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是开展R&D活动的有利条件。高等学校R&D人员占全国R&D人员的16.6%,基础研究人员占全国基础研究人员的67.6%。“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激励和支持一批长江学者在聘任岗位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学科建设。这些长江学者上岗时平均年龄42岁,最小的只有30岁。高水平科研论文是体现知识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高等学校国内论文呈持续增长态势。

二、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自主创新队伍的现状

1.高校研发人员连续5年持续增长

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是开展R&D活动的有利条件。2005年高等学校参加研发活动的人员达到历史新高,为22.7万人/年,比2004年增加1.5万人/年。自2001年以来,高等学校R&D人员数量已连续5年持续增长。

2005年,高等学校的R&D人员中投入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分别占34%、50%和17%。高等学校R&D人员占全国R&D人员的16.6%,基础研究人员占全国基础研究人员的67.6%。高校研发人员配置继续向科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基础研究活动聚集。

表3-2 全国科技人员总量(2000~2006年)

img16

img17

图3-1 全国研发人员按执行部门和活动类型分(2005年)

2.高校高层次人才现状

2005年,全国共有113所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49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36人,总人数合计为1033人(见附表一)。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位居前4名,优势明显“两院院士”人数均在50以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位居前10名,共有557人占整个高校总数的54%。当选人数在10人以上的高校有26所高校,共有796人占整个高校总数的77.1%,基本上都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5年新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当中有55%来自高校。“十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85项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占立项总数的54.5%。“十五”期间高校承担的“863”计划项目数和经费额始终保持在全国总数的40%左右。高校不仅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创新型师资队伍,还拥有从本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和绵绵不断的创新后备队。据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共有在校研究生97.86万人,其中博士生19.13万人,硕士生78.73万人,高校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全国总数的90%。2006年全国高校在校研究生有110万人,毕业生26万人。研究生群体处于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他们思维灵活,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敢于向权威挑战,在高校浓郁的学术氛围中,易于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是开展原始性创新的生力军。高校这支庞大的、源源不断的科研新生力量和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是其他任何科研机构和部门所无法比拟的。

3.长江学者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激励和支持一批长江学者在聘任岗位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学科建设

1998~2005年,我国97所高校聘任了697名特聘教授、209名讲座教授,10名优秀学者荣获长江学者成就奖。这些长江学者上岗时平均年龄42岁,最小的只有30岁。截至2006年,有24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有57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有3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取得的39项重大成果分别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以及“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有175项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三大科技奖;70位长江学者指导的88名博士研究生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据了解,1998年8月由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凝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吸引了一批学术上卓有建树的海外优秀学者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

4.杰出青年基金

从1993~2005年高校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情况年度统计,看出其增长情况。见表3-3,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0年来累计资助925人(至2005年),高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数占获得资助总人数的比例超过了70%。

表3-3 1993~2005年高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情况统计

img18

资料来源:http://www.cutech.edu.cn/paihangbang/000435.asp。

(二)高校科研经费

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快速增长,2004年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为200.9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38.6亿元,增长23.8%。2005年高等学校用于R&D活动的经费为242.3亿元,占全国研发总经费的9.9%,比上年增加了41.4亿元。其中133.1亿元来自政府, 88.9亿元来自企业,16.3亿元来自国内其他机构,4.0亿元来自国外。来源于政府和企业的资金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4.3亿元和14.4亿元(见表3-4)。2006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力度加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稳步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全国研发经费总支出为3003.1亿元,比上年增加了553.1亿元,增长22.6%,高等学校研发经费支出276.8亿元,增长14.2%。高等学校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为9.2%,但与国家为研发投入的总量相比,这一科研投入比未免还是少了点。总体上看,政府对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多(见表3-5)。

表3-4 全国科研经费支出按执行部门分(2000~2006年)   单位:亿元

img19

注:研究与开发机构指政府部门属级及以上独立核算研究与开发机构及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

表3-5 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按执行部门和资金来源分(2006年)   单位:亿元

img20

(三)高校的研究成果

1.高水平科研论文

高水平科研论文是体现知识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高校科研人员数量基本维持现状,高水平国际科技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占全国发表论文总量的60%以上,并且质量与数量同步上升。“十五”前4年,全国高校累计发表论文146.3万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176147篇。据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统计:2004年,高校在国际公认的高水平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了25篇论文。

2005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我国研究人员为第一作者的科技论文中,高等学校论文为49438篇,比2004年增加了14491篇,增长41%,增幅为历年来最高。高等学校国内论文呈持续增长态势。2005年达23.5万篇,比2004年增加了3万篇,增长9.3%。高等学校发表的国内论文占国内论文总数的66.1%(见表3-6)。

2006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总数再创新高,跃居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国际科技论文为143725篇,所占份额达83.7%,比2005年增加了1.7%(见表3-7)。再看我国发表的国际高影响论文,在1997~2006年发表的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超过200次的29篇论文中,高校占16篇;在2006年度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在《科学》上发表的12篇论文中,高校占5篇,仅南京大学就发表了3篇;2006年度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在《细胞》上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历年来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也显示,大学是我国论文的“高产区”,不仅一如既往地占据科技论文总数的大半壁江山,而且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也占多数。

表3-6 2004~2006年度国内论文的部门类型分布

img21

资料来源:168.160.12.23/project/download_file/2005120810245952005isci.pdf。

表3-7 2004年、2006年度国际论文的部门类型分布

img22

注:“国内论文”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国际论文”指SCI、EI和ISTP三个检索系统收录的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论文数之和。医疗机构论文数不包含高校所附属的医院的数据。

资料来源:168.160.12.23/project/download_file/2005120810245952005isci.pdf。

2.重大学术奖励

近年来,高校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在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都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同。一批成果获得重大科技奖励。“十五”期间,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累计达572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7.6%。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后者填补了该奖项6年的空白。2004年以后,我国高校从国家财政拿到的科研经费最高没超过10%,而自2003年以来,高校获得国家三大奖的比例均超过了50%(见表3-8)。这足可以说明高校的科研投入产出是巨大的,高校已成为我国科学发明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表3-8 近5年高校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占全国授奖比例(%)

img23

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

3.兴办高校科技产业

以高校技术和人才为依托,创办高科技公司,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又一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以知识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灵魂,以资产为纽带,创办了2300多个科技含量高的知识性企业(见表3-9)。这些企业依托学校科技平台和创新研发能力,成为国家知识创新系统的重要力量,人们把它们称为“象牙塔里的宝藏”。

表3-9 2000~2004年度全国高校科技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img24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表3-10 受理和批准的职务发明专利按部门分布(2001~2004年)

img25

资料来源: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data2005/2005-2.htm。

4.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

高校在技术市场的技术转让呈良好发展趋势。2005年,高校共签订技术转让合同4.2万项,比2004年增加了0.28万项,合同成交金额122.6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6亿元。从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来看,2005年高等学校转让的技术68%被各类企业购买。近年来,高校也把专利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不少技术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已经取得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从2000年开始,每年专利数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提出专利申请近2万件,比2004年增长了53.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4643件,比2004年增长了51.2%,发明专利申请占高等学校专利申请总数的比例为73.5%。

2005年,高等学校获得专利授权7399件,比2004年增长了34.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为4453件,比上年增长了27.8%。发明专利授权占高等学校专利授权总数的比例为60.2%。

2006年,国内专利的职务申请达到20.4万件,同比增长8.1%。从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机构分布来看,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增强。2006年,国内发明专利职务申请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企业,企业的发明专利职务申请量为5.6万件,占发明专利职务申请总量的比重为69.3%,较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高校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1.5万件,高校的增长速度排第二位,但其增长百分比远远低于企业(如图3-2)。

img26

图3-2 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按机构类型分布(1997~2006年)

这表明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正在持续增强和提高,也更为重视对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保护,而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5.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是依托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利用高校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人文环境、区域特征和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的科技创业孵化器,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底,经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达到50个。“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再新建30个大学科技园。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在高校建立了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政府、高校及企业的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成为我国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泉、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是在其构成要素——人才、学科、设备、知识、信息、创新文化等的优势集成与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是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产出优秀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又产出创新成果的良性活动机制下形成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以其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密集、新生力量不断、学术环境宽松等优势对自主创新不断地做出巨大的贡献。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临近,高校在知识创新中源头作用将日渐突出,对自主创新的贡献将不断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