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看出,中小企业是宁波市经济与转型的重要力量,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与作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正在成为宁波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新亮点。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_以宁波市为例_2015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最庞大的市场主体和重要的原动力。同时,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推进产业调理优化过程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的考验。要解决这些问题,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宁波市中小企业现状

(一)优势

1.战略地位重要

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约15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了90%的工业产值、出口交货值和利税总额,就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6%以上。可看出,中小企业是宁波市经济与转型的重要力量,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2.块状特征明显

宁波市中小工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和传统加工优势,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如北仑市为国家注塑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镇海市为“中国紧固件之都”,奉化市为“中国气动组件之乡”“中国气动组件生产出口基地”,北仑区、鄞州区的塑料加工设备产业群为中国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基地,宁海县、北仑区和余姚市等地的模具产业群为中国三大模具生产基地之一。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体就有100多个。

(二)劣势

1.行业分布较散

中小企业虽数目繁多,但行业分布较为分散。如新设内资企业户数位居前5位的分别为批发零售业14152户,占总数的36.1%;制造业8843户,占总数的22.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407户,占总数的13.8%;建筑业1943户,占总数的5%。

2.集群效应未能发挥

上述现象也使宁波市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不但不能形成价格优势且无论在产业链的原料供应,还是集群内都缺乏协作,空间的集聚仅能带来同行仿造、占挤市场和相互竞价的结果。如余姚市陆埠区域的市政照明设备产业,近百家生产企业重点放在各自构建生产营销网络上,对新产品或新技术都想着尽快仿制,不愿花精力研制开发,导致大部分企业缺乏新技术,整个产业集群没有一个有知名度高的品牌产品,集群效应无法体现。

3.产品销售困难

据《浙江新设立小微企业首期跟踪调查情况分析》显示,产品销售困难的原因有:一是市场大环境整体不好,如房地产形势不佳造成房产中介单位注册后营业率不高;二是市场竞争激烈,如主营网店业务的新注册单位,由于网店竞争激烈造成接单困难,长期处于未开业状态。调研中也发现,类似的情况在宁波市也存在。如宁波市鄞州区一家生产自来水净化器的小微企业,从日本引进产品技术,通过科研人员的攻关努力,产品生产出来了。但推销到有关企事业单位时发现,产品经试用后评价结果虽好,但由于产品出自小企业,且不是名牌产品,根据有关惯例做法,企事业单位没法实施政府采购。

4.企业融资困难,生存期短

调查中发现,中小微企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向银行贷款不多,一些发展基金多来自于自身的原始积累和民间借贷,融资困难。这直接导致企业后续发展的困难,从而导致企业实际生存时间不长,特别是一批“老字号”企业正在快速消失。从《宁波市“小上规”培育企业贷款状况调查报告》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贷款还是相当困难。调研中还发现,不少中小企业生存期只有3—5年的时间。

表11-14 “小上规”培育企业贷款状况调查

资料来源:宁波市8718平台网站,2013年。

5.缺乏企业文化,家族式管理模式明显

调研发现,中小微企业中,企业老板兼任厂长(经理)的比例高达80%,既是创始人也是核心管理者,创业时的短期市场真空期把企业推向成功,一旦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经验型管理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企业没有企业文化,员工没有信念,老板没有长远战略目标;部分聘用职业经理人的企业,因为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的理念不同也一样隐患颇多。据宁波市职业经理人协会的《宁波市职业经理人发展白皮书》介绍,在职职业经理人幸福感偏低,平均在职“寿命”仅为15个月。在对部分管理、技术骨干访谈中,能明显感到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受规模、资源限制,中小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多来自亲朋好友,很多企业是“家天下”的家族式管理,也从而导致企业缺乏监控和风险控制。

6.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在新“四化”的背景下,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主流和趋势。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和社交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技术应用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普及。然而,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中小微企业还存在很多盲点,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水平低,如:一些中小企业主,对信息化管理的理念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认为企业有一个网站的设立、有专业的网管人员,有从事计算机的工作人员,就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了。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整体的管理效果,从而影响更加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资源、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无法做到应时而宜、应势而宜。

二、宁波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机遇

1.“四换”政策的推动

从“空间换地”到“机器换人”,从“腾笼换鸟”到“电商换市”,一场旨在控员增效的“四换”战役,让宁波市的许多中小企业逆境突围,并加快告别传统发展模式,助推了经济发展跨越,这在一些中小企业快速转型升级中也已经得到了验证。如宁波市华翔特雷姆汽车饰件有限公司,2012年公司总人数为1200人,到2013年末减少至1000人,销售额却达到7.3亿元,利税总额1.8亿元,一年时间内员工减少17%,产值增幅达40%。

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正在成为宁波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新亮点。据宁波市贸易局电商处《规模渐大平台有效体系改善扶持重点报告》中的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B2B网站约有100余家,在第三方开设网店13万家,实现交易总额为3015亿元,同比增长84.37%。一些特色优势产业顺应电商发展趋势,相继开展了电商应用,如在阿里研究院2013年发布的电商发展指数百强城市中,宁波位居12位;“电商进万村”工程正式启动;实施电商拓市场工程;跨境电商有序推进;建立了信息服务企业孵化平台和行业网站技术孵化平台。

2.“互联网+”的拉动

在新“四化”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新的“互联网+”思维意识也在逐渐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从信息化的高低水平角度看,很大程度上应该取决于对新的“互联网+”的思维的理解认识。目前,“互联网+”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在不断凸显,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组织运行的影响、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影响、对企业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的影响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上。“互联网+”为许多中小企业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变化,也迫使他们进行颠覆性的变革。

3.科技创新的驱动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据《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白皮书》发布的数据表明,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431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高于“规上”工业10.6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8.2%。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73647件、59175件,双双跃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日益活跃,促进技术成果线上、线下并行交易,有力地推进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同时也驱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二)挑战

1.管理者理解有偏差

实际上许多企业管理者把“转型”理解为单纯的“转产”或“投资转向”。调研发现,不少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或高层管理者的定位大多还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短期利益看得较重,不愿冒险,满足于“小富即安”“个人享受”的低层次目标,满足于为其他企业来料加工、配套或仿制别人产品。这些现象在服装业、小家电生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商贸零售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2.产业结构不合理

调查走访发现,目前宁波市许多中小企业主要还是以单个企业模仿和消化成熟技术、生产定型和常规产品为主,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最终导致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产业、产品雷同,市场竞争力弱,“宁波智造”大多仍处在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的环节。这在宁波市宁海县西店手电筒行业产业结构分析中得到例证。据《宁波市宁海县西店手电筒行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西店镇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镇级手电筒生产基地。截至2013年,共有各类企业24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只有89家,大量的为“规下”企业,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不大,甚至有部分企业尚未注册品牌,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

3.资源要素制约明显

资源要素制约问题主要集中反映在用工、土地问题和运转资金紧张问题上。

(1)企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技术骨干力量薄弱,结构性用工难。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市中小企业中,具有初高中文化的人员占从业人员的85%,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有些小微企业甚至根本没有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专业性技术人员雇工较为困难。又据《宁波余姚市梁弄镇小微灯具企业的生存困境》资料显示:梁弄镇从事灯具行业的企业户数共有565户,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企业负责人比例不到10%,企业负责人学历普遍低下。

(2)土地成本高,生产经营用地困难。很多初创企业开始没有厂房(店铺),基本是通过租赁的方式或将地点设在自己家里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慈溪市、余姚市的一些小家电作坊,宁海县、象山县、奉化市等地的农产品加工业、针纺业的工厂就开在自己家里。近年来随着浙江“三改一拆”工作的快速推进,大量简易厂房被拆除,这个矛盾更加突出。

(3)融资困难。据对全省8696家规模以下小微工业企业调查,上半年有12.8%的企业认为融资难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这些企业中,有32.1%的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但仅有23.9%的企业全部借到了所需借款,有21.1%的企业未能得到任何银行借款,还有17.5%的企业只借到了少部分所需借款。融资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中小企业没有抵押物或只有低值抵押物,银行认为其信用度不高,导致贷款困难。此外,民间融资利息支出压力也很大。

4.创新受内外不利因素影响

中小企业创新内外不利因素很多,内部如企业创新资金、科研队伍、技术力量等还远远跟不上创新的步伐。

(1)企业受外在因素影响大。由于财政资金更多的是以基金形式投资于项目,一些国家扶持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无法享受到,虽“船小掉头快”,但新增的机器设备购买力还是极其低下,自主开发产品和拓展市场的困难更大;一批老的过剩产能需要花更多时间进行消化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中小企业设备的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1%,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为30%,处于国内中等水平的为50%,处于国内落后水平的为19%;最缺乏较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以及技术创新资金,因而企业也不愿投放大量的研发资金,不愿从事新产品的开发。创新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各类高效平台难以共享或利用,人才流动、技术交流困难,国家创新政策的惠及面小。如宁波市政府不断出台的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包括对列入市级3315计划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资助,列入国家和省“千人计划”给予100万元配套资助、企业引进50万元以上海外工程师给予20万元—60万元的年薪资助及对三类创新团队给予的不同程度补贴、“科技领航计划”等等。调研走访发现,很多企业家都认为,由于企业自身产值低、利润少,这些政策在“规下”企业无法感受到。

(2)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缺乏内生动力。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其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方面缺乏内生动力突出表现在总研发投入比例不高,专利申请量较少。如从宁波市来看,2013年专利申请83334件,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发明9811件,增长32.8%;专利授权58406件,其中发明2246件。但这些成果,在“规下”企业还是很难看到。许多中小企业虽迫切希望走上创新之路,却又无奈地徘徊在创新的“十字路口”。

5.节能降耗压力大

调研走访发现,很多企业家都认为,政府节能降耗思路是正确的,也应该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但小微企业自身能力有限,短时期内变革压力过大。

三、促使宁波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从宁波市现有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实践看,在新“四化”背景下,宁波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应放在企业层面的转型升级。同时,强化行业、区域和政策层面的联动,以促进企业更快实现转型升级。

(一)企业层面: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1.加快创新产品研发步伐

积极改变产品“模仿”的思路,不断加大产品研发的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加工度,从优势产品入手,培育和拓展创新产品项目。

2.实现企业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坚持以高素质人才引领创新型的要求,加大专业化开拓市场团队的建设力度,准确了解市场动态,主动应对市场的各种变化。

3.改变“单兵作战”的做法,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

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协调或企业自己的意愿,组建中小企业的动态战略联盟“抱团作战”,以解决单个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加大创新技术力量的投入力度,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

4.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

树立新“四化”背景下务实求新、开拓奋进的现代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方法,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积极培育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强化员工的“五项修炼”;不断改善留用人才的软环境,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二)行业层面: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领

1.高端企业引领中小企业产业转型

要充分发挥高端企业的脊梁、引擎作用,以及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使高端企业引领中小企业由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转变。

2.高端企业引领中小企业产品转型

要充分利用高端企业的科技人员、科技力量、品牌影响力,搭建一条互相合作的通道,实现中小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有效推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和转型。

3.强势推进“互联网+中小企业”模式

利用行业的整体优势,通过组建动态联盟,借助第三方移动营销生态链实现行业层面的移动互联网布局,促进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区域层面:企业转型升级重要集聚

1.发展和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链和产业群

综合考量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按不同功能定位,围绕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要素聚焦能力,着重远景规划和总体布局的安排,以形成重点突出、资源互补、优势集中、定位明显、错位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格局。

2.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

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特点,积极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其传承与发展的步伐,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形成工贸互动的良好局面。

3.加强集群间企业合作,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

构建和完善区域优势产业链,以现有区域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块状特色经济为依托,鼓励区域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群中的领头羊作用,引领和带动中小微企业联运发展,以促进产业链整体升级。同时,使中小企业在协作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术,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培育技术创新优势。

(四)政策层面: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指导

1.要将强化政府引导职责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相结合

加强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尤其对列入重点培育库的要强化细节指导;建立健全规下企业统计监测分析体系,动态把握其发展运行状况。同时,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企业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和服务水平。

2.要将强化财税支持和改善金融服务环境相结合

积极探索创新重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多样化方式,逐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同时,构建完整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和发达的资本市场,改善金融服务环境,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

3.要将加大打击力度与引导企业节能改造相结合

要强化国家的法律法规,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着重治理一批重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同时,充分运用政策性补贴这一经济杠杆,引导中小微企业节能改造,自觉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产品。

4.要将“抓大”与“扶小”相结合

在抓好“规上”企业的同时,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项目培育中小微企业上规模;重点发挥大企业对小企业发展的帮、带作用。

5.要将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与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相结合

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集中培育发展各县(区)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进中小企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6.继续借助“四换”,促使中小企业在新“四化”背景下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名单档案,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开展全方位、个性化的精准对接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