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听觉文本的对象性服务功能

广播听觉文本的对象性服务功能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广播听觉文本的对象性服务功能广播“主流频率”提供了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公共服务性信息平台。[42]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2002年在陕西收听率的调查显示,在电视以及其他媒体竞争的前提下,陕西人民电台的收听率仍占有全省半数以上的人群,并且主要收听市场在农村。

二、广播听觉文本的对象性服务功能

广播“主流频率”提供了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公共服务性信息平台。除此之外有必要为特定的社会群体提供专业服务,例如农民、老年人等群体,这是当前我国广播媒介还应该着力发挥的对象性服务功能。“让所有的听者都能有节目可听,目前离这一目标的差距还非常明显。”“节目应该更多从公益角度分开层次,不能将各类节目等量齐观。应该有公益投资,来资助公益事业,用政策扶持做公益,如开办农民广播、青少年广播等。”[30]

社会人群往往会因为经济实力的差异,居住地区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工作性质有别分成不同的利益阶层。媒介的市场化运作和经济利益与广告的关系密切,在某种意义上讲,媒介在传播对象和传播内容的选择方面受制于广告和消费市场。弱势群体在消费市场中往往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而社会的中上收入者,以及城市人口会成为广播追逐的对象。[31]

目前广播界正在积极推进频率专业化建设,除了受到广告青睐的以流行文化为特征的广播频率外,还应该从国家政策支持角度,保障中下层受众群体的社会权益和信息需要,如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特别是大批农业人口向城镇流动,如何为进城的农民工提供多元服务,包括政策服务、法律咨询、排忧解难、释疑解惑等等。再如,当前社会已进入老龄化,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2亿,占总人口的8.8%,并以3%的速度递增,如何为银发族提供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和物资生活服务,也是当代广播必须直面的课题。[32]

(一)农村(农民和农业)对象性服务广播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分散,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广大农村依然还有八九千万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已经覆盖的地方收听收看的质量效果和节目套数较城市还差得很远,而且由于缺乏经费保障和配套政策支持,一些已覆盖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返盲现象,总的来说,农村依然是我国广播影视的薄弱环节。”[33]

当前大多数媒体倾向于把主要受众对象集中在城市,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农村和农业的专门针对性内容没有增加,反而有削弱的趋势。“昔日四通八达的有线广播网由于设备老化,旧村改造等原因已遭到严重的损毁,使广播在农村的入户率大幅度下降。如目前浙江金华市9个县(市区)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6.7%,而全市广播入户率仅为8.8%。不少地方还存在既无广播又无有线电视的盲区。”[34]“当年粟裕将军带领新四军战斗过的一个村子,因为收不到广播电视,至今连钟表停了也无处校对时间。”[35]因此国家有必要加大力度提供专项资金或者政策性支持,建立对象性专业节目或专业频率,为农民切实解决信息渠道、交流渠道、解决问题的渠道,以及提供教育和帮助的平台等。

广播媒介是目前比较适宜的应用于农村建设的媒介。广播媒介体现为运营成本低,政府投入可能性比较大;传送范围广,地形和天气状况对调频广播影响小,无须架设线路,电波传送可以达到最大接收范围;针对广播听众没有文化水平和技术操作的要求,只需要一个相对价格低廉的广播接收装置,就可以收听,目前很多家用电器都附加了声音广播的功能,例如,家庭的音响设备,个人的手机等等,这种附加方式随着广播传送和接收技术的发展具有广泛拓展的可能性;尽管现在数字无线移动技术可以实现视频的移动收听,但短期内一些规则性瓶颈问题还没有解决,不能在短期内普及,而移动收听的方式、即时互动的反馈功能仍然是广播最突出的传播优势。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被打破、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城乡交往程度的加深,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变得自觉主动,农民之间也需要交往和交流的媒介通道,信息需求和精神交往需要都比以往更为旺盛。我国“农业劳动者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比例大约在40%至50%之间”,还有三四亿劳动力在从事小农经营活动。[36]“农村小厂从事来料加工的青年人向往在广播声中工作。”[37]农民虽然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社会群体,但处于社会弱势群体范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现在我们的贫困人口仍有2900万之多。[38]现代化的进程迫切需要农民脱贫致富,无论在生产资料还是在知识占有上,缩小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媒介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大众媒介为农村引进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以及科技知识,是改变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现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广播媒介是比较适宜的一种媒介形态。“几十年前,非洲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借助的正是无数广播喇叭传播的现代化信息,只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时候,电视才走进了人们的新生活。”[39]就互联网而言,我国互联网的覆盖率在许多大城市还不到10%,在农村则低得可以忽略不计,而到2004年9月广播人口覆盖率已经高达93.34%,尽管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略高于广播,达到94.61%,[40]但我们还要看到,就广播的传播渗透力而言,正如我们前面所谈到,具有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

广播在大部分一般收入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仍有很大的听众群。1983年山东对农广播的有效收听率达到80%,而目前山东人民台和经济台对农收听率加起来还不到6%。[41]也许有人会说,当代农村人有了电视就不需要广播了,但在实际调查中,情况并非如此,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广播站曾做过一个入户调查,发现农民对听不到广播反响很大,在镇政府的补贴下,重新修整广播网,建立音频工作站,喇叭入户率达到98%,定时转播各级广播电台的节目,深受农民的欢迎。[42]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2002年在陕西收听率的调查显示,在电视以及其他媒体竞争的前提下,陕西人民电台的收听率仍占有全省半数以上的人群,并且主要收听市场在农村。以陕西经济较发达的关中地区的乡村为例子,有线电视的入户率不到20%,农民很少自定报纸,广播仍然是主要的媒介工具。

2003年3月28日开播的陕西电台对农广播专业频率,作为全国第一家省级电台面向“三农”的专业电台,不仅播送政策宣传信息,还有农资、科技和市场信息等,当地商场的收音机购买明显增多,甚至有些商店新增加了收音机出售的业务,当年就带动了广播广告的收入。[43]

广播独有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在公共信息服务领域要比其他媒介形式拥有更多的传播优势,尤其是在农村。“目前我国农村布局松散,不可能经常集中开会的现实,广播是乡镇村领导‘发号施令’,组织、动员和引导群众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在拥有几百万人口的区域(乡镇)范围内,广播是具有针对性地典型推介和日常思想文化交流,加强意识形态指导和领导的不可多得的有效工具。”[44]

广播的服务功能在农村还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广播在农村的信息沟通功能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各项政策规定的直接沟通渠道,目前地方广播的发展令人堪忧,这一最便捷的政府与农民的沟通渠道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二是广播作为农村教育、科普的载体,广播历来被誉为“空中学校”,担负着社会教育的重担,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三是广播的城乡信息沟通功能,缩小城乡的差距,缓解阶层分化的危机,前面提到的广播谈话节目,也可以成为农民倾诉心灵、沟通邻里长幼关系的桥梁,此外广播也是淳朴民风、道德自律的舆论阵地。

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广播的发展,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农村广播发展的资金、人才问题

自1998年以来,我国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致力于解决偏远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的“村村通工程”卓有成效。此前,在有些贫困地区,农民的家里仍然保留着70年代的纸片喇叭,有线广播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渴望建立调频广播。[45]就农村广播的经费来源问题,全国性取消了在农业附加中收取的乡村广播维护费后,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又没有这样的专项支出,目前广电部门的支撑也是有限的。

农村广播人才匮乏的现象也不容忽视,“出于村级经济实力和减轻农民负担的考虑”,对于村级广播来说不可能设立专职广播员,于是往往由“村妇联主任、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或者是村干部”轮流播放广播,无论在节目的连续性和质量上都无法保障,农民的兴趣也就降低了。[46]

2.农村广播的内容问题

农村广播也需要解决内容老化问题,缺少农民自己的话语特征,被动收听状态仍在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广播很大程度上担当教育开化和上情下达的角色,指导性的内容占绝对优势,媒介往往以好坏、善恶为单一的评判标准,有针对性的服务性内容较少。

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实际了解农民的需要,贴近群众,改进广播节目内容、编排方法和广播话语。2004年,全国1800多套广播节目中,开办专业对农广播频率的只有陕西、山东两家。前面我们谈到的陕西电台对农广播专业频率,定位为“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今夜心语”是针对农民的谈话节目,开播一年,收到听众热线5000多人次,而在当地农村,对于一个年轻的劳动力而言,一天的收入也就十几元钱,但他们愿意为自己的节目付出不菲的长途电话费。在给电台的来信中,农民听众还讲到,虽然早就知道有广播谈话节目,也收听这样的节目,但因为自己是农村人所以不敢参与。只有尊重听众、贴近听众,广播媒介才能获得听众的认同。

3.农村电视媒介接触的反思

中国地域广大,区域性差异显著,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对媒介接触也体现出不同的差异来。在相对比较富裕的地区,电视成为农村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其次是报纸,然后是广播;[47]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电视仍然是一种奢侈品,农民最渴望的就是如何用调频广播代替20多年的纸喇叭、不清晰的有线广播。[48]

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农村电视节目的接触状态,主要的接触动机是什么?在电视媒介接触的过程中,农村人获得了什么?这样的研究有利于帮助我们制定在农村推进广播和电视,以及其他媒介形式的时间进程、节目内容范围和节目形式等策略。

在富裕了的农村,很多家庭是以电视为主要的媒介消费产品的,特别是自办的有线电视节目,吸引了很多农村受众。不可否认电视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也注意到,多数电视媒介内容在总体比例上与农村人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差距,农民还不能严格意义上利用电视来反映自己的生活,只是被动的观看。调查研究显示,农民收看电视的动机主要是娱乐的目的,“农村最欢迎的是影视(娱乐)节目,排名第一”,“当农村受众选择电视时,其首要目的是从这种将高科技、商业娱乐、艺术和景观融为一体的大众文化中得到娱乐快感。”[49]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种大众文化更多是属于城市的大众文化,当一种媒体所反映的内容不是所观看的受众的生活,或者至少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的时候,受众观看的动力可能是好奇和新鲜,还有就是羡慕与渴望达到,这主要体现了建立在感官基础上的大众文化消费特征,所消费的又是一种不属于自身的城市流行文化,长久以往,不仅对于提高农村人的现实生活收效甚微,而且还会使农民产生脱离自己现实状况的期望。任何一个阶层都应该找到真正抒发和表达自身的媒介,社会的平衡和进步才能得到相应的保证;任何阶层也都应该找到为反映自己的生活,为自身利益而服务的媒介,当然更高的要求就是每一阶层都能找到思想和情感交流的通道,这是社会阶层稳定的基础,否则将会导致社会心理的失衡。对于农村青年人来说,他们容易吸纳新的东西、流行的东西,大众消费文化又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父辈的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很容易被瓦解,但是当他们试图融入这种新的大众文化中时,建立在城市消费主义基础上的大众文化又充满了陌生的疏离感,他们粉碎了自己闭塞、落后但曾经温暖的乡村精神家园,却找不到他们表述的空间,父母和朋友都无暇顾及他们的精神世界,社会更无暇关心他们的心灵,没有表述的机会并不代表这种痛苦不存在,他们要么放弃自己,要么变成利益的攫取者。就整体社会而言,目前更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城镇建设和城镇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媒介的多元公共服务功能在目前的农村生活中显得尤为缺失,也更加具有增强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国务院又把《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一号文件公布,2003年初举办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国家广电总局将2005年确定为“农村服务年”,在频率资源、节目、人力和物力资源配置上向农村倾斜,保障国家各项惠农政策通畅地传达,满足农民急欲了解政策、获取信息和创业致富的需要。

(二)老龄对象性服务广播

广播与其他媒体相比较,老年人是很适宜的一个受众群体。老年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加上视觉退化等生理原因,一定程度上不适宜过多接受视觉媒介,我们也不能忽视老年人具有收听广播的传统习惯。根据央视—索福瑞对2003年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广播收视率调查结果显示,5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所有收听广播人的比例分别是6.4%、7.2%和6.8%。比所有其他的收听人群的比例都要高出很多,可见老年人是广播受众中很有作为的一个大群体[50]

从建设“和谐社会”角度而言,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不同地域间的和谐,也包括社会各年龄阶层成员之间的和谐沟通,每一个社会群体都应该获得交流、沟通的渠道,都应该拥有一定的媒介舞台。社会进步的程度,体现为对社会个体精神生活的关注程度,特别是对非主流社会群体的关注程度。

根据联合国的有关资料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或者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就被视为老龄国家。目前,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约有60个已进入老龄社会,中国也包括在其中。

针对老年人的对象性服务广播节目,不应该简单地推向市场,而应该建立在国家支持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之下,至少在其初步发展时期应该得到政策性和财政的支持。针对老年人广播节目的重视,也应成为我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体现之处。

“广播电视应该从国家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及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大关于中国老龄化问题宣传的力度,唤起全社会树立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意识和观念,并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加以跟踪、关注、研究和传播。”[51]

广播实践领域迅速捕捉到现实的需求,例如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为了适应日益细化的听众群,针对中老年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健康老年生活类FM101.9专业频率将于2005年6月开播,每天播出18个小时,根据老年人群的实际需要,提供健康资讯、新闻、音乐以及综艺节目,这是全国首家以老年人为目标受众群的广播专业频率。

我国社会的“老龄化”是广播发展空间不容忽视的一个参照背景。近20年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达到1.32亿,超过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

(三)社区对象性服务广播

随着城市发展的成熟,社区概念形成,人们不仅关注城市生活和城市管理,也开始关注具体居住区域的生活,适应人们的这种需要,广播在社区服务中也将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里谈到的社区广播是针对以地理区域为基础的受众群体。[52]社区广播是以小范围的区域性服务为宗旨,具有传播的针对性,毕竟社区人群是一个小范围的固定收听群体。社区广播一般和社区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具有社区特色的节目形式服务于特定的群体。社区广播具有贴近性特征,特别是在建立社区文化中具有凝聚力的作用,社区广播可以成为社区成员的“电子贴身秘书”[53]

就目前的社区广播而言,在我国还没有得到长足发展,还有较大发展的空间,社区是城市中的村落,如何协调社区的管理、服务以及人际沟通,广播不失为一个有力的助手。在欧美一些发达地区,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对于很多年轻人和其他社会中坚人群来说尤其如此,社会细分、受众兴趣多样化,使每一种媒介或者是某一类媒介内容都有特定的人群支持,相对而言,在美国很多老年人和弱势群体成为社区广播的主要收听人群。

(四)其他对象性服务广播

广播公共信息领域中对象性服务功能还体现在很多其他的领域,例如,在英国较为普及的有医院广播、学校广播以及应用于临时需要的短期广播等等。临时需要的短期广播申请的是临时执照,临时执照一般都是短期的,大概3—28天左右,这些短期执照是特别发给那些为了临时的目的而需要广播服务的机构或者个人的,比如说一些地方的庆祝活动,前提条件是它们不得破坏既有的广播布局,英国每年大约有350个临时执照、27个医院广播执照、23个学生广播执照。[54]

此外广播还可以应用于行业服务。1995年11月18日,我国舟山海洋气象广播电台正式开播,这是全国首家海洋气象台,电台不仅为海上渔民安全生产提供服务,而且还可以为海上交通运输、海洋石油勘探以及海洋舰艇训练等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海洋天气预报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