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主创新能力弱化

自主创新能力弱化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是在这种压力下,委托贷款业务成为波导股份“维持生计”的功臣。中国古代有家藏秘方、家传绝技,这些秘方、绝技是最高的商业机密,不能让任何外人知道。不过由于当时国力有限,中国缺乏充足的外汇,而外债又涉及还债能力问题,因此无法根据需要大规模进口设备。中国希望借助外资来提升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相对优势参与竞争,往往是企业最自然的选择。但是由于我国是凭借廉价劳动力这一相对优势,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沿海外向型工业企业基本上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这些工业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出现了技术“空心化”的现象。

一、黯然折翼的“手机中的战斗机”

著名笑星赵本山和宋丹丹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小品《策划》中,宋丹丹饰演的老太太一句“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噢耶”,广为流传。宋丹丹这句台词之所以引人发笑,就是因为这句话借用了当时一句广为流传的广告词——“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

或许有很多人还记得,当时在大城市路旁,竖立着波导手机的巨型广告牌。性感歌星李玟拿着一款手机向你微笑,身后是一架好像要凌空而去的战斗机。如果要是让符号学专业的学者来分析,他大概要说,这款商业广告之所以给人印象深刻,主要是迎合了人们潜意识中的攻击意识。

图5-1 当年风光一时的波导手机广告

在加入世贸组织时,大多数人都有所担忧,中国的科技产业能够禁得住西方跨国公司的竞争吗?

而当时的国产手机曾经令人为之振奋。2000—2004年间,波导、科健、熊猫、夏新等国产手机品牌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成为第一代国产手机的代表。

这里,就看看波导手机。查阅2000—2008年的报刊,可以看到波导手机高开低走的路线

2001年:《中国证券报》,“波导手机跻身行业销售状元”。

2002年:《中国计算机报》,“波导:手机帝国反击战”;《江苏经济报》,“波导手机挑战洋品牌”。

2003年:《中国信息报》,“波导手机实现三连冠”;《中国企业报》,“波导手机产销保持强劲增长”。

2004年:《通信世界》,“波导手机精心布局挺进国际市场”;《中国企业报》,“波导手机向国际品牌跨越”“波导手机世界舞台续跑波导速度”。

2005年:《中华工商时报》,“波导手机畅销国际市场”;《通信世界》,“中国手机全球受青睐——波导手机覆盖五大洲,热销60多个国家”。

2006年:《中国计算机报》,“波导手机的巨亏之谜”“波导手机出口势头强劲”。

2007年:《上海证券报》,“波导手机出口实现四连冠”;《北京商报》,“波导手机转攻3G”。

2008年,《计算机世界》,“波导手机迷航”;《通讯信息报》,“3G能否成为波导手机的救命稻草”。这是中国知网上显示的最后一篇报道。

2001—2008年,波导一直在开拓市场,加大营销,但是在销售业绩良好的情况下,突然间折翼。

2012年,根据赛诺7月23日发布的6月份手机调研报告显示,联想以13.1%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仅次于三星,位列第二。值得注意的是,前5名中有4家均为国产手机品牌,另外还包括华为、酷派、中兴3家,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几乎占到一半。[8]

这里已经看不到以波导手机为代表的第一代国产手机的影子。

那么今天的波导在哪里呢?

2012年7月30日,波导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通过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向淮安弘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放5000万元委托借款,贷款年利率为15%,期限一年。

波导居然靠放贷度日!

2000年上市A股的波导,是以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及相应维修服务为主业的公司。在2003年、2004年两年,波导手机连续两年销量突破1000万部,位居国内手机市场销量第一名。

但自2004年以来,诺基亚、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携彩屏、智能、超薄等技术优势踏上中国的土地,使得在技术路线上总是滞后的国产手机招架不住,陷入难以生存的尴尬境地。

2007年、2008年,波导分别亏损5.93亿元和1.72亿元,公司股票也在2009年戴上“ST”帽子,实行退市风险警示。

就是在这种压力下,委托贷款业务成为波导股份“维持生计”的功臣。波导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财报显示,波导对外委托贷款取得的利润分别为1629万和2258万元,分别占当年利润的38%和36%。[9]

销声匿迹多年的波导,如今再次提起它,不是因为它推出了新型手机,而是因为它已经开始靠发放贷款度日了,不禁让人感慨不已。

实际上波导自身并没有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它只是引进第一代手机技术,然后以这一技术为基础,进行开发、营销。但是由于核心技术是引进的,没有继续开发的技术实力。因此,一旦第二代、第三代新技术出现,波导手机自然无法与之竞争,被迅速淘汰。波导并不缺钱,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面对世界知名品牌的新一代技术,既无力竞争,又无力开发新技术,只能以闲置资金委托贷款度日。

波导是国产手机的代表,第一代国产手机已经整体衰落。波导还能靠贷款度日,而科健被拍卖重组,其他原来的著名品牌基本上都退出中国手机市场。

第一代手机凸显了我国工业技术“空心化”,创新能力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这一严峻现实。

二、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句话在商业竞争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中国古代有家藏秘方、家传绝技,这些秘方、绝技是最高的商业机密,不能让任何外人知道。为了控制这个机密,即使在家里,也是传男不传女,甚至宁肯传给儿媳也不能传给女儿。因为儿媳为了后代利益会自动把秘方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女儿一旦出嫁,秘方就会随之泄露出去。

这种控制“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是经常发生。笔者199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当时有个兰州老板在学校里开了一个兰州牛肉面馆,名为“张云拉面”。这家店的面汤独具风味,虽然门脸很小,却生意火爆。20世纪90年代在北师大读书的学子对此应该都有所记忆。同宿舍有一位甘肃同学,是回族人,与拉面馆的一位师傅是老乡,这位老乡有时过来聊聊天。在我们要毕业时,这位老乡过来送行。他酒后说,过一段时间他也要回去了。他在面馆两三年,其他东西很快学会了,就是“张云拉面”的清汤配料搞不到。从买香料到配料,老板都是亲自动手,绝对不让其他师傅插手。两三年时间,他根本无法接触到配料的方子。

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绝对不会转让,不管是一个私人诊所医生的偏方、一个小拉面馆的配料方子,还是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都是如此。

从今天来看,我国工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希望通过各种办法,让别人把他的“秘方”转让给我们。

我国最初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西方自然不会卖给我们最先进的核心技术。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工业化水平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西方的一些二三流技术,在我国也是先进的,对提升我国工业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由于当时国力有限,中国缺乏充足的外汇,而外债又涉及还债能力问题,因此无法根据需要大规模进口设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开始尝试引进外资,建立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希望借助外资来提升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这就是“以市场换技术”,在外资与我国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我国让出一定的市场份额,让外资获得利润,而在这个过程中,外资要转让一定的技术。这种尝试最有代表性的行业就是汽车产业。但是实际上,这些行业的工业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核心技术却被外资牢牢地控制着。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获得技术进步,也就是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调整的时机,承接转移出来的相关产业份额,在外汇缺乏、人口压力大的情况下,由此提升工业水平和技术水平,这是影响最大的一种观念。最初是承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近年来开始承接重化工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是这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思路,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被发达国家压制在产业链的中低端。更重要的是,承接产业转移无法获得核心技术,无法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这一思路进一步发展,又演化为承接“跨国研发中心转移”。这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发展,我国科技劳动力的优势将进一步凸现出来,就像制造业一样,西方跨国公司将把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为我国提供了劳动就业机会,培养了高水平的制造业工人,随着这些制造业工人的成长,相关技术也自然留在了我国。而研发中心转移到我国,自然会利用我国的科技人才,这样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也会转移到我国。

这种设想过于乐观了。一个拉面馆的小老板都会把配料方子保护起来,跨国公司怎么会随意地把研发中心转移出去呢?

实际上现在转移过来的研发中心更多的是应用型的产品、品牌开发,而且跨国公司可以把研发部门分置在不同国家,使每一个转移出来的研发部门只限于技术的某一环节,从而控制核心技术。

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化有着复杂的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私营企业大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更不要说在核心技术上的竞争。最符合市场经济的选择只能是劳动力优势,当然我国有自己的科技发展规划。但是对于部门和地方来说,或者说从政绩的角度看,培养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努力,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却是最容易的、见效最快的。只要制定大幅度的优惠政策,外国直接投资就会涌来,工业就会迅速发展,但是这些部门和地方的眼前利益却打乱了国家的长期科技发展部署。

三、低端锁定

跨国公司为了垄断市场,总要想尽一切办法消灭潜在的竞争者,对我国产业实行低端锁定战略。这是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开放战略的目标是利用外来的资金和技术,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产品和管理水平。而国际垄断资本具有垄断性和掠夺性,它既追求利润,更追求垄断,从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因此,国际垄断资本进入我国,它总是追求垄断,消除我国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消灭未来的竞争者。因此,外资在我国必然向相关企业渗透,控制相关企业,使其失去未来发展的潜力,或者让它消失,或者通过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的控制将其挤压在低端。

第一,诱导我国企业放弃自主创新。以彩电行业为例,长虹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龙头企业,最初是从军工生产转向彩电生产,有着极强的技术创新能力。1978年,长虹从日本引进彩电生产线,与自己的技术结合,复制出13条生产线,令日方大吃一惊。随后,日方向中国倾销新一代彩电生产线和零部件,既便宜又好!面对中国旺盛的国内市场,只要启动这些生产线就会赚钱。长虹和随后的中国企业随之放弃了自主研发,买技术照样挣大钱!更糟糕的是,这些发展策略挤压了我国自主创新的空间。在这种竞争下,投巨资进行自主研发的国有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随波逐流,买技术结合国内市场进行生产。这样,日本通过廉价卖技术,诱使中国彩电企业放弃了技术研发。[10]而一旦没有了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就再也没有廉价的技术了!

因此,在彩电行业从显像管电视向平板电视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彩电行业却面临着技术“空心化”的尴尬。一台平板电视的“面板”,约占到成本的70%,机芯,也就是“模组”,约占到成本的15%,这两个核心部件占整机成本的85%。与日韩等外资企业相比,中国本土企业在这两类核心部件上的生产能力几乎为零。平板电视行业的利润分配中,中国彩电行业只能在这15%的低端中寻找生存空间。[11]这个空间只能是劳动力价格、组装、市场营销等环节。

这些企业落进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第二,在合资企业中,跨国公司废除中方企业的研发能力。比如无锡威孚是国内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最大厂商。在国家出台提高汽车排放标准的法规后,2004年,德国博世与威孚成立合资公司,博世占2/3控股地位。从此以后,威孚只能生产欧Ⅱ以下产品,欧Ⅲ以上产品全部由合资企业生产。国家投巨资长期培养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技术人员全部被收进合资企业,使威孚失去了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主导权。由于博世控制了销售渠道,新公司将P型喷油泵产品的销售单价由7000元提高到13000元。[12]从这个案例来看,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跨国公司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削弱中方的技术研发实力。它们不仅不让中方参与核心技术研发,还压制中方,解散中方科研队伍,彻底消灭中方的技术研发实力,让中方在技术上彻底依赖自己。

第三,收购我国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的渗透不断深入,有些行业已经为外资所控制。中国商务部研究报告指出:“外资并购领域不断拓宽,正在从一般消费品行业向装备制造业、原材料等基础性行业拓展;独资化倾向明显,1984—2007年,外商投资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由3.8%上升到78%;外资并购的战略意图增强,近年来外资并购国内知名和规模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增多。”[13]可以看出,国际垄断资本在一般性产业已经形成了垄断,并且正在有目的地向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渗透,侵蚀我国产业的自主性。

跨国公司以上的掠夺性行为是由跨国资本的本质所决定的。从历史来看,跨国公司不会真正把技术转移给其他国家,把对世界经济的主导权拱手相让。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迁移的模式包括直接投资、公司内部的迁移、公司与下属机构的交易、与顾客公司签订并颁发许可证合同等模式。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未出现真正的技术转让。这不仅在直接投资中或者有控制的资金从母公司流向下属公司的过程中如此,在许多咨询合同中也是如此”[14]。西方企业追求的是击败竞争对手而获得对市场的控制权和由此获得的巨额利润。而技术转移只不过是获得控制权、获得利润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跨国公司绝对不会放弃技术垄断,放任自己的潜在对手成长。我国引进技术的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引进的技术大多数是二三流技术,真正属于世界领先技术的很少。即使有些外商提供了高新技术,但也没有真正将核心技术提供给中方……我国吸引外资相对较少的机器制造行业正是生产率提高较快、技术进步比较快的行业”[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