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高职院校的文科专业设置

浅谈高职院校的文科专业设置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是文科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高职院校文科专业设置改革的思路,希望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借鉴价值。再则,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费不足,学校主要考虑专业是否热门,将来是否好就业,趋热避冷,瞄准了那些目前就业形势好,而又不需要过多投入的第三产业类文科专业,如旅游服务类、金融类、法律类,这就导致高职院校文科专业设置趋于三产,而回避一产和二产。

浅谈高职院校的文科专业设置

吴姗娜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特指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职业教育,近年来,我国各地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是文科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高职院校文科专业设置改革的思路,希望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借鉴价值。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无论从办学规模、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还是服务地方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高职教育中的文科专业设置如何直接反映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为本地区培养更高规格的文科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学生当前的学习范围和今后的工作领域,也是学校如何实现从招生到就业的良性循环以谋求长期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文科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联系不够密切,没有完全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优势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为此,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目繁多的专业应运而生,并且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一些热门专业,而一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被逐渐淘汰。但纵观我省现有28所公办院校和30多所民办院校,大多数院校的专业设置相互雷同,尤其是文科类专业更是如此。所设置的专业与发达的沿海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我们有的别人有,我们应该有的却没有,专业的设置没能充分体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一些“常规”专业,如经济类和管理类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文秘专业、企业管理专业以及物流管理专业,成为众多院校的“共识”,也与普通高等院校没有什么显著区别。当然,也有些院校其专业设置具有非常突出的职业教育特点,如空乘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和调酒专业等。

2.专业设置范围过大,口径过宽,针对性不强

自2000年职业技术学院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迅猛发展,办学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专业设置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主要体现在专业数量的增加、专业点数的增加、专业覆盖面的拓宽上。在我省的高职院校中,一个系的专业一般都在5、6个以上,最多的达到8个,这当然和院校规模有关系。但是,这些专业中,不乏理论性较强,或者口径过宽的,如工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培养目标也十分不明确。

院校间不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生源状况、自身的办学条件、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有的甚至不经过论证就开始设置招生,结果导致招生数量不足,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更为严重的是,有个别学校部分专业点招生数竟然不足10人。招生人数过少和不成规模必然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影响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将来毕业生就业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3.专业命名用词欠妥,概念内涵不明

高职院校在文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就使得不同学校开设的某些专业在名称上相同,但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上却各有差异。名称相同而专业内涵却不同,使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容易迷失方向。专业名称不能很好地反映其培养方向,不能显示出其就业的岗位群。如果不借助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帮助往往不知所云,很难知道该类专业是面向哪个行业、哪些岗位,从而影响该专业的招生和分配。比如以企业管理、物流管理、法学为名称的专业,很难从名称上了解其准确的内涵和培养方向。

4.专业设置缺乏目的性和战略眼光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当前要优先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软件、微电子、动漫、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

据我们从高职专业设置调查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对这些专业设置的超前力度较小。大多数院校不愿意涉及农、林、牧专业,这种现象说明高职院校还没有深入地研究未来市场的变化,也没有根据未来人才需求预测适度超前地设置或调整专业,这既会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又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多数专业的设置似乎更多地考虑了如何更有利于招生,以扩大学校的规模,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这一点从绝大多数学校都设有计算机应用与管理和物流管理类专业可见一斑。当然,这些专业都是社会需要的,但并不是唯一需要的。盲目设专业,追求短期利益,从长远的观点看,对学校是弊大于利的。

5.缺乏企业积极参与

尽管在高职院校实践环节中,都强调“实训”,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设置专业时,都注重行业、企业的参与,而实际上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的积极性比较高,企业的态度却并不积极。因为学校知道,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直接掌握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以调整专业设置,使之与社会需求动态适应。此外,学校还可以依靠企业帮助决定实习场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安置毕业生就业等。而企业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近期看不到给自己带来的效益,因此主动性不高,参与力度不大。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宏观指导乏力,办学经费不足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一直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先后作了四次重大调整,对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但并没有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指导性专业目录。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省市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了地方性专业目录,如上海市、江苏省、辽宁省等省市都有地方性专业目录。地方性目录虽与地方经济结合较为密切,但在科学性、学科性等方面难免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则,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费不足,学校主要考虑专业是否热门,将来是否好就业,趋热避冷,瞄准了那些目前就业形势好,而又不需要过多投入的第三产业类文科专业,如旅游服务类、金融类、法律类,这就导致高职院校文科专业设置趋于三产,而回避一产和二产。

2.办学观念滞后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高职院校的发展主要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即“三改一补”来建立。在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就目前我省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是通过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补”建而成的。其特点是成立时间不长,还没有办高职的经验,大部分还停留在中职、职业大学、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的办学思路上,观念滞后,对高职的本质认识不清,对高职专业设置的原则、规律还没有掌握。

3.缺乏理论指导

目前我国关于高职文科专业设置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各高职院校缺乏文科专业设置的基本理论知识,不了解专业划分的基本方法、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专业设置的依据和专业设置的基本程序,更不了解如何进行专业设置的评估。学校的专业设置委员会,人员构成不合理,基本不开展专业设置方面的研究工作,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根本起不到参谋、咨询和服务的作用,形同虚设。在专业设置前,学校不是进行调查、分析,听取各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意见,而是效仿别人,开办其他学校办得较好的专业,有的甚至是全盘照搬,根本不考虑自身条件及外部因素的影响。

4.市场导向过重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前提。但目前高职院校办学市场意识过浓,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设置完全围绕市场这个指挥棒转动,这必将导致办学方向的偏移。适应市场发展无疑是一条重要的办学原则,但这一原则不是唯一的。一方面,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不可测性必然导致专业设置决策行为相当程度的短视性。另一方面,紧跟市场设置专业,市场的多变必然会导致学校在各个方面疲于奔命,进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跟不上,教育质量滑坡。不断地变换专业,不断地变换教材,不断地建设实验场所、实习基地,频繁地添置设备、更新设施,这一切现象的背后必定是教育质量的难以保证及教育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改革的思路

1.建立以省市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文科专业设置的管理要以省市地方为主,既要加强宏观调控,又要为学校留有充分的自主权。当地政府应根据产业分类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布点,保证冷热专业均衡发展。对于热门专业要“防热”,要适当地加以控制,否则会出现人才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对于农业、能源等冷门专业,要想法“升温”,通过降低学费标准、提供就业优惠政策、为学校提供冷门专业补贴等手段干预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生选择专业的行为,确保冷门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

同时,政府对待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相同的态度。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和义务,却享受不到同样的权利。政府有责任破除这种壁垒,一视同仁,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经费,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为其专业设置提供物质基础。

2.面向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所需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当然,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也要以开放的眼光办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地方。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更是决定就业市场的主要因素,尤其在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就业主要依赖于本地的经济部门和单位。因此,职业教育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服务地方经济,依托就业市场。

3.调动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成立行业顾问委员会

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文、理科专业设置,设立行业顾问委员会,是国外发达国家办学的宝贵经验。从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看,由学校组建行业顾问委员会还难以办到。但学校可在所设的每个专业中,聘请相关行业或企业的专家作顾问,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至于行业顾问委员会,可由地方教育部门牵头成立,由行业代表组成。另外还需成立学校专家委员会,由校长代表组成。地方教育部门可分别组织两个委员会的活动,必要时也可进行集体协商活动。这样,地方教育部门就可以通过行业顾问委员会,及时掌握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及变化,并准确、迅速地传达给高职院校。只有依靠地方教育部门这位“月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设置与管理的积极性,校企双方才有可能成为亲密的合作“伙伴”。

4.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增加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为了进一步帮助高职院校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更好地进行文科专业设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要组织人员进行社会调查。主要是调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当地的产业政策,搞清楚哪些是主要产业,哪些是支柱产业,哪些是新兴产业;还要进行人力资源调查,弄清楚当地人才分布的现状与需求情况,做好人才预测。市场是变化的,并且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变化的速度和频率有加快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来讲,在设置专业时,应该长线与短线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专业与短期培训的专业相结合;服务地方与面向全国的专业相结合,等等。

5.完善学校内部调节机制,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

学校的发展应当有长远的规划,这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文科专业设置角度看,不仅要考虑学校的软、硬件环境,招生、就业以及市场问题,更要考虑如何通过专业设置,改善学校的资源配置,引导学校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科专业的设置应当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首先学校应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地、不加选择地乱设专业,要与学校自身的条件相适应。能够有预见性地调动学校的各种资源朝着将来既定的目标努力,而不能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为了增强高职院校文科专业设置应对多变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真正体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职业学校应当统筹规划并合理设置长线主干专业和短线普通专业。学校应当把“长短结合,以短补长”作为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对需求变化小的长线主干专业,要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对需求数量少、变化快的短线专业,尽可能采用在相近大专业下开设的办法解决,既稳定主干专业,也兼顾其他专业,努力做到以长求稳,以短求活,稳中求精,活中求实。在优化专业结构方面,可设置若干个主干专业,并分别围绕主干专业,设置几个互有联系的专业,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专业结构布局。这些互相联系的专业,由于其基本知识相同或相近,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相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潜力;有利于实验、实习场地和设备的综合利用;有利于组织教学,安排进程。招生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

21世纪我国高职教育将步入一个更加重要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文科专业设置应具有导向作用和足够的超前意识,认真进行高职文科专业设置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当前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龙.东北三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之浅见[J].辽宁高职学报,2003,5(1).

[2]谢勇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D].天津大学职教学院,2004.

[3]江小明.关于高职专业设置的进一步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

[4]高元植,等.浅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专业设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

此文发表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