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及就业导向建议

在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及就业导向建议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点及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相关调查及分析,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导向性建议。目前,各大高校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部门,并开设了各种形式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讲座,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帮助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本次调查共分发230份问卷,实际收回的有效问卷为200份。调查的对象为在杭高校下沙高教园区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李 欣 郑 萍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已逐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理想。本文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点及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相关调查及分析,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导向性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导向;马斯洛需求理论

一、引言

随着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大量大学生陆续毕业;国家经济体制和用人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根据《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1995)文件精神,绝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开设了相应职业规划的选修课程,大学生们也开始接触到职业规划的概念,职业规划从而成了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不少大学的在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重要意义、操作程序和具体技巧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以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来规划,这些又进一步导致了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社会状况,本课题开展以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认知和实行,从中发现问题,并对此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使有关部门能够有所借鉴和思考。

二、高校就业及职业规划现状

1.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我国高校自1999年起开始实施扩招计划后,扩招的比例逐年加大。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扩招的速度更为惊人,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09年底举行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教育新闻网经麦可思授权发布《2009年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该报告基于对浙江省2006届、2007届、2008届的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调查研究,对2008届浙江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见图1所示。

图1 2006、2007和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三年趋势图

数据表明,浙江省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90.4%,比全国平均水平(86%)高出4.4个百分点,但较本省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3.1%)有所下降。根据学校类型来看,浙江省2008届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2%,比全国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就业率(88%)高4个百分点,但较本省上届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浙江省2008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89%,比全国2008届高职高专平均水平(84%)高5个百分点,但较本省2007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2%)低3个百分点。在浙江省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有29%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就业的。

由此可见,浙江省各高校就业形势在最近几年也是非常严峻的。与此同时,毕业生的频频跳槽、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使得用人单位拒绝应届毕业生的呼声此起彼伏,这不仅加大了企业存在的风险,无形之中增加了就业的成本,而且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也极为不利。

以上情况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的职业生涯教育太少甚至没有。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我、职业和社会的认知。他们不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科学地规划未来的工作和人生的发展方向,并且缺少相应的职业实践。而没有任何职业目标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毕业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充分准备,匆忙地选择职业或者根本找不到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的成功率,影响了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性。

2.职业规划定义及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其中,职业生涯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国家的就业指导,之后逐步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这是一种高度重视创造性和个性的教育,它强调在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将知识与个人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并且把这种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

我国的职业指导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首次将心理测试手段应用于学生职业选择中,这标志着职业指导在我国开始建立。1919年,黄炎培等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刊《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职业指导号》,从介绍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经验入手,结合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状况,提出了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应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职业指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由“统包统分”的计划型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型模式转变,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得各高校开始关注就业指导工作,普遍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目前,各大高校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部门,并开设了各种形式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讲座,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帮助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对在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但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职业规划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很少规划,就业也往往随波逐流,缺少自己明确的目标。

三、在杭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状况调查与分析

笔者设计了两份不同的问卷,分别针对大一、大二、大三的在校学生和大四的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以下分别是两份问卷的统计分析

1.在校大学生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分发230份问卷,实际收回的有效问卷为200份。调查的对象为在杭高校下沙高教园区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本次问卷分别在下沙高教园区四个高校的图书馆中分发。

在收回的20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大一、大二、大三的人数分别为54人、65人和81人,分别占有效样本总数的27.0%、32.5%和40.5%。其他的基本信息如下:性别比例上,男、女生分别为61人和139人,分别占有效样本总数的30.5%、69.5%。

(1)关于大学生是否进行过职业规划的情况。这个问题的回答结果依次为37人,89人,69人,5人,占有效样本数的比例分别为18.5%,44.5%,34.5%,2.5%。选择有分阶段规划的37人中,大一、大二、大三分别为12人,13人,12人;选择只有近期规划的89人中,大一、大二、大三分别为20人,32人,37人;选择只有一点规划的69人中,大一、大二、大三分别22人,16人,14人;选择从来没有的5人中,大一、大二、大三分别为0人,4人,1人。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年级段对于分阶段规划几乎不存在差异,而只有近期规划的人群中,大三的学生占了45.7%的比例,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对于近期规划越来越重视了。只有一点规划的人数是递减的,这同样也验证了前面的年级与规划程度有着正相关的关系。选择近期规划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只有一点规划,选择从来没有的人数最少。可以看出,大学生已经开始规划,但规划程度还是不够(见表1)。

表1 你有没有对自己的将来进行过规划

续 表

(2)关于大学生想获得哪方面的职业规划辅助服务的情况。对这一问题调查可以看出对于这四个选项选择的人数分别为58人,65人,36人,41人。占有效样本的比例分别为29.0%,32.5%,18.0%,20.5%。

可见,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一对一”的职业规划辅导。其他各项分类辅导的人数也占了相对平均的比例。这点说明目前大学生更加希望能有全面的辅导帮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于自己也没有全面的了解,对于职业更加没有全面的规划想法(见表2)。

表2 希望获得哪方面职业规划辅助

(3)关于大学生所在学校有没有做过职业规划的活动的调查情况。对这一问题调查可以看出选择这四个选项的人数分别为18人,122人,50人,10人,其相对比例分别为9%,61%,25%,5%。可见,现在的大学高校对于职业规划的教育活动还是不太重视的,只有9%的学生认为学校是经常开展职业规划活动的,这也是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见表3)。

表3 学校有没有做过职业规划活动

(4)关于大学生对学校/其他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的服务的态度的情况。对这一问题调查可以看出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选项的人数为11人和3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5%和15.5%;选择一般选项的人数为127人,所占比例为63.5%;选择不满意的人数有31人,占了样本总数的15.5%。可见目前大学生对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包含职业规划等的就业服务态度还不是很满意的,说明这些机构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着缺陷(见表4)。

表4 对学校、其他机构的就业服务态度

(5)关于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关键的依据是什么的情况。对这一问题调查可以看出选择兴趣爱好的比例占了30.3%,选择特长的比例占了33.4%,选择专业的比例占了30.5%,而选择其他的比例只有5.8%。可见,目前大学生认为对于制作职业规划的依据有一定的思考,兴趣爱好、特长、专业都是他们考虑的方向(见表5)。

表5 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关键的依据

续 表

(6)关于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应该包括哪方面的情况。对这一问题调查可以看出选择四个选项的比例分别31.2%,36.8%,31.2%,0.7%。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相对而言,大学生认为制作的职业规划应该和自己的能力相符(见表6)。

表6 你觉得职业规划应该包括哪方面

(7)关于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对这一问题调查可以看出选择四个选项的比例为31.3%,29.4%,28.6%,10.6%。可见,目前大学生就业会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父母的比重相对较大,其他的因素还是存在的(见表7)。

表7 你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多地会参考哪方面

2.大四应届毕业生调查与分析

本次对于大四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共发问卷60份,其中收到有效问卷53份,无效问卷7份。

(1)关于大学生目前的工作状态的情况。对这一问题调查可以看出选择“已经找到工作并签约”的有19人,选择“正在实习中”的有17人,选择“目前寻找工作”的有15人,仅有2人选择“迷茫中(根本就没有找工作)”。可见,就业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是一件相对比较困难的事情,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问题(见图2)。

图2 应届毕业生目前的工作状态

(2)关于对已经找到工作并签约的大四学生的情况。对这一问题调查可以看出选择“是”的有11人,选择“不是”的有8人(见图3)。

图3 目前从事行业与大学专业的关系

(3)关于对剩下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四学生的情况。对这一问题调查得出选择“是”的有25人,选择“不是”的9人。可见,大部分毕业生还是希望自己从事的工作能与自己的专业挂钩,所找的工作具有专业性,当然还有一部分则表明不一定要与自己的专业挂钩(见图4)。

图4 希望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的关系

(4)关于大学生选择从事或想要从事这份工作的原因的情况。对这一问题调查可以看出选择“父母的建议和帮助”的有7人,选择“自己兴趣所在”的有26人,选择“工作薪酬高”的有10人,选择“工作的地点”的有10人,分别占有效问卷的13.21%,49.06%,18.87%,18.87%。可见,选择工作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但大部分人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工作的(见图5)。

图5 应届毕业生选择这份职业的原因

(5)关于大学生如果做一下十年以内的职业规划你有具体的思路的情况。对这一问题调查可以看出选择“非常明确”的有4人,选择“明确”的有12人,选择“有点概念”的有31人,选择“没有任何想法”的有6人,其选择人数分别占有效问卷人数的7.55%,22.64%,58.49%和11.32%(见表8)。

表8 对于十年内的职业规划,是否有具体的思路

续 表

(6)关于已签约的大学生中曾经有没有对自己的将来进行过规划的调查。对这一问题调查可以看出选择“有,分为远期(人生奋斗方向)、中期(人生职业规划)、近期(3—5年的阶段性目标)的规划”的占有效问卷的31.58%;选择“有,比较清晰,但只有近期规划没有长期规划”的占52.63%;选择“有,只有一点,没有很仔细考虑”的占15.79%;选择“从来没有想过”的人为0。可见,在已经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中,大部分人在校期间曾经做过比较清晰明确的职业规划(见图6)。

图6 已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中曾经是否做过职业规划的调查

(7)关于对未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中曾经是否做过职业规划的情况。对这一问题调查可以看出选择“有,又分为远期(人生奋斗方向)、中期(人生职业规划)、近(3—5年的阶段性目标)的规划”的占有效问卷的8.82%;选择“有,还比较清晰,但只有近期的并没有做长期规划”的占29.41%;选择“有,只有一点,没有很仔细考虑”的占47.06%;选择“从来没有想过”的人为14.71%。可见,在还没有找到工作并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中,大部分人在校期间对职业规划并不注重,大部分人虽然想过但没有很好地实施。

同时,上述比较结果十分直观地体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然而,通过对前面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概念也是十分模糊的,有些学生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或者果断地拒绝职业规划,还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即使有过职业规划也都只是短期的想法(见图7)。

图7 未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中曾经是否做过职业规划的调查

四、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1.职业规划测试还不能满足大学生实际要求

(1)我国缺乏本土化的职业规划测试工具。职业规划测试工具有利于了解自身的职业心理、性格、特长,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认识,所以职业规划测试工具对于职业规划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规划理念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同时传入的还有欧美国家的职业规划测试工具,如埃德加·施恩(Edgar Schein)的职业锚测试、WVI工作价值观问卷、罗克基价值观调查表(Rokeach Value Survey)、MBTI人格类型量表、卡特尔16PF人格特征量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一般能力倾向测验(GATB)、差别能力倾向测验(DAT)等。

由于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在高校起步晚,发展缓、系统化、专业化的程度还不高,基本上还处于移植、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的萌芽阶段,而且我国的教育模式和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都说明了西方的这些职业规划测试工具并不能很好地为我国大学生所用,我国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职业测试工具,这将不利于我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都还在使用西方国家的这些规划测试工具,并没有研发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测试工具。职业规划测试工具的本土化和创新仍然是我国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2)职业测试工具专业化水平低。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通过自我认识和分析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自我认识首先可以通过测评来实现。可以借助一些测评工具,对性格、特长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测评,从中得出的结果会对你完成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市面上关于职业规划的测评题不胜枚举,但测评题水平各有差异,参差不齐。而大部分的测评工具是针对社会群体来开发的,对大学生来说并不适合,有些测评题也并非专业人士设计开发的,测评工具缺乏一定的信度和效度。这些专业化水平低的测评工具并不少见。

例如在职业规划的问卷中,一道关于对自己专业认识程度的测试题“你对所学专业有了解吗?”问卷给出了两个选项“是”和“没有”。像这样的测评题对调查者存在着明显的暗示的作用,不符合测评的要求,达不到测评的目的。再看一题“填报专业时所参考的信息来源有哪些?”问卷给出的选项有“在相关高校的网页上搜查”“询问家长,亲戚朋友”“高校的校园宣讲会”和“专业的机构或个人进行专业介绍和指导”。这道题同样测试对专业的了解,但避免了称许性的影响,更具专业化。

2.相当多的高校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面指导

(1)高校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指导。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第二社会课堂,应该承担起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指导的责任。但是大多数高校往往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部分大学生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于是,各大高校纷纷开展职业规划讲座和大赛,想借此来促使大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思考。但是由于学校本身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所以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思考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大部分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参加职业规划大赛,相反用职业规划来指导自己大学生活的学生非常少,所以不少毕业生即使做过职业规划,面对众多的用人单位时仍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有人力资源专家指出,大学生盲目从业与学校缺乏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学校注重学生的教学、科研等方面,而忽略学生的职业规划,学校并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对学生职业的重要作用。自从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后,学校就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要关心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问题。

根据本小组的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对于学校是否做过职业规划的了解程度,9%的学生知道学校经常从事职业规划活动,61%的学生知道其学校偶尔有相关的职业规划指导,也有25%的学生认为其学校从来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还有5%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是否做过这方面的指导。而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学校和其他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服务的态度表示一般,甚至有15.5%的调查者表示并不满意,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很虚,并不实用”“内容太陈旧”等,上课的老师都没有进行专业训练,自身对职业规划的了解就不多,很多情况都只是空谈而已。

(2)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有效的职业指导体系应该包括职业观的教育、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心理分析、职业选择分析和职业生涯设计等内容。系统化的教育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发挥自身的特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发展意识。由此可见,高校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将影响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职业方向。但由于高校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学生的就业上,而忽视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导致了很多高校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

根据调查显示,高校中所谓的职业规划就是不定期地举行相关的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指导讲座,没有完整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一般的就业讲座,教会学生一些应聘的技巧、就业政策咨询指导和一些单位的招聘信息、招聘会等,但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辅导等更加全方位的服务都还没有全面地、系统地展开。

据了解,很多学校也只是对大三、大四的同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而对大一、大二采取放任的态度,并没有对他们做出职业规划方面的相关教育指导,而且教育的形式也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式讲座,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零散,缺乏系统化、科学性的指导体系。

(3)缺乏专业化的个性和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一个学生对于职业规划都有自己的认识,希望获得职业规划的辅助也各有不同。根据调研结果表明,29%的大学生希望获得职业推荐,32.5%的学生希望获得一对一的职业规划辅导,18%的学生则认为学校应该提供面试辅导,20.5%的学生希望获得职业方向的定位。因此,职业规划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差异性的辅导,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应该区别于其他人。同时,在面临人生各种选择的时候,每个人体现的心理都是不一样的,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辅导,一对一的个别咨询。

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大多只是针对大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就业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常规性的问题进行指导,这种指导无疑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和专业化个性。高校中师资力量的薄弱和大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加,使得职业规划的针对性指导变得越来越困难。部分高校在职业规划指导中往往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要求学生的研究和了解,更谈不上对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指导、一对一的指导、职业心理的指导等。学校缺乏专业化的个性和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使得绝大部分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盲目性,导致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方向的错误。

3.大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不到位

(1)目标模糊,职业规划概念不清晰。在用人单位面试过程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应聘者大多答不上“谈谈你未来几年的职业规划”“说下你的人生目标”之类的问题,有些人也许有过笼统的回答,但这些答案基本上不会令用人单位满意。这种情况的出现从本质上反映了目前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观念十分模糊。根据上文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79%的大学生都承认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只有18.5%的在校生有过详细的分阶段的职业规划。同时,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他们认为即使做了这种奢侈的职业规划,紧张的就业压力还是存在的。应届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觉得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工作只是养活自己的一种职业,这个职业会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多数大学生往往是在毕业的时候才会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这类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单位时,能够令他们选择一项职业的一个标准就是工资报酬,而这个标准也可能会是他们考虑过程中重要甚至是唯一参数。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模糊、不考虑自身职业规划有一定的关系。

(2)职业标准偏差追求目标功利化。当前大学生在职业判断标准方面有着很大的偏差。中国有一句古话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不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多数的大学生崇尚务实主义。人们普遍认为安定安稳的工作,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大学生基本上都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类型的单位工作,希望就业的单位是一个有着较高声誉,良好的企业文化,还有机会可能出国的单位。国企、事业单位之类的企事业单位是目前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工作单位。然而现实中最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和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的中小型企业。这些地区和企业都有很大的诚意希望大学生能够到那里去就业。而结局却是他们年年通过各种渠道希望引进人才,但是没有多少毕业生愿意到这些地方去,2010年初的沿海城市出现了民工荒现象而同时很多大学生就业困难。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1∶1.14到1∶1.51之间。也就是说,每个求职的人有1个以上岗位虚位以待;在温州,2009年8月份该地区职介中心的用工缺口占比73%多,相比2009年6 月52%上升了21个百分点。

从经济学上来讲,上面的大学生希望得稳健工作的这种观念有点类似于股市中的“在手之鸟”理论。该理论是股市中股民认为最稳健最安全的一种分股策略。但是用这种理论来看待职业的选择是不对的。这样只会削弱人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因为没有人能认定稳定的工作就会适合自己。而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为一个较优越的职位竞争激烈,从而使很多人错过了择业的良机。

(3)盲目跟风考证,从众化心理严重。简历是进入职场的一个重要的敲门砖,他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进入企业的机会。很多公司的HR经理感叹现在大学生的质量非常高,往往一个学生会有三四本证书,出现各类证书比较分散,而含金量并不高的情况。的确,现在考证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学里公认的时尚活动。考证风的兴起同样也带动了各式各样的培训咨询机构的不断壮大。学习双学位也陷入这样一种热门的境地,虽然社会上对于双学位还不是很认可,但双学位已经在公务员考试机构得到许可。当然,更多的大学生则选择以考取双学位和各种各样的证书作为职业发展的附属保证,以考研和考公务员来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目标。“为保险起见”,一些大学生还全方位地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备选路径,每天忙碌于复习考试的循环中。实际上,真正能做到全面准备的人是很少的。因为这些备选发展最终的结果各有差异,每个选项又很分散,不存在内在的联系。长此以往,学生会感觉方向模糊,前途迷茫,最后会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4)容易受到家长观念和传统意识的影响。在问卷分析中,我们发现有31.3%的在校生选择最终的职业是出于家长及亲友的期望,占了所有选项的绝大比例,如此高的比例也说明了家长对于职业选择的影响性是很大的。

我国自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以后,孩子能够上大学已经成为所有家长的希望。在他们心中,大学毕业生是精英,属于高素质的人群。即使在大学教育普遍的当今时代,许多大学生家长还是会以自己的经历对孩子谆谆教诲,告诉他们上大学的好处。他们会有这样意识的一个原因是父母辈中有人来自农村,来自贫困地区,他们那个时代的确有很多人因为考上大学而脱离了贫穷。他们自身没有这个机会考大学,就把这个希望倾注于下一代上,希望他们能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学生们出于尊重父母的期望很容易就会改变自己职业目标,忽略了所学专业和自身个性,一味听从父母考研、考公务员,或是从事某种职业。这种情况也会和从众考证产生类似的结果,就是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是“高不成,低不就”的。

(5)不熟悉未来职业,缺乏实践能力。有些学生的的确确是做了职业规划,但细看他们的职业规划就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最后的职业目标空洞而且缺少内涵。比如,某些人的目标是自主创业,某些人则希望自己成为高级经理人员,还有某些人可能是想当政客,等等,但是他们的阶段目标都没有什么详细的计划。造成这种规划产生的原因是他们虽然有总目标但并不了解目标职业所需求的知识能力,没有真正地去关注目标职业。职业意识不强,职业方向不明确,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由于缺少对职业环境的认识,所以职业竞争意识不强,自我定位不准,缺少职业目标,学习无动力,这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4.马斯洛需求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对心理学尤其是管理心理学有重要影响。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又称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他相信,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邪恶和神经症是由于环境所造成的。越是成熟的人,越富有创作的能力。

马斯洛需求理论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个人职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开发自我,最终实现真正的自我,进而提高职业竞争力。这同时也是马斯洛动机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目前,多数的大学生寻找工作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即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的已毕业大学生表示他们在职场中已经找不到任何激情和方向。造成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们没有做过具体的职业规划,以至于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后,没有想到更高一层的需求。每个人都希望逐步地更新自己的需求层次,达到最后的自我实现。

五、对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导向性建议

1.开发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具有本土化特点的职业测试工具

由于我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比较传统、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特征、现在的社会状况及大学教育模式都不同于国外的一些国家,由此可知中国的大学生带有很浓的中国本土化色彩,与国外的大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只单纯地引进外国的职业测试工具在我国大学生中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国要自主地开发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具有我国特性的本土化特点的职业测试工具。即在引进外国先进的测试工具的同时去粗取精,结合我国的大学生特点来请专业人士来设计职业测试工具。

2.引进专业化的职业规划测评工具,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自我

前面曾经提到,由于高校用来进行职业规划的测评工具并不专业,缺乏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导致大学生在做相关测试的时候不具客观性,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了解,使得自我认识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当前高校职业规划最关键的就是引进专业化的职业规划测评工具。职业测评时心理测量技术在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对人的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标准的系统测评,从而为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依据。而在我国,目前只有10%左右的高校是采用那些正规的专业化的测评工具。很多学校并没有引进测评工具,或者从市面上购买那些非专业的测评工具,这将不利于学生很好地认识自我。专业的职业测评工具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需求水平,并提高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指导。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鼓励和提倡学校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并引进先进的专业化的测评工具。而学校则应该杜绝那些不正规的非专业的测评工具。

3.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指导

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不成功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而很多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仍以学生的就业为第一要务,这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这个观念,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务指导。

高校要改变那种传统的只把工作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信息和进行就业指导,而应该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突破口,开拓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高校应该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训练,培养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性质和性格特点,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人才的需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找到符合自己、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力的理想职业。

4.形成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

对于高校来说,仅仅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指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形成一个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并且应该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当然,四个年级的学生特点都不相同,因此需要采用的指导方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

对此,笔者认为,在大一时,高校主要是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对本专业的目标,加强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初步了解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到大二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未来的职业所需要具备各项素质和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个职业规划和其他活动,锻炼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同时充分了解和挖掘自己的兴趣,并初步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直到大三,高校在指导学生考研考公务员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提高自己的职业技巧上,培养学生积极就业、自主创业的能力,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大四是学生毕业忙于就业的时候,这时候的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出路都有明确的规划,这时高校应该做的就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聘请各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和介绍各行各业的人才要求,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各方面的人才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关就业方面的技巧,如面试技巧、职场技巧等。高校应该帮助大四学生尽快地融入社会,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

5.突出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个性化和针对性

不同的大学生拥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智力基础、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文化水平,这些都将使得大学生的个性有所不同。而个性的差异导致职业岗位的不同。而现在的高校对于每个大学生基本上都采取一致的职业规划指导,这只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规划知识,而这些为求简便而使用的统一模式的指导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必然没有实效。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

首先,高校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与之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教材,设置不同的职业规划理论,进行不同方式的实践活动。培养专业性强、文化素质高的职业老师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

其次,在大学生个性化辅导中,高校应该灵活地运用测评工具来突出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个性化和针对性。职业测评工具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个性。

第三,高校应该设置职业规划辅导室,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进行心理辅导,解除以前对职业生涯的错误认知和求职择职方面的心理烦恼。进行个别咨询主要是侧重于针对大学生个体职业规划方面的个别问题进行咨询、辅导和解决。如怎么样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给自己找一个正确的定位。

6.利用马斯洛层次理论解决个人职业规划

马斯洛层次理论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实现。大学生要想实现目标,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中应遵循以下这三个步骤。

(1)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无论这些特性是好是坏,他们在整体上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一些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由于不了解自己而高估或低估自己,从而造成了最终的失败。很多人也会碰到类似这样的问题“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确实,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而有一种营销学中的决策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真正的自己,那就是SWOT分析法。

营销学上的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在职业规划中,S、W依旧是内部因素。这两点因素可以自己列举,也可以通过询问身边的同学、老师、亲友等人群得到,写下所有的信息点,按照明显程度从高往低排列。那么排名前面的几个因素点就是你的优势和劣势了。另外两个O、T是外部因素,这两点因素主要是考虑自己所期望的职业。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己期望的职位同时也是了解自己的一个方式。在这里,O是自己在这个职业中能得到的机会,T是自己在这个职业中可能碰到的威胁。最后综合自己的优劣势和在职业中的机会威胁,真正地了解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职业。

(2)明确目标,坚定信念。有一部分大学生很明白自己的特性,同时他们怀揣梦想,但最终,他们还是不能心想事成。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一个详细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像大海中没有方向的小船,让人迷茫得不知所措。而制作职业规划一个很好的原则可以引导大学生设定明确的目标,这个原则就是SMART原则。

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他是5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

①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

②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③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④R代表现实性(realistic),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

⑤T代表有时限(time 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根据SMART原则,大学生制作职业规划时应该多方面考虑目标的细化,分别在“量化”“具体”“可达成”“相关性”“时间限制”这五个方向统筹制定目标。当然制定这个目标的前提也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接着才能够一步步地规划出合理的目标。

在得出最终目标之后,还需要做的是拟定为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学习、工作、教育、培训相应各阶段的阶段目标,同时设计详细可靠的分步计划和行动方案。

(3)开发自我,实现自我。这是最终实践职业规划的一步,也是比较关键的一步。在上面问卷调查中,一定比例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毫无价值可言。对于他们来说,职业规划就仅仅是一张纸上的几个字,根本不会真正地左右他们的职业选择。归根结底,这类人忘记了只有踏踏实实地干某件事,事情才可能成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总是妄想奇迹出现,期望自己能够无缘无故的获得某些能力,比如一种语言,演讲的能力,交际关系,等等。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应该学会开发自我。而开发自我最简单的动作就是动手去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简单的动手做并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人的态度。无论成功或者失败,态度决定一切。很多人不去做只是因为不敢做,害怕拒绝害怕失败。事实上,只要认真努力得去做了,事情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惊喜,这个惊喜也就是职业规划的最终目标最终实现自我。

总体来说,大学生应该依据期望职业所特有的主客观机会条件及相关制约因素,在内在需求及动力的驱使下,了解自己的特性,把个人特性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相互比较权衡的基础上,明确目前状态下的职业起点,结合职业规划中各个发展阶段,提出相应的职业规划目标;通过阶段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学习、工作、教育等计划和行动方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施这一系列的方案,最有效地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作者单位 李欣: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郑萍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1届市场营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汪瑾.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宜及早进行[J].高教研究,2005(24):7-8.

[2]李宏.我国高校职业指导问题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报,2005(3):64-71.

[3]袁畅.论高校开设职业指导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职教论坛,2004(11):35-42.

[5]杨松.试论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J].衡水学院学报,2005(3):27-29.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7]邹放鸣,赵跃民.大学生涯导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8]余叶来.职业生涯教育缺失围困就业[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6(7):12-14.

[9]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0]谢君.新形势下高校职业指导方法的运用和改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4):200-203.

[1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

[12]胡万钟.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谈人的价值和自我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06(6):14-18.

[13]赵娜,李晓波,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 (9):43-44.

[14]兰顺东.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2):22-25.

[15]王明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21-23.

[16]李名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 (1):18-19.

[17]王淑华.对新时期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33-36.

[18]韩经.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8(4):13-15.

[19]尹兆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8(4):27-29.

[20]张天波.浅析当今大学生职业规划必要性与重要性[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8 (1):34-36.

[21]马亚静,谷世海,王庆波.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 (2):42-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