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族妇女教育的拓展

回族妇女教育的拓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时期,女子经堂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已走出中原地区,向外地传播。民国时期,回族当中也出现了很多新式女子学校,不再局限于女子经堂教育。另外,不少回族女性也加入到现代教育的行列当中,甚至出国留学。她字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后考取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是云南首批进京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昆明,任昆华女师附小校长和昆华女师校长,是云南著名的回族女教育家。

回族妇女教育的拓展

民国时期,女子经堂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已走出中原地区,向外地传播。女寺虽是清代起源的,但其修建的高潮时期是在民国时期。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区,清末已经开始修建女寺或女学。由于这一带回族的外迁,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避乱外迁,也促使了女寺的扩散。内蒙古、东北、上海、江苏、浙江、陕西、山西、甘肃等省的女寺,多是定居于此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回族所建。据《中国清真女寺史》一书,民国时期河南最少有百余座女寺和女殿,其中开封、焦作、周口、郑州、洛阳一带修建女寺比较普遍,仅开封就有8座女寺。山东约有39座女寺,主要分别在西部靠近河南的地区。在山东济南,有两处专为妇女使用的“扫玛”(小寺),一处为清真北大寺扫玛,一处为饮虎池街女扫玛,约建于清末民初。其主持人称为师娘,并不称女阿洪。

民国时期,回族当中也出现了很多新式女子学校,不再局限于女子经堂教育。民国初年,山东第一路民团总指挥赵明元与其母丁蕴辉先后在青州城里和东关开办了蕴辉第一回民女子小学和蕴辉第二回民女子小学。民国初年,马履安在家中开设程度回民女子私塾,教授汉文和绘画。1925年,马德斋等发起成立成都“清真幼女学堂”,后更名为“私立成都清真女子小学堂”,校舍为皇城清真寺所捐。1927年,宁夏固原清真女子小学成立,苏彩凤任校长。1934年改为同仁女子完全学校。1930年,疯瑞生在西安创办了淑德女校。30年代,马步青的夫人马素琴在临夏创办了素亲女子小学,免费供给学习用品。1943年,西道堂在临潭县创立了启西女子小学校。1945年,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在西宁创办了东关大街阿文女校和北关街阿文女校,除阿文外还学习汉文和一些实用技术。

民国时期,北京还有北平新月女子中学、实践女子中学两所专门的女子中学。北平新月女子中学由杨新民、陈永祥、马松亭、王梦扬、赵振武等人于1935年创办于北平,历两年,到1937年停办。在新月女子中学的课程设置中,除一般初中课程外,回民学生加授一节阿拉伯文,另有伊斯兰教常识课,回汉学生皆是选修。精神指导、教义课对回民学生是必修课,汉民学生不参加听课。实践女子中学为伪“中国回教总联合会华北联合总部”于1939年9月在北京创办,1944年改为西北中学女生部,校长、教务等教职员以及部分学生都是原新月女中的。在西北,则有西道堂在临潭县举办的启西女子中学。

img115

回族革命家刘清扬

另外,不少回族女性也加入到现代教育的行列当中,甚至出国留学。现代著名的回族女性,有天津女革命家刘清扬(1894—1977),1919年毕业于女子师范学校后,她投入天津“五·四”运动,担任天津各界联合会常务理事,加入觉悟社。1920年11月,她去法国勤工俭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张申府介绍周恩来入党,成立党小组,在留法中国学生中开展革命活动。回国后,她与邓颖超创办《妇女日报》。1924年6月,与李大钊等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另一位女革命家郭隆真(1894—1931),河北大名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女革命家。1909年,她曾在大名县自家院中开办女子小学堂。1913年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投身“五·四”运动,和刘清扬、邓颖超等一起筹备成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1920年她郭隆真同周恩来等人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郭隆真等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进行短期学习。1925年5月,郭隆真奉调回国,到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妇女部工作,任妇女委员会委员,创办《妇女钟》《妇女之友》刊物。1926年,她在北京西城创办了缦云女子学校,担任主持人。1930年6月,郭隆真受派前往青岛任山东省委委员、省委妇委书记、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1月2日不幸被捕,1931年5月4日被杀害。

img116

回族革命家郭隆真

民国时期的回族著名教育女性,还有马书诚、韩幽桐、赵世德和刘曼卿等。马书城(1891—1970),名汝邺,成都人,清末学部郎中马叙午之女,民国名人马福祥之妻。她字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02年,父亲聘请日本女教师教授她数学、音乐、手工等课程。1905年,她入四川两等女校学习。1912年父丧,北上齐齐哈尔,任教于黑龙江女子师范学校、齐齐哈尔清真女子小学等,1920年任黑龙江女师学监。1926年嫁马福祥。她一直从事和关注回族女子教育事业,1935年被聘为北京新月女子中学董事长,并捐赠两千元做基金。她能诗文、善书法,著有《晦珠馆近稿》。她撰写的《谒武侯祠》一诗,刻石立碑,至今保存在成都武侯祠中。韩幽桐(1908—1985),黑龙江人。1926年入北京大学法商学院学习,1933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攻读研究生。1937年回国,参加华北救国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38年后任西北联大教授,救国会常务委员。1946年以后,历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委员,松江省教育厅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教育局局长、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副司长、最高人民法院华北分院副院长、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厅副厅长、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法制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是著名学者和法学家。赵世德(1893—1983),云南大理人。18岁毕业于大理师范,任教于昆明武成小学。后考取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是云南首批进京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之一。毕业后留校任女师大教师和北京平民学校教务主任,后到上海任务本女子中学教务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昆明,任昆华女师附小校长和昆华女师校长,是云南著名的回族女教育家。

img117

民国回族奇女子刘曼卿

刘曼卿(1906—约1941),藏名雍金,出生于拉萨,“笃信天方教真理,而先世原为汉籍”。刘曼卿十二岁时(约1918年)随父母从印度回北京,上了三年小学后,她升入北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十九岁时,她因父母之命结婚,但强烈的个性促使她敢于起而抗拒这门包办婚姻,“不久仳离出走,继续求学”。

她著有《康藏轺征》,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刘曼卿还曾与黄警顽等人一道发起成立了“中国边疆学会”,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出版了其《边疆教育》一书,论述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性。该书前有黄慕松题词“轨物共守,车书大同”,有刘湛恩序和作者自序。正文分上、中、下三篇共二十二章。书后附录中收录了“关于蒙藏教育各项计划”和“待遇蒙藏学生章程”。她所言的“边疆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从地域上,即相当于“民族地区教育”;一方面是从文化上,大致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族教育”;因此刘曼卿及其《边疆教育》应该是中国民族教育学的最早发轫之一。

刘曼卿在“自序”中交代了该书写作的目的:

一个国家的基础是否巩固,要看这个国家国防教育的实施成效如何以为断;国防教育实施的成效,更必须要从全民族教育的发展观察出来。因为边疆教育,是中华全民族教育重要的一部,其重要性不仅在边疆问题本身有重大的关系,更无疑的,对于国家前途的安危,是有重大影响的。

她从国家的统一(国防的巩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中华全民族教育)的角度来论述民族教育(边疆教育)的重要性,是有新意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在上篇“导论”中,刘曼卿探讨了民族教育(边疆教育)的理论问题。第一章讨论了边疆教育的概念(命名)、对象、重点(重心)和范围。第二章从四个方面(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自身、开发边疆)论述了边疆教育的意义(需要)和目的。第三章讨论了边疆教育的特点(特性)。她提出了民族教育的几个原则问题,:⑴边疆教育必须要能提高人民生活以生产教育为出发点(现实性和应用性);⑵必须提倡主义的信仰以三民主义教育的推进做中心(思想政治教育);⑶必须坚实民族思想而成国防教育的中心(爱国主义);⑷必须融化种族的歧视谋中华民族教育本位的建设(民族平等);⑸必须迎合宗教背景辅导感化教育的推进(民族特色);等等。这些探讨深有见地,对今天的民族教育也不乏启发性和借鉴性。第四章讨论了边疆教育的地理、经济和社会背景问题。

中篇“概况”是对当时边疆教育(民族教育)现状的分析。共八章,依次列举了甘肃、宁夏、青海、察哈尔、绥远、蒙旗、康藏、回疆的教育现状,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留学、蒙回藏教育、师范、教育机构、经费等方面做了分析。可以看出,她研究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下篇“计划”是作者提出的边疆教育(民族教育)发展策略。共十章。第一章发展边疆教育(民族教育)要根据教育宗旨、教育原理、社会需要、边疆的经济状况等原则来发展。第二章从组织、理论与方法上探讨了地方教育行政的改进。第三章探讨了教育经费问题。第四章讨论师资培养问题,从现状、实施、训练、服务和待遇等方面做了论述。第五至九章分别讨论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社会教育、女子教育、蒙藏回教育的发展策略问题。她特别把女子教育问题单列了出来;她所谓的蒙藏回教育实际上涉及少数民族教育的民族特色问题。第十章作了简要的结论。

从以上简要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刘曼卿著《边疆教育》一书结构完整,内容充实,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现实性。尤其是她对边疆教育(地域的和民族的)理论的一些探讨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本书出版于距今六十多年前,而作者是一位年仅三十岁的出生于西藏的回族女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