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主要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相联系,从而提出关于如何改善与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个人见解。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机制。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蔡春燕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201300)

序言

我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从事教务管理工作的老师,已有十五年的教育工作经验,见证过某所高职学校的衰落史,也看到目前所在学校的蓬勃发展期。回首十五年的工作经历,感慨万千,刚从原单位出来时,总是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好的学校,最后的结局会是这样?为什么这么好的员工,最后只能因为单位的衰落而被迫离开?

我主要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相联系,从而提出关于如何改善与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个人见解。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机制。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学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整合内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体、学校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信息系统,不断协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持续对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

二、战略管理理论简介

1.战略的概念

战略一词原是军事术语,是作为研究战争全局性的规律性东西,具有定位、目标、路径以及阶段性的特点,是把一种全新理念演绎为一种具体行为的方略,最后夺取战争的全局性的胜利。1965年,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安索夫在其著作《企业战略》一书中开始使用战略管理一词,将战略从军事领域拓展至经济管理活动。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概括为:

(1)是一种计划,解决企业如何从现状到未来;

(2)是一种策略,对竞争对手的威胁及自身的自策;

(3)是一种模式,有效性强;是一种定位,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的效益影响大;

(4)是一种观念,是实现预期目标的总体判断。

2.战略的特点

战略是对多变环境的适应过程,通过内部知识创新功能升级而实现;战略的内部目标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而外部目标是赢得竞争优势;战略是企业走向未来的路径与规划,是找到未来需求方向的商务规划书;战略是对现有资源潜在价值的深度开发,从而适应差异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战略是对消费者文化的需求创新。

3.现代战略管理理论

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内容:

(1)产业链治理与升级理论。所谓产业链,是指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指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产业链将相关产业联系在一起,表现的是不同业态之间的关联,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产业链包含知识链、技术链、信息链、价值链和功能链,只有高素质、高品位、高技术、高价值、高知识含量的资本,才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在产业链理论中,企业必须进入一个好的行业,好的行业利润在40%以上;在好的行业中尽量占据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关键环节中形成竞争力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地位。

(2)企业发展阶段基本理论。该理论指出,企业发展从低到高一般经历六个阶段,即加工型企业、经营型企业、功能型企业、品牌型企业、文化型企业和战略型企业。

(3)模式创新结构优化理论。该理论主要是指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资本结构优化和知识加载,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与可持续发展的范式创新。本质是创新一种全新的组织方式、经营方式和制度构架,从而提供资本及各种生产要素。其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从市场空隙到价格竞争再到技术创新,最后到模式创新。

三、高职教育的发展分析

高职教育也属于产业中的一种,不管是公办高职还是民办高职,在目前情况下仍然属于非营利组织。他们同样需要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进行良好的管理,管理者同样也会设定目标衡量自己的绩效,并需要设计战略来实现绩效目标。高职教育主要为争夺生源而相互竞争。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否则,就是教育的失败、企业发展的落后和国家的不强盛。

(一)社会企业的特点

目前,中国还是以加工型企业为主,即仍处于OEM时代,要想真正达到经济转型的目的,必须认识以下三点:

1.产业链治理时代的到来。企业要发展必须从低端走向高端及至终端。

2.市场多变,传统模式失效。2008年2月8日,跨国公司经济的发展变异提出了市场创新,整个市场进入创新时代。不懂模式创新就不懂现代经济。

3.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软要素(即人员、制度、法律、品牌、规则等高端要素)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运。

(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根据企业的特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重新审视,市场上技术技能型人才抢手;而且目前技术性职业岗位仍处于不饱和状态,技术职位占4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崛起,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视更是毋庸置疑。

同时,企业在人才需求中不倾向于招聘应届生。他们认为应届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工作社会经验不足、适应能力差、眼高手低、喜欢跳槽、人际沟通能力差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多样化的变化。无论在专业需求、人才类型还是在能力素质要求上都有新的转变,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学术带头型人才备受欢迎。

(三)高职教育的定位

根据社会人才的需求情况,在教高2006年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把职业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

根据战略管理理论中的SWOT分析法,高职教育的战略管理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

1.从外部环境分析

高职教育在国家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扶持项目也越来越多。在学院建设方面的扶持有中央财政下拨的实训室建设申报项目、教学高地建设申报项目、技师学院申报项目、民办高校教师的年金项目、专项政府扶持项目等;在提升民办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扶持有晨光计划、优青科研项目、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新任教师培训、精品课程培训、教学团队申报、教学名师申报等,这些举措一一表明高职教育已被高度关注。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高等教育的“半边天”,与其他国家相比,可以说是超速度、超规模地发展。这种发展速度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它实际上变成了过度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寻常的问题,如就业难、就业率低、分数低却招不满等现象。

根据企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评价,高职教育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战略性调整。

可见,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从经营型阶段进入一个品牌型的发展阶段。只要你具有战略性眼光,办学有特色、有品牌,在争夺生源上就有竞争优势;只要你就业率高、校企合作强、人才适合社会及企业的需求,你的核心竞争力就更强。

2.从内部环境分析

从某种程度而言,高职教育可谓是新生事物,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又不完全是。它的形成、它的体制与机制与公办高校大不相同。目前,对于一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内部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校领导或决策层对高职教育的引领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具备了深谙高职教育理念、了解全球各类高职教育发展、对外部各类环境具有高度敏锐性的领导,必然能明确制定出学校的定位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必须具有鲜明的、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竞争优势。

①设置明确的、富有前瞻性的、适合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素质建设、学生能力建设等。每一个环节的建设模式都要具体化、清晰化,并具有可竞争性、有发展持续性、灵活的、有特色的特征。

②必须具有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的教学管理团队、后勤保障和服务团队以及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软要素必须要过硬。

③为建设和引进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各类高素质员工,必须建立和健全一系列科学化、规范化的教职工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

④为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实施,必须具有一定要求的硬件设施。硬要素必须要有,如没有也要想办法去借或逐步建设。

归根结底,为实现学校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学校必须建立包含以上各项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的、有效的、适合各高职院校发展的有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四、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现在,我国高职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从规模性扩张转变到内涵建设和从经营型阶段升级到品牌型阶段。利用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理论,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市场还有一定空隙,但前提是各高职院校要有品牌性、有特色。在价格竞争方面没有任何余地,因为教育的收费标准是受国家控制的,但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阶段上,各高职院校还有很大空间,即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资本运作模式等都可以进一步探讨和创新。

战略制定的前提是需要战略管理者,首当其冲是需要一个真正懂高职教育的专家来做学院的领导人。在这个前提下再考虑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措施。我个人认为最关键还是人,一个是怎么培养学生和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生,另一个是怎么用人,即如何管理和激励教职员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完成学校既定的目标,而前面两个就是最关键的保障体系。学生的培养直接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联,对教职员工的管理和激励与学校的管理模式有关,对师生的管理与学校的办学模式管理息息相关。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课程体系建设要有战略性,结合所处地域的发展目标,专业设置要合理,专业知识要进一步与社会需求相贴近,教育方式更要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把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真正利用起来;

2.增加在校生的实践机会,并延长实习生的实习时间;

3.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4.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要贯穿于学习期间的全过程,不仅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综合素质教育内容,还应建立一个综合的素质评价体系,全方位地培养、帮助、影响学生向更积极、更阳光的方向发展。

(二)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

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否还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模式,所以,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关键之关键。

1.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提供机会让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

2.确保教师队伍的晋升机制和奖励机制;

3.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4.制定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服务的相关政策,用政策和制度来留人心;

5.提供教师企业锻炼的机会,便于提高教师对实践性知识的掌握;积极引进企业中的专家们来教授实践知识。

(三)办学模式的创新

1.增加学生服务的措施,向不同类型学生提供学习目标,既有完成高职学业型的模式,也有专升本式的模式,又有职业技能型的模式,还有创业型模式的培养类型;

2.加强与社会各类企业的联系,并建立各种合作模式;

3.加强与跨省市或跨国界的教学研讨,开拓办学视野。

只有当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强化,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主动适应社会,并能开创美好未来的时候,学校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发展的,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是高效的。

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同样适用于教育行业。教育能否发展,首先就要对学院进行定位,对学院所面对的市场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战略定位,并进行战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办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