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应用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的构建

基于应用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的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并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宗旨。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于2012年初开始使用购买RFID馆藏管理系统。现以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RFID的使用情况来说明这种影响。图书馆引进了RFID后,可以减少图书馆工作人员机械性重复劳动。

基于RFID应用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的构建——以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

黄晓华[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储存地,对知识传承和文明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通信工具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已从传统的手工服务模式向现代电子信息服务模式转变。因此,深入探索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的经验,将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改革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的转变

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深刻影响着文献的利用和知识的传播,从最初的闭架、半开架到开架、完全开放式的“大流通”服务模式,其变迁反映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改革的发展方向。总结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的发展历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以藏为主向以用为主转变

公元前7世纪,世界第一个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此后历经数千年,作为人类知识的储备地,图书馆得以迅速发展。但从流通服务管理方式来看,传统的流通服务模式主要是以藏书为主,重藏轻用,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保存珍贵文献,对读者借阅流通有诸多限制。而随着现代高校的不断发展,作为科研教学重要支撑的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教师、学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重要文献、工具书、教材、著作在使用中价值被逐步发现,在教师的科研教学、学生学习和实践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以人为本、以用为主的现代流通服务模式逐步成为主流。

2.从借阅不便向进出自由转变

早期的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并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宗旨。最初的图书馆是不允许读者带包进入,只能将包存放在有限的存包柜里,这样就造成随身带的物品只能放在地上或凳子上,使读者处于矛盾之中,进去担心物品丢失、不进去资料无法收集。另外,读者也不能将自己的图书资料带进图书馆,进而无法与图书馆的资料作比较。著名的图书馆专家汪长炳认为:图书馆教育,人无老少男女贫贱富贵之限,地无东西南北之分,受教育纯系自由而非强迫,实行自我教育而无束缚之拘,其功力之宏,收效之著,自出于其他部门之外。图书馆作为终身学习者永远的课堂,作为最重要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其所具备的基本性能之一就是开放和自由。伴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原有的流通服务模式逐步被一些新兴的图书馆管理技术所取代,门禁系统、借阅系统的大量使用,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由学习知识的氛围。

3.从手工借阅向自助借阅方式转变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流通借阅方式主要是手工借阅,从图书的采编到上架、借阅都依靠手工完成。随着高校图书馆规模的日益庞大,书籍文献的采编数量和读者借阅人数日益增多,这就对图书借阅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图书馆既面临着学生读者不断增加的问题,也面临着图书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而如何提升图书流通效率和质量?只能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加快了自动化建设的步伐,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革命冲击着高校图书流通服务管理,而主动引进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升流通服务质量,是解开高校图书流通服务瓶颈、转变流通服务方式的关键。

二、RFID自助借还系统的引进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综合了自动识别技术和无线电射频通信技术的应用技术,是一项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始应用,使得图书馆服务模式从传统手工业服务向自动化服务模式演变,强调以人为本,强化读者自我服务意识,建立全新的服务模式,并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于2012年初开始使用购买RFID馆藏管理系统。2012年9月1日,图书馆综合书库正式对外开放,配套建设的“RFID智能馆藏系统”也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现以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RFID的使用情况来说明这种影响。

1.改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图书馆引进了RFID后,可以减少图书馆工作人员机械性重复劳动。我馆流通部有6台自助借还机,每天开设2个人工咨询服务,主要是读者咨询服务与欠款扣费服务。而在未使用自助借还机以前,流通部前台有4个图书管理员在工作。在流通环节中,管理员首先要翻到书的前两页,找到条码然后扫描后才能还上。有时由于条码枪无法正常扫描,使读者无法借书,效率较慢,如果再加上言语上的冲突,很容易产生争吵。而现在,读者只要在借还机器上自行操作就可以了,将书脊朝下放在机器的凹槽上,点击借书,然后把读者证放在指定区域,系统上就会提示输入读者证密码,只要输入密码按确认就成功借书了。而还书就更为简单,只要将书脊放下,然后点击确认还书就可以了,无需读者证。这既提高了图书的流通效率,也节省了大量的劳力。

2.保护读者的隐私,增加馆藏文献流量

读者自助借还图书,不需要经过图书管理员的操作,从而保护了借书者的隐私,读者的借还书过程变得更为自由和便利。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大大提高了图书的使用率和流通量。

3.减少排队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未使用RFID自助借还系统之前,由于工作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借还速度比较慢,在图书馆流通部经常会见到图书馆流通台排着长队的现象。而使用RFID之后,读者只要按照设备屏幕显示操作步骤,将书脊放入凹槽里,把读者证放在RFID读取区域,系统读取后将证件拿走后输入密码,系统就会出现提示确认信息,读者点击确认后完成借书操作。自助还书读者只需要将书还放在凹槽里,点击确认后,就完成还书操作,只需要十几秒就可以完成借还书的整个过程。从使用效果来说,又方便又快捷,借还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减少图书馆流通前台排队的情况,读者充分享受还书自由,营造了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氛围,从心理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进入图书馆就能充分感到自由与放松。

但是,自助借还系统RFID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前期投入成本非常大。RFID是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包括两个部分电子标签和RFID阅读器。而电子标签经常会被贴于书籍最后的几页里;阅读器用于读取标签,所以开始投入使用之前第一步要将馆藏的所有书籍贴上电子标签,而一根标签一般需要1元左右,如果需要贴80万册书,就需要80万元。同时,这是一项庞大的工作,要将所有书籍全部下架再加工处理,就需要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由于系统本身功能所限,有些图书无法读取。如一些书皮如果是锡箔纸的书,即使贴上电子标签也读不出来;还有就是网络端口经常中断,在初期使用时就会经常出现接口失败,而这样就会造成大量读者排队。同时对于图书被损坏、涂写、页码丢失等,自助还书机也不报警,无法进行处理。最后,读者卡欠费自助还书机也不能扣费,只能提示到人工服务台缴纳,并不能设置扣费程序。当然,这些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RFID自助借还系统经过1年多的运行,对其使用效果,无论是图书馆员或是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满意的。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的建成,给师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图书借还模式,让读者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捷,深刻影响了现代大学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

三、新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的构建思路

需求、竞争、技术的推动是引起各类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原因。随着学校的较快发展,图书馆也在不断壮大。我馆馆藏文献资料也日渐丰富,文献资源建设主要以学校的学科建设为依据,并逐步形成了以“回族学”和“西夏学’为特色的馆藏体系。截至2012年年底,馆藏纸质文献总量达129.4万册,馆藏纸质文献中包含了历年累计入库的过刊合订本和购入的晚清、民国年间的期刊、报刊影印本。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对图书馆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同时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由此,基于RFID引入,我们提出新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的构建思路。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流通服务

以人为本是现代图书馆的基本服务理念,突出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性,切实从教师和学生需求出发,提供更加人性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必然要求。图书馆自助借还系统RFID引入后,对原有图书馆流通服务是革命性的变化,使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流通服务变为现实,包括简化流通过程为读者提供更加快捷的借阅服务;重新设置工作岗位,延长开馆时间,保证读者有充裕的借还书时间;拓展学生的自习空间等。

2.转换流通部人员角色,积极探索新环境下读者服务模式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是建立在为读者借还书的便利上,对图书馆图书信息的挖掘、读者参考咨询、信息交流等工作尚不充分。而引入自助借还系统RFID后,图书馆流通服务人员从繁重的借还服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探索新环境下的读者服务模式,包括开展形式多样的参考咨询、构建读者的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等。

3.不断提升馆员素质,提高流通服务工作质量

引入自助借还系统RFID后,图书馆改变了简单枯燥的机械式工作,要求馆员适应新型图书馆工作的要求。因此,馆员素质是流通服务工作质量的保障。这包括图书馆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出较高的职业作风;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为读者提供专业信息服务;有广博的知识底蕴,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当然,在新的读者服务环境中,高校图书馆应加强读者培训宣传工作,培养读者良好的借还习惯,通过不断完善图书借阅管理,弥补RFID的不足,以不断适应新型技术使用对图书馆流通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汪长炳.图书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巧珍.RFID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07(1):123-124

3.杜鑫.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中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北联合大学逸夫图书馆为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3-45

原文刊载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年第21期。

【注释】

[1]黄晓华(1974—),女,汉族,本科,助理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