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网络德育在大学德育中的角色定位

论网络德育在大学德育中的角色定位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网络社会”已在大学中形成。网络交往成为当代大学生现实交往的重要补充,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活动与交往,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大学生之间的网络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的道德交往有着与传统意义的道德交往所不同的特性。在网络社会中,人性在网络条件下产生的种种影响特别需要网络德育介入,并加以规导。

论网络德育在大学德育中的角色定位

冯 霞

网络德育的发展,给大学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庞大而快捷的信息量、多媒体的视听效果等优势给传统的大学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网络德育也存在许多局限性。科学把握网络德育在大学德育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网络德育对大学生的育人功能,对进一步推进大学德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德育进入大学德育领域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1.新型的大学生网络社会关系的特性决定了网络德育在大学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体(第四媒体)正在中国大地上广泛得到应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到2007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2.1亿,其中在校2 100多万大学生中有近80%的网民。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网络社会”已在大学中形成。网络交往成为当代大学生现实交往的重要补充,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活动与交往,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大学生之间的网络社会关系。

网络社会的道德交往有着与传统意义的道德交往所不同的特性。人们传统意义上的交往一般是基于血缘、地域、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道德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道德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阶层,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也相对稳定。然而,网络化道德交往是虚拟空间的反映,它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道德关系不仅仅是纯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直接和间接的交往关系。人们之间这种交往手段和方式的新特点,决定了网络德育的特殊重要性。

首先,网络社会的实质依然是人的社会,高科技不仅需要高情感和高思维,更需要道德。在具有无比威力的高科技条件下,一个缺乏道德的人,利用高科技手段来作恶(如传播网络病毒等),它带给人类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网络时代,道德教育实践已经扩展到了网络领域,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德育工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网络社会不仅崇尚个体性和个性,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群体性;网络行为既体现激烈的竞争,又谋求共同的发展。在网络社会中如何在社会性基础上充分张扬人的个性,如何有效地协调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特别需要网络德育的指导和帮助。

第三,网络社会是人性的优越性和劣根性并存的社会。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了张扬,人的自由平等得到了体现,人的尊严和隐私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体现着人性的优化。但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殊性,较容易滋长人性中的劣根性。个体性的偏执发展,可能导致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网络行为的过度自由容易弱化人的社会责任感,导致道德滑坡的危险等。在网络社会中,人性在网络条件下产生的种种影响特别需要网络德育介入,并加以规导。

2.大学现存的网络社会问题需要网络德育来解决

首先,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社区”中,人人都可以上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似乎生成了一种平等。然而,由于历史和技术上的原因,互联网的主导国家是美国,互联网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西方国家积极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媒体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渗透,这就导致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自律性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对西方的生活方式、政治观点由欣赏走向趋同,从而淡化原有的价值观念。此外,语言文化的侵略使许多大学生崇尚“英语优越性”,忽视对民族语言的学习,忽视民族人文精神。因此,如何通过网络德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网民的信息素养能力,保持本民族、本国文化的独立性、独特性,抵制其他文化的侵蚀和控制,就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次,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对于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很容易导致他们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以致上网成瘾,损害身体健康,荒废学业,并在生活中出现心理障碍和不法行为。例如,面对学习和科研任务时,不愿思考,直接从网上下载;网上“匿名者”还常常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后果,在BBS上发表偏激的言论,或者故意刺探别人的隐私,公布于网上等等。网络世界开放、自由、匿名的特点使得上网者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由性,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外在的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越来越少。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道德主体自身的行为动因由原来的外在约束转换为内在约束;由原来的外在导向,转换为内在导向,即转换为主体自己的意志约束。

第三,网络是开放的世界,没有疆界的限制、文化的樊篱、观念的束缚,但同时也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它使上网者脱离集体,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这种封闭性容易造成上网者的“人格异化”,形成“数字化人”,从而导致人格异化趋势。

这些网络社会问题,都不是单纯发展网络技术所能解决的,它急切地呼唤着网络德育的介入。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德育,理应深入网络社会,认真研究网络人思想和行为的关系、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不断探索网络德育的规范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建设网络德育的新机制,开辟网络德育的新天地。

二、网络德育给大学德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及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对于德育的发展和现代化来说,网络德育所带来的既有德育手段、内容、方式的现代化,更有德育发展的崭新空间和亟待开拓的新领域,信息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网络德育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自身的发展并不能代替传统的德育发展。

1.网络德育给大学德育带来的发展机遇

(1)现代网络德育手段促进了大学德育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德育工作,实现了德育手段的革命性变革,有力地推动着德育的现代化。网络拓宽了德育信息的获取渠道,优化了德育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交互式特点,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参与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者改变德育理念与方式,确立对德育对象主体性地位的尊重意识和民主德育的新理念,形成相互尊重、互动共通、相互促进、平等对话的现代德育新模式。同时,由于互联网具有极高的传输速度,网络提高了德育信息的传播速度,这种迅速、及时的传播方式所产生的德育的高效率,是传统德育所无法比拟的。

(2)网络德育的丰富内涵凸显了大学德育内容的时代性。网络时代的德育内容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包括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时代发展对德育内容创新的要求。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层面的信息技能、知识层面的文化素养和意识层面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是信息网络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信息网络时代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成为使人类走上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杠杆。而适应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则成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应成为网络时代德育的鲜明内容。

(3)网络德育拓展了大学德育发展的新领域。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社会,但它毕竟是从现实社会中生长出来的,尽管有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特性,但它不可能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德育是做人的工作,是净化灵魂、纯洁心灵的工作。德育所追求的由知到行的转化,不仅要体现在现实行为中,同样应该体现在网络行为中。因此,网络行为必然要纳入德育的“管辖范围”,网络德育拓展了德育实践的新舞台。

(4)网络德育增强了大学德育效果的影响力。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人们提出了德育进网络的崭新课题,也为人们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应用与德育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德育工作,为增强德育效果的影响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网络拓展了德育工作的覆盖面,网络技术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说服力和亲和力,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感染力。

2.网络德育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网络德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方式,在给传统德育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难以克服其自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大学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带来一定的冲击。网络的全球开放性、资源共享性、自由性等特征必然导致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评判和选择,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学术流派的文化和观点汇聚其中,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充斥网络。这一方面使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的观点更多;但另一方面,五花八门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教育地位受到挑战,使大学生们在各种信息大餐面前无所适从,甚至由于颓废价值观念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走上歧路。

(2)虚拟的网络空间弱化了大学德育的实效性。与传统德育手段相比,网络德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有着信息量大、视听效果好、趣味性强等优点,在这一教学手段进入大学德育课堂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里师生的面对面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受到严峻挑战,这种现象也弱化了大学德育的实效性。

众所周知,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现实中的道德问题仅仅通过网络德育是不能解决的,在传统的师生之间通过活生生的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理直气壮地宣讲真理,靠真理的力量说服受教育者,可通过与受教育者的直接交流,拉近心理距离,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需求,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倾听其呼声,以情感沟通促进思想交流,以科学理性驾驭情感流动,把道理讲得入情入理,使德育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从而深化工作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虽然网络德育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虚拟的方式给读者以良好的视听效果,其形式看似丰富多彩,但其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和最终的德育效果却往往被弱化。

三、科学把握网络德育在大学德育中的角色定位

网络德育是现代德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但网络德育并不可取代现实德育。科学界定网络德育的内涵、认识网络德育的本质,合理把握网络德育在大学德育中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克服其局限性,使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形成互补,使德育的现代化内涵更加丰富,也使大学德育的实践更加科学合理和富有实效。

1.科学界定网络德育的内涵

以往人们对网络德育的界定基本是从工具的视角来进行的。大致都认为网络德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样的认识是不够的,它既没有反映网络德育的本质特征,也不适应德育理论创新的要求和德育实践发展的需要。科学界定网络德育的内涵,必须从网络的本质入手,涵盖网络与德育的本质关系,反映现代德育的发展趋势,从而揭示网络德育的本质要求。所谓网络德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遵循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现实及未来的网络用户施加系统影响,使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主动遵守一些公共的行为道德规范,让我们的网络世界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科学界定网络道德概念,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网络德育在大学德育中的位置,也有利于我们在开展网络德育的过程中,正确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准则:

第一,网络德育的开展应以科学把握网络本质为前提。网络实质上是人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网络不仅给人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技术工具,更是人的一种新型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只有从人的本质发展的角度认识网络,才能揭示网络德育的本质要求,从而为网络德育的实践奠定深厚的理性基础。第二,网络德育必须针对网络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来进行,否则网络德育就会如同隔靴搔痒,漫无目的,难收实效。第三,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是所有道德问题中的一部分,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的延伸,只有通过网络德育和现实德育的综合教育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2.合理把握网络德育的空间

从德育的内容看,虽然网络道德是虚拟空间的要求,它与根植于物理空间的现实道德有所不同,但不能因其存在的差距而认为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道德体系。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经过筛选和考验的,它的运行机制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并且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社会中形成分立的现实道德和网络道德是行不通的,因为网络道德只是现实道德在网络上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应立足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为现实道德和网络道德,利用现实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网络道德的生成、运行机制和网络道德规范体系,通过协调现实道德与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使之整体发展为信息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

虚拟生活、网络交往与真实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道德首先应该是一种能够融合虚实两界的价值判断体系。因此,从德育的方法和手段看,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我们既要考虑网络的“虚拟特点”,同时又必须引进现实社会道德运行机制;既要让网民了解网络自身的行为规范要求,更要让他们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他们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现实道德的优势。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无序性对日常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网络对象的高知性,要求把高校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把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网络道德专题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做好网上道德教育工作的同时,必须要加大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园区、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把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纳入高校的德育体系之中。

3.充分利用网络德育的优势

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相比,有其特有的优势,例如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预见性、能动性和超时空性等特性。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德育的优势,使网络德育与传统现实德育形成互补,相得益彰。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加大对德育信息的开发、充实德育内容,从互联网上查询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并努力开发本地先进的德育理念,使其精品上网交流,建立学校、社会网上德育信息资源库,使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健康的精神慰藉。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增添了德育的趣味性,通过各种德育软件来感受德育内容,使学习更愉快、更自主。网络德育的可预见性可以说是现实德育无法做到的,网络仿真实验可以预报其结果,针对这一特性,德育仿真实验就可以根据某一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设计模拟现实的德育活动,有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主题设计虚拟社区,让受教育者进入社区活动,并根据活动者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最终结果,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利用网络的能动性,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网络时代人们可以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而自由交流,网络的这一超时空特性解决了德育内容滞后于时代的矛盾。在网络德育中,教育工作者可随时掌握新资料、吸收新知识、利用新材料,以优化德育效果,网络德育构建了开放型的德育方式,可以联合校内外德育工作者、心理专家等成立如“网络德育咨询室”,共同会诊学生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