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作

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作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义的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促使家长与学前教育机构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原则和基本方法等方面取得共识。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第三个任务是引导家长关心、支持学前教育,主动与孩子积极互动,并且尽可能多的参与园所、班级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和效益。

第二节 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作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实际上不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要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施加影响,而且他们还会受到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影响。

狭义的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则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不论这种教育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还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但都发生在家庭生活之中,并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积极地影响儿童,把儿童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时代性和社会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作为家庭主要功能之一的教育也是如此。

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政策、经济水平、家庭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例如,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多个子女,家庭教育的内容以文明礼貌、艰苦朴素为主,而到了八十年代,则发生了许多变化,独生子女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创造教育、情感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不同的国度,由于政治制度、文化观念、教育体制等因素的不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也会表现不同的特征。例如,同样是面对蹒跚学步的孩子,当其走路不小心跌倒时,澳大利亚的家长往往是“视而不见”,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而我国的家长大都是赶紧放下手中的事情,快步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左哄右哄。

最后,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由于开放程度、生活水平的不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学习英语、弹奏钢琴,但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内地,众多家长却更加关注对孩子的保育投资,只求孩子能吃得好、穿得好。

2.亲情性和感染性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这种天然的情感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具有的特点。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的一句“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道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可能超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家庭的这种情感感染作用,首先,受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亲密程度的制约。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越深厚,感化作用就越强,威力就越大;反之,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越淡漠,感化作用就越弱,威力就越小。其次,还受到孩子年龄特征的制约。孩子年龄越小,情感越多变,对父母就越依赖,感染作用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反之亦然。

3.针对性和随机性

“知子莫如父”形象地说明了最了解孩子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作为一家之长的父母。孩子一来到人间,就和父母朝夕相处。共同的生活,使父母有大量的时间和充足的机会去观察孩子的言行,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因人而异地施加教育。今天的学前儿童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双休日的实行,使得父母有更多的时间、更旺盛的精力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准确地把握孩子的个性,对孩子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强化了家庭教育针对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还表现出了它的随机性。父母究竟应该对孩子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如何进行这些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都是由父母自己决定,自行解决的,其中父母的价值观、职业观、文化观、儿童观和教育观等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随机性还体现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4.连续性和一贯性

孩子从托儿所到幼儿园,不论是生活环境、教育内容,还是教师、同伴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家庭的生存空间、教养条件、家长等情况,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变化或基本上没有变化。家庭生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本身就是在对孩子进行一致性和一贯性的教育,这种持续不断、反复进行的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使得父母能更好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生理、心理特点的变化逐步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和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5.权威性和专制性

家长是家庭生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处于学前阶段的孩子,身心方面各种需求的满足都不得不依赖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在孩子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威信,使孩子能够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优势。家长是否能维护自己的权威,与其是否能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时时处处为孩子作表率有关。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家长的权威,主要基础只能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家长能否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威,还与其是否能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对孩子宽严并济,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有关。

二、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任务

(一)促进双方取得教育的共识

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促使家长与学前教育机构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原则和基本方法等方面取得共识。

家庭教育的个性化强,对儿童的教育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理想,其教育内容和方法各异。虽然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养好,甚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现实的教育效果并不都是很理想,事与愿违的现象也不少。只有遵循学前教育规律,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的教育才是最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双方共同的责任和目的为基础,增进家长对学前教育规律的认识,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明确国家颁布的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目标,掌握教育原则,了解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二)促进双方有效互动,磋商共育策略

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第二个任务是主动与家长沟通,促进双方有效互动,增进了解儿童在家里和在班级里的发展情况,磋商和实施共育策略。

实施教育要以了解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状况为基础。要携手合作共育,教师必须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双方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关系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由于家庭的生活物质环境、文化心理环境、家长的教育影响各不相同,所以儿童在家和在班级的表现情况具有很强的个体性,教师要主动和家长沟通了解,分析孩子的发展,拟定需要配合教育的某些教育目标,磋商并实施共育策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第三个任务是引导家长关心、支持学前教育,主动与孩子积极互动,并且尽可能多的参与园所、班级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和效益。

家长、家庭有着极其丰富的学前教育资源。其一,除了使家长明确自己负有育儿的社会责任,还要让家长行动起来,通过合作共育体验到他们自己教育儿童的潜能和潜力是很大的,体验到自己参与丰富多彩的学前教育的无限乐趣和促使孩子突出进步的喜悦。其二,教师要想办法发掘家庭教育资源,使家长关心孩子发展,在家要与孩子互动,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重视并积极配合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向家庭和社区延伸;积极参与教育机构开展的家长开放日、助教等活动;家庭废旧物品、信息等资源的提供等。

三、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

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需要和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一)集体方式

1.家长会

家长会有全园的、年级的、班级的。全园性的家长会议要求全体家长都参加,一般安排在学年(或学期)初与学年(或学期)末。如开学初幼儿园要开展课程改革,进行全园部署,向家长传达课改精神,宣传教育新理念,指导家长配合,做好合作共育,共同促进儿童发展。家长会也可分年级开,向家长介绍新学期该年龄段的教学工作、计划及家园配合的要求等,也可针对同年龄的儿童在教育方面的共同问题提供指导。

班级家长会则更有针对性,便于家长与教师互相交流,共同研讨有关孩子的保教问题。它主要让家长直接了解孩子所在班级的教育要求和孩子在班级里生活学习和发展的情况,同时增进家长之间的互相沟通和家庭教育经验的交流。

2.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教知识的有效渠道,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地向家长讲授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有些未办家长学校的教育机构可适时举办家教主题讲座或报告会。举办家长学校,主要是向家长系统的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通过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参与学习和活动,提高家长的学前教育认识水平和教育能力。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根据园所的具体情况而定。

3.家长开放日

家长开放日指学前教育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的向家长开放,届时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观学前教育机构的活动。家长观摩或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可以从中具体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可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得知孩子的发展水平与交友状况,特别是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与同龄幼儿相比较中显示出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助于家长深入了解孩子,与教师合作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同时,家长在观摩与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到教师的教养态度、教养方法、教养技能,领会教师的教育要求和方法,增进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认同感,以更好的借鉴和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4.家长接待日

家长接待日是学前教育机构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由主管领导接待家长的来访,解答家长对园所及班级保育教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疑问,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或设意见箱收集家长的意见,从而更好的改进和完善园所工作,拉近家园之间的距离。

5.家园联系栏

大部分学前教育机构都设有家园联系栏或家教园地,有面向全体家长的,也有各班办的。面向全体家长的家园联系栏一般都是介绍有关家教新观念、家教好经验、保健小常识、季节流行病的预防、亲子游戏等。各班的家园联系栏内容主要有介绍本班近期教育目标、需要家园合作的教育内容、孩子的发展情况与一些有针对性的家教指导性文章等。家园联系栏应办的生动活泼,能吸引家长,文章、资料要短小精悍。

(二)个别方式

1.家庭访问

家庭访问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儿童在家中的真实情况,了解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了解家庭及其周围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针对个别儿童的具体表现,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儿童的措施以及介绍儿童在班上的进步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争取家长与幼儿园的密切合作。

2.个别谈话

个别谈话是进行家长工作最简便、最经常、最及时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到园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交谈有关教育孩子的情况,向家长反映问题,提出要求,商讨解决的办法。这种谈话时间比较短,一次谈话内容不宜过多。若是有明确目的的个别谈话,教师均应事先作准备,包括汇集、分析有关孩子发展的材料,准备提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在交谈时教师不仅态度要诚恳,还应该设法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家长消除思想顾虑,轻松的参与交谈。

3.家园联系册或联系卡

家园联系册是教师与家长围绕孩子的发展与教育进行书面联系与交流的形式,也可以制作成联系卡,用于教师与家长经常性的联系,简便易行,传递信息及时。家长可从联系册中经常得到孩子的近来表现、存在的问题及幼儿园对家庭在配合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师则可从联系册中获得幼儿园教育效果的反馈信息,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得知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家园联系册所写的内容要具体,不能空泛,要侧重反映幼儿的变化与新的情况。

4.书信、电话、网络等

书信多用于向留守儿童的家长汇报孩子的成长情况,这种做法不仅能密切家园联系,往往也能促使家长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但仍然关注着孩子的发展,起到配合教育的作用。

电话联系最快捷,最能及时与家长沟通儿童在园所的情况,迅速处理一些应急事件。通过电话联系,教师可简短的向家长反映儿童在园所的表现及生活情况,使家长放心和安心。

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优势,及时把新的信息在网上公布给家长,同时还可在网上设留言板,将园长信箱、班主任信箱向家长公开。家长对幼儿园的管理和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直接通过电子邮箱进行反馈与交流。

5.接送孩子时的随机交流

每天家长接送孩子时是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的良好时机,教师可适时的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