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经济引领转型升级

信息经济引领转型升级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新动力由三个方面构成(见图5),即新基础设施、新生产要素[信息(数据)]、新分工网络。这是我国首个淘汰自有数据中心、运行在云端的省级政务网站,也是中国目前访问速度最快的政府网站。在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个人电脑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

信息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新动力由三个方面构成(见图5),即新基础设施(云+网+端)、新生产要素[信息(数据)]、新分工网络(实时网络协同)。有了这种新动力,就可以突破“直接推动需求扩大”“加大原有要素投入”和“政府过多介入经济”的能力极限,加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向“以提高生产率为核心”转型,从而引发新一轮经济长期增长。

一、转型新动力:新基础设施(云+网+端)

图5 新动力的构成:新基础设施、新生产要素和新分工网络

基础设施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承载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如前文“信息经济九大浪潮之二”所述:新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云、网、端”三部分。“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网”是连接利益相关者的增值网络,既包括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网络,也包括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服务业等商务网络;“端”则是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乃至软件形式存在的应用。新的基础设施正叠加于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土地、水利设施等)、工业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之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1.新基础设施——“云”

现代的计算设备,从打孔计算机开始,向以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大型机、小型机不断演进,软件的作用也愈加显著,由于价格昂贵,只有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有实力购买,对经济的整体影响受到制约。

直到个人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软硬件才飞入千家万户、走进企业基层,实现了爆炸式增长。互联网的兴起,让客户机/服务器架构成为主流,人们真正感受到了网络应用带来的价值。

随着通信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带宽不再成为网络计算的瓶颈,人们有动力运用网络的力量,提升自身的能力,获得竞争优势。“云计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前网络时代的大型机、小型机和个人计算机,正像工业水车蒸汽机、发电机一样,提供着分散且有限的计算能力;通用的网络协议,就像采用交流传输和变压器一样,让计算机之间的沟通和计算能力的分享成为可能;网络时代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近似于分散的小型电厂,能在一定程度上分享网络计算能力,但规模和功能受限;而“云计算”服务平台,则可以像中央电厂一样提供成本更低、灵活程度更高、通用性更强的“计算服务”。

正是商业企业对竞争优势的追求、技术的不断进化,让“云计算”服务成了信息时代的电力和经济发展的引擎,让“云计算”平台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服务,为众多行业的企业提供了突破性的发展契机,催生了新经济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小企业快速成长:北京玩蟹科技是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游戏产品开发和运营的创新企业。由80后年轻人领导的100余人的团队,在经营了两年之后,以17.39亿元被掌趣科技并购,创造了游戏行业的一个奇迹——正是“云计算”低成本、快速满足需求、高可靠性的特质,支撑了中小企业的异军突起。

创意产业实现突破:《昆塔传奇》是中国第一部按照好莱坞标准制作的原创3D动画电影,2013年暑期档于中国、美国同期上映,是国产动画从量产到质变的里程碑之作。其3D动画渲染,使用云渲染服务完成,3个月完成传统设备40个月的工作量,时间效率提升13.3倍——“云计算”提供的强大计算能力,引爆了创意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低门槛提高工作效率:陕西铁路局安康机务段的一名养路工人利用“云计算”服务,低门槛地实现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安康铁路段有大量的隧道,当某个地段出现塌方等险情时,铁路工人们通过手机拍照快速将信息回传至云服务器,让不同路段的负责人、总部都能第一时间登录网站查看——“云计算”服务已经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

高效的政务“单一窗口”:2014年6月“浙江政务服务网”正式开通运行。通过这个运行在云计算平台上的政务门户(网站),省市县三级政府6万余个审批事项均可办理,并允许使用支付宝缴费。这是我国首个淘汰自有数据中心、运行在云端的省级政务网站,也是中国目前访问速度最快的政府网站。

2.新基础设施——“网”

第一,互联网规模领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在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个人电脑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报告发布的数据,我国固定宽带用户截至2013年12月达到1.89亿户,普及率约为14%,高于全球平均约10%的水平;对移动宽带用户来说,截至2013年12月,3G用户超过4.02亿人,占全球17.2% (见表3);2014年我国LTE用户预计将达到6 000~8 000万人;公共WiFi接入点超过587万个。整体看我国宽带速率近年来增长较快,国际排名也不断提升,但与日韩及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见图6)。

表3 2013年世界宽带普及率比较

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研究报告

图6 近年来中国宽带下载平均速度及国际排名情况

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研究报告

第二,物联网蓬勃兴起。

物联网就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各种真实物体上,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而运行特定的程序,达到远程控制或者实现物与物的直接通信。射频识别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物联网的发展有了新兴的“云计算”服务作为支撑,将提升过去在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上能力欠缺的问题,焕发出新的活力。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物联网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从2013年的19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71亿美元。从2013年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装机量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7.5%,增长至2 120亿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物联网白皮书》指出,国内的物联网应用已经进入到实用阶段:

工业领域——物联网在钢铁冶金、石油石化、机械装备制造和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比较突出,传感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成为标准配置;此外我国已经建立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工业污染源监控网络。

农业领域——物联网应用在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农产品储运等环节。如山东禹城“智慧农业”项目已覆盖1 000多个村,使机械耕作成本大大降低,农田灌溉用水量平均减少20%,节肥20%以上。国家粮食储运物联网示范工程每年可以节省几个亿的清仓查库费用,并减少数百万吨的粮食损耗。

交通运输领域——智能公交系统可以实时预告公交到站信息,如广州试点线路上实现了运力客流优化匹配,使公交车运行速度提高。2013年年底全国ETC用户超过500万。已有5个示范机场依托RFID等技术,实现了航空运输行李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跟踪与精确化定位,使工人劳动强度降低20%,分拣效率提高15%以上。

智慧电网领域——国家电网公司已在总部和16家省网公司建立了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实现对各类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监视预警、分析诊断和评估预测。智能电表安装量已达到1.96亿只,用电信息自动采集突破2亿户。

民生领域——在食品安全方面,目前已建成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国家平台和5个省级平台,覆盖了35个试点城市、789家乳品企业和1 300家白酒企业。在医疗卫生方面,集成了金融支付功能的一卡通系统已被推广到全国300多家三甲医院,使大医院接诊效率提高30%以上。

智能家居领域——2014年3月美的、阿里云、德澜进行合作,建设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实现家电产品的连接、对话和远程控制。美的已在所有变频空调新品中应用物联网智能技术,通过内置SIM卡和传感器,空调成了联网的智能终端设备,将温度、湿度和开关情况上传至阿里云平台,美的可以随时追踪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远程故障处理、分析和预防,用户还可以通过阿里巴巴平台下载应用APP以远程遥控空调。

智慧城市领域——我国目前有超过300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智慧北京”确立了10个物联网应用工程,智能人群动态感知工程可以在人群密集地区实时感知人的信息,绿色北京宜居生态工程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实时监控,并对污染物和垃圾处理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控。

第三,电子商务服务网络持续成长。

电子商务服务指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的服务,即面向企业或个人的电子商务应用的服务。所有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企业即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的集合,即为电子商务服务业,也即电子商务服务网络。以服务特征来划分,电子商务服务可分为电子商务交易服务、电子商务支撑服务和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三类。

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服务市场总体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 880亿元,同比增长40.4%。未来三年电子商务服务市场规模有望保持30%~40%的速度持续增长。

电子商务交易服务:2013年,第三方B2B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商收入达210.2亿元,同比增长25.8%。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1.85万亿元,同比增长42%。据统计我国约90%的网络零售交易由网络零售交易服务平台支撑完成。此外,团购和海外代购服务也得到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支撑服务:2013年,我国第三方电子支付交易额达5.37万亿元,同比增长46.8%。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 441.7亿元,同比增长36.6%,其中网购带动的业务已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电子认证服务业总体市场规模达到38亿元。

电子商务衍生服务: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商托管的网店交易额首次超过千亿元,达到1 050亿元。侧重数据分析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电子商务营销服务业也取得了较快增长。

电子商务服务网络通过强化社会分工,极大地激发了我国电子商务交易的爆发式增长,促进了传统产业面向互联网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是新时期连接企业、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挖掘潜在商业价值的核心商务网络。

3.新基础设施——“端”

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用户设备,在云计算、大数据设施和应用软件服务的助力下,正成为大数据采集的重要源头和服务提供的重要界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指出:移动智能终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分支。全球移动智能终端在2010年末首次超过PC (个人电脑)同期出货量,约为PC同期出货量的3倍,以年出货10亿部的市场体量成为当今市场容量最大的电子产品分支。移动终端智能化进程带动计算机与电视设备革新,2013年平板电脑全球年出货达到1.8亿部,智能电视形成了翻番增长,逐渐成为家电的事实标准(见图7)。

图7 全球2008~2013年主要终端出货量比较

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研究报告

中国已成为全球智能终端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引领全球移动市场智能化演进。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2.58亿部,份额超过全球1/3,并以167%的增幅远超全球水平,一举超越2012年之前历年之和。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更达到4.23亿部,全球份额贡献逼近50%。2012年二季度中国手机出货中,智能手机占有率已超越功能手机达52%,领先全球整一年时间完成历史更替(全球在2013年二季度首次超越50%达到52%),而至2013年四季度,中国新出货手机的智能化比例已高达75%。

以智能终端为接入界面,互联网内容逐渐从门户网站主导的网页形式向异彩纷呈的APP应用程序转变。APP应用程序更多以云计算服务为支撑,通过后台丰富的数据驱动,其开发和发布的门槛降低,因此创意受到极大激发。聚合了海量应用程序的APP软件商店在国内外异军突起,更是引爆了“APP经济”的兴起。2013年年底,苹果App Store与谷歌Google Play应用下载规模均达到500亿次,应用规模均超过100万个。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企业,探索通过深度挖掘移动即时消息、手机支付、地图等能力,在自身核心应用领域搭建超级APP平台。

新基础设施——“云+网+端”基础设施,使经济活动摆脱了对空间的依附,表现出极强的通用性和流动性;使利用前沿技术的门槛显著降低,赋予了更多企业和个人开拓创新的机会;使商务交易成本大幅度减少,提升了企业盈利的空间;使应用场景日趋丰富,催生了业务流程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使研究开发有了更坚实的基础,促使科技迭代速度加快。新基础设施的拓展,同时推动了原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有力地支撑起互联网经济体的成长和传统产业信息经济化的转变,展现了技术变革的力量,并直接通过提升生产率,引发中国经济新一轮的长期增长。

二、转型新动力:新生产要素——信息(数据)

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与信息(数据)的创造、传输和使用直接相关。信息(数据)历来是作为一种无形的、依附于其他要素的非独立要素,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结构和配置,来施加对生产力的影响。

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历次信息革命,可以尝试总结其中蕴藏的规律:语言——信息的表现和交流手段革命,促进了人脑发展;文字——信息流动突破了时空限制;造纸和印刷术——信息获得成本大幅降低;无线电/电话——由纸媒传播转化为电传播,内容突破了文字形式;微电子和现代通信技术——开始获得和使用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向智能化迈出重要一步。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都是在逐渐打破信息(数据)与其他要素的紧耦合关系、增强其流动性,以此提升使用范围和价值,最终改进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见图8)。

图8 人类社会的历次信息革命

信息(数据)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信息化过程,信息技术的超常规速度发展,促成了信息(数据)量和处理能力的爆炸性增长,人类经济社会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在2008年年中到2009年年末很短的时间段内,信息技术领域的不同部分遵循摩尔定律同期取得新进展[内存容量翻番;网络速度显著提升,而价格却持续下降;在存储介质上,普通硬盘逐渐被固态硬盘和闪存取代;CPU性能增强(计算能力增强、核数增加)],大幅提高了现有的计算能力,为大数据的应用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这些技术进步多年来一直持续,只是步调不同,有的节奏更快、有的较为平稳。但到了2009年中期,几乎在同一时间点上,几个方面同时取得突破,成为大数据广泛应用的触发力量。进入2012年,这种计算能力量级的全面提升,再加上对社交网络数据、机器数据等分析需求的释放,使得一个有利于大数据产业兴起的外部环境应运而生。

IDC于2012年12月发布了研究报告《2020年的数字宇宙:大数据、更大的数字阴影以及远东地区实现最快增长》。数字宇宙是对一年内全世界产生、复制及利用的所有数字化数据的度量。从2005年到2020年,数字宇宙的规模将增加300倍之多,从130 EB增加到40 ZB。40ZB大体相当于40万亿GB,而地球所有海滩上的沙粒数量的57倍约等于40万亿。这一期间,地球上每个人平均会产生约5 TB的数据,相当于50万首歌曲。从2013年到2020年,数字宇宙的规模每两年将翻一番。2012年中国总体数据量占世界的13%,而到2020年将提高到21%。

如前所述,数据除了作为必要成分驱动业务外(即Data-Driven Application,如金融交易数据、电子商务交易数据),数据产品的开发(即Data Product,通过数据用途的扩展创造新的价值,如精准网络广告)更是为攫取数据财富开辟了新的源泉。目前,国内外科学研究、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医疗与健康服务、能源服务、城市管理、政务处理、国防事务、传统产业转型、金融业务创新、文化体育产业、零售行业以及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行业,在大数据应用上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是经济领域,海量数据的积累与交换、分析与运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洞见和知识,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充分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提供了超乎寻常的力量(见表4)。

表4 国内外大数据应用案例

①Coursera是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办,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编者注

②edx是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4月联手创建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堂平台,免费给大众提供大学教育水平的在线课程。——编者注

(续表)

三、转型新动力:新分工网络(实时网状协同)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提升,加速了信息(数据)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中的渗透,直接促进了产品生产、交易成本的显著降低,从而深刻影响着经济的形态。

“工业经济”中,大生产、大流通无不体现着规模经济的威力。以传统零售业为例,沃尔玛、家乐福等聚集了大量商品、吸引了海量的客流,是大零售商中的佼佼者,生产企业高度依赖于它们,“渠道为王”的形容可谓一针见血。但是大规模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如淘宝网、亚马逊等)的出现,降低了场地、人员等成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零售规模上的门槛,因此生产与零售的分离经常不再必要,很多生产企业可以避开零售商直接向最终使用者销售,“去中介”(中间环节的去除)成为大趋势,从而颠覆了旧有的商业格局。

生产、交易成本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生产成本既定的情况下,面对较高的交易成本,企业倾向于实行一体化以避免过高的对外采购成本。反之如果交易成本较低,企业可能倾向于将部分业务外包,以专注于优势环节,充分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性,降低成本。信息经济中,信息(数据)流动成本大幅降低,在减少市场交易费用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组织监督与管理的成本。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在市场上形成比较优势,并从交换中获益,从而突破了原有生产能力的约束。在供应链上“去中介”(去除中间环节)的基础上,专业分工进一步深化,业务专注、技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服务商成长起来,显著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为最终顾客提供价值的网络”上“再中介”应运而生。如为电子商务交易提供支撑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大量涌现,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电子商务代运营服务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商、电子商务营销服务商等,构成了电子商务繁荣生态的新物种。

信息技术革命为分工协同提供了必要、廉价、高效的信息工具,也改变了消费者的信息能力,其角色、行为和力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从孤陋寡闻到见多识广,从分散孤立到群体互动,从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消费者潜在的多样性需求被激发,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

以企业为中心的产消格局,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格局。企业以客户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的经营策略迫使企业组织形式相应改变。新型的分工协同形式开始涌现(见图9)。

图9 信息经济的网状分工体系

资料来源:阿里巴巴集团

“信息经济”中分工网络将体现出如下特征:

·“小而美”是企业常态:由于节约了信息成本,交易费用的降低令外包等方式更为便捷,企业不必维持庞大臃肿的组织结构,低效、冗余的价值链环节将消亡,而新的高效率价值环节兴起,组织的边界收缩,小企业成为主流。

·生产与消费更加融合:信息(数据)作为一种柔性资源,缩短了迂回、低效的生产链条,促进了C2B方式的兴起,生产与消费将更加融合。

·实时协同是主流:技术手段的提升、信息(数据)开放和流动的加速,以及相应带来的生产流程和组织变革,使生产样式已经从“工业经济”的典型线性控制,转变为“信息经济”的实时协同。

·就业途径更多样:信息技术为灵活的工作方式提供了可能,就业形式变得多样化。在“信息经济”条件下,由于沟通、协作的门槛降低,评价和信用制度的完善,专业技能的价值进一步凸显,个人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就业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年轻一代经由网络、利用外包方式,可以充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工作的地点,为多家企业提供服务,比如翻译、设计、客户服务等工作,企业的雇佣方式和组织形式、人们的就业方式和收入结构,都将出现改变。

综上所述,由新基础设施(“云+网+端”)、新生产要素(大数据)、新分工网络(大规模、社会化的全新分工形态)构成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在经济的供给面(要素升级、结构优化以及相应的制度变革)上确实体现了新特点、新能力与新前景,反映了“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推动“生产率跃升”的强劲力道,从而可以提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需求面(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上产生长期可持续的繁荣。因此全面发展“信息经济”(即夯实新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原有工农业基础设施、创新互联网经济、渗透传统产业)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与增长的正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