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听觉文本创优的保障体系

广播听觉文本创优的保障体系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广播听觉文本创优的保障体系我国当代广播“开始注重提高节目内容的定位,逐渐提升节目品牌影响力,吸引并拥有固定的‘核心受众’。”

二、广播听觉文本创优的保障体系

我国当代广播“开始注重提高节目内容的定位,逐渐提升节目品牌影响力,吸引并拥有固定的‘核心受众’。”“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广播站在听众的角度思考广播未来,以听众为本策划广播未来,‘以人为本’,认真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大力推进广播节目的内容改革,积极提高节目质量,使广播充分发挥了‘伴随性’的收听特点”。[11]这一发展现实,表明当前我国广播媒介已经切实地重视起广播听觉文本建设的工作。

广播听觉文本的优化,依赖于能够建构一个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保障体系,就现阶段而言:所谓宏观保障体现为,转型期社会对广播媒介的明确定位,同时建构起全国覆盖、行之有效的广播听觉文本所依托的管道,首要保障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享用的公共服务广播管道;所谓中观保障,体现为广播频率的建设,既要建构完备的作为文化产业的类型化频率,也要依赖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持建构一批公益性的特定对象的类型化频率;所谓微观保障,指的是具体的广播板块、广播节目创优,指向广播听觉文本创作队伍的优化,建立完备成熟的节目创优机制等等。

(一)宏观上:我国转型期社会广播的定位

自十六大以来,政府对媒介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政府由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过渡,媒介也由原来的宣传型向服务型转向。转型期社会的广播,适应新的需要,广播要改变过去相对单一的“喉舌功能”,发挥特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媒介需要,特别是商业冲击下,使广播媒介成为多数人能够平等享用的服务型媒介,成为转型期社会国家管理的有效辅助渠道。

目前,宏观上的广播听觉文本保障体现为,仍然需要继续推进覆盖全国并行之有效的广播渠道,适当可以吸收四级办广播的一些有效的经验,在这个意义上广播可以作为国家管理和政策推行的有效渠道,特别是转型期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调整措施,如何使这些政令措施能够有效的传达,并收到及时的反馈,发挥监督的作用?广播媒介无疑适应了我国地域辽阔,交通不发达,贫困人口还占相当比例的现实状况,成为转型期社会国家管理的有效辅助渠道;同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渗透以更加潜在的方式发生,国家转型时期的社会风险和危机也在加大,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广播媒介可以作为保障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有效的、理想的渠道。这正是广播媒介整合社会的直接体现。

另一方面,广播媒介还体现在对社会各阶层的整合上,广播的特点决定了不仅可以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有效的服务,满足目前新出现的社会小众传播的需求,广播媒介也是广大中下层受众、弱势群体有效沟通社会的渠道,这是当前国家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保障。

(二)中观上:频率专业化的推进

广播媒介在保证建构全国性的公益服务性平台的前提下,大力推进频率专业化的进程,这是激活我国广播事业、提供丰富多彩的媒介产品的客观需要,也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使我国广播媒介产品具有竞争力的保障。

2003年为我国的“广播发展年”,国家制定了广播发展的总体实施方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助推了我国当代广播的发展。“2003年广播发展年最大的亮点和最主要的工作,即是全面推进和实施‘频率专业化’改革。”2003年以来新增专业广播频率68套,按照专业化原则调整广播频率39套,专业化频率结构有了明显的改观。全国人口覆盖率达到93.56%,比上一年增加0.22%,广播收听率平均上升5个百分点。截至2004年10月,共有广播电台1 498座,开办广播节目1 868套,全国广播机构经营收入增加幅度继续保持年增长近20%的良好势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增长幅度超过40%。[12]

但我们还应看到,“整个中国广播业的经营尚处于一种滞后、迟缓的状态,而一些经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诸如发展空间狭小、节目市场落后、跨地域经营难以拓展、多元经营鲜有收获、集团化中遭遇组织结构困境等问题,都预示着要成为未来中国广播发展的瓶颈”[13]

当前广播人积极探索,在广播频率经营上已经开始尝试在省级电台之间建立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达到节省成本、保障节目质量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频率专业化的进程也逐渐深入,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专业频率的基础搭建上,对频率节目的创优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逐渐深入起来。

(三)微观上:节目精品化

过去广播业的发展是以对频率、节目资源的垄断作为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随着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业核心竞争力的惟一途径在于,依赖广播听觉文本创优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媒介影响力。

广播听觉文本的当代创优思路体现为在系统中创优,即单一节目单元、栏目板块、专业频率整合系统中的创优,这意味着具体的广播节目服从于整体的听觉文本风格和特征。“以前,创优的概念单指稿件创优,这一理念已经大大落后于广播的发展实践。广播仅仅依靠一篇、两篇稿件或一组、两组节目已经不可能造成很大的声势影响,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14]

广播听觉文本的创优必须以广播声音传播的特性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探索并遵循声音传播的规律,发挥声音传播的优势。在节目类型上要找到适宜的节目形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广播听觉文本的创作是一个集体劳动的结果,节目的创优依赖广播人、广播创作队伍的优化,归结到广播人扎实的基本业务知识和当代广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创新精神,建立起本土化的广播节目创优体系。这一创优体制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市场的调节,也依赖于广播人“以人为本”、“三贴近”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实现广播听觉文本的全面价值空间。

现阶段我国广播媒介听觉文本的价值空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广播媒介内容产品满足人们的实际的需要,提供有用的信息;媒介工作者进行有效的转化、传达媒介内容,为接触媒介的大部分人们所共享;同时广播要在高层次上“满足人们的文化选择性,所谓的文化就是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那种产物,这要求我们媒介能够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的体现者,一种游戏规则的倡导者,一种价值理念的旗帜,成为大家的认同者。”[15]

【注释】

[1]陈东园、庄克仁、郭文耀:《大众传播学》,[台湾]空中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40页。

[2]陈东园、庄克仁、郭文耀:《大众传播学》,[台湾]空中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72页。

[3]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46页。

[4]喻国明:《报纸的定位: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考察——来自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接触大众媒介状况调查的报告》,《新闻战线》2000年7月。

[5]李良荣:《关于中国新闻媒介总体格局的探讨——关于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构想》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lw_view.jsp?id=465.

[6]参见《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广播市场》http://media.people.com.cn/GB/40720/40723/3182590.html.

[7]2001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播受众研究会和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主办的“2001年全国广播电台调查”。

[8]青水:《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走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3期。

[9]白谦诚:《挖掘广播的传播优势——广播的优势:写在第五届金话筒奖评选揭晓时》,http:// www.cnr.cn/home/column/gbforum/zongshu/200310180102.html.

[10]参见《广播浏览——缩小资讯鸿沟的新措施》,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710087.htm.

[11]田进:《加强交流精诚合作共同推进广播的繁荣发展——在2004年(中国)广播发展论坛暨全球华语广播协作会议上的讲话》。

[12]田进:《加强交流精诚合作共同推进广播的繁荣发展——在2004年(中国)广播发展论坛暨全球华语广播协作会议上的讲话》。

[13]王兰柱:《充分利用受众视听率研究促进广播产业发展》,《中国广播》第12期。

[14]姜丽彬:《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广播事业》,《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4期。

[15]喻国明:《广播业的崛起和优秀栏目的打造》,《中国广播》,2004年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