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情感教育前景令人担忧,情感教育已经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据率先开展情感素质教育研究的广东金山中学的一份调查表明,有近七成高中生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淡化”。近年来,我国部分青少年学生情感冷漠、行为异化、甚至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家庭教育是素质形成的第一环节,其显著特点是情感教育。学会共同生活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未来教育的四个目标之一。

第一节 我国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网上聊天好惬意,身旁却没一朋友”、“爸妈问话不耐烦,只愿独居小房间”……如今,不少中学生感叹“情感失落”。我国情感教育前景令人担忧,情感教育已经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我国情感教育面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近七成中学生亲情淡化

据率先开展情感素质教育研究的广东金山中学的一份调查表明,有近七成高中生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淡化”。在接受抽样问卷的232名高一至高三学生中,从不主动与家人谈心,或只是偶尔才跟家人谈心的,占了受调查人数的65.7%。

实例二,某报一则报道——《大学生家书惜墨如金》,写的是两名学生考上外地高校后给父母写信,其中一名学生在信纸上写了“一切平安”四个字,另一名学生的父母接到儿子的来信,拆开一看竟没有一个字,只见信纸上画了几个大问号,面对这些问号母亲思索片刻,苦笑地对老伴说:“儿子是嫌钱寄晚了!”。这两名大学生的家书反映出他们对含辛茹苦的父母没有感情。为什么他们会对父母如此无情呢?大概是与幼年时期缺乏情感教育有关。

二、八成家长与孩子有“距离”

从对被访问者的随机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约8成的中学生家长,感觉与孩子存在“距离”与“隔膜”,有的甚至无从沟通。

一位高一级学生的母亲忧心忡忡地说:“孩子长大了反觉得母子有点陌生”。原来,她的儿子现在放学回家后,总喜欢独自在小房间里上网,很少跟父母一起外出,与不懂“网络”的母亲越来越谈不拢。

三、“情感失落”引发心理障碍

据心理专学研究表明,“情感失落”容易引发中学生青春期自闭症、青春期孤独症等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育。

一位高一学生入学不久便暗暗喜欢上同班的一位女孩,可其父母管教一向严厉,他既不敢向父母坦露心迹,又怕被同学瞧不起,痛苦不堪,以致成绩直线下降,神情恍惚。

某报报道:有4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他们的父母都是同一单位的,这4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有一天,一个小伙伴不慎溺水,另外三个孩子居然既不呼救也不报警,“从容”地掩埋好小伙伴的遗物,若无其事地回家。这起事件,一方面反映出孩子们可能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更说明了孩子们缺乏起码的情感。

四、情感教育理念缺失

近年来,我国部分青少年学生情感冷漠、行为异化、甚至犯罪事件时有发生。有些案件的残忍程度过去闻所未闻,向中国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今天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承载了太多美好期望的教育在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围绕着这一问题,公众讨论的焦点有的痛惜和谴责,有的呼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高度重视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教育和概念。无疑,这些都是正确的。但问题的核心应该归结到,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人素质形成的环境缺失情感教育和实践所造成的。

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和教育,而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形成是一个近乎人的一生的过程。人格完善赖以形成的教育及其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是素质形成的第一环节,其显著特点是情感教育。在人素质形成的第二环节,即学校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会把人格完善的教育过程连接起来,是沟通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和链条。个性与社会性是素质教育以及素质形成的两大特点,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心理教育、能力教育、知识教育,突出了人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其中“和谐发展的人”即人的人格完善是人素质形成和表现的基础和核心。人在社会存在中产生情感;人的情感又表现了个性:人的素质形成和发展,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个性和社会性相互作用,相互表现的结果。

长期以来,情感教育理论和实践一直是我们忽视和缺失的领域。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利益群体组合转化,弱势群体的出现,城市水泥森林的禁锢,社会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对自身权力的觉醒和关注以及对生活质量提高的愿望,还有国际潮流的不断变化,这一切,都使教育面对着新的环境和条件,都需要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变革和创新。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中国教育界经过反思做出的正确抉择,也是客观实际所要求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沿传统的轨迹运行存在很大的惯性,教育改革虽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仍然步履艰涩,社会现实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分离的,教育方法和社会环境是脱节的。

社会文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育作为社会文明构成的重要内容,也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今天,人的素质形成面临着新的环境和因素,中国教育也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和创新,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必须与时俱进,体现社会变革和发展相需求的时代精神,需要在我们现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中,融入诚信、民主、平等、科学、博爱、责任、义务等时代内涵,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

人文素质是丰厚知识和先进文化在人的素质上的作用和体现,是人素质的重要内涵和外延。人文素质形成与情感教育密切相连,这里所强调的情感,是人的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代表人类进步、文明和社会公正、人与人共同生活的情感,是为伟大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理想追求、抱负的意识和精神升华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人的素质形成中,离不开教育和环境,离不开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的滋养和哺育,离不开时代大环境中教育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而忽视人的人文素质形成,带来的教育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和社会弊病,的确已到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了。

学会共同生活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未来教育的四个目标之一。学会共同生活,需要保持一种友善和同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今天人们才懂得到“共生”是宇宙中一种普遍现象,例如,某植物单独生长,会枯萎、会死亡,而与另一种植物共同生长时,却生机勃勃;越是动物聚集的地方,其生命力越旺盛,反之却不然;人在孤独时往往丧失创造力和活力,在我们这个地球经历了人与人、血与火的残酷斗争和人与自然环境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竞争的后果与无奈使人们思考着共同生活的价值。

共同生活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理念。在生存意义上,人的“共生”与生物学意义上的“共生”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生物学界有时也讲“共生”,它是一种基于利害关系一致的密切协作关系,其他不同物种的生存方式不可能参与其中;而人类的“共生”是向异质者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不只限于内部的共存共荣,而是相互承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自由活动和参与的机会,积极地建立起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结合。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必须在群体中生存和发展,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意识到:人类实际上是彼此依赖、互利互惠的,人与人需要友爱和情感,人的“共同利益”需要人们树立整体生存的责任意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构想,使我们可以站在新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对情感教育进行更理性的思考,建设和谐社会包含了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和基础是培养和塑造人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高尚的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面临着全面的转型与创新,赋予了情感教育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