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中学发展的瓶颈和对策

农村中学发展的瓶颈和对策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管理上,由于学生、家长、社会对农村教师的要求普遍较低,加上农村教师本身思想上有情绪,工作上进取心不是太强,特别是近几年大量的非师范专业的教师涌入农村教师队伍中,对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农村中学发展的瓶颈和对策

临夏县折桥中学 宋小平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制定和实施,对中西部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变和长足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许多农村学校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未能得到改善,农村教育恶性下滑的局面未能得到遏制。下面就我校及周边学校所遇到的问题做一个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不健全

现在许多学校的教学楼、食宿楼越修越多越漂亮,但相关的配套设施却未能及时跟上,导致这些楼勉强使用或不能使用。如实验室的“三通”不全通、教学楼没有隔音设施、宿舍楼内无床椅和上下水、无操场或操场狭小、体育设施不全等。

二、教师队伍状况不稳,专业配置不太合理,优秀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目前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鉴于社会地位、住房、成家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安心任教的没有几个。而那些经过学校精心培养,已成为学校骨干的优秀教师很想也很容易被调到城市学校,一旦调走一两个,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形成巨大的思想冲击波,造成学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还有目前对教师的配置只保证数量,而专业则难以保证,特别是某些学科如生物、音乐、艺术、体育、地理等专业的教师普遍短缺,“教非所学”、“全科教师”现象时常出现。

三、学校管理水平及方法陈旧,管理措施实施的难度大

在目前的体制下,学校校长一般都是副科级以上,他们不是由教育部门任命的,而是由同级地方党委任命,造成学校管理的行政化难和唯上重于唯下的局面,校长更多的是去迎合上级的要求和指示,而对本校教师和学生的诉求很少引起高度重视。在管理上,由于学生、家长、社会对农村教师的要求普遍较低,加上农村教师本身思想上有情绪,工作上进取心不是太强,特别是近几年大量的非师范专业的教师涌入农村教师队伍中,对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长期不上班或长期病假或对教学等任何工作敷衍塞责、师德低下、出工不出力等,有些学校只是一味地以制度管理,缺乏因势利导和做有效地思想工作,或只安排工作,对工作质量监管不力。现在的学校只有用人权,没有处置权,就是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解聘和停发工资的权利。

四、现行的教师编制和学校公用经费施行方式有失教育公平,并不太符合实际

现行的教师编制生师比规定为农村是20∶1而城市是16∶1明显是两个标准,而且随着农村教育信息化和寄宿制的发展,像生活指导教师、楼管员、网络管理员、实验员、保管员、门卫等许多实际很需要的岗位部分或全部没有纳入编制范围内,致使许多农村中学用人很紧张,教师的劳动强度也很大。现行的按学生人数拨付教育经费的方法对城市学校比较适合,但对农村学校不太适合。农村中学本来学生人数较少,经费短缺,但管理成本在许多方面并不比城市学校低。如锅炉的供暖费用、公务费、修缮费、办公耗材、师生的奖励、临时工的工资、“四化”建设等。造成经费与实际需要对学生越少的学校差额越大。

五、欠账较多

由于公用经费短缺或勉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在我所知的周围几所中学中,都有负债现象,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大多是通过购买宿舍楼的配套设施、硬化学校道路、修建师生车棚、建设学校网络、购买教学仪器设备等负债的,有的因为交不起几万元的管网接口费,至今仍然用不上自来水。本来少得可怜的公用经费既要还债,又要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怎么能不影响学校的发展呢。学校如果搞一些修建或较大的维修,就要分期付款,就要负债。

六、“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管办分离”等许多利好教育的政策落实不够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地方政府的眼中需要花钱的事项太多了,而且每一样都重要,对教育的重要性、优先性和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喊得多,做得少;指示得多,关怀得少;要求得多,帮扶得少。作为农村教师,比起城镇的职工,要么每天早起晚回,挨冻受风,要么长期住校,无法顾家,而且每天工作至少十个小时,但待遇一样,造成部分教师心理上的极大不平衡和工作上的消极怠工。还有像班主任津贴14元/月,近二十年没有提高,有些地方绩效工资至今没有执行,也无人过问。到目前,还没有听到哪个地方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待遇。

七、权利和责任的极大不一致、不协调

当前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担当的责任相当大而多,如控辍保学、师生安全、义务教育质量、计划生育、学生体质、经济发展等许多分内分外的责任。控辍保学应该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却无形中转嫁到了学校和教师的身上;目前社会舆论的“以偏概全”导致师生安全特别是学生安全压得学校几乎喘不过气来,到了谈“安全”色变,安全压倒一切的地步。主要是学校在学生安全方面的权、责不明,校内向校外延伸,正常向非正常延伸。如学生从楼梯扶手上玩耍摔伤,被舆论放大后,认为是学校责任,结果许多学校扶手之间焊上了钢条,一面严禁学生在楼道和楼梯间玩耍,一面在各楼层各楼梯间派了许多老师值班,老师成了上课时“老师”,下课时“安全员”,放学时“交警”。有学校在带领学生去参观工厂时,意外发生了车祸,导致多名学生伤亡,也被舆论报道后认定是学校责任,结果是现在一提到社会实践、春游,许多学校直摇头,不想也不敢带着学生去上什么社会实践课。学生在上下学路上由于交通事故死亡、学校受到学生父母的责骂、自杀威胁,最终还是学校出钱了事。久之,形成了校内学生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学校就“风声鹤唳”、“杯弓蛇影”,学生在校内正常的活动和锻炼被“封冻”或很少开展。因为学校负不起也担不动学生安全的责任和相关费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当发生安全事故时,学校的话语权几乎被剥夺,连校外发生的,学校也要负担不菲的赔偿。任何一个部门、单位和个人可以对学校指手画脚,学校有的只是不断地做解释和说明。

八、促使教师成长的培训方式和机制还没有形成

农村中学大多面临着教师队伍“年轻化”和“青黄不接”的现实,由于教师资格准入门槛低且农村教师前几年比较短缺,造成许多非师范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被聘用到教师岗位上,“先上岗,后取证”现象较多,甚至有些根本不能胜任教师的人员也被聘用,所以农村教师的平均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年轻化”比较严重,培训任务也就相当重,他们也迫切需要在岗和脱岗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但由于受经费、人员、机制的影响,导致这些教师的成长较慢。

鉴于以上提出的几点比较实际的问题,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谈几点改革和改进的建议。

第一,大力改革目前校长、教师的用人机制,提高教师资格的准入门槛,切实做到依法治教。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聘任校长,校长负责制下的学校负责教师的聘任,另成立由责任心强的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组成的中间机构仲裁聘任纠纷,教师的档案由县级以上人才中心管理,并建立教师人才库。校长和教师一旦被解聘,所有关系自动退回人才库,两个月内若找不到工作,则自动享受当地低保,直至重新被聘任找到工作为止。

在继续实施现有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基础上,把教育教学实习至少一年以上和实习鉴定作为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的一个硬条件,使更多的优秀大学生进入到教师队伍行列。

同时,教育督导机构依法行使权利,定期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执行落实教育的相关法律、政策、制度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促使依法治教落到实处。

第二,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经费拨付制度和编制制度,尽快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尽快落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标准和办法。

一个五人的班级和一个五十人的班级用的电和粉笔等是一样的,所以现行的按学生人数拨付教育经费的制度有它的固有缺陷,应改为学校基本公用经费和学生平均教育经费相结合的制度,以弥补由于部分学校学生人数太少而造成的经费严重短缺的现象。对学校的债务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尽快解决,使学校甩掉包袱,轻装前进。有条件地实行省级教育经费统筹统拨。

班主任队伍是教师中的最重要力量,实时教育教导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条件的执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由省一级政府统一制订班主任津贴标准、农村教师津贴标准和绩效工资标准,解决好农村教师的交通困难和住房困难,当待遇提高到让一名教师在农村和城市之间难以抉择时恰到好处。

为了体现教育公平和资源的均衡配置,对农村和城市的教师编制实行一个标准,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的编制数。在定编时,由编制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三方根据学校的类别、办学规模、实际用人的岗位数及工作量核定教学岗位、辅助岗位、管理岗位、生活岗位等的数目,并做到一年一核。尤其是新增的网络管理员、校警、门卫、住宿楼管理员、电工、水暖工等纳入编制,其费用由财政解决。

第三,加强对学校的法律保护和减少检查评比的次数,禁止任何部门和学校以安全为理由随意改变课程标准和学生锻炼标准,有条件的为1000人以上的学校指定或建立社会实践场所。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明确学校、家长、社会的安全责任,把“控辍保学”的主要责任从学校转移到政府,让老师从“警察”、“保姆”、“货郎”等角色中解脱出来。改革初中毕业会考的方式方法。

第四,统一制订农村中学基础设施的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在学校布局的调整过程中,由于实行“四个集中”的原则,绝大多数农村中学成为了寄宿制学校,这些学校的建立解决了农村学生每人走十几里路上学的困难,给农村孩子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而通过学校里的集体生活,农村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更容易养成现代社会的文明习惯。建设费用应统一纳入中小学校舍改造项目,按国家标准尽快解决。

第五,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师成长机制和交流制度。教师的职称评定、评先选优一定要向农村倾斜,选拔骨干教师的数量要和城镇学校的数量持平,把城镇和农村优秀教师定期交流的人数和时间纳入教师和学校的考核体系。由教育部门统一制定教师及辅助岗位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绩效考核办法。

综上所述,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农村中学面临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任务很艰巨,鉴于各校实际,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不尽相同,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积极实施,我们所面临的教育环境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农村中学“整体育人”的效果会进一步显现,教育教学质量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