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所高质量的大学,除了人才培养是高质量的以外,它的基本功能和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关的活动也应当体现出高质量和高水平。当然,强调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多层面性,并不否定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建立教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学校根据情况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在检查中学校领导、教务部工作人员和各学院领导可深入课堂,全面了解教学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1.树立科学的高职教学质量观

科学的质量观就是要确立多元化、多层面的质量观。以科学发展观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并以此为指导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科学的质量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的质量观。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相当长时期的主题。对高等教育来说,首要问题也是发展。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要确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就应当是以发展为核心和主题的质量观。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发展的质量观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多元化的质量观。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规格、类型、层次需求是多样的,学校的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的个性也是多样的,这样就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性。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个性发展多样选择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者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接受教育者——学生:二是接受教育产品者——用人单位,只有这两个方面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才有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并把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实现个性发展和追求质量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教育培养目标也呈现多元化。办学主体由单一的国家办学逐渐发展成为以国家办学为主,民办高等教育、公有民办、社会办学并举的格局。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学生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3)以人为本的质量观。高等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最终关注的还是“人”。大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本。大学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人”排在第一位。离开了教学,离开了人才培养,我们所有的工作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许多校长这样认为,“21世纪的大学,应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路和新模式,重新组织教学、设置课程,提供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形式的终身教育机会创造条件,使学习者享有更为灵活的受教育的选择权”。[12]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教育观,我们才能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

(4)整体性的质量观。一所高质量的大学,除了人才培养是高质量的以外,它的基本功能和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关的活动也应当体现出高质量和高水平。整体性的质量观强调多层面、多标准、多角度评价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一是不能仅仅以人才培养的质量来衡量一所大学的质量,这是不全面的,还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进行全面评价;二是要用不同的质量标准衡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地区、不同基础的高等职业学校;三是评价的主体应由单边转向多边,也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评价中来。当然,强调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多层面性,并不否定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

(5)市场化的质量观。纵观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高度的市场化。高等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满足市场需要的程度。另外,市场化也是我国大学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院校的经费来源、生源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过程甚至专业设置等无不打上了市场的烙印,市场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对这种需求回应的标志。高等职业学校树立市场化的质量观是极其重要的。长期以来,我们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和教师群体,最关注教学质量并最能体现教学质量的学生、家长和社会却受到了忽视。学生、家长和雇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购买者和享受者是最值得信赖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鉴定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消费者观念,树立学校对社会的质量责任意识,建立顾主和社会的“满意度”指标,亦是积极有益的。这样,学生会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地进行选择而追求更高水准的教育和追随更高水平的教师。教师和学校必须以高质量的服务和更积极有效的变革来满足学生的选择和实践对社会的责任与承诺。市场化的质量观是市场条件下质量保障的重要前提条件。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观是随着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变化发展的。树立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观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有效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出发点。

2.建立健全高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高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根本,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性文件。这些文件一方面要满足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需要,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依据;另一方面也体现社会对学生质量的需求,体现时代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对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一个根本性的环节。建立教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学校根据情况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对定期的教学检查,可分别在每学期的开学初、期中和期末开展三次教学检查。开学初教学检查的内容主要是教学准备情况,期中教学检查的内容主要是教学运行情况,而期末教学检查的内容则以期末考试为主。尽管教学检查是例行的工作,但检查内容并不完全一样,尤其是期中教学检查,可针对性地开展备课笔记展示与评比、教学经验交流、多媒体教学观摩、教师和学生座谈会等多项活动。在检查中学校领导、教务部工作人员和各学院领导可深入课堂,全面了解教学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和领导听课制度。可以把教学督导机构分为两级,包括校教学督导团和院教学督导组。校教学督导团由学校从各学院聘请若干名治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各学院也相应成立教学督导组。配合教务处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纪律检查或专项检查等,不定期到课堂听课,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性建议,为学院教学工作的提高与发展提供咨询。听课活动是监督、检查课程教学状况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建立学院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是实施教学过程与质量的监控,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规定校领导、中层领导和教研室主任都要参加课堂听课,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学校领导及教务处、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等管理人员应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全面了解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教研室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对部分教学突出的教师采取开公开课的方式进行观摩教学。各级领导采取有重点、有针对性或随机听课等方式,及时、客观地了解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其他各项管理工作,增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意识,发挥该制度的重要作用。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加强课堂教学与课程建设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首先,实现全员参评,即全体学生对全体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其次,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实测操作规范,有效控制实测误差,使评价信息的反馈更具科学性。对所有教师建立质量档案,质量档案由三部分组成,即领导听课意见、专家评课意见以及学生评教分数。每学期安排领导、专家不定期听课,并结合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教师授课质量做出综合判断,以此作为教学考核、教学评选的依据。

3.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学术精英和管理型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仅要为社会培养管理和学术人才、技术人才,还要培养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以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和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正如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3]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0%左右,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由于2008年之后我国大学适龄青年的大幅度下降,估计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将迈入普及化阶段。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适应大众化、面向普及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首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问题,既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使开设的课程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一方面,开设足够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除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他课程;另一方面,将同一门课程分为不同的层次,在基本内容相同的前提下,深度不同、容量不同、特点不同、学时和学分不同,以供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其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考虑到一个“适应性”问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再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在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时,要考虑知识的衔接和先后顺序,符合教育规律、知识传播规律、教学规律、循序渐进规律、因材施教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最后,由于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育不能仅仅适应、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当前需要,还必须适应和满足他们未来的需要,教育必须发挥它的前瞻性作用引领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体现一个“适度超前”的原则。

4.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也可以单独进行分析,它是通过实践教学环境而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种典型化、类型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说以现代教育技术参与并贯穿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模式的具体面目可能千差万别,但其构成要素大体上应该是一致的,差别可能更多来自构成要素的有机配比或有效缺省。根据实际情况和内容,教育技术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手段也会不同。

对于实践教学媒体,则可分为纸笔媒体、道具媒体、视听媒体、网络媒体、综合媒体、现场实践(无媒体)六种媒体形式。纸笔媒体、道具媒体是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是通用的、基本的教学媒体,在实践教学模式中仍有其稳固的地位。网络媒体是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所特有的、被频繁使用、最有发展前景的教学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视听媒体本来也是从远程教育发展出来并被大量使用的教学媒体,但现在业已变成通用的教学媒体。现场实践作为无媒体的特例,可算是一种非媒体的媒体,它是实践教学最重要、最关键、最有生命力的形式,也是通用形式和主流形式。综合媒体则是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应用,反映了多种媒体一体化教学的新观念,是现代教学媒体的主流形式和终极趋向。

网络虚拟环境是远程教育机构为学习者提供的崭新教学环境,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与教育事业紧密结合的新生事物,它使教育时空得到了自由延伸,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自觉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但也易养成学习者对新技术、新工具的依赖性。

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系统,在应用教育技术的同时,学生的接受学习反馈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反馈回路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育技术系统的应用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提高的过程。学习反馈便是保证实践教学系统完整性、开放性的关键性过程要素,也是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的重要过程。为了进一步了解实践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我们有必要对现行的实践教学信息平台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对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实践信息平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建设、应用、研究教育技术达到有的放矢。

5.完善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机制,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培养”与“评价”是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的环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基点在于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的究其根本还是要努力改变学校原有的、不适应高职教育要求、不适应“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师队伍的现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能力,最终达到推动学校发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较高目标。“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也就是为实现这一培养目的而提出的。“评价”是实现“培养”、实现有质量、高质量的“培养”的保障措施。教师评价使教师队伍“优良化”、“优质化”,能促使教师队伍的转化与发展。

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面临许多困惑。例如,在考察“双师型”教师的时候只注重看获得过何种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其他行业的专业技术职称、参与或主持过什么实验、实践性项目等,忽视了素质与能力。素质和能力评价、工作过程评价和工作绩效评价仍然应该是“双师型”教师评价的主要部分。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要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有关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只能表示具备在某个行业的某个岗位上的技能,只有在进行与这个行业岗位有关的课程或学科教学时,才能算“双师型”教师,否则就不能作为“双师型”教师。②实行动态的认定或审核机制。由于现代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劳动服务技能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绝不能让教师在取得了“职业资格证”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等证书以后就躺在上面睡大觉。各学校可以要求“双师型”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参加各种行业技能鉴定考试,不断促进教师向前发展。要建立相应配套的动态考核机制,推动教师对“职业资格证”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进行“年审”或“升级换代”,以保证教师的职业技能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③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与技能的评价,更多地对操作性、实用性技能进行倾斜,更多地向实用技术、经验交流、教学实践与改革等方向的论文倾斜,适当减小纯学术性论文的重要性,在业务能力评价中适当加大实践性业务能力的权重系数等。在坚持能力本位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对实训实习课指导老师、专业技术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加强操作、分析、实验及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④注意对教师潜在的、隐形的技能、素质进行评价。“双师型”教师还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塑造者,他肩负着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职业人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多方面的,教师的综合教学效果也不是都能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的。教师本身具备的很多优秀品质,在评价中无法进行量化比较,在很多评价中都被忽略了,这个问题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注释】

[1]职业教育:正在崛起的“半壁江山”[N].中国教育报,2008-6-23

[2]徐广东.高校教学管理及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

[3]曹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J].云梦学刊,2006(3)

[4]高扬.监控与评价——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潘愁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外国教育资料,1999(1)

[8]贺祖斌.以评价为基础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保障体系[J].教学与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2(2,3)

[9]王英杰.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危机与改革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1999(5)

[10]胡甲刚,叶金华,胡娟,丁家玲.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2(5)

[11]陈至立:在2001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1-1-15

[12]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