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就业导向的质量观的分析介绍

就业导向的质量观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意味着就业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即高职教育要树立就业导向[4]的质量观。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应符合外适质量观,要满足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从而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因此高职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必须与行业的职业标准协调一致。

第二节 就业导向的质量观

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2]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围绕质量问题所产生的一切活动方式的总和。这些活动体现的是高职院校独特的质量价值观念。只有把高职院校教育质量问题上升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层面进行考虑和管理,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先进的质量文化,才能真正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形成长久的教育质量保证机制。

在高等教育领域,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内适质量观。这种内适质量观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一个阶段的学习(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下一阶段学习(研究)作准备,是一种升学导向或学科导向的质量观,这也是一种开放程度较低的质量观。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建设不宜用这种质量观导向。

现代教育质量观认为,教育质量是教育(包括课程与教学)满足客户(高等教育的“客户”包括了家长、学生、国家、社会、用人单位等)确定需求和隐含需求的能力。[3]高职教育的客户主要是高职学生和企业,高职教育的质量主要是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的能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愿望是就业,对于企业而言,希望高职毕业生既快又好地适应职业和岗位的要求。显然,只有满足企业的要求,才有可能达到高职学生就业的目的。这就意味着就业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即高职教育要树立就业导向[4]的质量观。这是一种外适质量观,是一种开放程度很高的质量观。

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质量观,从过去传统的知识本位的内适质量观向现代的能力本位的外适质量观转变。

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应符合外适质量观,要满足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从而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因此高职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必须与行业的职业标准协调一致。要从由学校设计的所谓“合格人才”向“用户满意人才”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准职业人才”转变。高职人才的质量标准,不仅仅应由学校和教师单方面制定,还必须有“客户”的参与和教育成果使用者——企业共同制定,同时还应听取受教育者——学生的建议。

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应服从于高职教育的特点,由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已明确定位为就业导向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以就业为导向,要从传统的学科导向和升学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要建立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文化,并将其贯穿到教育质量的保障、控制和评估等环节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