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务育人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校企合作实训机制创新

服务育人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校企合作实训机制创新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教育发展以来,校企合作一直难以深入,关键因素是机制不够健全,直接影响了为学生的持续训练服务。服务育人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中职实训教学机制创新,在校企合作实训机制的建设上实现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服务育人教育新理念下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依然是互利共赢,包括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最后,企业是校企合作的最终受益者。

第三节 服务育人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校企合作实训机制创新

实训教学要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机制。职业教育发展以来,校企合作一直难以深入,关键因素是机制不够健全,直接影响了为学生的持续训练服务。服务育人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中职实训教学机制创新,在校企合作实训机制的建设上实现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实训的要素与原则

(一)校企合作定义及要素构成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的要素涉及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学校需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也有责任和义务为人才培养作出努力。

(二)服务育人教育新理念下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和目标

1.服务育人教育新理念下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

服务育人教育新理念下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依然是互利共赢,包括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首先,校企合作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储备、提高知识掌握的质量。其次,学校是校企合作的间接受益者。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出亟需的高素质人才,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是对学校最好的宣传。最后,企业是校企合作的最终受益者。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帮助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为学生提供较好的锻炼平台,使他们不断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为将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企业这种早期投入将大量节约职前培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安排岗位,企业前期的投入将提前转化为回报。

(1)服务企业原则。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校要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始终坚持注重企业、服务企业、关心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建立友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顺利打开校企合作的大门。

(2)企业需要原则。与企业合作取决于企业需要,积极主动满足企业的需要,合作才能成功。根据企业用工用人及岗位需要,结合教学环节的要求,合理安排顶岗实习项目。在企业提出让学校深入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时,选拔最好的师资深入各企业进行培训。如企业提出技术方面的援助时,尽可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

(3)校企互利原则。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双方不互利就谈不上合作。企业的利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企业有权重点培养,有权优先选拔留用,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学校的利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企业实训质量上,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上,学生享受较好的福利待遇上,企业为学生交纳“三险”上。校企互利原则,是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

(4)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向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只有坚持五个统一,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很好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需要的很好结合;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很好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实现校企双向目标,校方学生获得高就业率。

(5)校企互动原则。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学到了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服务育人教育新理念下校企合作的基本要求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应该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使学生理论与技能兼修;同时,校企合作也应该兼顾学校的建设与企业的利益,做到学生、学校、企业共同发展。

3.服务育人教育新理念下校企合作的目标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校企合作的目标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双方互利合作,学校自身取得较高的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企业吸收一批符合自身需要的理解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生活的优秀员工,学生既获得良好的教育,同时也找到好的就业岗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服务育人教育新理念的校企合作实训机制创新

机制论认为,事物的存在与变化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通常可以认为有两类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一类是事物内部关系、内部相互作用(内因);另一类是事物外部联系、外部因素作用(外因)。机制属于事物内因,相应地,可形象地将事物外部作用称为“强制”。如果说“机制”是“看不见的手”,那么“强制”就是“看得见的手”。“机制”有其深刻的科学背景与思想背景,可以说,现代科学革命使人类科学从简单性走向复杂性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从“机械论”走向“机制论”(李以渝,2007)。

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作实训机制,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学校人才培养在实训方面的连续性与一致性,同时,校企合作实训机制的建立也更加凸显了学校职业教育的特点,使得学校的办学定位更明确。

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学校形成包括企业冠名模式、车间课堂模式、企业驻校模式等比较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实训方式,并逐渐演变成实训的长效机制

(一)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1.企业冠名机制

企业冠名模式是由企业提供人、财、物全方位参与,由企业冠名,开设专班,实行订单培养、合同就业,已经初见成效的案例有“东莞宾馆”班。冠名订单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某个特定的企业招收学生进行对口培养,招生后单独建班,并冠以企业名称,邀请企业代表参加开班仪式,让学生进入学校后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职业教育,形成了招生与招工结合、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合作模式。

2.车间课堂机制

(1)理论基础: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学生的认识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专业教学中突出理论、轻视技能,突出知识、轻视操作,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职业劳动的要求。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打破了课堂与实习车间的严格界限,正好使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而言,育人环境贵在真实:真实的生产、科研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直接感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真实的岗位实习、实训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及操作技能训练,从而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构筑适应企业和社会要求的“匹配性接口”。

②内驱力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内在动力,它主要表现为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较高的成就动机和良好的认知结构等形式。抽象的理论通过实践物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或技术岗位上实务训练,锻炼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

(3)教学策略:

①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实行模块式教学和课题过关制。以企业需求为主线,以技能形成为根本,专业知识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将整个教学内容模块化、项目化,项目的每一个知识点是针对着一个技能点,实训阶段让学生以生产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加工、制造与检测,从而形成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

②突出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强化实训环节,将课堂搬到车间,最大限度地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于一体。通过实践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又通过正确的理论指导进一步的实践,从而培养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型人才。

③加强实训管理,教师(也是师傅)必须要求学生(也是徒弟)严格按照工作规范执行操作,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及时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点拨、总结、提升、归纳,真正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并让每个人在实训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完成实训任务,分享成功的快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

(4)保障条件:

①实训基地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必须通过实训这个关键教学环节实现。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学生有效而迅速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桥梁,是学校培养适应社会工作岗位所需技能、素质的练兵场,没有实训基地的职业教育就难以培养以操作技能见长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可见,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双师型”师资,再一个就是实训基地建设。国家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和“职业院校师资培训计划”,将进一步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和实训装备水平。

②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知识,既是教师又是师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不仅要求专业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提高,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能和学生一起实践。当然,工人或技工也完全可以教给学生手艺,但师傅教手艺给学生往往带有经验的性质,教的结果是学生只知道这样干,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干,其结果是较难达到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够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有知识的劳动者的目的。所以我们的“师傅”还应该是“教师”。而我们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往往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所以我们的“教师”还应该是“师傅”。“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备教师的素质,又具备师傅(或技师)的素质;既能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能胜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又能有效地结合实践进行理论教学,站在更高层次上做好指导工作。通过“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等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这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主要条件。

车间课堂机制中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①教学与生产。“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这一专业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实训基地在满足学生实训的同时,可以面向社会有偿服务,但应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生产的关系。实训基地的首要职能是培养人,而不能像企业那样以提高效率和利益当作首要目标。②生产实践与职业素质培养。应该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生产实践中,在实训中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职业技术教育如果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就难以立足于未来知识经济的社会,就会缺乏后继发展能力。

3.企业驻校机制

企业驻校模式是指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可以实现校园内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实现“产学研”结合、多方共赢的新途径。

(二)技能竞赛促实训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推进实训教学,尤其是校级技能大赛的常规化,必将显著提高实训教学的有效性。在我国积极倡导教学改革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应当运用创新的思维,系统设计新型的职业技能大赛体系,拓展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会计专业对岗位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工作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并做好大赛的评估工作。

第一,设计以工作岗位需求为主导的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内容。有效的实训教学应当使学生在参与工作时得心应手,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因此,以提高实训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职业技能大赛设计也应吸引用人单位的加入,由中等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对不同专业的职业技能大赛进行主题和内容的设计。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每个学年的不同专业课程安排,对职业技能大赛的时间和频率做出计划,如在基础教学的阶段,每学年开办一次大赛,在专业课学习更加全面后,每学年可开办两次至三次侧重不同主题的技能大赛。学校在制订计划后,应及时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进行深入的沟通,目的是随时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动态,按照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确立职业技能大赛的主题。例如,企业目前正在大力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学校可每年开办技能大赛。由相关合作企业提出实训教学应把握的岗位技能要点,教师遵循岗位要求实施日常的实训教学工作,为学生参与大赛做准备。这样一来,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与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可以更加紧密地结合,减少学生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陌生感,使实训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第二,创建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大赛项目。职业技能大赛的本质是对实训教学有效性的检验,是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检验。多元化的比赛项目对检验的深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所谓多元化,就是在同一主题的职业技能大赛中设立不同形式的比赛项目,以多角度、立体式的比赛项目考察实训教学的有效性,如珠算、点钞、小键盘翻打传票、企业模拟沙盘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工作岗位对会计专业学习的要求,以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素养,在比赛中创造佳绩。学生在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既需要能够独立完成岗位责任目标,又需要与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分工协作。因此,比赛项目应对个人的独立工作和团队合作分别予以考察、评奖。与此同时,无论是个人独立项目还是团队合作项目,一般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和临时应急问题的处理又是对学生职业素养不同层面的考察。中等职业学校应在每期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前与合作的用人单位共同探讨多元化比赛项目的设计,以工作中的普遍技能需求和出现频率较高的应急问题作为比赛项目设计的方向,综合检验学生的职业素养。

第三,实现职业技能大赛与岗位技能鉴定的结合。学校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过程不仅仅是评比排名,更是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利时机。将比赛与岗位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才能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大赛、毕业入职等环节系统贯穿起来,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积累专业技能。实训教学中应明确各门专业课的岗位技能要求,让学生在日常的实训教学中就树立起清晰的职业技能目标,然后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表现发挥,由评委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作出鉴定。大赛评委应由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的相关部门人员共同组成,双方分别占据一定的评分权重,确定最终的评定成绩。待岗位技能鉴定结束后,学校还可以和用人单位一同为学生颁发鉴定证书,为学生毕业求职奠定基础。另外,用人单位应针对每次职业技能大赛的特点和比赛中发现的问题作出赛后评析,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技能发展指导,和教师一起,帮助学生解决专业技能学习中的问题,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实训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训奖励机制

学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训奖励机制。为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学校对在实训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对实训成果突出(譬如,获得个人专利)的学生进行科研奖励,同时提供更多参与省内、国内竞赛的机会,对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校企合作实训运行与保障机制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行业、学校、政府等多个部门,但我国目前只有教育部门对校企合作进行积极引导,致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较低,积极性不够,校企合作的层次较浅,存在“校热企冷”等问题。只有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与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1.建立政府主导、企业配合的保障机制

(1)明确政府责任,加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协调、保障作用。一是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和管理优势,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把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利用,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使校企合作有序进行;二是制订具体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校企合作运行的必需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三是可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规定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对于达到标准的,政府在资金上给予政策倾斜或税收优惠;四是树立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学校,鼓励企业为学校办学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实习师生劳动报酬等条件,对开展校企合作成果突出的职业学校也要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支持其优先发展。

(2)建立一套刚性制约机制与柔性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法规保障体系。建立法制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长期规范运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当下,我国应在《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制定和颁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或校企合作实施细则,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体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地方政府也要在各权益方利益均等的条件下,出台落实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措施,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2.建立互惠互利、校企双赢的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就技术、人力、资本等而言,企业能从学校得到什么?学校又能从企业得到什么?回答好这个问题,才是校企长期合作的基础。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损或被侵占,都可能导致合作的失败或流产。

校企合作中力争实现双赢,可分三步走:第一,学校利用企业的场地、管理模式、技术设备和信息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提升教学水平,让企业信任学校;第二,学校通过组建企业“冠名班”“委培班”,积极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培养素质优良的员工,让企业需要学校;第三,学校和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生产合作,让企业离不开学校。建立这种供求一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合作关系,才是中等职业学校所追求的校企合作目标。

3.建立学校、企业紧密结合的“双元”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有了法制保障机制还不能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还必须建立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机制。一是组建校企“双元”的管理机构。二是对实习学生推行“双导师制”。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除保证每个实习学生有企业指导教师外,各专业安排足够的校内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管理,明确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三是建立校企合作制度。校企共同制定并完善了《校企联合办学协议》《学生实习管理条例》《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学校、企业、家长协议书》《企业、学校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学生实习成绩评价标准及办法》等管理制度。四是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