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少数民族民俗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_在创新中前进

云南少数民族民俗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_在创新中前进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民俗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_在创新中前进云南少数民族民俗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张忠海民俗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具有整合社会、激励个体成长的功能和作用,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云南少数民族民俗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_在创新中前进

云南少数民族民俗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张忠海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民俗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民俗是与区域和民族息息相关的,不同的区域和民族因区域和民族的特点而形成了迥异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受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某一民族的人文背景和某些特殊的文化因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云南是我国民族分布种类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有53个民族,其中人口超过4000万的占26个。各个民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繁衍,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注意民俗文化所具有的教化作用,这种教化就是运用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约束力,对民众进行教育和规范,以摈弃陋习,发扬良好风气。所以,对大学生,利用民俗文化进行德育有着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www.guayunfan.com)

一、云南少数民族民俗为大学生德育提供不竭的资源

经过长期积淀的民俗,以其自身所形成的道德观、价值观在一定层面上影响着个体的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区域内人们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譬如《云南十八怪》里有:鸡蛋用草串着卖、花生蚕豆数堆卖、和尚可以谈恋爱、背着孩子谈恋爱、老太爬山比猴快、娃娃全由男人带。置身于这样一种具体的民俗场域内,我们汉人的市场意识、婚嫁观念、重男轻女思想无不受到少数民族民俗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如:瑶族的成年礼流传下来的“跳云台”,将4根4米多长的木柱摆成正方形,一边扎以横木作梯,是为“云台”。受戒者在师公的带领下登上“云台”,等师公念完诫词,受戒者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掠、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等,誓毕掷火进一个装了水的碗里,火立即熄灭。这里暗示受戒者如有不轨,其命运便如此火。然后,受戒者团身抱膝,从“云台”上勇敢地翻滚至“云台”下那张铺有稻草的藤网中。一俟落下,下边的人就拉起藤网一齐用力旋转。此时欢呼声四起,赞扬孩子的品德与勇敢,祝贺又一个瑶山汉子进入了成人社会。显然,这种礼仪对青少年具有极强的规范教化作用。

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具有整合社会、激励个体成长的功能和作用,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因此,蕴含其中的这些思想观念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德育提供不竭的源泉。

二、云南少数民族民俗为大学生德育提供了鲜活的蓝本

民俗是具体的,是耳濡目染的,甚至是可以触摸的,比如白族民居照壁的题字。

白族人十分注重住宅的建设,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

白族民居的照壁十分讲究。照壁位于主房的正前方,正对着堂屋,其形式各种各样,主要有独脚照壁和“三滴水”照壁两种。壁顶以青瓦覆盖,四角微翘。整座照壁以石灰抿刷成白色,壁檐下方和壁的左右两边,多用深色薄砖框成矩形、圆形或扇形的画框,画框交替相连。照壁的绘饰在民居中处于最重要、最突出的中心地位。框中用彩墨或淡墨绘上祥禽瑞兽、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和梅兰松竹,照壁中间写上个斗大的“福”字或四字的名言警句,黑白分明,神采飞扬,使庭院大为增色。

四字名言警句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表达美好心愿,如“福寿康宁”“人寿年丰”等吉祥词句;一类为描绘景色,如“玉洱银苍”“彩云西现”;一类为修德励志之词,如“廉泉让水”“世代书香”,亦不乏称颂太平之语,如“河清海晏”“百二河山”等;最为讲究的一类是用典来把自家的姓氏挂到古代的名人身上,以标明自家有着不同凡响的历史渊源。这类典故与主人的姓氏相关,故事为世人所称道,并且为该姓人引为荣耀。如姓李的题“紫气东来”,用李耳典。姓马的题“绛帐家声”,用马融典。周家题写“濂溪世第”用周敦颐典。王家题写“三槐流芳”,用王祐典。张家题写“百忍家声”,用张公艺典。赵姓题写“价值连城”,用和氏璧典;或题写“琴鹤家声”,用铁面御史典。杨姓有的题“关西世第”,有的题“清白传家”,皆用“四知”清官杨震典。

大学生在这里可以触摸历史,感悟文明。通过这些民俗文化的熏陶渐染,可收润物无声之效。民俗中的经典范例为大学生德育提供具体鲜活的道德教育蓝本。这些鲜活的教育蓝本,远比空洞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三、云南少数民族民俗为大学生德育提供了全新的范式

当前的德育范式从观念上讲,已经完成了“物化德育”向“人本德育”和“生活德育”的转换。“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品性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真实的生活情境又同样蕴藏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的观点深入人心。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存在一些障碍,因为我们只能构建一个模拟的生活情景,这种模拟的生活情景不可能像民俗那样,如空气随时随地就在我们身边。大学生德育引进民俗资源,使“生活德育”这种全新的范式的落实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更多地表现在其日常行为之中,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而这些细微之处又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最直观最真切的折射。学校德育要取得实效,需要从这些细微之处入手,借助民俗这种无所不在的比较潜隐内敛的社会文化规范,如润物无声的细雨,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意识到民俗的规范力量。因为,它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制”,它通过蕴涵其中的社会常规来约束人们,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形成一种不假思索、习惯成自然的行为。而这种境界正是“人本德育”和“生活德育”所着力追求的。

换一个视角,我们如果把焦点聚集在这些规范所规范的对象身上,我们发现,各个区域各个民族的成员他都能非常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接受本区域、本民族民俗文化的约束。不仅如此,甚至他区域、他民族的成员都有尊重或遵循另一区域、另一民族的民俗的意愿,所谓入境问禁、入乡随俗即是。这不仅仅是对另一区域、另一民族民俗的尊重。其实,各个区域、各个民族虽有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本区域和本民族的民俗,但大家都会存在一些相同的具有普世价值的观念、情感或性格。由此,他区域、他民族的成员才有可能对其产生心理认同。在大学生德育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的这一特点,有利于优化高等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以潜移默化、循循诱导的方式,调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使道德规范的力量不是对大学生生活的强行介入,而是被融入生活模式之中,在特定的时空之中营造的一种全新的生活范式或者说是德育范式,从而把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逐渐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深处,并外化为其行为习惯。

笔者只是略举云南的民俗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德育重要作用的几个方面,当然它所包含的内容和积极作用远不止于此。云南的民俗文化以及她所包含的传统道德对于中华民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借用民俗资源,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不可低估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