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

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日本大学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调研的基础上,对中日两国大学理工科研究生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针对我国大学理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问题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通过对中日两国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差别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革。

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

理学院 李晋惠

摘 要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更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对日本大学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调研的基础上,对中日两国大学理工科研究生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针对我国大学理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培养质量;培养模式

我国正处于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发展重点将从规模转移到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导师无疑是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依赖于导师水平的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导师队伍为后盾。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也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导师队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导师,然而,同时还应该看到的是,相对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研究生导师队伍并未完全同步跟上。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导师队伍建设与改善的相对滞后,给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方面研究生导师数量还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需要,这不仅使得导师对研究生开展研究的指导不够,同时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也疏于监管,这也是出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质量水平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研究生导师的资格审查最重要的审查职称,硕导要求副教授职称,博导要求教授职称。对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审查基本上是流于形式,这就导致部分导师甚至没有固定的科研场所,没有固定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有的学生很久都见不到导师,因此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指导不够,甚至学生做的东西导师也不怎么懂。答辩时,我认为不仅是对学生论文的审查,也是对导师水平的检查。有的导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认真审阅,在答辩时才在批评学生,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问题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缺失有其自身原因,但与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也不无关系。导师的导不仅体现在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指导,还应包括树立学术道德行为典范、指导并监督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规范。

二、教学方面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工科课程设置覆盖面较广,在专业基础课方面打破了专业间的界限,使之成为宽口径的专业基础课,使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审视本专业与相关其他专业的关系。

我国的研究生工科课程体系是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发展而来的,学院大多由以前的系或专业演变而来,课程体系内的学科较少,专业面过窄。鉴于师资等各方面的原因,能开出来的课也很有限。

三、科学研究方面

日本的大学界认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学术研究,教学必须是科研成果的反映。没有科研就没有教学质量。因此,日本的大学非常重视科研工作。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是大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日本大学的教授都有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研究室,研究室成员包括教授、助理和学生(博士生、硕士生、大四本科生)。日本的硕士研究生一入学就确定了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研究生入学后,研究室定期举行论文研究讨论会,通常每个学生一个月左右轮到一次有关论文研究进展的介绍。教授通过听取学生的有关介绍,检查其研究进展情况,指出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这种经常性的研究讨论会使研究生一入学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这样学生就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毕业论文。之后研究生在第一年的课程集中学习阶段,可围绕自己的研究进行学习,研究中需要什么知识,就去选什么课,就去学什么。避免了学生学的课程跟自己的研究毫无关系,以致造成知识的浪费,避免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对于平时研究进展较好的研究生,可让其把研究成果在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这对其研究室的研究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学制是二到三年,多数大学往往是前一半时间进行课程的集中学习,硕士研究生在课程的集中学习结束后才做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经常感到学到的知识没都用上,做论文需要的知识又没学到。特别是在开题后的一年左右时间要求发表论文,导致发表论文质量不能保证,最后的毕业论文质量也不能保证。

四、产学研相结合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十分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日本的大学与企业及科研部门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向研究型大学提供一定的研究费用,同时将一些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理论研究委托给大学进行。大学由于经费及实验条件等原因,也将一些复杂或成本高的实验安排在企业内进行,测得的数据及研究成果供双方共同享有。将硕士研究生派到企业去研修实习,对企业和研究生都有益处,为企业的人才招聘和研究生的择业搭起了桥梁。

我国的现行研究生教育模式是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比较重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对外合作交流方面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条件和实力较好的大学每年定期举办各学科的国际学术会议。大学在经费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对外合作交流常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两种方式进行。日本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经常参加国际上的学术会议,跟踪、把握学科的发展动向及前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将他们自己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到国外,为学校的学科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日本的研究型大学还利用在本国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之机,邀请国际上知名专家、学者在大学内为研究生讲学或作学术报告,使在校研究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国际学术动态,接触国际前沿。

我国大学现在已认识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当前很多学校在办研究型大学,并向国际一流大学迈进,更应该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往,熟知一流大学的运行模式,通过与世界上一流大学广泛联系,来保证国外大学与我国大学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合作。

六、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议

通过对中日两国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差别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革。改革的重点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拓展思路,创新机制,科学发展导师规模。

二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为研究生提供坚实的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

三是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让研究生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及论文题目,以研究生的科研为中心来安排其课程学习,达到学以致用。

四是在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同时为研究生的就业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

五是通过大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开阔研究生视野,使其了解学科的研究动态及前沿,提高其创新能力。

总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广泛学习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实用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尽量少走弯路,努力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林树海.中日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对比研究[J].教书育人,2008(36):54.

[2] 李祖超.日本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23

[3] 刘建树,陆嵘,刘海峰,等.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140.

[4] 陈云萍,杨晓明.德国、美国与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6(5):76

[5] 李曼,韩敏.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文学教育,2010(9):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