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知识经济”范畴的原创性定义考辨

关于“知识经济”范畴的原创性定义考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知识经济”是一个风靡世界的重要范畴,作者对这个范畴的原创性定义进行了考辨,浙江工业大学项浙学教授最早给“知识经济”范畴下定义,指出了它的原创性。项浙学教授关于“知识经济”范畴的定义,正是开拓性研究成果的体现,它深化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关于“知识经济”范畴的内涵,各种诠释都有,各有侧重,但其基本内容应该是相对稳

关于“知识经济”范畴的原创性定义考辨

——兼与吴季松先生商榷

徐德明 吴伟强 陈玉瑞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4)

(浙江工业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

摘 要 “知识经济”是一个风靡世界的重要范畴,作者对这个范畴的原创性定义进行了考辨,浙江工业大学项浙学教授最早给“知识经济”范畴下定义,指出了它的原创性。同时就此问题与《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的作者吴季松先生商榷。

关键词 知识经济 范畴 定义 项浙学

笔者拜读了吴季松先生所著《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一书,在这部1998年3月出版的书中,专门陈述了知识经济范畴产生的过程。吴先生的文章中除了大量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外,只举了他自己在1992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这使我们产生一个疑问,最先提出知识经济范畴并予以定义的是谁呢?是外国人或是中国人?是吴先生或是其他人?

一、我国段纪宪先生于1964年最早提出知识经济概念,项浙学先生于1986年最早给“知识经济”范畴下定义

吴季松先生在书中专门设了一节,叫做“知识(智力)经济的由来”,他在这里列了一个知识经济概念产生的时间表,摘录如下: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先是布热津斯基提出了我们面临一个“电子技术时代”;

其后,丹尼尔·贝尔又把它称为“后工业社会”;

1980年,托夫勒大力宣传“后工业经济”;

1982年,奈斯比特提出“信息经济”;

1986年,福莱斯特提出“高技术经济”;

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

1992年,我(指吴季松先生自己——笔者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提出由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支配的经济——“智力经济”的概念,其后又在多种中文刊物上做了说明;

1996年,经合组织明确定义“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新经济”概念;

1997年,克林顿采用了“知识经济”的说法。

吴先生说:从这个概念的形成也可以看法出,先是政治家的敏感后是学者的探索,再是记者的宣传,科学家的研究,直至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的正式采用,经过了30多年的时间,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科学概念。

按照吴先生提供的这张顺序表,可以一目了然,“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外国研究机构最先提出,而吴先生自己不仅在中国是唯一,而是在国际上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经济”的人。

但是,我们还拜读了另外一套丛书——《知识经济知识反思丛书》,一共三本,1999年出版。其中有苏州大学郭强教授著《我的知识经济观》一书,他在该书前言中明确指出:我国学者最早提出“知识经济”概念。郭强教授提供的时间表,也列举如下:

1984年11月26日,段纪宪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发表《产业结构知识与中国现代化》一文最早提出并探讨了“知识经济”这个概念。

1986年5月17日,项浙学、王光铸、李宝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论知识劳动的价值观》。该文最早给“知识经济”下了个明确的定义并指出了知识经济所具有的特征。《论知识劳动的价值观》是一篇最早系统研究知识经济的学术论文

1987年郭强提出“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并把“知识经济”作为“现代知识学”的重要内容加以讨论。

1989年,郭强和石倬英又一次明确提出“知识经济”概念并进行探讨。

1990年4月,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不仅提出了“知识经济”概念,而且还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论断。

1994年,美国信息探索研究所《1993~1994年鉴》中又一次提出了“知识经济”概念,并把《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作为一系列论文的总标题。

1994年,温斯洛和布拉马《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一书中,又一次明确提出“知识经济”概念,并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比较完整的论述。

1996年10月,宋太庆在《知识革命论》中多次提到“知识经济”概念,并对此进行了探讨。

1996年OECD组织在巴黎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再次使用了“知识经济”概念,并系统地提出了“知识经济理论”。

由上述两本书提供的时间表,可以明白一个事实:“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中国学者段纪宪在1984年最先提出,由项浙学等学者于1986年最早给“知识经济”下了个明确的定义。吴季松先生提供的时间表是值得商榷的。只知国外,不知国内;只知有己,不知有他。这从吴先生开出的参考书目,更突出证明了这个缺陷,全是外国学者和他本人的书目,唯独没有中国学者(他本人以外)的参考资料,且他还专门注明:由于知识经济是个新事物,参考资料很少,大部分参考资料都是国际组织和国外研究所的内部报告,凡有引用的书籍都已列在参考书目中了。果真如此吗?

二、项浙学教授等关于“知识经济”范畴的定义具有原创性,展示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浙江工业大学项浙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知识价值理论,从分析不同类型的劳动入手,揭示知识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揭示知识劳动价值的运动规律。尽管当时国际上一些著名未来学家提出要以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项浙学教授仍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着力研究知识劳动的价值,在1984年开始形成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点,具有独立理论框架的“知识经济”范畴,并在同行中经常展开辨析。1986年春,他应邀将自己的研究论文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管理协会理事会上宣读。他的发言引起了当时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马沛文同志的重视。他特别向项浙学教授约稿。于是,项浙学教授的《论知识劳动的价值观》发表在1986年5月17日的《光明日报》理论版上。

就是在这篇论文中,项浙学教授明确提出了“知识经济”这个重要范畴,并下了定义进行解说。文章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中,知识经济将成为社会的主体。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主要依靠知识去生产物质消耗低而质量又很高的产品,并依靠知识实现高效率的管理。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整个社会的多数将从事各种知识劳动,如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以及各种管理工作等。第二,在这个社会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劳动者的知识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劳动组织的合理性和管理方法的科学性等。第三,在实物性产品中,物质消耗的部分大幅度地降低,而智力消耗的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以减少人们脑力的支出。第四,一系列新的智能机器应运而生,并将延伸人脑系统的功能,以减少人们脑力的支出。”

上述关于“知识经济”范畴的定义具有原创性,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时间上讲,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个给知识经济下的定义。这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如此。

第二,从理论上讲,是基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项浙学教授在论文中明确指出:任何劳动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绝对的纯粹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无论实物性产品还是知识性产品,都凝聚着人们一定的劳动。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必须坚持。但是,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劳动在整个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劳动价值问题的研究。项浙学教授关于“知识经济”范畴的定义,正是开拓性研究成果的体现,它深化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三,从内涵和外延上讲,具有深刻性和周延性。关于“知识经济”范畴的外延,目前通行两种理解,其一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由于OECD组织于1996年采用这种提法而广为流传。其二是指“知识产业经济”,郭强教授称之为狭义上的知识经济。项浙学教授关于“知识经济”范畴的定义,既可以从广义上也可以从狭义上去理解,因而具有周延性。关于“知识经济”范畴的内涵,各种诠释都有,各有侧重,但其基本内容应该是相对稳定,项浙学教授的“知识经济”范畴定义,从四个方面揭示了它的基本特征,具有深刻性和概括力。

这里,我们把项浙学教授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与十二年后吴季松先生关于“知识经济”概念的界说比较一下。在1998年出版的专著《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一书中,吴季松先生指出,综合30年来关于知识的各种提法,“知识经济”比较确切的概念应该是“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简而言之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时代。”

笔者对吴季松先生提出一个质疑:综合30年来关于知识经济的各种提法,是否包括中国学者的各种提法?是不知道中国学者有各种提法,还是对他们的提法不屑一顾呢?

我们的结论是:吴季松先生1998年的“知识经济”定义,并不比1986年项浙学教授的定义高明多少。

我们的感慨是:20年前中国学者率先探讨知识经济,显示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的成果为什么没有被人们重视?当人家提出并传到中国时,为什么人们才能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

吴季松先生的结束语中说:“知识经济是在充满理性的知识化社会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在充满创新和鼓励创新的创新社会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在诚实社会风气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在公正社会中发展的经济”。理性、创新、诚实、公正,多好的关键词。笔者愿与吴先生共享、共勉!

参考文献

[1]项浙学.论知识劳动的价值观.北京:光明日报,1986.

[2]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