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向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面向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目前温州乃至全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人才短缺、技术升级迟滞、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2012年,学校还以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温州获批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积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面向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面向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质是“厚基础、强能力、懂经营、能创业、敢担当”。

面向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以温州大学为例

蔡袁强 朱家德 胡新根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进一步发展,一大批知识密集型企业迅速成长,经济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密集程度明显提高,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

目前我国拥有中小微企业42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在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的温州,现有大型企业18家,中型企业599家,剩下的99.5%都是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推进,我国普通本、专科学校招生人数已由1999年的159.7万人剧增到2011年的681.5万人,中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84.8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608万人,但2001年后,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维持在75%左右。与此同时,目前温州乃至全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人才短缺、技术升级迟滞、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可见,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才供给与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国家要求各级政府统筹区域发展和教育发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优势学科对接机制,促进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和产业价值链紧密结合。对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其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用型大学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兴起的一类新型大学,如美国的四年制工程教育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应用型大学的基本特征有:根据区域内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以培养本科生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型的研究任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温州大学作为唯一一所市属综合性院校,也是一所应用型本科大学,学校25%左右的本科生来自温州地区,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在温州就业,服务和引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十二五”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结合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发展规划及地方重点产业规划等,力争“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区域内高端人才集聚培养中心和科技创新研发服务中心”,通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以及“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两类人才,实现学校“立足温州、服务浙江、面向全国”的服务定位。2011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网络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此,学校制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以及试点专业的培养计划。2012年,学校还以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温州获批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积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面向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

img41

图1 温州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面向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质是“厚基础、强能力、懂经营、能创业、敢担当”。第一,厚基础。发挥学校传统的学科优势与基础,巩固和加强基础学科,大力扶持和发展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使重点学科专业优势更加突出,使主干学科专业更具实力,教师教育成为亮点。第二,强能力。通过完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校内外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启动“卓越工程师”、“卓越律师”、“卓越教师”等培养计划,构筑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培养模式等,提升学生的研发能力、实践动手与操作能力。第三,懂经营。充分利用温州的地域优势,以及温州企业家群体多、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以温州成为全国金融改革试验区和学校成立金融改革研究院为契机,在所有专业和学生中渗透经营理念和创业意识教育,发扬温州人“智行天下”的传统和特质。第四,能创业。依托国家级创业人才培养试验区和我校创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综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部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好用适用”、“实干能干”、“会创敢闯”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创业者”。第五,敢担当。强调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三者的有机统一,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坚持德才兼备,努力培养大批勇于担当、能够继承温州人“善行天下”优良传统的人才。

二、面向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和学术型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是平行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纵向的。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高职专科人才相比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体系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3个特点。第一,行业性。面向行业设置专业,其知识结构应具有复合性、跨学科性和现实性。第二,应用性。从能力结构来说,应该具有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第三,社会性。从素质结构来说,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及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等。另外,应用型人才除具有一般人才应有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一专多能的多样化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特征和不断创新的创造性特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全的心理品质特征。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温州大学在成功申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卓越+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卓越+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充分挖掘区域产业资源,积极联合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探索构建了以下3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①行业导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由业界领军企业在行业中引领或主导技术的发展。培养目标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国际,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手段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校企结合,共性教育与扬长教育结合;培养机制依托产学合作,实施“产学三级联动”的工程能力培养。②区域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体现“经世致用”,立足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突出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工程经历,培养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升级转型发展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③艺工结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具备服装产品设计开发、服装制版与工艺、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师素养与职业发展潜力的“艺工结合”应用型服装工程人才。

在培养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温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既熟悉区域产业背景、又具备一定工程素质的新要求,培养手段依托于区域产业集群的校企产学合作,采用“点—线—面—体”的方法,采用“工程意识—工程经历—工程能力”的多维渐进式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工程教育的系统化和过程化,将区域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方案实施过程重视产学合作的紧密性、稳定性和深入性,通过教师与企业、教学团队与产业以及企业人才与教学的对接,建立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在艺工结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本着“艺术为本,技术为用”的原则,进行了多年的艺术与技术结合探索与实践。围绕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如何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工程师素质的鞋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艺术类专业中,融合工程技术知识和能力训练;在工程类专业中,融合艺术设计知识和创意意识培养,同时始终以市场意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确立了“艺工结合、艺商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市场知识融入鞋服艺术设计教学,解决学生设计的作品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满足现代鞋服企业及市场发展对专业设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培养兼具市场知识和竞争意识的“市场化”设计人才。

三、面向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1.依据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布局重点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其设置直接关系到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直接影响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模式,并直接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结合程度。19世纪以来,历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都是基于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随着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发展,学科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日益紧密,这就要求大学在对学科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布局时,要充分关注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温州大学根据“立足温州,服务浙江,走向全国”的服务定位,依据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重点学科专业遴选上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因素,详见表1。

表1 温州大学学科专业与国家、省、市产业结构的相关性

img42

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温州大学官方网站等。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形成专业优势与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竞争力和适应性,温州大学在“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3582”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遴选了电气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有机化学与皮革化工、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应用经济学等一批应用型学科,这些重点建设的学科大多围绕国家、省、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同时,学校在遴选重点专业时紧紧围绕区域中小企业发展需求,遴选出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艺术设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等20个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各个专业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邀请相关的企业主和企业管理人员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现专业建设与服务中小企业的良性互动,突出产学合作培养人才。

学校还以“浙江省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获批为契机,深入研究《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温州“十二五”金融发展规划》和《温州金融集聚区建设方案》,在挂靠学校的温州市金融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和金融学院。学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了一批金融学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启动金融学本科专业的申报工作,争取2013年秋季招收第一批本科生。金融学院采用超前的运作方式,与省内外大学联合培养人才,预先开设硕士班、博士班,为本科金融人才培养打下基础。为此,学校在现有经济学、经济法学等相关金融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经济学专业(金融学方向)和经济法学(金融法方向)等专业。

2.校企深度互动,建设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

应用型本科大学能否承担起培养面向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所需“懂技术的管理人才和懂管理的技术人才”的重任,关键是看学校能否建设好一支具有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师资具有与学术型本科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师资不同的特点,学校更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德国,法律规定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的聘任除了要符合其他综合性大学对教师的聘任要求外,还特别要求“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或开发方面具有至少5年的职业实践经验,其中至少3年在高校以外的领域里工作,并作出特殊贡献”。目前,我国地方大学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原有师资和近年来引进的博士硕士构成,共同的缺点是应用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双师型”师资的要求。为此,温州大学把教师视为最重要的资源,将“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两个重要环节,着力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

(1)大力引进具有服务中小企业潜质的人才。

学校以建设一支卓越的、具有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为目标,构建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通过实施“高端化、团队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战略举措,更好地服务区域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学校启动“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围绕国家与地方重大科技发展问题和重大科研项目,整合学科资源,以科研基地或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鼓励学科交叉融合与集成,逐步选拔一批由优秀学科带头人挂帅,具有创新与攻关能力、结构合理、人员齐整的学术团队。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提升教师应用能力。

学校实施“教师实验、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鼓励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重点选派应用学科45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等能力培训,鼓励学院在相关学科专业的科研院所、企业设立各类实践基地,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实践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除此之外,学校还将教师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经历和应用能力与职称评审挂钩。在产学合作中,学校要求教师将企业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对象,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难题,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提高教师的应用研究水平。教师在科研和服务地方产业的同时,积累了经验和案例并融入到教学中,切实提高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三个转化”:将科研和应用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实践教材内容,转化为实验教学系统。

(3)聘请企业家走进课堂。

为了弥补校内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学校与企业建立“企业系统参与机制”,形成了“校内专职+校外专家”互动共进的教学团队。通过聘请企业界和领域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调整,开设专业导论等专业培养、就业创业指导等讲座,结合指导实践、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论文、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参与评价与改进培养效果,形成人才培养过程的校外企业参与机制。如国际贸易类专业邀请了30多位来自不同产业领域的知名企业家或高层管理进入课堂讲学,开设了“温州经济专题”、“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小企业创业实务”等特色课程,企业家与专业教师共同设计授课内容,课堂上由企业家主讲、教师配合、学生互动来完成课堂教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建立了“企业家进课堂”机制,而且与校外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交流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内专任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给人才培养带来的局限性。

3.整合中小企业资源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何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成功与否最为核心的是课程改革。课程建设要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等条件加以选择、改造、组织和安排。课程的内容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又要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跨学科课程要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层层推进。针对部分课程设置相对落后、内容陈旧,特别是专业实习和实践环节薄弱,毕业生掌握的核心知识普遍无法满足工作要求和学业深造,毕业生创新能力不足、批判性思维差、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现状,温州大学根据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和管理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实施课程改造计划。学校提出课程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课程内容要适应和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课程组织机构要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并起到引领作用;建构了一套适合未来年轻工程师必备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特色课程群”的课程结构体系,重点是整合课程资源,加强实践课程,创新专业核心课程群。

(1)整合课程资源。

通过转型升级推动新一轮精品课程建设,以学生受惠为导向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学校要求课程建设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丰硕的教学成果,以推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学校还将课程建设细化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群、国际化课程及品牌通识课,强化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共享性和普惠性。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引导教师自主申报课程,改变以往由教务处设置课程的现状,从而优化课程体系。学校还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优秀教授开设或联合开设专业基础课。

(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工程能力培养,依托“产学三级联动”,温州大学设计实施了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与创新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针对过去工程能力培养校内外脱节、课内外不能有效互补的问题,学校依托产学合作平台,提出了“产学三级联动”的工程能力递进式培育体系,建立了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工程能力培养由“学科基础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工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的循序渐进过程。

(3)创新专业核心课程群。

为了凸显工程应用特色,学校根据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创新了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以“网络互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为例,在课程群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规划上,充分对接网络工程领域的主流技术发展,强调与网络工程相关技术领域划分及技术发展的相适应,如“IP统一通信技术”、“无线与移动网技术”、“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等课程,都是与“下一代互联网”主流或新兴技术紧密对接的内容。在课程群内部课程逻辑结构与递进关系上,体现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课程群建设标准上,以精品课程为参照,以教学团队为依托,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资源等方面高起点实施建设。

4.以实践创新创业为导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素质同步推进。温州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满足“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鼓励教师努力钻研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大力开展产学合作。

(1)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温州大学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积极践行者,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秉承温州精神、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办学特色。近四年来,在探索培养面向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围绕国家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积极探索与实践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学校立足于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求,以岗位创业理念为指导,首创了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将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开始,构建了“点—面—网”逐层递进的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立体模式。实施过程中,以岗位创业能力培养进程为主线,由“岗位创业认知、岗位创业训练、创业岗位实习”三个阶段构成了连续性创业实践教学形式。而以岗位创业者为培养导向的创业教育则包含了普通创业教育的理念,将创业的概念加以拓展,把创业与就业看成是可以兼容的出路,提倡学生树立“用创业的心态去工作”的理念,从而创造性地拓宽了创业教育对象的范围,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针对全校学生,以转变观念提高创业意识、培养具备创业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类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经营管理知识同时具有创业精神的岗位创业者为目标;针对创业管理学位班的学生,以培养具有高度创新精神、创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创业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各层次创业课程持续培养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岗位创业实践发展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技巧,促进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结构性融合,保证创业教育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2)产学合作。

本科阶段的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方式。由于人才资源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产学合作普遍面临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困境。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产学合作系统,在产学合作教育中居世界领导地位,是本科阶段产学合作教学的成功典范。滑铁卢大学的CO-OP教学(co-operative education,合作教学)和CECS系统(co-operative education &career services,产学合作服务系统)具有突出特点,即三个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庞大的产学合作服务系统和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目标。为了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温州大学积极吸收滑铁卢大学的经验,采取多方措施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了互动机制,找到了双方共同关心的“兴奋点”。“十一五”期间,学校重点围绕区域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启动“服务温州行动计划”,与正泰、海螺、天正等著名企业及温州11个县(市、区)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了7个大型产学研联合体,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机制。学校还与企业共建实验室,通过在企业中建设产品研发工作室,使学生在共建实验室和产品研发工作室中进一步地提高和深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拓展接轨区域经济产业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5.以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为基准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精英高等教育”转向“大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宣言明确指出:“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重视质量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谁轻视质量,谁就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温州大学将狠抓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校的质量主体意识,做好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测工作。

(1)强化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

我国法律尽管赋予高校法人身份,但高校事实上还是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存在,不是质量责任主体,自我质量意识不足。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家要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通过明确高校是质量责任主体来提高高校自身的质量意识,使保障质量成为高校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提高办学效益。温州大学以即将启动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的精神,结合第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浙江省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试行)》的有关指标,完善校内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自我质量意识,变外部硬性规定、刚性评价和机械管理为师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2)做好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测工作。

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估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具有评估导向功能,可以促进教师重视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温州大学根据校内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指标,依托学校“十二五”校园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自行开发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平台,采集反映教学状态的基本数据,实现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测。此外,学校非常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学校认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程度上,因此,学校通过建立毕业生的跟踪服务机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采集相关数据,分析就业信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预测人才需求趋势,从而改进人才培养过程的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EB/OL].[2012-07-2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2]陈圣莉,李立新.通过金融创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N].经济参考报,2012-03-06(004).

[3]陈德荣同志在世界温商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2-05-10].http://www.wenzhou.gov.cn/art/2012/2/6/art_9246_204004.html.

[4]刘艳茹.社会资本视角下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1-2.

[5]徐理勤.现状与发展——中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11-14,36.

[6]胡璋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6-19.

[7]刘少雪.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设置及管理机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7.

[8]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未来10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4-37.

[9]蔡袁强.大力培养设计研发型创新创业人才[N].光明日报,2009-08-16(7).

[10]蔡袁强.科学发展观引领特色强校、科学发展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9-05-24(003).

[11]施晓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12]胡海青,朱家德.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中企业集体行动困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13]张昌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探析——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与湖南工业大学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14]全球大学创新联盟.2007年世界高等教育报告: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M].汪利兵,阚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8.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