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浅谈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前面提到的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设计原则,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建议构建“三级四块”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级”是指以专业为基本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组织单位,由学校、二级学院、系(或专业)三级组织共同承担教学质量责任,形成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块”是指为实现教学保障体系的功能从四个方面做好建设,即目标系统建设、条件系统建设、动力系统建设和评价系统建设。

浅谈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张兵令

(上海杉达学院教务处,201209)

教学工作是民办高校的核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教学管理工作应该围绕着这条生命主线,深入思考如何构建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受教育者都能取得公认的、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使社会满意,使人民放心。

一、高校教学质量的含义

教育质量的概念难以界定并且不易测量,如何衡量教育质量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教育质量究竟是什么?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从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看法。

通常,质量就是适应性,能够成功满足用户需求。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用户需求会随着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等改变而改变。同时,用户的满意度反映在性能、经济特性、服务特性和心理等方面。因此,质量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教育质量就是遵循教育规律,满足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和期望,追求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满意度。

产品的质量是可以衡量的,那么,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

知识本位价值观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知识传递活动。知识的学术价值就是高等院校作为学术组织存在的理由。高校学术水平的高低是判断质量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判断学生学的质量和教师教的质量的最重要的依据。

社会本位价值观认为,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民族和社区的发展需要,把学校是否能够培养出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学生作为衡量学校水平的标准。

学生本位价值观认为,要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培养人力资源。强调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作为实现这种目的的途径,就是要把实现这种目标作为根本追求。因此,学校教育的课程应该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充分满足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的需要,把能否培养人的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四种特质作为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

学生本位价值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高校的教学质量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个体发展、成长体验与变化程度看作是衡量教育质量最重要指标。

二、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原则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确保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设计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国家政策、法规,具有目标导向性。

《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学生德育教育要求》等国家政策、法规对教学内容有明确规定。高校在提供教学服务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确定的教学质量目标(标准),便于执行和监督。

2.实现全面的、全过程、全方位保障,保障手段多元化。

尊重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兼顾公平。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构、个人素养、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表现出个性特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提供教学服务时,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采用多种保障手段,确保所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有效的服务。

3.强调教育教学服务的延续性,具有机制化、结构化、持续化的运作机制。

评价教育教学服务的质量不仅要看学生、家长等直接受益者的满意度,还要接受上一级教学管理部门以及社会的评价,学校要对学生毕业后的情况进行跟踪,根据学校、家长、社会的反馈,及时调整服务方向,形成良性循环。

4.重视教育教学服务的前瞻性,符合适应性原则。

教育教学服务必须根据国内外社会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学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跟踪最新的知识和理念,提供具有前瞻性、适应性的服务。

5.突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高效性,突出各部门及工作岗位的职责。

民办高校教学资源相对比较紧张,教学管理部门精简,要用最少的人做尽可能多的事。如何科学、高效地收集、处理和反馈教学质量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调控是民办高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兼顾考虑的。

6.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三、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

教学质量管理就是通过不断改善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和外部因素,通过科学地评价和分析教学质量,建立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保障是指为实现学校既定的教学质量规定和要求所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和实施的全部有计划的系统的活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信息系统,不断协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持续对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根据前面提到的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设计原则,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建议构建“三级四块”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级”是指以专业为基本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组织单位,由学校、二级学院、系(或专业)三级组织共同承担教学质量责任,形成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同的管理层次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和教学质量保障监控重点,由此形成一个互保互联、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组织共同体,强化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和过程监控。

“四块”是指为实现教学保障体系的功能从四个方面做好建设,即目标系统建设、条件系统建设、动力系统建设和评价系统建设。

四、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功能简介

1.目标系统建设

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确定教学的质量目标和标准。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人才制定的培养目标,制定和落实教学计划,明确各门课程、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标准、课堂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等。

2.条件系统建设

条件系统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政府、举办者、社会、校外实训基地等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内部条件是指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设施配备和利用情况以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条件。学校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在加强条件系统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3.动力系统建设

加强动力系统建设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增强教学质量的动力机制,把教与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引导到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让教师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人生观,发扬努力学习、迎难而上、刻苦拼搏的精神,形成优良的学风,从而为保障教学质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2)加强制度和政策建设,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和约束作用。建立有利于保障教学质量的学校人事政策和分配政策,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运行机制;完善校内分配政策,形成多劳多得、薪随岗变的运行机制;完善评优奖励政策,形成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发挥典型和示范作用。(3)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奖惩制度,及时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让学生和教师享受教学过程,乐在其中。

4.评价系统建设

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外部评价是由政府和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组来完成的,还有来自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评价。外部评价有助于教育教学服务的社会适应性程度认知,体现了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内部评价是由学校内部组织的对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的制度,可以采用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督导监控、同行互评等形式,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学习质量、学习成果、毕业生跟踪等教学质量监控点进行评价。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学校内部监控和评价机制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应该围绕教学过程建立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建立督导体系,建立教学质量评价考核项目及指标,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评价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总之,通过制定和实施可靠、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后勤保障等共同参与和建设,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各有侧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苑大勇.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Z].高教参考,2007,(4).

[2]高天虹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4,(2).

[3]高耀明等.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手稿.

[4]蒋华林等.学习性投入调查: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视角[J].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2010,(4).

[5]曹大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同,2002,(9).

[6]张小秀.试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