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海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之路初探

宁海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之路初探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海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之路初探改革开放后,宁海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也是宁波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共同特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大力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必选之路。所以,宁海的中小企业发展史和工业经济发展史基本是同一轨迹的。

宁海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之路初探

改革开放后,宁海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也是宁波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共同特性。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全县创业创新的源泉,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体,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支撑。就2011年数据来看:一是成为了地方发展的主要力量。全县中小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27.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4.8%,实现增加值占GDP的近四成。中小企业上缴地税16.3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1.3%;上缴国税12亿元,占国税收入的45.6%。二是成为了工业就业的主要渠道。全县制造业从业人员17.8万人,其中,中小企业从业人员16.8万人,占比达94.4%。三是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6亿元,中小企业R&D经费支出5.1亿元,占比达84.8%。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大力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必选之路。通过对中小企业发展轨迹的探寻和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下一步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大发展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度探寻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宁海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格局,工业经济是主体经济,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3亿元,其中工业164.5亿元,占比达到50.9%。在工业经济中,中小企业占主体,几乎遍及全部现有行业,遍布所有乡镇街道,涉及工业经济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所以,宁海的中小企业发展史和工业经济发展史基本是同一轨迹的。

(一)早期起步阶段(南宋时期—1949年)

宁海工业发端于手工业。据史料《宁海县赋》记载,在南宋时期,宁海就有铁砂冶铁、海水置盐、陶土制陶和毛竹浆纸等手工业产品,距今有近千年历史。随着时代变迁,宁海工业的技术日渐成熟、规模逐渐壮大,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就有手摇铁机织袜。民国时期仅草帽加工户就多达1.2万户,占总户数的13.6%,年产15万顶;同时机器化生产广泛推广,机器碾米、发电、织布、卷烟等厂大量兴办,到1949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3家,实现总产值103万元。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内外环境制约工业经济发展。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当政者均以重农抑商为基本经济指导思想;民国时期虽然思潮涌动,可惜国家政局不稳战事连连,工业未能得到顺利发展。但经过民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发展实业、振兴国家”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而且经过洋务运动、官督商办等改革创新,工业发展的基础初步奠定。

(二)快速发展阶段(1950年—1992年)

这一阶段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50年到1978年的开始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的体制框架下,在战后“一穷二白”的物质基础上,全县工业依然实现较快发展,工业企业由1949年的23家发展到1978年的311家,工业总产值由103万元增加到9100万元,年均增长16.7%。二是1979年到1983年的稳步发展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中央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初步造就了一个适宜的经济社会环境。到1983年,全县工业企业有503家,实现年产值2.1亿元,自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7.6%。三是1984年至1988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转批了当时农牧渔业部呈送的《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为随后乡镇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奠定了基础。宁海紧抓机遇,把发展乡镇工业列为农村经济工作重点,提倡乡办、村办、联办和个体私营“四个轮子”一起转,通过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等政策措施,使得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到1988年,全县工业企业猛增到2677家,实现产值10亿元,年均增长37.3%。四是1989年到1992年的整顿提高时期。当时物价上涨、财政信贷失控,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国家从1989年开始整顿治理国民经济,对乡镇企业的政策有所调整。这一时期,全县乡镇工业利用宏观政策的倒逼机制求生存图发展,不断调整结构、强化管理、引进外资,工业经济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从1989年起,全县工业企业家数连续4年下降,到1992年工业企业剩余2274家,比1988年减少403家,但产值逐年增加,4年间产值年均增速达25.3%。同时,在这一时期,外向型经济开始发展,全县实际利用外资从1988年的66万美元提高到1992年的425万美元,年均增长59.3%。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主要有4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国家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二是市场需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商品大多属于求大于供的卖方市场;三是体制改革,1987年成立县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1987年至1992年主要进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着重给企业“放权让利”,扩大自主权,推行厂长负责制,完善承包责任制,落实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和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工资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同时试行股份制、企业兼并等改革;四是区位优势,1988年,国务院将宁海列为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三)转型升级阶段(1993年至今)

这一阶段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93年到2000年的深化体制改革时期。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行讲话,为市场经济正名。1993年,中央决定将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背景下,宁海先后推出加快发展私营经济、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行股份合作制、企业拍卖和有偿转让等17个政策文件,推动工业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产权制度的改革。成效即刻显现,1993年工业企业家数达到2919家,产值40.6亿元,比1992年分别增长28.4%和64.9%。通过兼并、破产、出让、拍卖和有偿转让等方式,大部分国营、集体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2000年,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38家,转制为民营企业的有217家,占总数的91.2%。二是2001年至今产业集聚集群时期。2000年,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授予宁海“模具之乡”称号,并举行宁海模具城奠基仪式。至2002年全县已经形成模具、文具、灯具、五金工具、汽车配件等五大行业,实现总产值71.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8.3%。2004年,模具、文具、汽车配件、灯具、五金机械、电子电器等六大行业成为宁海工业特色行业。2011年,六大特色行业实现产值258.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6.7%。传统块状经济加速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得力精品文具产业园建成运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扎实推进。这期间,宁海相继获得中国模具产业基地、中国汽车橡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文具产业基地和中国压铸产业基地4个国字号产业基地。同时,全县紧抓技术创新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积极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6+6”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竞争力。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企业和市场的转型提升。主要有四个转变:一是改革,1993年后主要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阶段,其形式主要有产权整体出售、依法破产等,确立新的产权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市场,这一阶段我国市场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欧债美债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业企业在经历市场考验中与市场同步发展和成熟;三是WTO,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随后全县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外贸依存度从2001年的28.8%提高到2011年的44.6%,十年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是上一个十年的5.9倍;四是上市,2010年全县有两家企业先后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实现了宁海在资本市场零的突破,也预示着宁海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等领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宁海中小企业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这其中既有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有企业家自身的努力和政策的扶持。一是抢占战略机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比较稳定,发展环境整体良好,发达国家引领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全球市场异常繁荣。而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需求旺盛。全县中小企业紧抓战略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市场,迅速壮大规模,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服务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企业经营体制转换和产权制度改革,引导乡镇企业转型为现代企业,为全县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之后,又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等措施来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弘扬创业精神。宁海第一批企业家虽然大多出身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但身上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市场多年的摸爬滚打中,企业家们正是凭着这股创业创新精神,不断攻坚克难、提升自身素质、增强经管能力,逐渐具备了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引领全县中小企业走出了一条敢闯敢拼敢争先的发展之路。

二、全面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的困难和形势

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正在加大。一是市场变化。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欧美等传统外贸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新兴市场虽然开拓步伐加快,但总量偏小;国内市场又没有完全释放,导致企业订单减少、销售额下降。二是成本变化。企业发展进入高成本时期,利率汇率、费率、税率等不断变化,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资本成本不断上涨,进而推动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三是要素变化。当前,很多中小企业处于成长期,市场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银行提高风险预期,民间融资利率不断攀高,企业获得资金的难度不断增加;土地调控力度和征用难度不断加大,土地制约也日益明显。

随着企业经营困难的加剧,企业自身的缺陷也不断显现。一是发展层次较低。全县中小企业大多由传统制造业起步、由手工作坊式起家等等,企业生产停留在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竞争力不强,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二是企业家素质欠高。企业家大多是凭着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苦过来拼过来,自身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发展思路偏窄,创新意识不强;而且随着第一代创业者年事渐高,企业交接问题凸显。三是管理模式落后。全县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企业,在企业初创期家族式管理固然可以提高企业效率,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反而制约企业的发展,管理矛盾和家庭矛盾互相纠缠、家族成员和外来人才互相排斥,这也是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成长的原因。

越是在危难时刻,越是有重大机遇,关键在于坚定发展信心、加强分析研究、把握发展机遇、坚持转型升级。一是危机倒逼转型的机遇。只有在危机时刻,才能清楚准确地认识到自身缺陷,才有动力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过去我们发展第二产业,更多依靠物质消耗,侧重投资和出口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很少考虑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打破了我们固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严峻的经济形势倒逼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四五年时间,可能还将持续若干年,广大中小企业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不能抱着“拖”字诀过日子,要靠“转”字诀走出新路子。二是各项政策扶持的机遇。近两年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项政策密集出台的年份。2011年6月18日国家颁布《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9月22日正式发布首个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12月1日浙江省“营改增”试点启动等等。一系列针对性强、影响力大的扶持政策出台,不仅加强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提出了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质量和“专精特新”发展水平的任务和要求,还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三是垄断行业开放的机遇。2012年,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实施细则出台,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了详细的规定,不仅准入范围细化、投资方式具体,而且操作措施更加明确,总共将有22个传统垄断行业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实施细则的出台将改善市场投资的环境,激活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激发公民创业、创新、创富的热情,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准确把握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在中小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上要认清转型和转移、转行、转向之间的关系,要明确转型升级的道路。一是认清转型和转移的关系。现在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向要素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虽然显性成本降低,但面临产业链条重构的问题。应当鼓励企业“走出去”,将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出去,将设计、品牌、物流等高端环节留在本土,将资金、技术、人才和资讯集中于本土,发展总部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二是认清转型和转行的关系。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夕阳产业,去搞高、精、尖,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和夕阳思维。因此,产业转型的核心是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不是单纯的“转行”。对于从事传统产业的民营经济,通过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市场服务能力,新兴产业拿到的也可能是利润的“边角料”。三是认清转型和转向的关系。前几年,由于原材料、汇率等多重因素影响,实体经济发展难度日益增大,一些中小企业就产生了“卖商品不如倒资本、不求百年基业但求资产快速增值”的论调,把主要精力和财力从实体经济转向到非法民间借贷、股票、矿产等高风险高回报产业,却不知,靠投机赚钱,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甚至会把你的财富连根拔起。要进一步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坚守实业、做强本业。

虽然转型升级的道路艰难曲折,但自古华山一条路,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的必选之路,也是唯一出路。本文认为,着重要做好“高、优、快、宜”四篇文章。

(一)围绕集群集约,创中小企业发展平台之高。推动各类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加快向园区集中,拉长产业链,以集聚促进集约,以集群带动规模扩张。一是切实加快园区建设。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个龙头、一个基地”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增强园区的集聚功能和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快“二区八园”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努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二是深入推进招商选资。严格按照产业导向,坚持不懈招大商、招好商、招优质商。拓展招商渠道,实行全领域、全方位招商,加强产业园区推介。分园区制定企业入园办法,综合设定投资强度、产出密度、环保水平,着重引进龙头型、补链型项目,强化产业集聚集群效应。三是不断优化要素配置。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根据用途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实施点供土地制度,把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安排符合园区产业导向、亩均产出高、能源消耗少、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质产业项目,推进集约发展。

(二)围绕产业导向,创中小企业发展方式之优。重点发展“三大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发展总部经济。全球范围内的和国内东西部之间的产业梯度转移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发展总部经济,以扩张型的转移和市场导向型的转移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将总部留在宁海,着力把宁海打造成集“研发设计、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于一体的总部经济基地。二是发展海洋经济。抓住国家以及省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历史机遇,力促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上升到省级发展战略。加大重点功能区块建设力度,打造海洋战略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优势产业等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要始终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严格实施海洋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使得海洋经济发展有导向,投资有门槛。三是发展生态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宁海的最大优势和最宝贵的财富。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本”的优势,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竞争力,坚持走环境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同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同步推进的“绿色崛起”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围绕创新驱动,创中小企业发展速度之快。始终坚持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互促,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一是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今后一段时期,传统产业仍将是宁海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支持传统产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变成优势产业、强势产业。二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要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重点突破,力争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几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使宁海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争创新优势。三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功能,完善科技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公共服务三大体系。企业自身要加强技改有效投入,提升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企业制度的竞争,中小企业要走出家族式的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向现代开放的管理模式转变,向现代企业转型。

(四)围绕改革攻坚,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之宜。要以改革攻坚之势,打造优良的企业发展环境。一是放宽民资投资领域。要在新“36条”实施细则出台之际,乘势而上,对细则明确放开的领域要坚决放开,对细则没有明确而国家又没有禁止的领域要大胆地尝试放开,要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要放就彻底放开,不能放而不开、开而不放,杜绝“玻璃门”、“弹簧门”的存在。二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市场准入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法律法规完善的问题。要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规范各类认证和收费,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三是优化企业服务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写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内容。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增强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科学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更新理念、转变作风、推进落实,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强力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一)狠抓政策措施落实。将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落到实处。一是抓政策引导。结合宁海实际,抓紧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放宽中小企业投资领域,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充分运用财政和金融等手段,引导企业创业创新、转型升级。二是抓政策突破。破解制约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快速发展的各种难题,仍需要观念创新和制度突破。对各项政策措施的安排,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要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先行先试,在政策上寻求突破性效果。三是抓政策成效。要统一认识、奋发有为、凝聚力量,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组织实施工作。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要开展专项督查和全面检查,建立责任倒查追究制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二)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千方百计破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助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一是保障资金要素。着力强化资金保障,大力引进各类银行机构,综合运用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发挥好创投、风投对推进转型的作用,加强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不断扩大融资总量,有效缓解融资瓶颈。二是保障土地要素。对外争取土地统筹指标,对内加强闲置土地清理,全面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低山缓坡改造利用,加快城区中小企业安置区和八大创业基地、标准厂房建设,有效缓解土地瓶颈。三是保障人才要素。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领军企业管理人才,大力推行以高端人才带项目、带团队、带资本的招才引智新模式。舍得在高端人才建设上花重金,切实发挥好人才公寓引才用才“磁场”效应。继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有效缓解人才瓶颈。

(三)提升服务企业水平。要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宗旨,结合社会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完善社会服务。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方式,依靠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的力量,加强中小企业服务功能建设。着重在中小企业急需的融资担保、信息咨询、人才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求突破,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宽松政策环境。积极落实扶持工业经济发展50条和补充意见16条政策措施,以及中小微企业帮扶政策,以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积极落实中小微企业税收帮扶政策,并给予及时兑现。积极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制定出台扶持政策,进一步推进产业回乡、资本回流、人才回归。三是改善政务环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模拟审批,积极打造快速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精减审批环节、减少审批要件、缩短审批时间,完善联审联办机制,努力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

(宁海县人民政府:褚银良 应国邦 陈伟荣 陈伟军 肖承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