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史上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教师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

刘喜平

一、明确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向渗透

1.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讲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结合物理教学内容,适当地、有选择地引入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物理学家(包括外籍华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史上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我国物理学史上一些典型事物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学内容。如在讲物体重心时,可以先介绍6000年前的半坡氏族所用的“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说明当时我国人民对事物的重心已有认识;在讲光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2.在物理概念、定律、原理的讲授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总结和升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教师不仅要讲清楚物理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统一性,使纷繁复杂的现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识,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理的指挥调度下,组织一个井然有序、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讲给学生,促进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通过正确的讲授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做了400次试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一切还不等于学校德育。”因此,教师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他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得到升华。

1.德育渗透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如中国古代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中国古代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探究实验、参观访问等活动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改成政治课,如,教学电场磁场只需说明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则看不到摸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4.物理教学应根据需要,安排好实习、实验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课,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和不脱离工农群众的思想作风的任务。在物理实践课中,教师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如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研究物理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不仅学会物理基本原理,而且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释和解决生产、工作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三是培养学生从事经济建设的本领。物理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实习,参加生产劳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从事经济工作的本领和有关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文发表于《宁夏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