?

生:是。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沃尔玛超市里逛一逛,然后引入课本主体图。(陪学生逛文具商场。)观察一下第一层摆放什么?

生:课本、书包……

师:第二层呢?

生:三角板、笔、笔筒……

师:第三层呢?

生:铅笔盒、墨水……

……

师:为什么这样摆放?

生: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师:生活中像刚才这样,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并让学生跟着一起说两遍。)

3.巩固新知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题:

(1)把班里的小朋友分一分类(男女、高矮等)。

(2)把文具盒里的文具整理一下,按类分开,同桌查看。

(3)把教室里打扫卫生的卫生用具按类摆放,并数出数量。

案例评析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整理学具,经过这样的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这时再引入课题,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分类的意义。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怎样分类,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分类的认识。从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学会合理地有规律地生活。知道数学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另外,由于本节课活动简单易懂,学生积极性特高,课堂效果较好。但由于教师在第二环节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教师预设中,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这不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案例二 创设问题情景,感受知识

1.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大森林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大森林里去玩吧!

生:(非常开心)耶!

插入课件一:(动画)森林里,动物们纷纷到大象伯伯超市购物,各种商品杂乱地放在柜台上,大象伯伯东找找西找找,忙得满头大汗。

师:看到这儿,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大象伯伯说啊?

生1:大象伯伯你的生意太好了。

生2:大象伯伯,你的货物摆得太乱了。

生3:如果你把相同的东西摆在一起,就不会那么忙了。

师:你们说得真好,大象伯伯呀马上把你们的方法给用上了。

插入课件二:(动画)大象伯伯分类整理好柜台上的物品,轻松、开心地笑着说:“谢谢同学们。”

师:同学们,像你们说的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呀,我们叫做分类。

(板书:分类)

2.小组活动,单一分类

师:同学们,现在把你们学具袋里的东西倒出来,分小组来把这些分分类。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得准、找得快。(学生活动)

师:请每个组赶紧选出一个最爱发言、声音响亮的同学当组长。(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长说一说,你们小组都有些什么?并取个名字。

第一组:我们组的东西有各种图形,就叫图形类吧。

师:开动脑筋想一想,你们小组的这些东西还能再分类吗?(动手操作)

师:我们来参观一下各小组分类的情况。请各小组的代表给大家介绍你们是怎么分的,其他小朋友可以说说你们的看法。

第二组:我们组分的是数字类。

第三组:我们把单根的、成捆小棒放在一起,分的是小棒类。

生:老师,我们第一组还可以把这些图形按是否是立体图形分成正方体是一类、三角形和圆形是一类。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3.活动,巩固分类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按立体图形分成正方体、按平面图形分成三角形和圆形,都是把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分得比较细,现在看你们每个桌上都有一把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铅笔再分一分。

a.请同桌合作,先观察,然后一边分一边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b.同桌合作分铅笔。

(教师巡视,指导。)

c.汇报。

问:哪组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我们是把花色放在一起,红色放在一起……(即按颜色分)

生2:我们是把有橡皮头放在一起,没橡皮头放在一起。(按有没有橡皮头分)

生3:我们是把削过的放在一起,没削过的放在一起。(按有没有削过分)

生4:我们是把笔杆是圆柱形的放在一起,六边形的放在一起。(按笔杆的形状分)

……

4.举例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将同一种物品——铅笔进行

了分类。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分类的情况?

生1:有,我家鞋架上的鞋我按冷热不同季节分类存放,方便我找鞋。

生2:我可以把书、本子分类整理,我想拿语文书时就不用翻来翻去,一下

子就能找到它。

生3:花店的老板把花分类放,便于做生意。

生4:……

师:看来,分类摆放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它。

5.课堂作业设计

师:你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完成练习6中的1~6题吗?

生:能。(略)

6.结束全课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分析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初步感受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在想象中感受分类的意义。教师非常重视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因为这一环节设计得好,所以学生学习的心向立即被聚焦了,便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获得发展,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分类活动,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解分类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过程

案例三 玩中放飞思维,获取知识

1.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师:每个同学家里一定都有许多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请同学们拿出昨天老师让你们准备的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玩具(汽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变形金刚、孙悟空、猪八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橘子……),各种娃娃(布娃娃、泥娃娃、塑料娃娃……)等]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摆放呢?

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摆整齐。

生3:把好玩的放一起,好看的放一起,好吃的放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师:那么到底怎样摆放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分类)

【点评】喜欢玩是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教师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学生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当做学具进行教学,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体验分类

(1)出示课本第38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感知分类。

师: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发现商场里有很多东西,如:书包、练习本、文具盒、水彩笔……

第二小组代表:我们发现这些东西摆放得非常整齐。

第三小组代表:我们发现是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

师: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补充,让学生体会分类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体会分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评析】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都能感知什么是分类,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整理自己带来东西,让学生体验分类。

师:每组分6~8名学生,讨论好分工,汇报结果。(教师巡视,组织引导分类。)

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坦克、手枪……

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变形金刚、孙悟空、哪吒……

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橘子……

[教师让各小组展示分类情况,并说明分类的理由,总结出分类的方法,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各小组再整理组内东西。(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

[教师让学生再一次动手操作,把本组的东西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细化,让学生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各小组学生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坦克放一起,把手枪放一起……

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把孙悟空放一起……

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把香蕉放一起……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评价肯定和补充。]

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适时引导。)

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

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

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

【点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经历和体验分类的过程与方法,自主构建知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3.实践运用,巩固发展

(1)强化新知,巩固练习。

a.出示课本第40页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集体订正。)

b.出示课本第40页第3题: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再集体订正。)

(2)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能干,你们能不能把自己的书包也整理一下呢?(学生按自己的标准整理书包,教师巡视指导参与。)

【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教师注重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4.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同学们课后能运用这一知识做些什么?

生1: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整理。

生2:帮助爸爸妈妈整理鞋架。

生3:对自己的图片、小人书进行分类整理。

……

【评析】积极倡导和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案例评析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地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做到了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程结构达标。

4.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一个“玩”字,让学生在玩中放飞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发展了能力。

选题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但是,教学知识应该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教学中,力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猜想、验证中,探索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构建的过程。

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的物体。这使学生学习知识感到不陌生,学习起来有兴趣。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欣赏图片,加强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建立起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案例一

一、玩一玩,激趣导入

1.谈话:喜欢玩吗?会玩吗?给你一张白纸,你会怎么玩?

2.师演示:把一张长方形白纸对折,沿折痕的地方任意撕下一块,再展开。

3.学生操作,教师有选择地展示。

二、看一看,认识特点

1.把展示图片看成一个图形,这些图形大小、形状不同,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可能):左右两边相同,轴对称图形……]

2.让学生欣赏枫叶、蜻蜓、天平这些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片,观察讨论这些图形的特点。

3.初步归纳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4.演示关键词:完全重合,指出对称轴一般用点划线表示,并在撕纸作品的图形上标出来。

三、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教师将常见的五个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五边形、等腰梯形、圆)装在信封里发给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动手操作判断所给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画出它的对称轴。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交流、引发争论。]

四、深入探究,加深认识

1.根据上一环节的学习,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说出如:这个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有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比如……(实例),说明为什么?

2.探究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数量。

比较:等腰梯形、圆、正五边形虽然都是轴对称图形,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在哪呢?

3.通过比、折、画等方法了解常见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数量。

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四面国旗中的图

(显示中国、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四面国旗中的图案)

指出:四面国旗都是长方形的,当然都是轴对称图形,现在要考查的是国旗中的整个图案。

2.哪些交通标志是轴对称图形

屏幕提供8个交通标志图案

3.猜一猜

屏幕显示中国联通、中国银行、奔驰汽车、奥运五环左半部分图案,展开联想,分别猜出是什么标志?

4.欣赏

让学生欣赏字母、数字、汉字、剪纸、脸谱等轴对称图案。

5.创作:配乐剪轴对称图形。

学生拿出剪刀和彩纸,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作,用对折的方法剪出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然后贴在黑板的白纸上。

学生作品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评价。

六、课外收集,拓展知识

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不应只设定课堂上完成目标,还要“追踪”学生的课后动态。为此,让学生关注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建筑、服装、体育、航天、国旗、运输等很多地方都设计应用了对称方式,让学生课后注意收集,补充自己的所学。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类似的探究活动,体现课内外结合的精神。

案例二

一、情境欣赏导入

1.屏幕广播师生收集的图片,观察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点?

2.明确目标,指导学法。屏幕广播,打开IE浏览进入轴对称图形学习网页,指导学生如何浏览网页,了解本课学习内容、参考信息、帮助信息等。

3.学生自由操作网上的积件,观察轴对称图形:蝴蝶、飞机、天安门等。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4.谁能举出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有这种特点?

5.教师小结:这些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做轴对称图形。

二、实验操作明知

1.学生根据动画进行实验:折纸——画图——剪纸——打开。想:得到一幅怎样的图形?

2.讨论得出概念: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三、合作研讨探究

1.显现任务(小组合作)。

①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各有几条对称轴?

②用点划线画出对称轴来说明。

③打开动画,小组总结。整理资料,汇总报告。

2.每小组学生利用网页中的交流园地进行讨论探究。(教师也可在论坛上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

3.整理汇报知识。

四、练习测试反馈

网上答题测试,检测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

五、想象创作激趣

1.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来设计出一幅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学生创作(也可在网上收集)并上传,同时可以通过论坛进行交流。

3.教师利用网络监控,指导学生操作。

4.学生作品展示并评价。

六、课外收集拓知

关注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图形学、建筑学、艺术等方面)注意收集并补充到学习网页中。

案例评析

教学设计一比较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的过程,让学生从玩中学,并重视知识的课外延伸,而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更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点。这是以往我们感觉中比较好的一堂概念认识课。教学设计二比较重视学法的指导,并充分运用了网络这一新兴的科技手段,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设计中的网页浏览、交流园地、资料收集、网上设计等形式迎合时代节奏,挑战传统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能更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而网络监控、网上答卷也让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从台前逐渐走向幕后。这种设计是新形势下的创新产物,随着时间进程的推进,必将取代已有的传统模式。

教育需要创新,需要有时代的气息。两个教学设计的不同就在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让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手段不断翻陈出新,从而使一些原来普遍认同的好课逐渐成为历史。教学设计一即将成为历史,但历史永远对后人有借鉴的作用;教学设计二是个新兴的产物,新奇、有魅力,但它的实施对教师、对学生、对硬件设施的要求无疑更高了,要引领这样的一堂课,我们准备好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