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国回族教育的颠峰

民国回族教育的颠峰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回族的新式教育,宗旨在于通过振兴宗教而拯救国家于危亡。在北平时期,成达师范迎来了其鼎盛时期,逐渐发展成当时回族自办教育的最高学府。除教学活动外,成师创办了《月华》旬刊,成为民国时期最有影响的回族报刊。日军侵略者希望利用成师拉拢回民、分化中国,成师师生坚决不屈,遂决议南迁,得到白崇禧的支持。成师在桂林六年,给当地回族文化教育造成了重要影响。薛文波任校长及回迁北平后,又致力于恢复成师的回族特点。

成达师范:民国回族教育的颠峰

img98

成达师范校长、济南道尹唐柯三

img99

成达师范创办者之一法镜轩

民国回族的新式教育,宗旨在于通过振兴宗教而拯救国家于危亡。而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阿洪的培养,是振兴宗教的关键。在传统经堂教育的拓展方面,主要表现在新式师范学校的出现。近代最早的新式伊斯兰教师范学校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王浩然阿洪等在牛街创办的回教师范学堂,但因受经费和人才的限制,回教师范学堂创立不久即停。1925年在济南创办的成达师范学校,则成为民国时期办学时间最长、学术水平最高、成就最大的回族新式师范学校,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成达师范的兴衰

成达师范诞生于民国乱世,处境艰难,先后多次被迫迁徙或濒于夭亡,但成达师生却能够屹立乱世而不倒,充分表现了回族社会坚韧不拔、兴教办学的精神理念。成师的兴衰,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img100

成师校旗

1.济南时期(1925—1929)19世纪末20世纪初,济南回族中有识之士,如穆华庭、唐柯三等,已经萌发了改革回族教育的想法。1924年,马松亭阿洪应聘任济南穆家车门清真寺教长,也有革新经堂教育的抱负。他们志同道合,决意创办一所新型伊斯兰教学校,培养“三长”(教长、校长、会长)一体的新型阿洪。民国十四年(1925年),马松亭、唐柯三、穆华亭、法静轩等人创办“成达师范学校”,设在穆家车门清真寺。校名取成德达才之意,“以造就健全师资,发表回教文化,恢复固有精神,增进回民对于国家的效能为目的”。学校董事会由穆华庭、法镜轩、朱蕴韬、马松亭等十二人组成。唐柯三起草拟订学校章程,并任校长。马松亭阿洪任总务主任,唐籍周任教务主任兼文史地教员,唐仲安教授国文,金郁华任会计,阿拉伯文及宗教课程由马松亭、王静斋、张鸿韬任教。第一班共招收学生19名。由于学校经费困难,师资极不稳定。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青州回族刘柏石(名伦英)任教务主任后,教学及组织设施才趋于完备。成师校训是“笃诚敏健”,刘柏石撰写的校歌则以“清真言”开头,接着是“吾校诞生,艰难缔造;造就师资,发扬圣教。咨而多士,穆民领导;完成使命,百折不挠。”

2.北平时期(1929—1937)1929年济南“五·三”惨案后,成达师范被迫停办。马松亭受校董事会委托前往北平联络,聘请当时正在北平的马福祥任董事长并得到其资助。2月,成达师范学校迁往北京东四清真寺。在北平时期,成达师范迎来了其鼎盛时期,逐渐发展成当时回族自办教育的最高学府。

img101

北平成达师范学校校址

为了扩大规模,成师在两年之内连续招收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班学员及经学研究班两班。学生的籍贯由山东扩大到河北、河南、江苏、湖南及西北各地。学校扩大了教务处,设立了总务处和训育处,并先后聘任马淳夷、赵振武、钱凤荪、艾宜栽、谢澄波、王孟扬等回族文化名人任教。经学方面,则聘请了河南著名经师马自成和庞士谦阿洪。1935年,校长唐柯三也来到北平主持校务,马松亭阿洪则开展对外交往,扩大成师的社会影响力,并获得了教育部的补助。

除教学活动外,成师创办了《月华》旬刊,成为民国时期最有影响的回族报刊。成师还成立了一个出版部,在出版规定期刊物的同时,还出版一批有关教义、教史方面的专著,几乎每月都有书出版,出版的刊物和著作在教内和学术界都有重要参考价值。1934年首届学生毕业后,马松亭阿洪前往埃及联系派送留学生事宜,先后派遣了两批留埃学生。马松亭阿洪回国后,又创建了福德图书馆。1936年前后,成师在各方面达到了其最辉煌的时期。

img102

成师五班合影(前排中间为马松亭、唐柯三)

3.南迁时期(1937—1946)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日军侵略者希望利用成师拉拢回民、分化中国,成师师生坚决不屈,遂决议南迁,得到白崇禧的支持。白崇禧系桂林人,那里也是广西回民最多的地方,有8座清真寺。1938年2月,成达师范迁到桂林,得到两广、云贵、两湖回民的普遍欢迎和支持。从此,这个在北方声誉卓著的学校,又在南方屹立了起来。1939年春,以张秉铎、韩宏魁为首的首届留埃学生回国,首先来到南迁的母校,不计报酬地为母校服务。1939年7月毕业的第四班学生6人成为在桂林的首届毕业生,在桂林清真古寺隆重举行了毕业典礼,白崇禧等专门发来贺电。

img103

桂林崇善路清真寺

成师在桂林六年,给当地回族文化教育造成了重要影响。成师来桂林之初,即招收了第六班20多人,1939年招收师范一年级新生40名,招收阿洪专修班甲组20名,乙组30名。1940年秋又招收第七班,1941年招收第八班。桂林籍学生占了近四分之一。成师还在桂林各地设立了5所附属小学。在成师带动下,桂林回族中出现了空前的教育热潮,并在抗战后仿效成师建立了广西回文专修学院和桂林回文转科学校,培养了大批广西阿洪。

民国三十年(1941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认为成师符合边疆教育的宗旨,加之成师经费困难,遂改为“国立成达师范学校”,改革建制,设立简师、师范及阿文专修三科。改国立后,成师教学受到较大牵制,1942年教育部免去唐柯三校长职务,派谢松涛继任。同年,马松亭阿洪也受聘前往重庆担任十八梯清真寺教长。此后成师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时的成达师范学校虽然仍主要招收穆斯林学生,但是已取消了培养清真寺阿洪的任务,学校除略有一些有关的伊斯兰教常识外,几乎与普通师范学校没有什么不同。

1944年,日军逼近桂林,成师又迁往重庆。1945年2月,定校址于重庆中兴路清真寺,招收了师范、简师插班生,汉族占半数以上。6月,简师三班、师范二班毕业。8月抗战胜利,著名回族人士薛文波临危受命担任校长,成师迁到重庆青木关(教育部所在地),当时有学生203人。1946年7月,师范三班、简师四班毕业。8月开始北上,9月抵达北平。

薛文波任校长及回迁北平后,又致力于恢复成师的回族特点。在青木关时,要求回族师生在天井中举行主麻聚礼,开斋节古尔邦节步行百余里到重庆清真寺参加会礼,举行“主麻晚会”等活动。他虽是国民党员,但不允许党团组织在校内发展,限制了国民党三青团的活动。他亲自编写了歌曲《绿旗飘飘》、《红绿曲》,并修改《穆斯林进行曲》供学生歌唱,成师又有短暂的复兴。

4.衰落时期(1946—1949)

1946年9月26日,成达师范师生历尽艰辛回到北平,校址漂浮不定。6月,教导主任马耀、总务主任王庆善到职,简师五班、师范四班、阿专四班毕业。8月,创建成师第一附小于马甸。一直延续到1949年。1947年2月,教导处改组,马耀任教务主任,马金鹏任训育主任。7月,简师六班、师范五班毕业。8月,迁校址于德胜门内旧摄政王府,一直到1949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6日,将成达师范与西北中学合并,在北京成立回民学院,成达师范至此完成其历史使命。

成达师范的教学活动

成达师范志在改革经堂教育,培养新型的人才,办学宗旨在于造就“中阿兼能”的中国伊斯兰教的教职人员,弘扬伊斯兰文化,同时也要培养社会上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即所谓的“三长”:“教长”,可以担任清真寺教长或开学阿洪;“校长”,可以担任实施普通教育学校的教师或行政工作;“会长”,可以在社会中从事社团组织性或服务性工作。

成达师范的课程设置,既包括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课,也包括中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贯彻“中阿并重”、宗教知识与科学知识兼顾的办学宗旨。成达师范的学制有“四二制”、“三三制”的提法,但从现在的材料看,其课程设置都是按1-6年级来设计的。关于支配其课程设计的原则,马松亭阿洪在其《中国回教与达成师范学校》一文中阐述为:

1、关于阿文:

a、要养成直接读阿文典籍的能力。

b、要对于回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经》有整个的认识。

c、要对回教道德的基本教训——圣训有整个的认识。

d、要对于回教哲学有概括的研究。

e、要对于回教的教律有全部的认识。

f、要对于回教社会道德、社会制度,有整个的研究。

g、要对于回教的历史有整个的明了。

2、关于中文

a、要养成直接阅读国文及发表能力。

b、要对中国史地、外国史地有概括的认识。

c、要对于公民法律常识有整个的认识,并特重公民道德意识之养成。

d、要对于自然知识有概括的研究。

e、要对于国学典籍有初步的研讨。

f、要对于数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有初步的研讨。

g、要对于教育学、教育史、教法学、学校行政有整个的认识。

h、要对于师范的技能各科,有教授的能力。

i、要对于应用文函牍等有工作能力。

其课程设置情况如下所述:

民国十四年(1925年)1-6年级课表中包括以下课程:阿文(包括古兰经、圣谕、阿拉伯文、教律、认主学和逻辑学)、公民、儒经、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理化、习字。

民国十六年(1927年)1-6年级的课程表包括:古兰、读法、圣训、阿文字法、阿文句法、阿文章法、阿文逻辑学、波斯文法、教律、认主学、性理学、波斯文艺、天方典礼、天方性理、阿文伦理学、归真要道、寺政论、儒经、国文、习字、数学、公民、党义、历史、地理、教育学、理科、科学概论、法学概论、回教史、地方自治。

img104

成达师范毕业证

民国十八年(1929年)高级部课程表包括以下课程:党义(包括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总章、中国国民党史、中国国民党政纲、中国国民党宣言)、历史(中国近代史、西洋近代史、日本近代史)、地理(外国地理、人文地理)、国文(选文、作文、文学史、国故概要、公牍文、作文)、教育(教育原理、教育行政、管理法、教学法、教学实习、逻辑学、心理学)、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法规、财务、建设、公安、教育、土地、卫生、户籍、村制、工商、农矿、民众团体)、阿文(选文、修辞学、会话、作文)、教律(天道:礼、斋、课、朝;人事:婚姻、营业、杂规;教律原理)、回教史(回教史、海里凡史、穆圣史、依玛目史、列圣史)、真经(第一部:第一本至第六本;第二部:第七本至第十五本;第三部:第十六本至第三十本;编制法)、圣谕(五功、人事、言行)、认主学(认主、伊玛尼与伊斯俩目、异派之辩正)、教务须知、科学概论、阿文逻辑学。

民国二十年(1931年)1-6年级课程表包括如下课程:阿文、真经、教义、圣谕、教律、教史、伦理学、认主学、党义、国文、数学(前三年算术、代数,后三年三角、几何)、历史(前二年本国史,第三年外国史,第四年近代史)、地理(前二年本国地理、第三年外国地理、第四年人文地理)、理科(第一年植物、生理,第二年动物、化学,第三年矿物、物理)、英语、音乐、工艺、逻辑学、教育学、教法学、管理学、小学行政、测验与统计、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学、地方自治、心理学、哲学。

民国三十三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34-1936年)1—6年级课程表包含如下课程:国文、公民、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心理学、逻辑学、教育概论、小学行政、教学法、教育测验及统计、英语、劳作、图画、音乐、体育、军事训练、实习、回文、古兰、圣训、哲学、回民、法律学。

img105

成达师范印鉴

1941年10月,成达师范改为国立,改名为“国立成达师范学校”,办学目的是培养回民小学教育的师资,教育部准许国立成达师范学校设立阿文专修班,师范班学制及课程与其他师范相同,可以继续开设阿文和宗教常识课,但只列为选修课。抗战胜利后,成达师范复课北平后,阿文和教义课仍然开设。

成达师范的课程设置,无成例可循,在黑暗中摸索,虽然各年有所不同,但都要求学生对于伊斯兰教义及其文化有透彻的理解,还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社会各基本学科之知识以及对于汉语和中国文化有较全面的掌握,并着重学生社会活动以及教育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成师的阿拉伯语教学已经摆脱了传统经堂教育的模式和内容,成为我国现代阿拉伯语教育的拓荒者。在阿拉伯语教学方面,成师既引进国外新教材,又有自编教材和传统经堂教材。在教师方面,除有国内著名阿洪任教外,更第一次引进了外籍教师,一位是穆罕默德·赛义德·达里,一位是穆罕默德·伊卜拉欣·福莱斐勒,都是1933年埃及国王从爱资哈尔大学派遣的。配合阿拉伯语的教学,成师还特别派遣了留埃学生,并首次引进了阿拉伯文铅活字,开创了我国阿拉伯文印刷史的新纪元。

成达师范的学术与出版事业

成达师范在教学之余,还广泛开展了与教学相关的学术活动,建立图书馆,创办《月华》、《成师校刊》、《成师校报》等报刊,成立出版部并出版了大量汉文、阿拉伯文书籍。

img106

《月华》杂志

1932年,马松亭阿洪赴埃及,得到埃及政府和爱资哈尔大学赠阿文图书441部。以此为契机,1934年成师发表宣言,倡议捐修图书馆。马松亭先后在青岛、北京募集,1936年8月建成两层楼房22间,命名为“福德图书馆”。1936年9月22日成立的福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有著名学者顾颉刚、蔡元培、冯友兰、白寿彝等27人组成,推顾颉刚、唐柯三、白寿彝为常务委员,发出《征书启》,得到了国内外的响应。1936年马松亭再赴埃及,得到埃及国王及爱资哈尔大学的捐赠。从国内各界也收到捐款及1420种3154册图书,图书馆得到充实。这是中国回族历史上第一座设立在清真寺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今天,这些图书多保存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图书馆。

img107

1930年成师创办《成师学生会月刊》,1934年改为《成师月刊》,其宗旨是宣扬教义、沟通中阿文化,撰稿人多为本校学生。

img108

1936年《成师月刊》改为《成师校刊》。

成师的编译出版事业在民国时期和回族教育史上影响更大。1929年11月5日,成师创办《月华》旬刊,由孙幼铭和赵振武主编。1930年起创办《成师学生会月刊》,1934年改为《成师月刊》,其宗旨是宣扬教义、沟通中阿文化,撰稿人多为本校学生。1936年又改为《成师校刊》。1937年北平沦陷后停刊。其中《月华》之名由马福祥提议并题写,成为民国时期最有名的回族刊物。自1929年创刊至1948年第六号为止,《月华》前后经历了20年,由于战乱中间三度停刊,又三次复刊,发行量最大时达5000份。《月华》经历了六位主编:孙幼铭、赵振武、白寿彝、马金鹏、马松亭、庞士谦。

赵振武先生

img110

民国二十三年成达出版部印刷的阿文《语法指南》

除出版两种定期刊物外,成师还专门成立的出版部,成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回族出版机构之一。1931年,赵振武陪同马松亭阿洪带领首批留埃学生到埃及,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选购了不同规格的阿文铅字携带回国。回国后又翻成铜模浇铸成多套。为此,赵振武亲自去铸造厂、印刷厂学习。为此,成师专门成立了“阿文排字室”,终于在《月华》的印刷上第一次解决了阿拉伯文的铅印技术。成师还出版了不少的汉文伊斯兰教著述,其中有金吉堂的《中国回教史研究》等。

除1925年成立的成达出版部外,民国时期还有上海协兴公司(1913年)、北平清真书报社(1922年)、上海中国回教经书局(1928年)、上海穆民经书社(1934年)等图书营销、出版机构,引进和翻印了大量阿拉伯文原文典籍,其中不少大部头的语法、修辞和经训著作,行销全国,影响很大。

成达师范与回族留埃学生

民国时期,回族民间先后派遣了六批留学生到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其中成达师范学校先后派遣了两批,这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回族伊斯兰学者。这将在下文专节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